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
大水坑镇地处宁夏盐池县东南部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台地的交接地带,与陕西定边相邻。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南靠黄土高原。东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橫,水土流失严重,中北部地势较平坦。干旱、风沙、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资源、石油、石膏、建筑用砂、砖瓦粘土等矿产资源以及光能、风能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量3443万吨,建筑用砂4000万吨。风能、光能资源发展潜力巨大,风电装机总容量为29.7万千瓦,风电已经开始发挥再生能源的潜能。土壤以灰钙土和乡黄土为主,适宜小杂粮等作物种植。大水坑镇属于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大沙多、蒸发强烈、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植物种类较多,野生中药材近百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因干旱少雨,加之乱垦滥牧,生态退化,野生动植物减少,部分已绝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禁止采挖甘草、打沙蒿,破坏草原,2002年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大力种草种树,生态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大水坑镇隶属盐池县,位于盐池县南部,距首府银川138千米,距县城60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07°09′至107°32′,北纬37°26′至37°32′。最高海拔1921.2米,平均海拔1600米。东与陕西省定边县红柳沟镇接壤,南靠麻黄山乡,西靠惠安堡镇,北连青山乡、冯记沟乡。南北长约46千米,东西宽约54千米,总面积1458.6平方千米。
第二节 地质 地貌 矿藏
地质 大水坑镇处在第四纪地质之上。第四纪地质大体可分两类:上更新统、全新统。
上更新统 成因类型属上更新统中期的风积物,呈黄、淡黄、暗黄色。为质匀而细、疏松多孔的黄土类土。主要矿物成分有云母片,柱状节理发育,常见到垂直的边坡。厚度在10米—20米,分布在麻黄山、后洼、萌城、大水坑、红井子以南地区,以及王乐井、狼洞沟一带。地貌单元为南部黄土高原区。
全新统 分布很广。地层分明,比较完整。主要为黄色的风成沙、坡积、冲积、湖积、含卵石的砂土、砾石层,结构松散的沉积物和内陆湖泊的盐类化学沉积物。早期主要有坡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三种地质现象。大水坑镇主要处在坡积物、洪积物两种地质现象上。
坡积物 主要是搬运到山坡下的堆积物。层次厚,粗细粒同时混合沉积,无分选性。多为浅黄色的粉砂岩,疏松,含少量钙质丝、斑状物和少量的砂浆与原生的风积黄土,无明显分界。在黄土丘陵或黄土分水岭梁地及坡面上。分布在王乐井乡分水岭梁地、萌城高新庄、大水坑镇断兔沟一带。厚度10米—50米。
洪积物 因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地区沉积而成,往往呈扇形沉积。所处地貌为梁地、低缓丘陵顶部,大水坑镇多处均有分布,厚度l米左右。
全新统中期主要以洪水冲积为主,因山洪搬运和河流搬运同时沉积而成,上部疏松下部胶结,分选中等。地貌单元在坳谷、洼地地带。大水坑、侯家河、马儿庄等地均有出露,厚度0.5米—40米。
全新统近期主要以湖积和洪积为主。湖积物,湖水在静水状态下沉积而成。
所处地貌单元在湖沼盐碱湿地,岩性特征为黑色腐泥,盐碱质淤泥,下部为细砂及粉砂。大水坑镇境内有零星分布。厚度1米—4米。
现代主要是风积物,因风而堆积,岩性特征为沙漠,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
云母碎片。分布在各种地貌单元上。苏步井、高沙窝、柳杨堡、哈巴湖等处有大面积连片分布,大水坑地区也有大片分布,厚度1米—20米。
