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耕地地力评价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东经106°32′~106°58′,北纬35° 41′~36°17′,北与甘肃环县接壤,南与甘肃平凉市接境,东与甘肃镇原县毗邻,西与原州区相连,东西宽50.8km、南北长61.5km,土地总面积2528.65km2,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现辖3镇9乡,4个居委会156个行政村,7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9.6%,全县农业人口23.4万人,占总人口89%,人口密度为105.4人/km2。彭阳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自秦迄明,曾先后置郡、州、县,秦长城、汉宋城郭故址犹存,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过境并留宿,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任山河战役拉开解放宁夏的序幕,1983年10月分设置县,隶属固原市。
二、地形地貌
地形高低和部位对地面水的分配、地下水的分布、气候特点、土壤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均有重大的影响。彭阳县所处区域属浅切丘陵地貌,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典型特征,地形地貌复杂,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残塬沟壑区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波状倾斜。全县海拔最高点位于新集乡谢寨村的帽儿尖山2483m;海拔最低处位于城阳乡沟圈村1248m。
根据地形地貌划分方法,可将彭阳县分为黄土丘陵、山地、近山丘陵和红河、茹河河谷阶地4个主要类型。
(一)黄土丘陵
黄土丘陵是彭阳县主要的地貌类型,海拔在1294~1992m,其面积为2272km2,占全县总面积90%。为半干旱草原植被,垦殖指数达到0.78,土壤疏松,土壤侵蚀严重,平均每平方公里切沟总长可达3.045km,地形切割明显,多深沟峡谷、梁峁,是黑垆土分布区。黄土丘陵的中小地形可分为塬、梁、峁及沟、台地和沟掌地等类型。梁和峁及其附近的坡地是面蚀特别严重的地区,土壤多为黄绵土。沟台地位于坡麓冲沟两侧,沟掌地则位于沟头,二者地面均较平缓,水肥条件好,是当地较好的农田。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是当地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彭阳县黄土塬为古平坦分水岭接受风积黄土形成的塬,其面积相对较小,零散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内部,为宁夏特有土地类型,位于红河、茹河中下游,有麦子塬、长城塬、南杨塬、北杨塬,徐塬、夏塬,何塬、孟塬,分布于白阳镇、红河乡、城阳乡、孟塬乡。地势相对平坦,黄土层厚,多为100~150m,个别地方最大厚度超过250m,土壤比较肥沃,土层结构疏松,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多为基本农田。塬地边缘切割明显,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目前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草。
(二)山地
山地主要是由白垩系地层构成的山脉,面积为127km2,占全县面积5%。主要是黄峁山和瓦亭梁山,位于古城镇、新集乡境内,多为第四季黄土覆盖,所以又称土石质山区。海拔在2100m以上,主要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和草甸化草原草类,部分生长有落叶、阔叶交混林,土壤呈垂直地带分布,主要土壤类型为灰褐土。
(三)近山丘陵
属于黄土丘陵与山地过渡地带,主要在新集、古城境内,面积为17km2,一般海拔在1900~2100m,地形切割较为严重,部分岩石裸露,以草甸化草原植被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灰褐土和黑垆土。
(四)红河、茹河河谷阶地
红河、茹河流域是彭阳县两个最大的河谷阶地,面积109km2,占全县面积的4.3%,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包括河床、河滩地、低阶地(川地)和高阶地。低阶地(川地)为彭阳县传统的农业区,土壤肥沃,土质相对较好,是彭阳县目前发展设施农业和设施林果业地区。河谷阶地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垆土、黄绵土,上游可见到灰褐土的冲积物。
局部地形的变化,也会引起土壤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变化。在阳坡气温高,土壤干旱,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少,所以侵蚀型的土壤比重很大;而阴坡土壤具有普通地带土壤特征。
三、地质构造
彭阳县境内地质构造西南部小关山是下白垩系泥质岩构成的长轴背斜,轴线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东麓山前有走向压扭性断裂切割,向东超复堆积的第三系底部砂岩,沿山边镶嵌。罗洼—沟口一线由下古生界灰岩、石英岩等构成的“南北古陆梁”,与小关山背斜之间形成南北向展布的向斜,使第三系底部砂岩和下白垩系下部砂砾岩,在该地成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罗洼-王洼-彭阳大断裂,与“南北古陆梁”之间地形成断陷,横截地下水流,使地下水浸润曲线,造成南北向延伸的阶梯,于地势低洼的茹河中游和红河中游形成小面积自流水区。
东部下白垩系成为平缓的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且倾斜角底与主河床坡降相近,地下水排泄畅通,成为地下水位深埋地区。
四、成土母质
彭阳县成土母质主要属于第四系覆盖的黄土,少部分则是基岩风化而来,根据堆积搬运方式不同,土壤母质分为黄土母质、洪积冲积物和残积母质等。
(一)黄土母质
第四系黄土是彭阳县的主要成土母质,是形成黄土丘陵的物质基础,从山地到丘陵均有分布,疏松多孔,垂直节理明显,通体质均,呈浅棕色,颗粒以粗粉沙为主(粒径0.05~0.01mm),占整个颗粒的59.5%,物理性粘粒(粒径小于0.01mm),含量30%左右,质地多为中壤土。黄土富含石灰,一般含量在100g/kg以上;有机质含量很低,约为5g/kg左右,氮、磷含量更低;可溶性盐含量不超过1.0g/kg,但pH较高,为8.5左右。在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和黄绵土。
(二)洪积冲积物
洪积冲积物为流水搬运堆积的次生黄土、次生红土以及岩石风化物的混合物,分布在河谷平原,以河滩地和坝地尤其明显,有沉积层次,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相对较高,质地不一,多为砂壤、轻壤和中壤土。在此种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主要为新积黄绵土和新积土。在彭阳县山谷或河道常见到由于地表径流作用堆积的母质,一般剖面分选性差,土壤颜色与母质来源极为相关,质地黏、土色暗,群众称之为黑土,红河、茹河等河谷阶地土壤母质主要是河流冲积淀积而成的次生黄土,质地也较均匀,呈浅灰棕色和灰棕色,轻壤、中壤为主,是彭阳县的良好农业土壤。
(三)残积母质
残积母质是岩石风化物未经搬运就形成的成土母质。一般都含有大小不同的岩石碎片,且土层较薄。根据母岩性质不同,残积母质可分为红色砂砾岩风化物、泥灰岩及灰岩风化物、页岩风化物几种类型,彭阳县在山地、土石丘陵等阳坡或陡坡地,由于黄土被侵蚀,基岩外露,常见页岩、泥岩等风化残积物,质地一般较黏,主要为中壤—重壤,在新集、古城部分山区可见,在侵蚀较重的坡地,为轻壤土。
