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知识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七年级(上)

1.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家作品简介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词语解释

[1]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2]竦:高。

[3]峙:挺立。

三、知识梳理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一句想象丰富,创造出宏伟的意境,表现出博大胸襟的诗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主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家作品简介

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问题设计

1.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最后到白沙堤,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2.表现“春行”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表现诗人行踪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早(或:初)春。

7.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9.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苏轼)

10.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答: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三、主旨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家作品简介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

二、赏析

这是马致远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心灵。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个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凄凉镜头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触景生情,因情设景,情景交融。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背井离乡之人愁肠寸断的悲苦和寂寞。你看: 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备思故乡!

三、主旨

本曲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4.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家作品简介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二、词语解释

[1]客路:旅途。

[2]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三、问题设计

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

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着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未来美好的遐想,也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里面。

2.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客人怀念家乡的深情。

3.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四、主旨

诗中以一个北方人眼中所见,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同时抒发了思乡之情。

5*.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要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

6*.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从附近酒家隐隐传来歌女吟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诗人无限感慨。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这是诗的弦外之音。

7*.浣溪沙(晏殊·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是伤春感时之作,但感伤情绪并不浓郁,只是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意韵幽微,淡雅温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回来”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

8.《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一则讲的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一则讲的也是学习态度。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当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借“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在经受严峻考验之后仍保持不随俗流的节操。)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一、《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词语梳理

(一)重点词解释

[1]时习:时常复习。

[2]说(yuè):通“悦”,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5]信:真诚,诚实。

[6]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故:旧知识,学过的知识。

[8]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殆:有害。

[10]女:“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1]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

[12]弘毅:刚强、勇毅。

[13]凋:凋谢。

[14]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3]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三)词类活用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3]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四)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2]学而时习之。“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3]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4]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6]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今义扩大了范围)。

[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8]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今意扩大了范围)。

[9]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10]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三、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3]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4]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5]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习,按照好的去做。

[6]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7]三人行必有我师: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