前第四纪地质 盐池境内出露地表的岩性,主要以白垩系为主。其次为第三纪、侏罗纪、三叠纪、奥陶纪和震旦纪。下白垩系分布走向与南北向分水岭平行,分布在县境东侧,其他为零星分布。下白垩系又分为:
泾川组 自北部的高家梁向南延伸经李记沟、叶记豁子、田记掌,到王乐井的周庄子、刘窑头。跨剥蚀出露的罗汉洞组,在侯家河东侧又重新出现,向南伸向红井子狼儿嘴、高窑寺。又在林家洼子、苏老庄出现,向南过孙崾睑至甘肃环县境。
罗汉洞组 由苏步井的高利乌素,向南经刘家沟、陈记圈、八堡、红山沟、二道湖、方山、后台、二道沟,被第三纪和泾川组覆盖。在红井子的苏记堡子再度出现,向南过后洼的饶平庄至甘肃环县境。
环河组 从柳杨堡乡的崔记塘起,经东塘、西井滩、夏记墩、县城、北马坊、红庄、马坊、薛堡子、史堡子向南延伸至甘肃环县境。
据国际地质年代可将地层划分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大水坑镇主要分布在中生界。
中生界 划为三叠系、侏罗系。陕甘宁盆地地层标准剖面分为5个统。
一是三叠系(含纸约统、延长统)、侏罗系(含延安统、直罗统、安定统)。其中三叠系地壳下降成为盆地,河流将大量的植物和岩屑物搬运堆积到湖泊中,往往形成富含油页岩和较厚的煤层。三叠系中的延长统,厚度541米—3720米,岩性特征为灰绿、黄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及矿质页岩。下部为砂页岩互层。底部为肉红色长石砂岩间夹紫红色页岩、泥岩。中部夹油页岩,上部是灰质泥岩及煤层。
二是侏罗系(含延安统、直罗统、安定统)形成方式有三种,即陆相、火山岩相和海相。盐池县以陆相沉积为主。
三是下白垩系为干燥气候下盆地陆相沉积而成。盐池属六盘山群系,而六盘山群系又分为6个组的地质现象。其中,罗汉洞组在高利乌素、刘八庄、二道沟、唐平庄等地有出露,岩性特征为橘红色、厚层至块状交错层长石砂岩,中粗粒疏松,中部夹有不规则薄层砂质泥岩,厚度为158米左右,该层是良好的含水岩组、且水质好,与洛河组整合接触;泾川组苏步井双井子、王乐井周庄子、红井子苏老庄有出露,岩性特征为上部棕红色、中间厚层泥岩夹绿色薄层至中层为细长砂岩,下部为浅棕红色块状细粒砂长石岩、夹砂质泥岩,厚度约250米,与罗汉洞组整合接触。
地貌 大水坑镇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属鄂尔多斯台地,南靠黄土高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五付区。南北分为黄土丘陵和鄂尔多斯缓坡两大地貌单元。地理位置上属典型的过渡地带,即自南向北地形是从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以大水坑镇的牛皮沟、谷山塘与李伏渠为界画一条线,以南为黄土高原丘陵区,以北为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
南部黄土丘陵区 该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部分,也是陇东黄土地貌的北部边缘。包括大水坑镇的近一半土地,主要是大水坑镇李伏渠、新桥、东风、二道沟、马坊、王新庄和摆宴井一部分、向阳一部分、新泉井一部分、莎草湾大部、红井子的一部分。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最高是钱家山,主峰海拔为1921.2米。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梁峁相间,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北缘有一条全县最高的山脊梁,东起红井子乡张平庄北山梁,顺西南方经观音峁山过陈家大梁、何家大梁、大口子山、钱家山大梁、长沟梁、平梁山到萌城的北窑子,这条黄土梁由许多东西走向的山梁并列组成,像条舒爪展须的卧龙,绵延45千米,横亘10余千米,海拔在1823米—1951.5米,构成东北—西南向分水岭,这道分水是南北水系分界线。南属黄河水系的环江流域,北属内河水系。分水岭顶部地势平坦完整,两侧坡度渐大,有的与沟谷边缘形成陡崖,或悬或立。梁坡黄土覆盖30米—50米。水土流失严重,日降水超过l5毫米时,便汇泾流而造成水土流失。
冲蚀沟壑分布广,纵贯山梁,水土流失侵蚀地面呈支离破碎状。分水岭西北冲沟短而浅,入北汇向苦水河。分水岭东南,多冲沟,宽而深,多呈“V”字形,流入甘肃环江,入泾河再入黄河。沟深多为20米—50米,宽20米—40米,沟的边坡坡度为10°—40°,大者过70°。有的沟壁垂直下切形成悬崖,经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沟底侵蚀严重,有的形成峡谷或陷穴,不断锯深。