五、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彭阳县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的东缘,黄河流域中上游,六盘山东麓。按照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彭阳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由较强的西伯利亚高压冷气团控制,夏季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低压槽的影响,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气温多变,大风扬沙;夏季凉爽短暂;秋季降温迅速。无霜期短,光照充足。各气候因子除受纬度影响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垂直变化也较为明显;总体趋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1.光能资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唯一能量源泉,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以增大体积和积累干物质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中90%~95%的干物质来源于太阳能,只有5%~10%是根部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由此可见,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多少。彭阳县年均太阳辐射量总量为533.4kJ/cm2,大多积于晚春与初秋之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3.2h,年日照率为57%,光热资源丰富。综合彭阳县1988~2007年气象资料,日照时数月分布见下图1-1,彭阳县从2月份开始日照时数增加到6月下旬达到最高后又开始下降,到9月中下旬开始上升,全年2月日照时数最短为163.6h,6月日照时数最长为236.8h。
图1-1 彭阳县月日照时数分布图
2.热量资源
(1)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7.7℃,气温年较差达28.3℃。由于六盘山远耸,黄峁山近峙,成为红河、茹河的天然屏障,和固原市其他县相比气候温暖。但本县各乡差异大,气温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降,北部丘陵沟壑区6.6℃,西部土石质山区7.2℃,红河、茹河残塬区8.17℃(东部最低处8.5℃),海拔最低处的城阳乡麻子沟圈和最高处新集乡谢寨村帽儿尖山高处气温相差6.4℃。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春季0℃~15℃天数78d,夏季大于16℃的天数98d,最热为7月,平均温度20.6℃,极端最高气温35.5℃(1997.7.21),秋季15℃~10℃天数31d,冬季小于10℃天数159d,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在-6.8℃,极端最低气温-32.3℃(1991.12.9)。彭阳县月平均温度见图1-2。
图1-2 彭阳县月平均温度分布图
(2)积温
积温的多少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农业界限温度有0℃、5℃、10℃、15℃,它们可以反映这一地区农作物物候期的时间,还可以表明农作物生长季节的长短,是评价热量状况丰缺的重要指标。0℃积温稳定持续多少表示该区温暖状况及农耕期的长短,称为零界积温;5℃积温稳定持续多少表示该区作物生长时间长短,称为活动积温;10℃积温稳定持续多少表示该区作物持续活跃生长时期,称为有效积温;15℃积温稳定持续多少表示喜温作物是否有利生长的指标。综合彭阳县近20年气象资料,年积温≥0℃的积温为3064℃~3335℃,持续天数244~264d,80%的年份积温在3193℃~3283℃,90%的年份积温在3175℃~3308℃。年积温≥5℃的积温为2904℃~3239℃,持续天数190~216d。年积温≥10℃的积温为2291℃~2816℃,持续天数139~174d,80%的年份积温在2526℃~2736℃,90%的年份积温在2416℃~2816℃。年积温≥15℃的积温为1616℃~2249℃,持续天数90~127d。全县平均无霜期158d,早霜冻开始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晚霜冻结束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但各地差异较大,彭阳县北部147d,西部153d,中部163d,东部168d,城阳一带最多为171d,最少的是海拔2100m以上的西南部阴湿区,为120d左右。
3. 降雨与蒸发
(1)降雨量
彭阳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50mm,年降水总量11.59亿m3。降雨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降水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茹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0mm,红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0mm,安家川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2mm。南部红河流域和北部安家川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差98mm。各流域分区降水量见图1-3、表1-1。
图1-3 彭阳县不同流域降水分布图
表1-1 全县各流域降水量特征值(1965~2000年)
②降水年内变化大,也不稳定,季节分配极不平衡(见图1-4、表1-2)。全年降雨以8月份为最多,12~1月份为最少,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的4~9月份,全县各地4~6月份降水量在109~133mm,平均为120mm,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3%~26%,平均为25%,出现旱灾;7~9月份降水量在260~305mm,平均为2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62%,平均为61%,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4~6月份这一阶段为夏秋两季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所以容易出现春夏连旱的现象,以致造成作物严重歉收。7~9月份降雨量较充沛,但对当年的夏季作物来说,经济效益已经很低,对秋季作物来说偏迟,而对翌年来说,这一阶段降水越多,则春墒越好,底墒越足,越有利于丰收。故在作物生长季节内,有非常明显的春旱秋涝的气候规律。全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在24%~30%,且变异系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大,与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反。全年以冬季变异最大,在90%以上,其他各月变异系数普遍超过50%,由此看来,彭阳县流域降水的年内季节变化大,容易出现旱涝异常,尤其旱灾的发生特别频繁。
图1-4 全县及各流域月降雨分布图
表1-2 各流域不同频率年降水月分配
各月降水的旬变化,自4月中旬起,旬降水量普遍大于10mm,至10月上旬止,旬降水量开始小于10mm,全县从6月下旬进入雨季,旬降水量由10mm左右普遍猛增到20mm以上,到9中旬雨季结束。
