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防疫与检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模块一 动物防疫知识

学习目标

◎掌握动物疫病的特征。

◎掌握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了解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能正确掌握动物疫病综合防疫措施。

案例:2013年10月宁夏吴忠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人员分五个组对各县(市、区)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情况进行了督查。督查组采取现场检查和查看基础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33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50户散养户的秋季集中免疫情况、档案建立情况、防疫监管情况及疫苗的保管使用情况等进行了督查。在今年的秋防工作中,各县(市、区)组织得力,乡镇全力配合,技术人员积极主动,秋防进展顺利。截至10月19日,全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免疫进度分别为86.58%、92.76%、90.68%、92.36%、94.33%。但在督查中也发现个别规模养殖场(小区)存在档案资料不健全、环境卫生差等现象,检查组当场指出并下发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各县(市、区)尽快整改。请问以上内容包括哪些防疫知识?

【学习链接】http://111.205.51.5/web/publicnews/Publish/Default.aspx

【思考与练习】

1.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条件是什么?

2.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是什么?

3.流行病学调查方式有哪些?

4.如何改善动物环境卫生?

5.重大动物疫病如何监管?

6.慢性动物疫病净化的方法有哪些?

项目一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情景导入

动物疫病指动物传染病和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动物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引起。动物疫病是群发性疾病,能在动物中互相传染而引起流行,可造成动物群体发病或群体死亡,对养殖业危害大,对养殖户打击大。

任务1 动物疫病特征是什么

任务导入

动物疫病是病原体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自身防御力量将入侵的微生物消灭,从而不出现任何可见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抗感染免疫。换言之,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动物疫病特征,能指明宁夏地区多发疫病的发病特征。

任务实施

一、认识病原体

病原体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每种动物疫病都有特定病原体。例如猪瘟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牛结核杆菌病的病原体是牛结核杆菌,牛肝片吸虫的病原体是肝片吸虫。

二、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性是指疫病能由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个体到个体),是区分疫病与普通病的主要特征。流行性是指疫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个体到群体)。例如口蹄疫在牛、羊、猪群中的快速传播。

三、免疫力

免疫力即抵抗力。动物患某种疫病后,由于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使其对相同病原的入侵具有抵抗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

四、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地方性

疫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春秋两季多发鸡新城疫,猪传染性胃肠炎寒冷季节多发;疫病按照有一定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与流行,例如口蹄疫一般间隔几年流行一次;动物疫病会局限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发生,例如人畜共患病与人的生产、生活、饮食等有关系。

五、具有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这段时间。例如,牛口蹄疫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狂犬病的潜伏期为2~8周,也可达1~3月,偶尔可达1年或者更长时间。

任务总结

动物疫病多种多样,但基本特征是一致的。病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疫病具有季节性,与气温、昆虫等有密切关系,动物疫病周期性流行的原因与群体免疫力下降、新生代动物增多有关系。疫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短的多为急性发作病,潜伏期长的多为慢性疫病。

任务2 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任务导入

2010年12月19日,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畜禽生产教育系师生在动物医学学院实验室进行羊活体解剖学实验,随后有27名学生和1名教师不同程度感染布鲁氏杆菌,试分析发病原因及布鲁士杆菌病发生的条件。

任务实施

一、环境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病原体

没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不可能发生;没有寄生虫,寄生虫病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要达到足够的数量、较强的毒力和一定的稳定性才可能发生疫病。

二、动物具有感染性

在饲养环境中,动物能广泛地接触病原,是感染的前提。如果接触不到病原,不会发生感染。病原体经口、鼻、皮肤、黏膜等侵入动物体,但只有经过适宜的途径侵入动物体适宜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才能使动物感染。例如,破伤风杆菌必须侵入机体深而闭口的创伤,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才能引起感染,而猪支原体肺炎则是通过呼吸道传染。

三、动物具有易感性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叫易感性。因此,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只有侵入对其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时才能引起疫病的发生。动物的易感性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不同,如羊对炭疽杆菌最易感,感染后表现最急性死亡;牛次之;而猪则表现慢性经过,临床很难发现。

同一种动物,不同的年龄对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易感性不同,如鸡球虫最易使雏鸡感染发病,且死亡率高,而成年鸡不易感染。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易感性也不一致,个体营养状况差的动物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侵袭。

四、适宜的外界环境

(一)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如每年秋冬及早春季节,天气寒冷,饲料缺乏,动物消瘦,抗病能力下降,寄生在绵羊胆管内的双腔吸虫迅速发育繁殖,对绵羊危害增强,易引起绵羊大批死亡。