北部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 主要包括大水坑、柳条井、宋堡子,新泉井、摆宴井、向阳、新建、红井子一部分。大部分为缓坡滩地。该地区中部有两道梁地,分别构成南北向和东西向分水岭。其中:南北向分水岭:南起红井子的大马鞍山向北过青山到双井子梁出县境入内蒙古,县境内长70千米,宽3千米—5千米,海拔1500米—1800米。
缓坡丘陵分布面广,主要分布在大水坑镇东与南,青山乡以西的广大地域。
平均海拔1400米—1550米,相对高差多在50米以下。
平坦地分布在大水坑至惠安堡公路以北地区。地势极为平坦,低洼处常形成积水盐湖。
沙漠 历史上的长期屯垦,不科学的耕种以及超负荷的畜牧和掠夺式的采挖,造成了大水坑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沙漠已成为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
在流沙带中,除一部分流动沙丘分布较多外,尚有许多是半固定沙丘与一部分固定沙丘和浮沙,其中浮沙和固定沙丘面积较大。覆盖在梁地和缓坡丘陵的沙丘,水源缺乏,洼地平滩上的沙丘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因气候干旱,每年冬春多有8级—9级大风,甚至屡有沙暴飞扬,浮沙多有移上黄土高原者。
山脉 大水坑境内有贠记畔梁、北山梁、观音峁山、陈家大梁、何家大梁、大口子山、钱家山大梁、大马鞍山等,均属于崛起的丘陵,其中钱家山为最高。
矿藏 大水坑镇有矿产资源石油、石膏、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铜5种,矿产地10处,均为小型矿床。
石油 镇内共有油田6处,分布在大水坑、摆宴井、红井子、马坊、王新庄等处,累计探明储量3443万吨,为小型油田5处。石油的生油期为晚三迭世、早朱侏世和中侏罗世,含油层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Y2)和中侏罗统直罗组(J22)。
石膏 大水坑镇有丰富的石膏矿。属零星分散矿产,主要分布在宋堡子的北王场,大部分矿床地表外露,品质良好。
建筑用砂 大水坑镇建筑用砂地质储量4000万吨,品质良好,为小型矿,主要分布在大水坑村。
砖瓦粘土 主要分布在宋堡子的谢记梁。已大部分开采利用。
铜 大水坑镇红井子井沟有铜矿点,含铜矿化石长92米,出露范围甚少,平均厚0.06米,估算地质储量105万吨,含铜品位低,矿体规模小,不具备工业价值。
第三节 气候
气候特征 大水坑镇位于贺兰山至六盘山以东,按中国气候分区属东部季风区,但它在大陆中北部,距离海洋遥远,同时受秦岭山峦阻隔,由东南风从海上来的暖湿气流不易吹到,而且北面和西北向地势开阔,来自西伯利亚—蒙古的高压冷空气可以畅行而下,寒流易于侵入,故大水坑属于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按宁夏气候分区,属盐池—同心—香山干旱草原半荒漠区。又因全年大部分时间受西北环流支配,北方大陆气团控制时间较长,因此形成冬长夏短、春迟秋早、冬寒夏热、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的特点。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但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六七倍。年均气温6.7℃,年极端最高值38.1℃,极端最低值-29.6℃。年均风速2.8米/秒。冬春风沙天气较多。日照长,温差大,地方差异明显。
气温 年均气温及变化 大水坑属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光能丰富,热量偏少。年平均气温为6.7℃。年日照时为2789.2小时。年太阳辐射值为140大卡/平方厘米,大于等于10?积温2944.9℃,无霜期为128天,绝对无霜期为100天。热量的地区分布,北部高于南部。
气温特点冬冷夏热年较差大。最冷是l月份,平均气温-8.7℃;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22.4℃,1月—7月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8月—12月份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