9月下旬以后旬降水量普遍降至20mm以下(10月上旬例外),从二十四节气来划分,雨季相当于从夏至到白露。冬季旬降水量均在0.1~3mm。冬春持续干旱,至6月份为全年最旱的时候,7月上旬以后水分供应才有明显改变。
③降水年际变化大,变差悬殊。据实测水文资料,全县最高年降水量达779mm(1964年),最低年降水量达280mm(1982年),极值比为2.8。红河流域最高年降水量达830mm(1964年),最低年降水量达288mm(1982年),极值比为2.9。茹河流域最高年降水量达822.5mm(1964年),最低年降水量达273mm(1982年),极值比为3.0。安家川流域最高年降水量达707mm(1964年),最低年降水量达260mm(1982年),极值比为2.7。全县及各流域降水量极值比和枯丰见表1-3、1-4、1-5、1-6。
表1-3 全县及各流域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倍比
表1-4 各流域降水量丰枯年份统计
表1-5 全县及各流域降水量年际丰枯变化
表1-6 各流域不同频率降水量年际丰枯变化
(2)蒸发量
蒸发量是衡量气候是否干旱的特征之一,彭阳县境内年蒸发量大,综合多年气象资料,年平均蒸发量为1428.6mm,为降雨量的3.3倍,月平均蒸发量见图1-5,极值为285.5mm(1994.5)。从3月开始蒸发量急剧增大,6月达到高峰,平均202.3mm,7月以后雨季到来,空气湿度开始增大,蒸发量逐渐减少。
图1-5 彭阳县月蒸发量分布图
4.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彭阳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暴洪、大风、低温、阴雨、干热风等,其中尤以干旱、冰雹、霜冻的发生频率高,造成的危害大,涉及的范围广。
(1)干旱
农业上所说的干旱,指土壤干旱即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要确定干旱指标就必须测定土壤含水量找出土壤含水的干旱墒情指标,不同土壤干旱墒情指标不同,根据固原气象局对农田水文常数测定,结合群众对土壤墒情评价,将土壤水分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根据以上指标,结合多年定点观测(见图1-6),彭阳县土壤干旱主要时期从5月上旬开始到7月中旬,这个时期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干旱造成作物减产,特别像2001年、2002年全年土壤水分含量不到6%,达到特旱标准。
图1-6 彭阳县旱地土壤水分定点观测数据(1992~2007年)
干旱是彭阳县的主要灾害天气,“十年九旱”,“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旱灾年份发生的频率64%,大旱频率36%。春、夏旱发生较为频繁,且以春夏连旱发生较多,危害也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范围扩大,彭阳县冬、春、初夏连旱现象时有发生,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较少,平均为四年一遇。秋旱几率少,但秋旱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翌年收成,俗话说得好“春旱不算旱,秋旱连根断”。四季连旱发生频率较小,为三十年一遇(1928~2010年71年只发生3次)。
(2)冰雹
冰雹是仅次于干旱的另一主要灾害天气,在作物生长期间,不断有来自于北方或西部方向的冷空气侵袭,天气骤冷骤热,加之县内地形复杂,因而冰雹也很频繁,危害严重,对作物局地性毁坏力强,并有暴雨山洪,常造成绝产和人畜伤亡。冰雹最早始于3月,最迟始于6月,最早终于9月,最迟终于10月,绝大部分出现在6、7、8三个月,主要时段在11:00以后,13:00~17:00最为强烈,19:00以后几率很少。
(3)霜冻
霜冻一般指温暖时段内,由于平流、辐射,使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降低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冻害甚至死亡的短时间的低温(通常是在0℃或0℃以下,有时可略高于0℃)。彭阳县霜冻多发生在海陆季风交替、冷暖气流进退频繁的春秋季,此期气温波动大、不稳定,每遇冷空气入侵,降温幅度达7℃~8℃,有时多达10℃以上,常常造成低温冷害。一般早霜多于晚霜,据彭阳县气象资料统计,早霜冻开始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晚霜冻结束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但各地差异较大,霜冻一旦出现,影响面很大,农谚为“雹打一条线、霜打一大片”。彭阳县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霜冻的发生直接影响夏秋作物的产量。
(二)水资源
彭阳县是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340m3,为黄河流域750m3的45%,不足全国平均值2200m3的15%。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89m3,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4和全国平均值的1/23。彭阳县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见表1-7、1-8、1-9。
表1-7 三大流域地表水资源量
表1-8 三大流域水资源计算成果
表1-9 彭阳县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彭阳县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
1. 大气降水
彭阳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50mm,年降水总量11.59亿m3。
2. 地表水
彭阳县境内地表水有红河、茹河、蒲河(安家川河)。
红河流水由西到东经新集、红河而过,东经106°32′~106°34′,北纬35°04′~35°17′,发源于新集乡桃树洼、窦家山庄由红河乡常沟村雷嘴流出县境,县境内河长59.3km,流域面积360km2,县境内流域面积为322km2。
茹河流水由西到东经彭阳县城而过,东经106°12′~106°58′,北纬35°46′~36° 17′,发源于原州区开城乡水沟壕由古城镇五里山入县境内,流至城阳乡沟圈出县境流入浦河,县境内河长76.2km,流域面积2070km2,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534.65km2。
安家川流水由西到东经罗洼、小岔、冯庄乡而过,东经106°12′~106°40′,北纬35°54′~36°17′,发源甘肃省环县庙儿掌,由罗洼乡入县境内,流至冯庄乡的石家河湾出县境流入浦河,县境内河长49.1km,流域面积803km2,县境内流域面积为672km2。
水资源的特征为:一是量少质差,彭阳县是宁夏地表水资源最贫乏的县之一,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量,县河流地表水矿化度较高、含沙量大,矿化度一般0.55~2.59g/L,年平均含沙量140~150kg/m3,年输沙模数4700~6950t/km2。二是空间分布不均匀,年径流量从西南部红河流域到东北部的安家川流域由39.7mm递减到35mm。三是年际变化大,由南到北降水量为550~350mm,年径流量为100~25mm,年输沙模数为2500~10000t/km2,年际变化在4892~536万m3,且6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相应的52%的径流集中在汛期,而其余5个月占总量的48%。
3. 地下水
