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箴言“立”字篇——逆境不坠卓然而立(4)

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占时期锐减为60万。英国接管香港时,大批房屋遭到破坏,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严重制约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复香港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庄静庵预见到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着手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在钟表店当学徒时,又学过装配修理的手艺,已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因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店里的职员们,谁都觉得这位年纪最小的高升店员了不起,学师才几个月,对钟表却如此熟悉,像吃过钟表饭多年的人。大家都认为李嘉诚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出色的钟表商,但谁都没想到他后来会有那么辉煌的成就。

在中南钟表公司,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楼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他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

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自己逐渐有了一套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很快便恢复到了战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实行更为开明的政策,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恢复了生产营业,市景日益繁荣,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万。

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成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李嘉诚也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着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陷入了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就是在舅父羽翼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精英,留在中南公司里,自然会收入稳定,生活安逸;而另一条路则要艰辛得多,充满风险,那就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他认为,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会磨去自己的斗志。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于是,李嘉诚向舅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庄静庵开始设身处地地站在李嘉诚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当年,庄静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虽然眼下还不会独立开业,但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

庄静庵找李嘉诚诚恳地谈了一次,他发现这位外甥确实是长大了,他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舅父更深一层地了解了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他知道,天性独立倔强,不愿受人荫庇的李嘉诚不会贪图安逸,他一定会去凭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来。这是一种值得称道和鼓励的志向。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终于离开了舅父庄静庵的公司。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诚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而日本人则避其锋芒,瞄准空挡,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并很快占据了中档表市场。

于是,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了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则为日本人独占。

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挡。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正如李嘉诚所预言,后来的香港以生产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为主,迎合了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上继瑞士、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的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头,可能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一定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颇具大家风范。

李嘉诚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深谋远虑,这与他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后来他逐渐走向成功之时,他也从未放弃学习各种知识,这才使得他在一次次的决策中,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从而走在竞争对手前面。

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而大多数人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这或许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李嘉诚箴言:

我一心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更是让外国人看得起的企业。

8.明确方向是事业成功之首

“鸟随鸾凤飞的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说的是一个人能成多大的事业,看一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了。在他一生接触的无数人中,能够对其产生深刻影响者为数不多。李嘉诚从一个贫困的学徒创业直至拥有巨大的财富,在这其中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父母,从某种角度说,是父母的殷切希望使他走上了今天成功之路。

李嘉诚的先人原来居住中原,为了逃避战乱、灾荒,辗转流浪漂泊,最后南迁定居福建蒲田县。历史的车轮滚到了明末清初之际,战争烽烟在东南沿海一度燃起,并且波及到蒲田。李嘉诚的先人李明山只好带着家人逃到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城的湘子桥边的面线巷内。

李氏为世代的书香世家,在李氏家族中,几代都有读书人,家中治学风气浓郁,子孙知书达礼,学识渊博,在潮州一带深受乡民尊重,是颇有名望的家族。

父亲李云经从小聪明好学,加之他刻苦钻研,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此,李云经便成为李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李云经15岁时考入省立重点中学——金山中学,毕业后因家道衰落,不能继续进大学攻读,只好到临近的学校从教。

李嘉诚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父母亲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当襁褓中的李嘉诚依偎在母亲温馨而宁静的怀抱中吮吸着母亲的香甜的乳汁时,父亲总要上前将他从妻子的怀里抱起,并充满希望地轻轻呼唤着:“阿诚呵!我的大头诚呀(在潮州一带,人们认为大头意味着长大后读书聪明),父亲一定要将你培养成人,为李氏家族增光啊!”

李云经望子成龙心切,嘉诚刚满5岁时,他就将儿子送到潮州北门观海寺小学读书。潮州城,自古以来都有着浓郁的治学之风,尊孔的习俗更是流行。学生入学的那天,要举行“进孔门”仪式。

李嘉诚上学的那天,母亲做了3道菜给他,即猪肝炒芹菜、豆角炒大葱和鲮鱼,并对儿子讲了吃完这3道菜的好处。因为在潮州方言中,“肝”与“官”、“葱”与“聪”、“芹”与“勤”谐音,另外,据说鱼的眼睛特别亮,孩子吃了这3道菜读书就聪明、勤奋,长大后能当官,出人头地。孩子在吃完这3道菜时,家长便把孩子送到学校,还在孔子灵位前供奉一盘“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请求孔圣人收为弟子,将来有好的前途。行完祭孔礼之后,孩子才能入学。李嘉诚那时就已经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父母的希望,从现在开始一定勤奋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李云经是一位富有爱国之心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为人正直,热心教育,致力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他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的儿子李嘉诚。数十年来,他一直以父亲的教诲作为自己行动的座右铭。直至1979年,李嘉诚为了了却父亲的这一遗愿,向家乡捐资3亿港元,办起了汕头大学。

李嘉诚箴言: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