大水坑日照长、太阳辐射热值高,光能资源丰富,但无霜期短且不稳定。气温和积温在全国比高于东北北部,低于华北;在全区比高于固原地区,低于黄河灌区。能满足镇内大部分一年一熟的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需要,且有利于植物生长与改良农作物品质提高产量。
春季(3月—5月)季平均气温9.3℃,随着太阳辐射加强,气温逐渐回升。从3月份起冷空气势力减退,月平均气温由零下上升到零上,大风沙暴天气稍有平缓。4月份平均气温上升到10℃左右,5月份大水坑镇气温达到12℃—17℃。
夏季(6月—8月)季平均气温在21℃左右,6月份平均气温达20℃以上,逐步进入夏季。7月份平均气温在23℃左右,南北温差2℃,处于夏暑炎热期。8月份平均气温跌落至20℃左右。
秋季(9月—11月)季平均气温8℃,日辐射减弱,日照缩短,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明显。9月份平均气温在15?C左右。10月份气温下降到8℃—9℃。9月下旬10月上旬出现初霜冻。正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之季。11月份气温降至零下,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开始结冰,土壤开始封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季平均气温一7℃,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气温低,开始寒冷。12月份平均气温一6.9℃,伴有风沙天气出现。l月份平均气温一8.7℃,大风沙暴天气较多。2月份气温略有回升,但仍寒冷,大风沙暴天气较频繁,月平均气温-5.2℃。
降水 大水坑镇由于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7月—9月三个月合计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降水年际变化大,保证率低。据1954年至2000年资料表明,1964年降水最多为568.8毫米,年蒸发量2179.8毫米,有“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之说。年季降水变化大。
月降水量变化大,l959年8月份降水量最多,达244.5毫米,而l966年8月份只有8毫米,二者相差30多倍。日降水量变化更大,1999年7月13日一天降水量121.2毫米,相当于少雨年份1980年全年降水量145.3毫米的83.41%。自然降水是大水坑镇绝大部分农田和全部草原以及南部山区人畜饮水的主要来源。
第四节 水文土壤
水文
地表水 大水坑镇境内无大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小的地表水流人平滩或盐湖消失。东西向分水岭之南,山水流人麻黄山境内的冲沟;分水岭之北,向阳行政村、摆宴井行政村的山水流经芦沟子进入苦水河;莎草湾、新建山畔的山水也汇入苦水河;二道沟、马坊两条沟河向东流入定边县境盐湖。新桥、东风一带山水流入东南定边境内冲沟。
苦水河 发源于大水坑镇贺坊沟,至盐池、同心县交界的小泉村与山水河汇入黄河。在大水坑镇境内河流长度约11千米,水质较好,能够灌溉农田、人畜饮用,今打坝拦水灌溉200亩左右。流入惠安堡苦水河的矿化度增高,一般在4克/升左右,最高可达7克/升,不宜灌溉与饮用。
同济河 发源地大水坑镇二道沟村,在境内河流长度约13千米,常年流水,水质差,苦咸水,羊、畜可饮用。
马坊河 发源于大水坑镇马坊村,在境内河流长度约13千米,常年流水,水质差,苦咸水,羊、畜可饮用。
井沟 有两条小河流,发源于石山沟山畔,井沟北边小河在境内长度约4千米,常年流水,水质差,咸水,水量小。南边小河在境内长度约5千米,常年流水,水质较好,甜水,水量小,可少量灌溉菜地。
阎王碥沟 发源于大水坑镇东风行政村甘记畔自然村,河流走向东南,在境内河流长度约11千米,常年流水,水质差,苦咸水,羊、畜可饮用。
谢堡子沟 位于新桥村。发源于大水坑镇新桥行政村上掌自然村,河流走向东南,在境内河流长度约10千米,常年流水,水质差,苦咸水,羊、畜可饮用。早年间,沟内有甜水泉眼,可人饮用。
