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寻访历史深处的金国正(代前言)

——我为什么要进行金国正研究

金超清

2007年的一天,我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看到清史专家讲起历史滔滔不绝、深入浅出、头头是道,我忽然心生一个念头,我的家乡同心县也有一位清朝将军金国正。金国正金大人的事迹在半个城(同心城)人人皆知,百家讲坛上有他的故事吗?金大人他具体都有些什么事迹呢,我能不能探寻一下他的足迹,给社会做一些事情呢。

金国正是清代名将,官做到了从一品。按清代将军的官阶,正一品最高,下来是从一品,再下来是正二品,武将中只有将军、都统、提督可任从一品官阶。金国正荣任从一品这个级别,在古代算是回族中的出色人物,在同心县的历史上更是罕见,他的事迹肯定应该记入中国史、民族史、军史、地方志。于是,我先从手边的《同心县志》查起,县志上有金国正的记载,只是内容太少,仅有只言片语。我又翻阅到吴忠礼编的《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查到有两条,一是金国正升任花马池副将,花马池也就是现在的盐池;二是曾任固原提督。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同心地区设立了“平远县”,县府设在今下马关,当时的县令陈日新于光绪五年(1879年)编修了《平远县志》。《平远县志》上竟然没有提到金国正,我感觉非常好奇。金国正是清代有名的将军,他的老家是半个城(同心),他的陵园都在半个城,陈日新为什么在《平远县志》没有收录呢,说是遗漏好像不大可能,这其中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也不知何原因,我查看《回族人物志》中没有记载,《清史稿》中也仅有只言片语。

带着问题,我越发有信心要搞清金国正的历史。自己姓金,金国正是同心人,尤其是回族,有这样的历史人物实属罕见,我应该有所担当。要搞清金国正的事情,我知道这肯定很难,至于事情能做到哪一步,我须努力而为之。

在同心老县城南约1.5公里,南临现回族公墓,东靠银平公路,西接同心清真大寺,有一处坐北朝南,南北长124米,东西宽72米,占地面积8928平方米的墓地,这就是清雍正皇帝御赐修建的金国正陵园。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同心城回民公墓有金大人的墓地,墓地周围有石碑、石狮子。“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时将一对石狮子拉到了政府大院门前。后来,可能是有人知道这对石狮子是文物,又要将石狮子送归金国正墓地。由于石狮子太重,汽车拉运时,一只先被平安拉了回来,后来车坏了,另一只仍旧留在了政府院门前。1984年前后,新建政府大楼时,因嫌石狮子太沉重,难以移挪,这只石狮子被砸碎,埋在政府大楼的地基下面。想到以前人们对同心县存在的文物缺少认识,随意处置和破坏,很是痛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同心城,和许多家庭一样,我们金家也沐浴到党和政府的阳光,迎来了新的生活。同心城的回族人遵循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得充实而淳朴。有一年,我的弟弟金超国和母亲杨氏决定拿出一千元钱,作为自己的天课天课是是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他们找到金氏家庭有威望的金玉明,希望将课钱指定用于金国正陵园的维修。1987年,在金玉明的发动下,金氏后人金会川、金光福、金正国、金玉玺、金学忠等人筹集资金,将金国正陵园的围墙打好。陵园得到了初步的保护。

我对金国正事迹情况进行调查整理时,遇到了金光祖。说到为金大人做事情,我们一拍即合,他愿意和我一起从事调查整理工作。当时还不敢说“研究”二字,只能先说是调查整理,对于我们来说,一切是从零开始。首先,我们在同心城寻找知道金国正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老人。我们先后走访了金玉明、金光福、金学忠和金维朝,记录了一些资料。后来,金玉山说他对金国正的事迹有一些认识和看法,也愿意一起寻访,于是我们就将他也加为调查组的成员。

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原文化站干部杨明在1983年参与的民间文学调查中有关于金国正的调查资料,这是三十年前的记录,很珍贵。我们访询到同心文管所原所长马振福发表的《回族将领金国正》《爱国将军金国正》等资料,联系到了马振福本人。他给我们讲了很多,我们一一做了记录。