(二)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寒冷季节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及繁殖,易发生病毒性传染病;细菌耐热不耐寒,气候温暖湿热,适宜细菌的生长繁殖,多发细菌性传染病。

(三)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温暖季节适合昆虫的繁殖,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疫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如由蠓传播的蓝舌病主要发生在夏季和早秋;夏季气候炎热,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面广。

任务总结

在疫病的发生过程中,病原体、易感动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构成了感染连锁。病原体、外界环境是发病条件,动物本身是发病根本。高度易感动物能广泛接触病原,增加了感染疫病的风险。个体感染是疫病传播的起点,应认识到潜伏期的感染,有疫病流行传播的意识。因而,尽早发现零星病例,对于控制感染、防止传播、减少损失有重要意义。

任务3 动物疫病流行过程

任务导入

2013年4月以来,上海、安徽、江苏先后出现多例人H7N9亚型流感病例。专家认为,这次人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病原监测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据统计,此前全球共检出25株H7N9亚型流感病毒,均来自野鸟,从未在家禽中发现。这些病毒通过候鸟迁徙得以全球性传播,目前在北美和欧亚大陆均有发现,包括亚洲的韩国和蒙古。我国与已有H7N9亚型流感病毒分布的有关国家处于相同的候鸟迁徙路线,候鸟迁徙将病毒带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

试分析候鸟扮演什么角色?

任务实施

一、流行过程和流行病学的概念

传染病不仅能在个体内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形成群体感染的现象。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动物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继续传播扩散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禽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

疫病的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染过程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病只不过是传染过程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则与之完全不同,它是在群体中发生的,是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流行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表现都是错综复杂的,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运用有效的调查分析及实验方法,研究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规律,明确影响疫病流行的因素以及在动物群中的分布特点等,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控制以至逐步消灭疫病在畜禽群中的发生和传播,这一科学体系称之为流行病学。

二、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动物群中蔓延的生物学基础,倘若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而且三个环节孤立并存也不能发生新的传染和传播。只有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当三个环节互相联系时,才能构成传染病的传播。

(一)传染源

也称传染来源,是指能使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经常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来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有症状的受感染动物称为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尤其在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可排出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受感染后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称为病原携带者,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至于被病原体污染的外界环境因素,虽起着传播病原体的作用,但由于不适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所以不是传染来源,称为传播媒介。某些昆虫,在流行过程中既起到媒介作用,又起到保存病原体和使病原体传代的作用,有人将具有这种性质的昆虫称为附加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为了更好地制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和传播,这是防治动物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方式称为直接接触传播。如狂犬病就是健康动物被病犬咬伤而传染的;马媾疫是通过交配传染的;为患传染病畜禽施行手术或进行尸体剖检,病原体偶尔可经伤口感染。这种方式使疾病的传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

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污染的物体、饲料、饮水、土壤、空气、活的传播者),间接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均能通过直接、间接接触传播途径而传染,故这类传染病常称为接触传染性疾病。

有些病原体可由上一代直接传至下一代(母体到后代),称为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有经胎盘传播(如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等)、经卵传播(如鸡白痢、禽伤寒、禽白血病、禽腺病毒等)、经产道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疱疹病毒)等。病原体在同世代动物之间横向平行地相互传播,称为水平传播。如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均属水平传播。

(三)易感动物群

动物群中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对某种病原体具有易感性,这个动物群即为易感动物群。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群时,则可引起某种传染病的流行。动物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如果动物群中有70%~80%的个体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大规模地暴发流行。动物易感性的高低虽然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体的遗传特性、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外界环境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对动物的易感性也有一定影响。我们通过抗病育种、加强饲养管理、给动物注射疫苗等措施,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降低其易感性。

三、流行过程的特点

流行病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流行性。但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并不相同,因而构成不同的流行特点。即使是同一传染病,由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当某一地区传染病流行时,首先要对流行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病因和流行因素,以便及时扑灭。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通常可分为4种表现形式。

1.散发性

是指动物发病数量不多,在较长时间内只有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如破伤风、放线菌病等。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可能是动物群对某种疾病的免疫水平较高,某种疫病呈现隐性感染比率大或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

2.地方流行性

是指动物发病的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只局限于一定区域内(一个村镇或县、乡内)。如猪丹毒、猪气喘病、炭疽、马腺疫等。这种形式除了表示发病数量稍微超过散发性以外,有时还包含着该地区存在某些有利于疾病发生的条件,如饲养管理的缺点,土壤、水源等环境有病原体污染以及有带(菌)毒动物和存在活的传播媒介等。某些散发性病在畜群易感性增高或传播条件具备时也可出现地方流行性,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等。