彭阳县地下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全县地下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红河、茹河河谷,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由南自北逐渐递减,同时也受到地质地貌的限制,地下水资源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仅1万~2.5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为1.538万m3。彭阳县境内地下水资源量为每年3830万m(3区水文总站计算值),可开采量为2950万m3,即红河流域1100万m3,茹河流域1630万m3,安家川流域220万m3,而泾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每年是17600万m3。
据宁夏水文二队在彭阳县多处进行地质钻探资料表明,并经实地调查,其中以沟口—彭阳—蒿儿川—交岔和红河—彭阳地级最佳,这些地区不仅水量相对丰富,单井出水量每日为800~3000t,且水质相对较好,为矿化度小于2.0g/L的淡水或大于2.0g/L的微咸水,可作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水源,但这种类型的地质结构复杂,开采投资大。其次是红河、茹河等河谷地区沙砾石层中的潜水,虽然富水性较前述差,但水质好,埋藏浅,易开采,有发展灌溉的条件。
(三)生物资源
1. 植物资源
彭阳县植被在世界植被区系属欧亚草原区,为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过渡区,自然植被主要以草原植被为主,其次有中生和旱中生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林,草甸和少量箭竹等植被。据《固原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调查,全县共有植被型6个,比较主要的群系60个;有蕨类和种子植物近500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12类,其中牧草和饲用植物200种,用材树种10多种,蜜源植物近100种,药用植物200多种。粮食作物有26种,主要有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豌豆、莜麦等;经济油料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蔬菜、胡麻等;林木品种有杨、柳、榆、槐等;干鲜果品主要有苹果、桃、李、杏、梨、花椒等品种。
据考证彭阳县曾经森林茂盛,草场辽阔,秦代还呈现出“水草丰美、土宜产畜、牛马衔尾”的繁荣景象,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作为中原农耕文化的末梢区,始终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冲撞地区,以游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朝,明朝中期以后,开始大面积毁林开荒到20世纪50年代,森林、草原植被损失殆尽。
2. 动物资源
彭阳境内有野生动物资源有24目57科200余种,昆虫有10目64科438种,有害动物2目7科34种。人工饲养畜禽11种,主要有牛、羊、猪、禽等。
第二节 农业生产情况
一、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彭阳1983年10月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苦干、苦帮、苦学”的三苦作风,弘扬“彭阳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辉煌成就(详表1-10)。
表1-10 彭阳县农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
一是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县初的10年里,全县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199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42万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40.8万元,增长2.1倍,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6元,增长4.2倍,年均递增17.9%,正常年景下不得温饱的贫困户由30%下降到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569万元,是建县前彭阳境内34年累计投资的4.9倍,为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彭阳建县20周年之际,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到39848万元、1006万元、1233元,是1993年的2.9倍、2倍和3倍,是建县初的16倍、0.75倍和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530万元,整体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1998年在宁南山区率先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2~2003年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之列。2010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8.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66万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元,是2003年的4.6倍、9倍和2.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9亿元。2012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0.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31万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4798.2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1亿元,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解决温饱、稳定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农业迅速发展,生产能力持续大幅度提高。彭阳县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三农”放在全县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量增加,农业结构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坚持现任为后任谋出路、打基础,实行“山顶沙棘、柠条、山桃戴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布满苹果、梨、桃和花椒,杨、柳、椿、槐下滩进沟上路道,河谷川台农田林网,土石质山区封造结合,针阔林混交”的造林绿化模式,使彭阳县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5%提高到24.8%,小流域治理程度由11%提高到70%,先后荣获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等荣誉。