我们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金国正的历史脉络渐渐清晰起来,我们认为自己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开拓下一步的调查,我们恳请同心电视台和宁夏电视台对金国正陵园的现状进行报道,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联系县上主管单位,希望对金国正历史地位做出评价。

金国正陵园需要进行维修。金国正陵园经过近300年的风雨侵蚀,现在已是破烂不堪。至今只存有石碑两块,石狮一只,陵园里到处是残砖断瓦,牌坊顶檐早已不复存在。陵园按照清代将军从一品规制所建,现在仍矗立在原地的“恩纶特颂”碑是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由朝廷按照清代大臣的丧葬规制所设立。“恩纶特颁”碑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我一本本地翻阅查找着《清史稿》等相关书籍。我看到历史上和金国正有关系的人有赵良栋、赵宏灿、许治都、郭秀、王宜谦、张谦宜、夏逢龙等。这些人在《清史稿》上都有传记。我知道《清史稿》成书于民国时期,在民国政府的筹划安排下,由清朝的历史学家编写。《清史稿》中也有和金国正一个级别的将军留有传,只是没有给金国正做传,这也是金国正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大遗憾吧。

我在漫漫寻访、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不少清史知识,对于同心半个城的历史、同心大坟的几块重要墓碑也作了深入研究。我尽量保存了同心历史上记载不清的回族名人的部分资料,希望能帮助别人在研究上有所突破。这也是另一项让人欣慰的成绩。

雍正御赐修建陵园的建造标准:正门为四柱大牌坊,高约8米,牌坊顶檐、立柱均由大块石材构成,上有精美雕刻,立柱、眉额均有名人所题楹联,牌坊前有石狮一对。进牌坊,东西两侧各有厢房3间,为砖木结构,作值守管理用。向北为蓝砖铺成宽约4米,长约50米的通道。通道两侧依陵制设石羊、石马等雕像,直通墓冢。墓冢前有石碑2块,其一为清代雍正皇帝赐金国正加封晋爵之碑文,另一为记录金国正生平事迹之碑文。墓冢依回族丧葬制。金国正与夫人墓坐北位上方,下方为后人墓数座,均为平地隆起土堆,上镶少量青石装饰。墓冢正北是祭台,祭台高约1米,东西长7米,南北宽5米,呈长方形,由蓝砖石条构成,南北向设台阶。此台既是金国正后人上坟之用,又是当时为举行纪念活动而设。由祭台往北拾阶而下,迎面一座青石碑,此碑记载了雍正皇帝为金国正薨特颁祭文。碑额上刻二龙戏珠图案,碑座刻凤凰麒麟图案,碑边有数条龙形,表明薨者身份。该碑额碑座取材黄花石,碑身为青石岩,虽经三百年风雨沧桑,在阳光下依然黄蓝相间,熠熠生辉,其雕刻活灵活现,生动祥和,显示出皇家的尊严与大气;其文字书写流畅,褒奖厚重,朝廷惜才之情呼之欲出。整个石碑既是完美的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距陵园石碑东南侧约200米处,今回族公共墓地内,有金国正生前骑乘的战马坟墓一座,原坟墓高约4米,呈圆柱状,占地50平方米。世称金大人马坟,属当时朝廷特准而葬,和陵园连在一起,以后修路分成南北两处。

陵园历经三百年风雨侵蚀,再加之人为损毁,至今只存有石碑两块、石狮一只、坟墓数座,还有大量残瓦断砖、牌坊顶檐,其他建筑均不复存在。1987年,由金氏后人依原址,用黄土夯筑四周围墙并加以保护。

我将有关金国正的询访材料上报给时任同心县主管文化的苏晓理副县长。苏县长很重视此事,他通知县教育文化体育局马啸局长和县文管所顾永存所长当面了解情况。那一年,正好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文管所顾所长和我到实地测量,整理材料上报,同心县人民政府经过审查,于2008年10月确定金国正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我们看得见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成绩,金国正陵园里新增加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后来,同心县的区人大代表向自治区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提案,提出将同心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国正墓确定为自治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0年经审查认定,确定了金国正陵园为自治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金国正陵园的文物地位得到了新的认可。

我们多次走访宁夏的专家学者,请求对金国正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在自治区工作的同心县籍文化人金祯先生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刘伟研究员。

刘伟研究员表示对回族名人金国正的历史研究一定会全力支持。在刘伟研究员的引见下,我们先后走访了专家吴忠礼先生、杨怀中先生、学者杨满忠先生。我们走访了宁夏回族民俗村,看到他们对回族文化的重视和开发利用,我们倍感惭愧。我们走访了中国回族博物馆雷润泽馆长,走访了自治区文物博物馆王有东先生。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各位专家给我们指出了对金国正的研究的方向和资料的查找办法。我在回来的路上想着,我们从最初的走访查询已经迈向了研究,这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事情的进展真是想都想不到呀!