3.流行性

是指动物发病数量多,并且在较短时间内传播到较广的范围(几个村、乡、县甚至几个省区)。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在一定时间内动物群中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因此,任何一种疫病当其称为流行时,各地各畜群所见的病例数是很不一致的。如猪瘟、鸡新城疫、口蹄疫、牛流感等常表现为流行性。这类疫病的传染性都很强,传染范围广,能以多种方式传播,畜群的易感性高,并且常呈急性经过。

4.大流行性

是指动物发病数量很多,传播地区范围非常广泛,可传播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甚至可涉及一个洲或整个大陆。这类疫病多为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所引起。在历史上,如牛瘟、口蹄疫和流感等都曾出现过大流行。上述流行形式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可能是因为不同季节对外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产生影响、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以及对家畜的活动及其抵抗力产生了直接影响。

有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发生流行后经过一定的间隔时间(常以数年计),还可能再度发生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动物疫病流行的周期性。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动物除发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余的由于康复或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从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动物的免疫力逐渐降低,曾经患病的动物群被新成长的后裔所代替,或引进新的易感动物,使动物群易感性再度增高,又可能重新暴发流行。周期性的现象在牛、马等大动物群表现比较明显,而猪和家禽等小型动物由于每年更新或流动的数量大,动物群易感性高,疾病可以每年流行,故周期性一般不明显。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或周期性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掌握其发生特性和规律,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可以使动物传染病不发生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流行。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物现象,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通过流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发生作用,决定了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蔓延和终止。

(一)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及兽医防疫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制定完善的防疫法律法规,切实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或消灭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

(二)自然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如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等,但地理、气候因素的作用最为突出。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任务。

任务总结

动物疫病在流行过程中必须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同时存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中断或杜绝疫病的流行,这是规律。因此所有的防疫措施都是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制订的,即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畜禽。只要措施得力,就能取得成效。

项目二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任务1 流行病学调查方式、方法

任务导入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3年9月24日发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发生一起A型口蹄疫疫情。

9月1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一农户饲养的牛在外调途中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牛2头。9月19日,新疆兵团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9月24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A型口蹄疫疫情。

试分析如何确诊口蹄疫?

任务实施

一、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一)询问调查

询问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询问的对象主要是畜禽主、管理人员、当地居民等。通过询问、座谈等方式,力求查明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调查人应将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分别填入流行病学调查表格中。

(二)现场查看

经过询问、座谈等方式后,调查人应仔细察看疫区的情况,以便进一步了解疫病发生的经过和导致疫病流行的关键所在。进行现场察看时,可根据不同种类的疾病进行重点项目的调查。例如,在发生肠管传染病时,应特别注意饲料的来源和质量、水源的卫生条件、粪便和尸体的处理等情况;在发生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时,应注意调查当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分布情况、生态习性和带菌(带毒)情况等。对疫区的兽医卫生情况、地理分布、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亦应注意调查、察看。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诊断,发现隐性传染源,证实传播途径,摸清畜禽群免疫水平和有关病因等。流行病学调查一般应以该传染病已经获得的初步诊断为前提,但为了确定诊断,往往还需要对可疑病畜禽应用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及尸体剖检等各种诊断方法进行检查。为了了解外界环境因素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可对有污染嫌疑的各种物品(水、饲料、土壤、畜产品、节肢动物或野生动物等)进行微生物学和理化学检查,以确定可能的传播媒介或传染源。对某些传染病还可对畜禽群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等。

(四)统计学方法

在调查时,可应用统计学方法统计疫情。必须对所有的发病动物数、死亡动物数、屠宰头数以及预防接种头数等加以统计、登记和分析整理。调查完毕时,应讨论和评定收集的全部资料,以便做出相应的结论,提出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计划或建议。流行病学分析是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材料来揭露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相关因素。把调查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并对防治的措施做出正确的评价。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则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为下一步流行病学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环,以指导防疫实践。

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询问调查,了解本次畜禽发病的总的情况,为进一步调查和检查提供线索。

第二步,现场察看,掌握疾病发生的详细资料,为实验室检查指出方向。

第三步,实验室检查,获得判断疾病发生的可靠证据。

第四步,统计学分析,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为做出诊断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第五步,形成结论,通过对以上各步所获得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疾病发生的结论或初步结论,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任务总结

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是认识疫病表现和流行规律的重要方法。在调查前,必须拟订调查计划,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决定调查种类、范围和对象。未发病时可研究某地区影响疫病发生的一切条件,考察某项防疫措施或预防制剂的效果;发病时对疫区内进行系统观察,了解疫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查明原因和传播条件,弄清易感动物、疫区范围、发病率和致死率,从而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扑灭、防治对策及措施。根据目的、方法和用途,流行病学调查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暴发的调查、现况调查、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等。

任务2 流行病学调查分类、内容

任务导入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3年9月10日发布,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发生一起A型口蹄疫疫情。

9月5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拉西镇5村部分牛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牛38头。9月8日,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9月10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A型口蹄疫疫情。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各项工作,严密封锁疫区,加强消毒灭源和监测排查。当地对38头病牛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试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有哪些?