甜水河 位于大水坑镇红井子行政村甜水河自然村。发源于甜水河自然村,在境内河流长度约4千米,常年流水,水质较好,人可饮用,水量不大,可少量灌溉菜地。
碱湖 摆宴井碱湖为椭圆形,周长l千米,冬枯夏有水或干涸,产硝。历史上有湖泊,已干涸。
地下水 大水坑地下水主要有毛乌素沙地第四系地下水、毛乌素沙地基岩地下水以及承压自流水和南部山区地下水。总体呈现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贫乏,中北部,从南向北埋藏渐浅,水量逐渐增多,水质渐好的特点,据县志记载,大水坑有甜水井98眼,苦水井36眼,甜泉水5眼,苦泉水5眼。打深井开采利用的主要有井沟、红井子、杨儿庄等,贺坊沟为沟泉水打坝拦水。水质较好,但涌水量小。过去大水坑群众多饮用井水、泉水、窖水,现在多饮用黄河自来水。
土壤 大水坑镇除大沟壑和城镇面积外,土地总面积143.28万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88.49%,有9个大类,即灰钙土、风沙土、黑垆土、盐土、新积土、草甸土、堆垫土、白僵土、和裸岩。224个亚类,45个图属,146个土种和变种。
灰钙土 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地带。
风沙土 即沙丘、浮沙地。全镇灰钙土地区土壤普遍沙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灰钙土地区。
黑垆土 是大水坑干草原生物气候带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大水坑南部、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地区,土层深厚,以轻壤土为主。
盐土 除本镇黄土丘陵地区外,其他各村均有分布。以新建、摆宴井、宋记堡子等村较多。摆宴井曾有盐湖,产盐和硝,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由于风沙不断填入盐湖、洼地,盐湖碱湖低洼地不断缩小。温润的盐土类型地变为干燥盐土类型地,进而变为初育土,近20年又变为沙丘地。
新积土、草甸土、堆垫土、白僵土、裸岩零星分布,多为放牧草场。
镇境内大多数土壤结构松散,肥力较低。黄土丘陵区成土母质为黄土,表层土壤具有黄土的特征,容易被暴雨冲蚀。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土壤含沙量大,易受风蚀而沙化,近20年已被普遍沙化。南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草地1%左右,耕地0.8%;水解氮含量:草地49.4PPm(1PPm即万分之一),耕地45.17PPm;严重缺磷,草地速效磷仅1.85PPm,耕地4.4PPm。中、北地区有机质含量:草地0.66%、耕地0.57%;水解氮含量:草地27.15PPm、耕地29.79PPm;含磷量也很少,但较南部地区为多,速效磷含量:草地4.26PPm,耕地7.8PPm左右。
第五节 植被与野生动物
植被 大水坑镇植被在区系上属于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中国中部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共有种子植物331种,分属57科、211属,其中野生植物48科231种,栽培植物28科100种。科属组成有禾本科46种,占13.9%;菊科39种,占11.8%;豆科36种,占10.9%;黎科24种,占7.3%。以上4科145种,占植物总数的43.8%。l0种以上的科,还有十字花科、蔷薇科、百合科、茄科等。镇内有原始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何家大梁狼儿沟壕、大口子北山康山沟北坡、钱家山北坡南坡梢林沟约500亩,树种以灌木栊柏栒子为主。近20年实行以灌木为主,草、灌、乔结合,以片林为主,带、片、网结合,以个人为主,国家、集体、个人结合的方针,大力加强林草建设,至2012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05%。2012年人工种草2.93万亩。
镇内共有天然草场123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56.2%。可分为四大类。