知道我在搞金国正研究,亲戚、朋友能帮上忙的都尽力帮助我,有学问的帮助查找资料。现在回想我所从事的研究,我大着胆子向前走着,有时几乎步入绝境。也是亲戚、朋友和专家的支持和鼓励一次次给了我信心。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至今忍辱负重努力向前的动力。

我在北京的亲戚崔一凡去北京故宫查找资料,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曙光。他竟然查找到了金国正向朝廷上奏的18份奏折(有康熙时期的16份、雍正时期的2份),更让人兴奋的是每份奏折上都有皇帝的朱批。当拿到这些奏折的复印件时,我们兴奋得真不知如何是好。这些朱批奏折真实地记录了金国正的生活、工作,是极其珍贵并且极有价值、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有一天,宁夏广播电视报社樊前锋下基层采访,看到了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他详细察看解读着朱批奏折,写出了《寻找金国正》的报道。《寻找金国正》在宁夏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也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我们进行金国正寻访和研究以来的第一次大篇幅报道,增加了外界对我们工作的认知,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宁夏社会科学院刘伟研究员作了金国正研究的规划,给我们指明了金国正研究的步骤与方向。他将组织多位宁夏知名史学专家来同心实地对回族将军金国正陵园进行考查,并组织筹备在同心县召开全区有关专家参加的金国正学术研讨会。

2011年3月21日,在县政协主席马长伟的策划和实施下,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小组在同心召开了“金国正学术研讨座谈会”。县委书记王中及四套领导班子和文化广播电视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金氏后人等40多人参加了会议,县政协副主席张昱主持了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对于金国正研究、开发、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原则同意恢复金国正陵园的建设,指出了更深层次开展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研讨会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议建议我们成立金国正研究会,并就组织机构、研究会章程作了指示。

座谈会后,我们开会商议并于2011年5月成立了“同心县金国正研究会”。金国正研究会由顾问6人,名誉会长2人,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理事15人,特邀理事5人组成。会议选举我为会长。

自从担任会长后,我也感到了一些压力。以前好像是漫无目标地从事研究,现在有了规划图,有了我要负责的组织机构,每一步都会有安排和监督,研究工作不再随性更加深入,也更难做了。面对艰难的史料查找,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要上新台阶,真是难上加难。从哪里寻求突破呢?

在寻访和研究中,我们一直注重宣传工作,我联系到同心县民间网“同心网”管理员余海堂,在同心网开设了“金国正研究”专题版块,将我们每一篇研究文章请他发到网上,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让更多知道金国正历史和信息的人们提供线索。

一天,余海堂给我打来电话,说同心召开金国正学术研讨座谈会所发的新闻报道和网上的一些文章被一位山东学者看到了,要电话联系我们。对方在网上只留下了一个手机号码,因网络技术问题,我们只能看到手机前10位。最后一个数码没有了。余海堂建议我从0到9加上前10位数字挨个拨打。面对这没有头绪的信息,我也就有当无地拨打电话,我从0开始拨打,只能听到一个个的山东口音,我连着给说对不起,一直打到晚上7时,对方说他是山东省胶州市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的周建明科长,是他在网上要联系我们,他们那儿有康熙皇帝给金国正题的两首诗,并有一些金国正在胶州的资料,他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没有想到金国正的家乡有研究会,他约请我们到胶州实地进行考查。

真应了那句古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1年6月,我和宁夏社会科学院刘伟研究员、年逾八十岁的金自英老人、金超俊一行四人,乘银川直飞青岛的班机去山东省胶州市。一路上,我想到了金大人他从家乡当粮子(随军当兵),从一个小卒做到了将军,后来在几千里的外地为国家效力……时隔几百年后,我们四人又从他的家乡出发来寻访金大人的足迹。