任务实施

一、本次疫病流行的情况

查明最初发病的时间、地点,随后蔓延的情况,目前疫情的分布;疫区内各种畜禽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病畜禽的种类、数量、年龄及性别。查明其感染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等。

二、疫病来源的调查

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本地曾否发生过类似的疫病?何时发生?流行情况如何?是否确诊?有无历史资料存查?何时采取过何种防治措施?效果如何?如本地未发生过,附近地区曾否发生?这次发病前曾否由其他地方引进畜禽、畜禽产品或饲料?输出地有无类似的疫病存在?

三、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调查

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本地有关畜禽的饲养管理方法,使役和放牧的情况,牲畜流动、收购、调拨以及防疫卫生情况如何?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宰后检疫的情况如何?病死畜禽处理情况如何?有哪些助长疫病传播蔓延的因素和控制疫病蔓延的经验?疫区的地理地形、河流、交通、气候、植被和野生动物、节肢动物等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它们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有无关系?

四、基本情况的调查

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群众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畜牧兽医机构及其工作的基本情况等。

任务总结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首先应注意个人安全,语气、态度和蔼,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包括饲料、饮水、分泌物等的保存。

任务3 流行病学常用的数、率、比

任务导入

2007年某养猪场暴发了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全场15000头瘦肉型仔猪发病11000头,其中因该病死亡9500头。试计算该养猪场2007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各是多少?

任务实施

一、数、率、比的概念

(一)数

即数量,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是发病动物数、易感动物数、健康动物数、死亡动物数、带菌动物数、阳性动物数及阴性动物数等。

(二)率

率是衡量一定时间内事件或发病动物出现频率的量度。

率的计算公式是,式中的r表示特定时间内时间的发生数或发病动物数;n表示同一时间内群体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C是一个常数,如100,1000等,当常数C恒等于100时,这种率叫比率,即比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式中的分子r是分母n的一部分。

(三)比

比是表示两个变数间的关系,即分子r和分母n之间的关系。与率不同的是分母不包括分子。

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

(一)发病率

发病率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畜禽群中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发病率能较完全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但还不能说明整个流行过程,因为常有许多家畜呈隐性感染,而同时又是传染源。因此不仅需要统计病畜,而且还要统计隐性患畜(感染率)。

(二)感染率

感染率是指用临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畜禽头(只)数(包括隐性患畜)占被检查的畜禽总数的百分比。统计感染率能比较深入地反映出流行过程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猪支原体肺炎、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雏鸡白痢、鼻疽等病时,进行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

患病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内畜禽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内畜禽群的患病数。

(四)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因某病死亡动物数占某种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该病在畜禽群中造成死亡的频率,但不能说明传染病发展的特性,仅在发生死亡头(只)数很高的急性传染病时,才能反映出流行的动态。但当发生低致死性传染病时,如口蹄疫等虽然能大规模流行,而死亡率却很低,则不能表示出流行范围广泛的特征。因此,在传染病发展期间除统计死亡率外,还应统计发病率。

(五)病死率

病死率(或称致死)是指因某病死亡的畜禽头(只)数占该病患病畜禽总头(只)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在临床上的严重程度,因此能比死亡率更为精确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六)带菌率

带菌率是指携带某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数占被调查动物总数的比率,它能反映出畜禽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程度。

任务总结

数、率、比是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常用的数据,数据分析是动物流行病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避免人为的主观臆断和猜测,也可以预先将一些误差剔除。及时对动物疫病进行监控、统计、分析,为预防动物疫病提供科学可靠的建议。

项目三 防疫措施

近年来,国际国内不断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猪流感并感染人后致患者死亡,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青海西宁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很快,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集约化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户。2008年西宁市有规模养猪户225户,年饲养生猪约6万头;规模养牛户98户,年饲养近3000头;规模肉牛养殖户68户,年育肥肉牛4500头;肉羊120户,年育肥肉羊3万只;规模养鸡户1500户,饲养各类经济动物3万头(只)。规模养殖户已成为西宁市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规模养殖户动物疫病预防措施,高度重视疫病防治,是保证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规模化养殖中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任务1 动物环境卫生