2007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阳洼流域,2008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大沟湾流域,对彭阳的生态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实现了由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向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四是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以节水为中心,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农、林、水、牧相结合,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相配套,连片集中、一次到位的生态治理模式,由点到面,梯次推进。重点抓了以机修梯田为主的温饱工程、以窖坝为主的集雨工程、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四大工程”,成功打造了阳洼、大沟湾、麻喇湾、黑窑滩等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典范,各流域集中连片、道路通畅、梯田环绕、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成功典范。
(二)种植业生产发展状况
1. 种植业生产现状
彭阳县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和小秋杂粮。据2012年统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4.17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3%;油料作物面积4.6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4%;蔬菜种植面积8.2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7.9%;烤烟、中药材种植面积1.1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其他作物(饲料)5.8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5%。粮食作物平均单产261.9kg/亩,总产量22.0万t。在粮食作物中,其中夏粮28.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3.9%,平均单产194.1kg/亩,总产5.53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25.1%;秋粮作物播种面积55.67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6.1%,平均单产296.6kg/亩,总产量16.5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74.9%。油料作物平均单产88.7kg/亩,总产量0.41万t;蔬菜平均亩产2071.4kg/亩,总产17.06万t;烤烟平均亩产317kg/亩,总产0.20万t;中药材平均单产205.3kg/亩,总产量0.10万t。完成农业总产值11672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213万元的58.3%。
2. 种植业生产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产量高低决定于降雨量的多少,广种薄收现象大面积存在。1983年前,粮食产量一直在30000t左右徘徊,解决吃饭成为彭阳县的头等大事。建县后粮食生产坚持少种、高产、集约经营的方针,采取政策、科技“双倾斜”,政企、技物“双结合”的农业集团承包办法,实行一增(有机肥),两改(耕作、施肥制度),三调整(夏秋、粮油、粮豆比例),突出四抓(主体粮食、优良品种、高产作物、低产田改造)的工作措施,使粮食总产量由1988年突破亿斤大关后连续四年获得丰收,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66105t,农民人均纯收入369元,人均有粮303kg。1989年被评为“全国夏粮高产县”之一,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1990年被宁夏人民政府评为“七五”期间粮食生产贡献突出县之一。
“八五”“九五”期间,彭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三农”问题,结合彭阳县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措施,唱响农民增收、结构调整、基础建设“三部曲”,实施强村富民增收、退耕还林草、百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全力做好稳粮、扩经、增草、强牧“四片文章”,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温饱型农业向效益性农业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种植业在稳定主体粮食作物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种植业,压夏增秋、压麦增豆、压粮增经,通过粮食自给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和“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依靠科技支撑推动、注重典型带路,以点带面、示范辐射的推广方法,初步形成了以红河、茹河流域为主的地膜玉米种植基地,以东南部残塬区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北部黄土丘陵为主的小杂粮基地,西南土石质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的新格局,基本上实现了结构调优、品质调高、规模调大、流通调活和农民增收的目标。1999年全县粮食总产99412t,农民人均纯收入1031元,人均有粮406kg。
“十五”期间由于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量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种植业在保障农民口粮的前提下,加大马铃薯和地膜玉米种植面积,品种、品质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种草养蓄,在适度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扩大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比重,增加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了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等种植结构布局。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调的情况下,由于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主攻单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2001~2005年,全县粮食连续突破10万t大关。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2.04万t,比2000年增加6.8万t,增长128.2%,年均增长17.9%。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稳定在500kg以上。