到了胶州,我们顾不上休息,开始资料的查找工作。在周建明科长的带领下,我们分别走访了地方志和档案馆的于立华处长,我们查到了康熙皇帝给金国正题的两首诗。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两次南巡途经山东时,分别亲书两首五言诗赐给金国正将军,给予他极高评价和无比的殊荣。其一首:“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远见平原上,翔身向暮云。”其二首:“案读怡清流,澄怀夕景游。敕几逢事少,吟咏敢忘忧?”

在胶州市文联主席李再孝的书房里,他拿出了约六十万字的《胶西金铁——高凤翰》长篇小说,书中主要写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故事。书中描写了时任胶州副将金国正抗击海盗倭寇,设计巧抓倭寇的战斗故事情节。李再孝是中国书法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们请李主席书写康熙赐给金国正两首诗的全文。他欣然应命,铺开宣纸,挥毫泼墨,龙飞凤舞,立时写就。

我们走访了胶南市博物馆翁杰红馆长、青岛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孙刚副主任、青岛风翰画院主任摄影师周建明主任、胶州广播电视局的法绍连。

胶州最早的关于金国正的传记是张谦宜记录的。张谦宜,名张庄,字谦宜、稚松,号山农、山民。清顺治三年(1646年)生,胶州水寨人,清代著名古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诗人、经学家、史学家。清翰林、著名学者宋弼称“张谦宜、法若真、法坤宏胶州齐名三大文人”。张谦宜其父张懋煌,字子辉,为胶州著名文人,著有《胶西科第考》等书,其叔叔张大年、张懋是明末同期进士。张谦宜少年曾诗才闻名,中年潜心于程朱理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成举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其博学好古,被授礼部主政,做过康熙四子胤的师傅,为其讲经。康熙赐其“山东学究”匾额。

我们查访了胶州档案馆,查到了《乾隆胶州志》《道光胶州志》和金国正在胶州的一些传说,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在周建明科长的带领下,我们到金国正打倭寇的灵山岛进行实地考查,询问当地渔民了解了该岛的一些情况,问他们是否知道这里有金国正的故事。我们与灵山岛办事处主任商谈,提出在岛上树立一块金国正功德纪念碑的设想。主任听了十分高兴,说这样不仅能还原历史,又能增加一处游客游览的景点。是的,我们不应忘记,我们要立下见证,这里曾是金国正战斗过的地方!

2010年,我们得到了一条重要信息,说山西太原清真寺有金国正手书的“开天古教”牌匾。于是,研究会安排金光祖、金玉山和同心文物管理所所长顾永存三人去太原进行了第一次查访,拍回了照片、录像带等。

几个月后,宁夏社会科学院刘伟研究员、金玉山、金超吉和我四人第二次到太原清真寺进行实地考察。我们走访了太原清真寺的教长及各位负责人,听他们讲述“清真古教”牌匾的历史。历经三百余年,“开天古教”牌匾现在仍高高悬挂在太原清真寺礼拜大殿正门的上方。该匾制作精美、书法精当、匾额硕大。匾额长2.97米,宽1.2米,厚0.06米,匾写:“镇守山西太原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金国正开天古教康熙岁次乙未仲秋谷旦。”

我们在结束太原清真寺的考察后,又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档案馆、山西省图书馆查找金国正在太原的珍贵史料。山西有关单位也尽力给予我们很多的方便。这几年来,我们每走一地,说起回族将军金国正历史寻访,都有好多各民族的热心人给予我们极大的方便:有办公人员为此推迟下班的,有提供免费复印的,有帮助联络地址的……真是不能一一举例。在此致以谢意,也致以同心回族人民最贵重的色俩目问候!

