第6章 修炼之绝妙口才(1)
什么是口才?苏秦、张仪之流把众诸侯玩弄于掌股之上,诸葛亮舌战群儒,靠的是口才;一篇逻辑缜密、论据确凿的学术论文,要经过答辩才能通过,靠的是口才;外交讲坛,陷阱重重、尔虞我诈,而出色的外交家能应对自如,靠的是口才……难怪古人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可见,没有良好的口才,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因为这是一个推销自我的时代。
1.良好的口才在于机智热情
很多成大事者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善于辞令。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口才好、谈吐优雅的人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使自己受到广泛的欢迎,使自己更快迈向成功。
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在我们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谈时,会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他们那种娓娓道来的声音如同音乐喷泉一样,清澈、亮丽,带有柔性地传进了我们的耳朵,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或让人精神振奋或给人安慰。
“林肯是一位语言谦和,很善言谈之人。”卡尔·舒尔茨在回忆他与林肯初次见面的情景时说,“那是在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火车刚刚离开一个小站,乘客中间突然骚动起来,人们从座位上跳起来,迫不及待地围住刚上车的高个子,大家都像是见到了熟人一样和他打招呼:‘嗨,亚伯,你好吗?’他热情地回答:‘晚上好,山!你好啊,里达!看见你真高兴,卡克!’过了一会传来了一阵笑声,因为车厢里声音太杂,我听不清他说的话。我的同伴认出了他,叫了起来:‘哎哟!这就是林肯,是他,没错!’他挤过人群,把我介绍给亚伯拉罕·林肯,这是我第一次和他见面……”
“他对我说话的口气又随和又亲切,好像我们是老相识似的。然后我们一起就坐。他话音很高,又很悦耳;他那朴实无华的言辞,没有一丁点矫揉造作,也没有任何优越感,让我感到我们好像从小就认识、早就是好朋友。在交谈中,他会经常在谈话里插进新奇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切合当时的话题……”
林肯是有史以来最乐于与人交谈的美国总统之一。他在任期间,白宫的大门敞开着,任何人都可以晋见总统,但是控制谈话气氛的人总是这个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总统。有些人带着非分之想来求见他,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打发走了。
某人出于对格兰特将军的妒忌,说格兰特有可能将总统架空。林肯的答复使对方哑口无言:“如果格兰特当总统更有利于镇压叛乱,那就让他当总统好了。”有位女士闯进白宫,理直气壮地要求总统给她儿子一个上校的职位,因为她的祖父参加过雷克星顿战役、她的叔父是布拉敦斯堡战役中唯一没有逃跑的人、她的父亲参加过纳奥林斯战役……林肯说:“夫人,你们一家三代为国服务,对于国家的贡献实在够多了,我深表敬意。现在你能不能给别人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林肯能够与各种人愉快地交谈——不论是作风严谨的科学家、老谋深算的政客、傲慢的外国元首,还是谦卑的农民。他的口语总是能让人感到他可亲可近,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总统。
林肯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利用故事来暗示或加强自己的观点。他知道故事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听听他怎么形容萨尔豪·蔡斯吧:“一只大绿头苍蝇,找到臭的地方就下蛋。”他有一句著名的话,用来比喻美国南北方的分裂:“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立不住的。”
他说:“大家夸我会讲故事,我想确实如此。我从长期的经验中了解到,普通民众终日劳碌,举一个容易理解而又幽默风趣的例子,比用别的任何方式更容易影响他们。”
“我相信我讲故事已经讲出了名,但我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其目的或效果。我喜欢用简短的故事说明我的观点,避免别人冗长、乏味的议论和费力的解释。一个贴切的故事,可以减轻因拒绝或批评所造成的尖锐矛盾,既达到谈话的目的,又不伤感情。我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我把它作为一种缓冲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烦恼。”
即使在内阁会议这样严肃的场合,林肯的谈话仍然穿插着故事。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林肯的故事往往具有结束激烈争论的奇效。
在那次他为了解放黑人,使其有合法权利。宣读《解放宣言》后,财政部长蔡斯提出异议,顿时,内阁成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林肯果断地挥挥手打断了他们:
“先生们,我想起了一个出门人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自己农场里的一个雇工,雇工对他说:‘主人,小猪都死了,还有老母猪也死了,我不想一次全告诉你。’”
就是这些带有寓意的故事,每次都能够使他的目的达到一个理想高度。
林肯在北方军队取得葛底斯堡大捷之后,他用一番激情洋溢、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讲演来鼓舞士气。
1887年前,先辈们在这片大陆上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以考验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就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地。
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对于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将它神圣化。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永远记得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做过的事!