“十一五”期间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实践有彭阳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比2005年增加8.4亿元,年均递增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6元,比2005年增加1792元,年均递增16%。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确保粮食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引领、科技支撑、品牌带动”的要求,大力实施林果产业改良增效、蔬菜产业转型提升、草畜产业扩量延伸“三大工程”,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紧抓基地、市场、龙头“三大核心”,集中抓好以雨润、恒润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全县累计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优质经济林20万亩,优质牧草120万亩,全县肉牛饲养总量达到25万头以上,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统筹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转化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展示推介工作,打响“彭阳辣椒”“六盘山食用菌”“六盘山优质肉牛”品牌,力争到201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2.96亿元,年均增长3.5%。全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单产见表1-10、1-11。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一)灌溉现状
截至2010年年底,全县共建有中小型水库36座,扬水工程15处,灌溉机井93眼。水库总库容17862.82万m3,已淤库容8933.41万m3,有效库容8894.33万m3,设计灌溉面积10.39万亩,现实灌面积5.69万亩。其中,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8030.5万m3,有效库容4951.4万m3;小(一)型水库11座,总库容4983.71万m3,有效库容3136.31万m3;小(二)型水库20座,总库容4848.61万m3,有效库容806.62万m3;水保骨干坝35座,总库容6050.8万m3,拦泥库容2637.14万m3,水库基本情况见表1-12。扬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实灌面积0.96万亩。分布于城阳,古城,白阳镇、红河、王洼5个乡镇。详细统计见表1-13。灌溉机井93眼,(红河流域44眼,茹河流域49眼),设计灌溉面积1.14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019万亩。机井多数建于20世纪90年代,成井深度100~300m,扬程50~160m,单井出水量50~200m3/h,控制灌溉面积200亩左右,单井现状灌溉面积100~150亩。基本情况见表1-14。
表1-12 彭阳县中小型水库基本情况调查
表1-13 彭阳县扬水工程基本情况统计
表1-14 全县灌溉机井基本情况
(二)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彭阳县总耕地面积为124.8万亩,水浇地设计面积10.39万亩,实际水源基本满足的水浇地仅5.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灌溉水源有库水、机井,水库蓄水量主要由降水量的多少决定,降水量多的年份灌溉面积和单位面积灌水量相应增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则灌溉面积小。灌溉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和蔬菜。彭阳县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1~2次,时间为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灌水量一般第一水为90~120m3/亩,有条件地区第二水灌水量为60~90m3/亩,一般采用大水漫灌或畦灌,机井采用移动管道。地膜玉米在全生育期灌水2~3次,分别在播前、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总灌水量为120~180m3/亩。蔬菜以机井灌溉为主,根据作物需水量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水量不等。
(三)农业机械化
到2012年年未,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432084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316103kW,汽油发动机动力24431kW,电动机动力91550kW。主要农业机械设备有:大中型拖拉机1291台,小型拖拉机3889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769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070台,农用排灌电动机5655台,农用排灌柴油机1876台,联合收割机9台,自走式机动割晒机10台,机动脱粒机55台,农用运输车16472辆,机电井81眼及节水灌溉机械28套,农用水泵7529台。完成机械耕地面积83.2万亩,机械播种面积51.1万亩、机械收获面积36.7万亩。
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
一、种植结构与轮作倒茬
(一)种植结构
“十五”期间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为128.25万亩,其中小麦为43.4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8%;玉米为14.0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1%;马铃薯为11.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9%;蔬菜为3.0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粮、经、饲三者的比重由2000年的83.2∶7.8∶9.0调整为2005年的76.7∶13.5∶9.80。2005年与2000年相比,粮食作物在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中下调6.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上调5.7个百分点,饲料面积增长0.8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为104.49万亩,其中小麦为28.2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7.1%;玉米为23.2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2.22%;马铃薯为25.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3.93%;蔬菜为6.7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5%。2010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作物在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中下调5.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上调6.4个百分点,饲料面积增长1.2个百分点。
“十一五”与“十五”期间相比:小麦播种面积分别降低6.7个百分点;而玉米、马铃薯和蔬菜分别提高11.22、15和4.1个百分点(见表1-11)。