干草原草场类,主要分布在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海拔1600米以上,土壤以浅黑垆土和侵蚀黑垆土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矮,主要有大针茅、长芒草、冰草、白草、花苜蓿、牛枝子、萎陵菜、米蒿、猪毛蒿、糙隐子草、阿尔太狗哇花、香莠子、地椒子等。阴坡较湿,旱生植物多,植被覆盖度60%左右;阳坡干燥,植被覆盖40%左右。梁峁顶部以耐旱植物冷蒿、猫头刺为主。
荒漠草原草场类,主要分布于南北分水岭干草原线以北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600米以下,地势平缓,丘陵起伏不大,土壤以灰钙土为主。主要植物有长芒草、短花针茅、麦秧子、赖草、隐子草、白草、牛枝子、猫头刺、猫耳刺、沙珍棘豆、草木樨状黄芪、苦豆子、银灰旋花、多种萎陵菜、狗尾草、棉蓬、小画眉茅等。由于乱垦、滥采,长期风蚀,大部分草原沙化严重,一般草层高度10.20厘米,覆盖度35%—50%。
沙生植被草场类,是大水坑镇草原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丘陵的平铺沙地,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丘,土壤以灰钙土为主。主要组成植物有黑沙蒿、白草、苦豆子、甘草、赖草、老瓜头、猫头刺、猫耳刺、沙珍、柠条、骆驼蓬、棉蓬、猪毛蒿、沙米蒿。草层高度一般在20厘米以上,覆盖度30%—40%。
盐生植被草场类,主要分布在大水坑镇中北部,盐碱湖、低洼地周围,地下水位较高,土壤中含盐量较大,主要植被有白刺、芨芨、盐爪爪、盐蒿、水莲、红沙、披针叶黄花、骆驼莲黄花等。草层高度在26厘米左右,覆盖度40%。
以上各类植被中分布有野生食用、药用、工业用及蜜源植物。
食用植物主要有发菜、百里香、沙葱、小蒜、野木耳、蘑菇、苦苦菜、黄黄菜、红根子等。
药用植物共有254种,分属于180属,59科。
老瓜头(牛心蒲)是镇境内主要的天然蜜源植物,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工业用植物主要有芨芨草、柠条细叶、鸢尾、沙柳、小香蒲等,多为木本科,可作造纸、人造纤维原料及柳编原料。野生白刺、天然柠条约7万亩。
野生动物
沙鸡 浅灰色,红爪,飞行速度快。成群啄食秋收后遗留的禾粒、草籽及沙石。数量逐年减少。
雀 一名瓦雀,俗名麻雀,跃而不步,啄食禾稼虫类。繁殖迅速,喜群聚,数量多。
紫燕 又名乙燕、玄鸟、天女。比麻雀稍大,剪尾,多在屋檐下衔泥搭巢栖息,冬去春来,为候鸟。
胡燕 俗名沙燕,形如火燕,体大,毛褐色,群飞,栖息房檐。
火燕 形如燕,青黄丹褐色,腹与翅呈赤色,黑嘴红脚。
鹰 俗名花鸨,有黄黑二色。一岁曰黄鹰,二岁曰搞鹰,三岁曰鸽鹰。由于农药杀伤,已濒临灭绝。
鹗 又称猫头鹰,形大如鹰,头、目、爪似猫。扑食鼠类,习性夜间活动,数量逐年减少。
乌鸦 有白项鸦、红嘴鸦、乌鸦。由于农药等原因,近几年白项鸦已很少见,其他鸦数量亦在迅速减少。
鹊 又称喜鹊,尾羽黑白交杂,数量较多。
鸽 其形如鸠,野鸽仅有灰、褐色。多栖息于深沟悬崖及破窑洞处,南部山区颇多。
鹭鸶 俗称嚓吃,群飞成行,祸害禾稼。
山鸡 比鸡小,花眼圈,褐色,花颈项,生在南部山沟内,食禾谷草籽。近年天敌减少,山鸡数量大增。
野鸡 比鸡大,长尾,褐翠色,美丽,生在南部山区与北部沙漠植被厚处,数量不多。
拌鸡 比鸽子大,飞翔发出呱啦声,又称呱啦鸡,食禾谷草籽。生在南部山区,数量多。
鹌鹑 比鸽子小,褐色,在南部山区山沟内穴居,数量少。
啄木鸟 全县均有,数量少。
兽类
狐 俗称野狐子,有黄、黑、白等毛色,皮贵重、性狡猾、喜偷鸡。近年数量很少。
獾 有猪獾、狗獾、人獾等,穴居。
貂 俗称扫雪,似猫,多为黑褐色,栖穴深山,皮毛珍贵,现偶有所见。
兔 野兔多灰褐色,耳大而尖,上唇缺,前腿短后腿长,善跑食草,因天敌减少,繁殖率高,数量猛增,有时祸害很大。
鼠 有黄鼠、黑鼠、小鼠之分。黄鼠穴居野外,肉可食。黑鼠、小鼠,家野均居。盐池县为防鼠疫重点监测区,多年坚持灭鼠,但其繁殖迅速,数量仍多。
跳鼠 俗称跳儿,前腿短后腿长,善跳跃,多昼伏夜出。
鼹鼠 俗称瞎毁,在地下翻吃禾草根。
黄鼠狼 似猫,穴居,专吃鼠类小动物,亦偷吃鸡。
50年代,豹子绝迹,60年代野猪绝迹、80年代黄羊绝迹、90年代野狼绝迹,偶然出现,都是从贺兰山或蠡山而来。
节肢类
黄蜂 大而黑者称胡蜂,又名蝼蜂。腰细色黄称黄蜂,其尾有毒。
蜻蜓 有红绿两种,喜飞水际,六足,四翼。
螳螂 多栖树上,扑食幼虫,前腿似刀呈锯齿状。
蟋蟀 又名促织,俗名蚂蚱、蛐蛐,似蝗而小,黑褐色,光泽如漆,有翅及角,善跳好斗,中午鸣叫,秋后夜间鸣叫。现数量很少。