倒不如说,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在这里应该把自己奉献给勇士们已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应该把自己奉献给仍然留在面前的伟大任务,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地为之献身的事业;下最大的决心,不让他们白白牺牲;让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让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这样精彩的讲演鼓舞了人们的内心,推进了内战的尽快结束。
每个人不管拥有多么远大的理想,首先得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拥有让人羡慕的好口才。
你也许不能从事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每天都要说话,也就必然要运用语言的独特力量。
在你想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时,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研究修辞,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丰富、谈吐更优雅。还要尽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随时查阅工具书,注重平时的积累。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发展很有帮助。如果你的词汇量少得可怜、思想贫乏、阅历有限,是无法做到口才出众、谈吐优雅的。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你能够表达清晰、用词简洁,再加上抑扬顿挫、娓娓道来的语调,就能够吸引听众、打动别人。它可以在不经意中助你事业成功。
一个渴望成大事的年轻人,应该掌握谈话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各种场合,做到谈吐优雅、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能够让别人对自己感兴趣,这是一种很高的技巧。
2.语言精炼,事半功倍
一个人文字上的表达能力和语言上的简洁表达,能反映出这个人本身的文化修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有风度和品位,而有的人初结交时觉得很有意思,再深入交往时就觉得华而不实,内心没有什么真正的东西。
不管是文字上或语言上的修炼,都是人内在的精华,是一种精神的完美体现,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修为。它难以用固定的模式加以评论,也不能从别人的身上取来。它是自身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修炼,而且是要靠自己慢慢地体会与领悟。
文字与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工具,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表达都达不到,还谈什么成大事。
事业上成功的人,他们的信函是行文简练、内容全面、主题明确的。别人需要两页纸的篇幅,他们只要十行字就可以说得一清二楚。
很多人应聘失败,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职位,就是因为求职信写得乱七八糟,让人不想再看第二眼。相反,一些人得到了理想的职位是一封整洁、严谨的求职信帮了大忙。
有经验的人事部经理,在一大堆应聘材料中,只会挑写得简洁、干净、一目了然的信看。
虽然没有看见求职者本人,但从他风格独特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整个思想状况。如果连一封信都写得拖沓冗长、充满自我吹嘘之词,怎会让人相信他的能力呢!
在这里先介绍一些意见,因为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迷惑,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
首先要看你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才能:说话直截了当,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是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可以肯定你做什么都难以成功。
模棱两可的人总是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他们辛苦劳作、四处奔波,最后却一无所获。而直截了当的人知道问题核心所在,能一举击中问题的要害。正是这一习惯,帮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写信时,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惜墨如金,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境界。
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发电报,每个字都需要花钱,力求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并且做到多看几遍,多改改,尽量删去多余的话,做到字字珠玑、句句精炼。
通过学习简洁的表达方式,可以改掉说话长篇大论的坏习惯。同时,这样的练习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如果用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你就成为了驾驭语言的高手,别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这样所做的一切就如同一位乳品工人告诉我们如何保存奶制品一样。为了保证奶制品的质量,哪怕一小块可能变酸的脱脂乳或其他杂质也要清除掉。
所以,要想使我们的想法能够让人牢记于心,就要做到表达精确,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清晰的思想,做到语言平实、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其实,一个刚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这种思想,尽量在写作中删去每一个无益的字,使作品表达简洁,短小精悍。
长期下去,这种严谨的写作方法就会使作品充满新奇,同时在不停地进行加工润色的情形下,使自己的表达更有力、更清晰、更简洁、更明了。
成大事者能用明白无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会删除那些赘语和不必要的词句,对每一个词都精挑细选,对每一句话都精雕细琢,他们尽量让每一篇文章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磨蚀了思想。
林肯驳斥道格拉斯的辩论、朗费罗的《生命之歌》、莎士比亚的不朽名作等等,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失去魅力。
现在我们就看一看林肯驳斥种族歧视者道格拉斯的精彩辩论:
我想耶稣基督并不真正渴望任何一个凡人能和天父一样完美,“由于你天上的父是完美的,但愿你也完美。”把这个树立为标准,谁尽最大努力达到这个标准,谁就达到了道德完美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这个原则。即使不能给予每个人自由,至少不要做奴役人的事情……
让我们的政府回到宪法制定者们最初安放的轨道上来吧!让我们把所有关于某个人或某个种族因为劣等所必须受歧视的诡辩统统扔掉吧!让我们扔掉这一切,在这块土地上团结得像一个民族,直到我们再一次站起来宣布:人人生而平等!
与语言表达相同的,凡是被称为不朽作品的文章,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精心锤炼、谋篇布局,努力寻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那些名垂千古的作品中每一首诗或每一个章节都是经历时间考磨写出来的。
正是因为语言简洁能给作品注入一种经典的成分,从而使有些作家只是因为某段精辟的话或几行诗而声名鹊起,而有的作家虽然著作等身,却没有什么名气。
由此可见,作品是深受读者喜欢,还是如过眼烟云,其决定性的力量在于作品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语言简练。
不管是凭短篇作品成为名流,还是通过长篇大论流芳千古。他们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反复的推敲,使其作品最终受到读者的欢迎,使其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有些人常常把英国小说家吉卜林取得的成就归结于天赋。我们不能否认,吉卜林确实具有非凡的文学才能。
但是,有多少人会像吉卜林那样,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恰如其分、简明扼要,在一篇文稿问世之前把它重写八到十遍呢?
在一个人想成为著名作家,却不具备著名作家才智的情况下,若再不愿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劳动,怎么会写出好作品呢?
许多人的毛病是沉溺于堆砌语言,让华丽的词藻掩盖思想,冗长的篇幅让人昏昏欲睡。他们应该认真想想特罗姆·爱德华的建议:“还有东西要写吗?如果没有,赶紧打住。”
在一个作家还没有对一个主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前,是不可能写出有分量、能够吸引读者的文章的。
所以,你必须倾注满腔热情,投入全部的身心,去了解某一个主题,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只有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来,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