表1-11 彭阳县农作物产量
(二)轮作倒茬
合理轮作倒茬对于农作物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恢复培养地力、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消灭田间杂草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彭阳县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针对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的土壤与其他自然条件,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轮作制度。这些轮作制度,对于维持地力和高产稳产,都具有积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农民以歇地轮作提高地力,一般为四年轮作制,即:
两河流域
川、台地:
塬、壕、沟掌地:
北部山区
改革开放后轮作制度逐渐转变为山塬区以粮豆轮作为主,两河流域以夏秋粮轮作为主的种植体系。
玉米 → 玉米 → 玉米 → 马铃薯 → 豆类
苜蓿(5-6年)→ 糜、谷 → 小麦 → 小麦 → 胡麻
小麦 → 小麦 → 糜、谷 → 豆类
二、耕作与施肥
(一)耕作
耕作制度是农作物栽培的方式及用地、养地农业技术体系的总称,又称农作制度,它以土壤耕作和轮作倒茬为中心,是包括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栽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植保等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土壤耕作对于保蓄水分,用养结合,调节养分和消灭田间杂草,以及促进土壤熟化,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彭阳县地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由于降水不足,灾害频繁,生态脆弱,决定了大部分农田仅为一年一熟,抗旱耕作,蓄水保墒是当地耕作制度的中心环节,具体耕作制度与方法如下。
①五墒耕作法。早耕深耕多蓄墒、过伏合口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冬季打碾防跑墒、适时早播用冻墒。
②冬种地应做到前茬作物收后及时早耕深耕,雨后耙耱保墒,结合施肥,进行浅耕耙耱。秋茬地收后深耕一次,白露后及时深耕收墒。
③春耕除草。种植牧草、小杂粮、马铃薯等秋作物的田块,如杂草危害严重,尚须春耕一次,以灭除恶性杂草和创造松软细绵、上虚下实的土壤环境,为作物出苗提供有利条件,如无杂草危害的田块,可不进行春耕,多为边种边耱,以利土壤保墒。
④中耕除草和耙耱破除板结。在作物出苗后,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一般需松土除草二次,马铃薯齐苗后松土除草一次,现蕾前中耕培土一次。作物播种后至出苗前,往往遇雨而使土壤板结,影响出苗以致缺苗断垄,导致作物歉收。因此雨后必须进行耙耱,破除板结,以利作物出苗。
⑤镇压提墒。冬小麦地,冬季需用石碾镇压一次,以封闭裂缝,使土壤与麦根紧密结合,可以使分蘖节保持湿润,有利于冬小麦的越冬保苗。春播地,经过碾压,可以消灭暗坷垃,压实土壤孔隙,以利于下层水分上升,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⑥歇地耕作。在地多人少的交岔、罗洼、王洼等乡镇,每年留有一定面积的歇地,留茬过冬,待春播结束后开始耕翻,晒土熟化,秋后接纳雨水,打耱收墒,以备来年种植作物。
(二)施肥
施肥是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合理施肥,才能使作物实现高产稳产。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不仅可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还有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施肥水平和肥料质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极大,彭阳县农田施用的肥料包括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包括厩肥、厕所肥、畜圈肥、草木灰、坑土肥等,主要有机肥料养分含量见表1-15,一般亩施肥量为1500~2500kg。化肥有普钙、尿素、磷酸二铵、碳铵、复混肥等。据2001~2010年彭阳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资料,2001~2010年全县农用化肥年平均实物施用总量39631.8t,亩均实物施用量34.1kg;氮、磷、钾三要素用量统计表明,全县磷肥实物施用量最高为27758.3t,占化肥施用总量的52.5%,平均亩实物施用量17.8kg。复混肥实物施用总量为5046.7t,占化肥施用实物总量的12.6%,平均亩实物施用量4.34kg。氮肥施用实物总量为13819.8t,占化肥施用实物总量的34.9%,平均亩实物施用量11.9kg。(见表1-16)。
表1-15 彭阳县主要有机肥养分含量
表1-16 彭阳县农用化肥实物施用量统计
第四节 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
一、土地利用现状
据最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3792969.9亩,其中农用地3128388.9亩,建设用地181340.1亩,未利用土地483240.9亩,其构成比分别为82.48%、4.78%、12.74%。农用地中耕地(含园地、设施农业)面积1388940亩,林地1045168.8亩,牧草地694280.1亩,各类地利用现状详见表3-2,图7、图8。
图1-7 彭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1-8 彭阳县农用地利用现状图
(一)耕地保有量
彭阳县严格执行“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两河流域的水浇地和山区逐年修建的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在高产稳产面积较大的地方设置了67块基本农田保护碑,截至2012年,全县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25万亩。
(二)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
彭阳县建设用地181340亩,占辖区土地面积的4.78%,其中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1664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9%;交通运输用地79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1%;水利设施用地694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8%;未利用土地23828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66%,这些未利用土地通过改造可作为补充耕地进行利用。
二、耕地土壤类型
(一)土壤类型与分布
按照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彭阳县耕地土壤分为3个土纲,3个亚纲,4个土类,5个亚类,7个土属,14个土种。
4个土类是黄绵土、黑垆土、灰褐土、新积土。
亚类是土类的继续划分,彭阳县4个土类共包含5个亚类:黑垆土包含典型黑垆土亚类,灰褐土包含暗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两个亚类,黄绵土包含黄绵土亚类,新积土包含典型新积土亚类。各乡土壤类型分布见表1-17。