蜈蚣 长5厘米左右,两侧毛长,有毒。可入中药。
蝎子 头大,尾长并有又,叮人畜,有毒。可入中药。
蝴蝶 有花、黑、黄、白等色,植被厚、潮湿处多。
铁牛、粪爬牛、臊肚子、花姐姐、地蛄辘数量多。
其他类
蛤蟆 似青蛙,身上多蚪斑,叫声响亮。
蛇 长条形,无足,爬行,有黑、黄、绿、花等色,大多为无毒蛇。现很少。
蜥蜴 生在沙地中,头大肚子大,尾巴细长,俗称沙婆子,穴居。
蜗牛 形似小螺,白色,头有四黑角,行则露头,惊则缩入。
第六节 自然灾害
干旱 据县城1954年—2000年气象观测,46年间不同程度的干旱达39年。
降水少,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对农牧业生产危害大。
1961年1月,大水坑公社由于1960年干旱受灾,牲畜缺草料,全公社死亡大家畜181头。大水坑公社召开三级干部畜牧业专题会,研究抗灾保畜工作,确保牲畜安全过冬。
1975年,盐池县自1968年以来,连续多年干旱。当年大水坑公社气候多变,灾情更甚,粮食歉收,牧草枯干,风沙严重。大水坑公社抽调23人配合盐池县委4人组成灾情调查组。据调查,当年干旱歉收,需回销粮178.5万千克,缺饲草214.5万千克。
1992年4月,大水坑镇严重干旱,有4000多人,2万只羊、200头大家畜因持续干旱而严重缺水。
大风(沙暴)风速≥l7米/秒,8级以上称大风或沙暴。主要风向为西北风。据县城气象站观测,近20年年均大风12天左右,扬沙日数57.5天、沙暴日数24.6天。同27年前相比大风天数减少,但扬沙日数和沙暴日数增加。80年代初同90年代末相比,大风扬沙和沙暴天数均有减少,但2000年,扬沙日数为53天,沙暴日数达16天。大风和沙暴以冬春为甚,对农作物危害十分严重。
1983年4月27日,下午4时,特大沙暴侵袭大水坑公社,持续约3小时,晚9时后又有降雪。次日大风继续一天。丢失、死亡羊畜百余只。
1995年5月16日,大水坑镇遭受大风、强沙暴袭击,受灾严重。
冰雹 据县城气象站和麻黄山气象站观测,冰雹每年分别出现1次。最多麻黄山站l年出现3次(1984年)。历年冰雹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10月。虽然每年降雹次数不多,但集中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不但危害农作物的生长、收割,而且伤害人畜。
1966年8月7日—8日,大水坑公社的9个生产队遭受暴雨、冰雹袭击。圈湾子一带山洪最大,受灾。
1989年8月23日,红井子乡新桥、李伏渠、东风、红井子四村遭受洪水和冰雹灾害。
1992年6月23日,红井子、大水坑等乡镇遭受历史罕见的冰雹侵袭。受灾。
2002年6月8日,红井子乡东风行政村普降大雨,堡头和麻记畔自然村遭受冰雹袭击。受灾。
2007年6月12日,大水坑镇马坊等3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突降大雨夹冰雹,持续半小时,造成山洪暴发。严重受灾。
暴雨 一日内降水量≥50毫米为暴雨。县城47年来气象观测,仅出现50余次,集中在7月—8月。局部地区暴雨每年都出现。特别是南部山地每遇暴雨毁田毁苗,水土流失严重。
1996年7月14日至20日,大水坑遭受暴雨、冰雹袭击。损失严重。
1999年7月13日至19日,大水坑镇先后遭到暴雨、冰雹的袭击。严重受灾。
2001年7月26日,红井子乡境内普降中到大雨,降雨持续13小时,降雨量达75毫米。严重受灾。
2001年8月17日,红井子乡普降大雨,24小时降雨量达62毫米,致使山洪暴发。受灾严重。
2002年7月22日,大水坑镇摆宴井行政村普降大雨,降雨量4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孙记沟等6个自然村受到洪水冰雹袭击,一名高中生被洪水淹死。
2006年7月8日,大水坑镇突降雷阵雨,持续40分钟,造成山洪暴发,3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受灾。
2006年7月11日,大水坑镇又降雷阵雨,2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受灾。
2007年8月6日,大水坑镇摆宴井、红井子等6个行政村突降大雨,持续1小时,造成山洪暴发。严重受灾。
2009年8月8日,大水坑镇红井子等8个行政村突降大雨。严重受灾。
2009年8月18日,大水坑镇降大雨,持续4小时。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