通过网络,我们了解到在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北“中央研究院”珍藏档案中有金国正奏折和有关金国正履历单等原始资料。我们已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协查申请,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我们争取能实地查访这些密不示人的珍贵档案,并力争有所突破。

金国正是武将,他的升职是按照清代武将系列一步步升迁的。查《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志九十二、职官四武职部分、各省驻防将军等官:将军,初制正一品;都统,从一品;总管,正三品;参领,协领俱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第3383页)。提督等官部分: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镇守总兵官,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守备,初制正四品;千总,初制正六品;把总,正七品(第3389页)。

对于金国正参军的时间与背景,当然是我们需要查实的最基础的资料。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首先反叛,尚之信(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耿精忠(福建靖南王耿继茂之子)继而响应,引起清“三藩之乱”。

宁夏驻兵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平“三藩之乱”时发生过短暂叛乱,起因是宁夏总兵赵福在惠安堡遭部下暗杀,到处传言宁夏已经全部归附叛军王辅臣。朝廷调任天津总兵宁夏籍将领赵良栋为宁夏提督,赵良栋携全家数百口进京向康熙保证永不造反,得到授命后率精骑百余疾驰宁夏,“宣上谕抚慰”,最终平定叛乱。

在平定南方“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宁夏籍名将赵良栋率领以宁夏士兵为主的“朔方军”,屡建奇功,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被誉为“天下第一良将”。

康熙十七年(1678年),赵良栋攻打四川东部,王用于攻打四川西部,使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藩受阻。康熙十九年,赵良栋的儿子赵宏灿紧急支援父亲的部队,从宁夏出发,路过半个城(同心县),金国正随军从征。金国正青年从军随军平叛了吴世藩,后攻打昆明立了战功,很快被提升为把总、千总。

清廷采取剿抚并用方针,至1681年平定叛乱。

从《常德府志》上查到金国正于康熙二十九年(1609年)任中营守备,分别在《沅辰州府志》《辰州府志》和《四库全书·湖广通志》上查到金国正任副将。在《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和《道光胶州志》上查到金国正任胶州营副将。在《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上查到金国正任花马池副将。在《山西通志》上查到金国正任太原总兵,在《固原州志》上查到金国正任提督。经过史书的查找,可以看到金国正从一名普通的随军者到将军的一路足迹,是勤奋努力和卓著战功给予了他极大的回报。

金国正随军的具体时间现在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因金国正是跟随在清代名将赵良栋、赵弘灿父子的麾下,我们就从赵良栋、赵宏灿的战斗路线查找金国正的战斗历程。多部史料都明确记载有金国正转战川南、昆明多地的事情。

2012年春,天气乍暖还寒,我和专家刘伟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存有重要档案的地方,查找到更多珍贵史料。这次查找,将金国正的儿子金贵的历史脉络基本摸清。在同心城流传着金国正缺子无后的传说。我们在《清宫秘史》中查到了金贵的资料,这是一个大的突破。此时,我才明白,历史研究原来就是这样一一拉出的,也确实有趣。我们又在《清实录》上和北京图书馆的部分资料查到金贵任潼关游击,在河州任总兵。《清代官员历史档》上有金贵的档案。金贵于雍正三年(1725年)任山西大同中营守备,后在西北各地任官,任河州、河南南阳总兵官。史料上有“大同总兵官王宜谦保举金国正的儿子金贵任守备”。在同心城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金大人,生得苦,一下打到南阳府。南阳府里没回回,烧了石灰打水贼。水贼一扫平,挣了个石碑‘胎里红’”。同心城大多的传说是金国正任南阳总兵官,是不是传说中将父子之间的事迹混淆了?这需要更多的史料进行甄别查清。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以陕西潼关协副将金贵为河州镇总兵官。”“以河南南阳镇总兵成元震、甘肃河州镇总兵金贵对调。”

我在《清实录》和网上查到有关金国正捐造二十二门子母炮的事情。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太原总兵官金国正向康熙皇帝捐出自制的代表着那一时期中国最先进的新型火炮二十二门,分送到全国进行推广应用。而康熙皇帝却在不久后急令地方部队严禁自行研制火炮,全国范围内收缴金国正研制的火炮。学者和专家对中国军事史上金国正造子母炮有很高的评价。清代兵器落后,受外国侵略,金国正所造子母炮应该是属于较先进的一种武器,可惜因各种原因没能成为以后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从金国正上奏折有关子母炮的记录中我们看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金国正造出子母炮,升任千总,跟随许治都平叛,地址在湖南的辰州,现在的湖南沅陵县。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兵部议覆,太原总兵官金国正疏言,臣所辖地方甚属辽阔。专汛千把弁员、分防三四州县不等。不能遍历。请拣选壮健兵丁,每州县设立一名委署把总分驻协防。应如所请。从之。”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雍正元年。癸卯。夏。四月。庚戌朔。……庚申……山西太原总兵官金国正患病解任。”“雍正三年。乙巳。九月。乙未朔……予故山西太原总兵官金国正祭葬如例”。文中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