表1-17 彭阳县耕地土壤类型面积统计(亚类)
续表1-17
土属既是亚类的继续划分,又是土种的归纳。彭阳县土壤共分为7个土属:典型黑垆土分为典型黑垆土、侵蚀黑垆土2个土属,暗灰褐土分为侵蚀暗灰褐土、泥质暗灰褐土2个土属,石灰性灰褐土分为泥质石灰性灰褐土1个土属,黄绵土分为绵土1个土属,新积土分为石灰性山洪土1个土属。
土种是土壤分类的基层单元,本县土种是根据表层质地、剖面质地层次及其排列、剖面中的特殊土层和有效土层厚度四项因素划分的,根据以上原则,全县共划分出14个土种。
全县耕地土壤以黄绵土面积最大,为969635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7.7%;其次为黑垆土,面积为248320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9.9%。黄绵土中湘黄土面积最大,为814541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5.3%;其次为老牙村淤绵土,面积为153508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2.3%。黑垆土中厚层黑黄土面积最大,为182533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6%。
(二)土壤类型的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
1. 黄绵土
黄绵土是黄土型土壤,是黄土母质经耕种熟化形成,因土体疏松、软绵,土色浅淡,故名黄绵土,黄绵土常和黑垆土交错存在。主要特征是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层深厚而性状松脆的黄土母质,在不良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以及强烈的侵蚀作用影响下,其成土过程速度远远落后于侵蚀过程,因而土壤停留在母质状态。土壤主要由0.25mm以下颗粒组成,细砂粒和粉粒占总重量的60%,同一剖面各层颗粒组成变化不大,仅表层因侵蚀、坡积、耕作、施肥的影响稍有差异,但地域性差异显著,在耕种条件下,一方面进行着耕种熟化,另一方面又发生着土壤侵蚀,土壤形成处在熟化—侵蚀—熟化往复循环的过程中,特别是由于气候干旱和生物过程不强,就延缓了剖面的发育,所以土壤始终处在幼年发育阶段,剖面由耕层和黄土母质层组成,为A-C土体构型,无明显淋溶沉积层,耕层容重在1.0~1.2g/cm3,总孔隙率50%~65%,通气孔隙最高可达40%;透水速度大于0.5mm/min,最大吸湿水为3%~8%,凋萎湿度3%~10%,田间持水量20%~28%。在自然植被下,具有有机层,厚度10~30cm,颜色为灰棕色(风干土10YR5/4)或暗灰棕色(风干土10YR3/3),粒状、团块状结构,其下为母质层,稍有碳酸钙的淋溶淀积。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的耕性与通透性较好,因而耕性好,比阻小适耕期长。土色浅,比热小,土温变幅大,早春作物返青早、成熟快,易发小苗。黄绵土是彭阳县面积最大的耕地土壤类型,面积为969635亩,主要分布于彭阳县北部半干旱山区,由于分布地形复杂,耕作粗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壤流失严重,二是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三是土壤干旱。改良利用措施:一是修建水平梯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二是实行粮草轮作,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精耕细作,增加耕作层;四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2. 黑垆土
黑垆土是在半干旱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风成黄土和次生黄土,部分为坡积混杂母质及冲积物。黑垆土剖面发育完全,土层深厚,质地均一,多为中壤土或轻壤土。
黑垆土在长期耕作和施肥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构型,其堆积最厚的剖面具有:①熟化层。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耕层暗灰棕色,粉壤质土,强石灰性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疏松软绵,易耕作。犁底层的团块状下部见有鳞片状结构,紧实,容重大,有砖瓦碎块和炭屑等侵入体,向下过渡明显。②腐殖质层。暗灰稍带褐色,黏壤土,似棱块状结构,有小孔和动物穴,沿结构面的孔壁虫粪土,有大量霜粉状和假菌丝状石灰新生体,呈舌状向下过渡,过渡层颜色不均一,有时有少量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③石灰淀积层。淡棕带黄色,黏壤土,块状和似棱柱状结构,稍紧实,多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有少量小孔和动物穴,有大量针、棒状的石灰晶体和雏形结核,并有大量植物残体,向下逐渐过渡。④母质层。浅棕带黄色,黏壤土,有个别根系和动物孔穴,并有少量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大多数犁底层和古耕层并不明显,通常在熟化层之下紧接着为腐殖质层,但后者因耕种和侵蚀而日见浅薄。黑垆土的颗粒组成以粉砂粒为主,其含量占一半以上,物理性黏粒在腐殖质层约占40%,在母质层和耕作层占28%~30%。微团聚体较多,结构呈多孔状,容重小。黑垆土发育于黄土母质,土层深厚,腐殖质层也较深厚,质地均一,多为中壤土或轻壤土,土质良好,养分含量较高,适耕性较强。彭阳县黑垆土是仅次于黄绵土的主要耕种土壤,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适应种植各种作物。黑垆土受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现象较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良利用中,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坡改梯,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侵蚀;二是梯田合理轮作,加强有机肥施用,合理施用化肥,改进施肥方法,深耕改土,留高茬还田等措施培肥土壤;三是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3.灰褐土
灰褐土分布在土石山区,因山地海拔高,故温度较低,降水量较多,由于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土体浅薄,加之水蚀较重,细粒物质易被淋失,土体中残留粗骨碎屑物较多,还有部分母岩,在干湿条件下,物理风化强烈,在漫长的成土年代可形成较深厚的半风化物土体,细粒物质少,砂粒含量高。耕种灰褐土土壤剖面构型为A11-AB-Bk-C,在淋溶较强的情况下,剖面有黏粒淀积,其剖面构型为A11-AB-Btk-Ck。灰褐土养分含量较高,所处局部小气候雨水较多,土壤墒情较好,适于种植多种作物,是土石山区作物产量较高的农田,亩产冬小麦150~300kg。但海拔高,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于25°的应逐步退耕还林草。
4.新积土
新积土是一种幼年土壤,是新近由洪积和冲积作用堆积起来的。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和坡地下部,彭阳县新积土面积很小,主要为打坝蓄洪和水库淤积的土壤,土层层次明显,呈片状结构,质地黏重,干旱后表层有明显龟裂现象。土壤具有一定的养分,改良利用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实行粮草轮作,留高茬还田,合理增施氮、磷化肥,提高土壤肥力;二是深耕细作,增加熟化土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