金国正是清代早期宁夏诸多将领中一位杰出的回族将军。他戎马一生,参加了四川战役、平武昌兵变、灭山东海盗及倭寇等战役。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从布衣百姓到封疆重臣,始终以“鞠躬尽瘁,报勤国家”为己任。在花马池副将任时,他积极推进回、蒙古、汉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团结的局面。在山西太原总兵官任中,他捐资建造二十二门子母炮装备部队,使山西境内平静无事,军民安居乐业。在陕西署理固原提督期间,金国正奏报朝廷,调运二十万石粮食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赞颂和爱戴。离任后,他又奏请雍正皇帝缓扣兵丁借支库银,受到将士的崇敬与颂扬。康熙称他“系好总兵”,雍正皇帝赞他“行性纯良,才能称职”。金国正亡故后,雍正皇帝亲制“恩纶特颁”谕祭文双龙碑,赠封荣禄大夫,修建墓地陵园,并以国葬盛典,使金国正“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

皇帝御赐碑文为“封赠荣禄大夫碑皇封荣禄大夫镇守山西太原等处地方总兵官加一级记录一次金国正先莹”。

雍正皇帝谕祭文双龙戏珠碑碑文为:“恩纶特颁皇帝谕祭原任山西太原总兵官金国正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金国正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雍正四年十一月立”。

金国正将军是回族的骄傲,是同心的骄傲,我们力争还原历史,还原金国正将军个人原貌和历史功绩。其实,作为一项研究,需要静下心来,沉入其中,逐点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必将会有成果的,这就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也需要发动更多的人来支持这项工作,以求更大的突破,这也为同心乃至宁夏、中国回族的历史研究增添成果。对于历史人物的书写,我们更希望尊重历史,我们不希望将来人们看到的金国正将军的文学艺术形象是一位三头六臂擒龙王,上天入地斗阎王的神话人物。至于传说将军坐骑火焰驹在主人去世后以头撞地而亡,为主人殉葬,这样的情节毕竟是传说,至于马坟是不是就是这个传说的来历,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功夫搜索史料。我不敢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胡编乱造写情节,随意杜撰编故事,凭自己心理去揣测古人,肆意解构一个历史人物。这是对历史的极度不尊重,这也是对金国正将军的极度不尊重。随着同心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许多人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我们的工作只有尊重历史,还原真相,这样才能上无愧于先人,下裨益于后世。

金国正陵园与同心半个城古城、清真大寺、回族公墓、豫海公园、红军西征纪念园咫尺相连,可共同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民族特色优秀的文化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同心县政府在2008年已确定金国正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政府〔2010〕184号文件中将金国正陵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战火摧残,“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金国正陵园和故居毁坏严重,亟待修复。作好金国正的研究,修复金国正陵园,对提升同心品牌的文化品位,同心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同心经济,会有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

金国正将军是回族人的骄傲,也是同心城历史上的武将名人。金国正陵园残存的建筑上有着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痕迹。将金国正的历史搞清,不但是回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同心县地方志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我这几年在金国正查询和研究的道路上,耗费了极大的精力,走南跑北,上山西,访北京,能将金国正的历史研究清楚,能争取到资金将陵园进行保护和维修,能修建金国正纪念馆,让更多的回汉各族群众来缅怀金大人的事迹,增强民族团结,为同心增加一处重要的人文历史景点,让更多的人了解金国正,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前面的路仍很艰难,我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要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一路走下去。这几年来,我也面对过许多的误解,但最终人们看到我在做着实实在在的研究,人们理解了我,认可了我。这是我无比欣慰的事情,我将无怨无悔,一步步将金国正的足迹追寻下去。

金超清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