任务导入

美国的奶牛场一般牛群比较大,饲养管理水平高,牛舍环境控制设备齐全,机械化程度高,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很多奶牛场只饲养母牛和犊牛,犊牛断奶后出售,然后将怀孕的青年牛购回。大多数牛场使用TMR车饲喂,每天只上一次料,但每天至少要将料槽内的饲料混匀6次。饮水因饲养方式而异,拴系式牛舍内采用杯式饮水器,散栏式牛舍内则采用饮水槽,全天供应饮用水。美国的奶牛场多采用刮板式清粪系统或者山猫车清粪,一般每天清粪2~3次,均在挤奶时间内进行。为了能保证全年使用刮板清粪,有的奶牛场,如位于美国纽约的奶牛场设计地暖,以防止冬季粪尿结冰。挤奶也与饲养方式有关,拴系式牛舍内普遍采用管道式挤奶,而散栏式牛舍则是集中到挤奶厅挤奶,挤奶次数均为2~3次。

美国的奶牛场设计侧重于奶牛的舒适性。奶牛场工作人员坚信:为奶牛提供舒适的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因此,他们极度关注奶牛的采食状况、休息状况和泌乳情况,为奶牛设计自由卧栏,卧栏内铺设卧床垫或沙子垫料等。工作人员每5天就要往沙床上填充一次沙子;严格控制牛群密度,提供齐全的环境控制设备,牛舍内安装风扇和喷雾器用于降温,侧墙设计卷帘,保证舍内通风良好。

美国奶牛场的舒适度如何?和国内牛场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牛场环境?

任务实施

一、动物环境因素

(一)环境

环境通常是指大气、水、土壤三要素所构成的自然整体,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动物环境

主要指畜禽养殖场环境。对畜禽来说,环境的概念更广泛,环境因素更复杂,即与畜禽生活和生产有关的一切外界因素,均属动物环境。包括饲养管理环境、生物学环境和理化学环境三方面。

1.饲养管理环境

包括饲料、饮水,饲养方式与饲养密度,饲养规模与管理模式等因素。

2.生物学环境

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其他有害生物如鼠类、蜘蛛昆虫类。

3.理化学环境

主要指畜舍小气候,即温度、湿度、尘埃、有害气体、通风、噪音和光照;也包括畜舍基本结构,如地面、墙壁等。

二、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动物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基础,但却最容易被饲养者忽视。诸多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畜禽的抗病力,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甚至促成疫病流行。

(一)养殖场建设

养殖场(养殖小区)场址选择、建筑布局、圈舍设计、设备等是防疫的“硬件”,圈舍条件是畜禽生产和防疫的关键。

在选定养殖场场址时,大气、水、土壤三要素基本确定,以后很难改变。场址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畜禽健康。舍饲养羊,羊场如果建在潮湿地带,圈舍则潮湿,再好的饲养管理和防疫,也会疾病不断,效益降低。圈舍设计是否标准、合理,影响以后的排污、消毒、舍内环境控制多方面问题。场址、圈舍的标准化是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的第一步,是动物防疫的基本要求。

(二)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始终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两大重要因素,而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即便优良的品种也需要营养丰富的饲料喂养,才能保持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抗病力。流行病学调查证明,饲料蛋白质营养不足,畜禽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受阻,淋巴组织明显萎缩,胸腺体积、重量均减小,细胞免疫降低;蛋白质营养不足,抗体生成不足,血清抗体数量减少,体液免疫减弱,疫苗接种可能失败,增加动物患病率和死亡率。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均需溶于水中进行。缺水可致皮肤、黏膜干燥甚至受损。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分泌物中的杀菌、抑菌物质(如唾液、呼吸道黏液、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等)也减少,降低防御屏障对病原的抵挡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而饲料、饮水最易受到污染。饲料在加工、运输、贮存等环节可被病原、鼠类、畜粪及鸟类粪便污染;饮水则常受到生活污水、畜产污水和畜粪污染;患病动物的口腔、鼻腔分泌物也是饲料、饮水的污染源。饲料和饮水被病原污染引起消化道传播,同槽饲喂、同槽饮水的群体,一旦发病,则很快蔓延、扩散。

(三)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畜舍内畜禽的密集程度。集约化养殖,饲养空间小,群体数量大,往往密度也大,其结果是排泄物和喷出的飞沫多,尘埃、氨气多,畜舍温度、湿度加大。如果管理不良,环境中病原蓄积速度快,生存和分布机会大,动物发病数量增多,疾病种类增多,还易诱发畜禽恶癖。

(四)空气环境

在封闭式畜舍,空气成分与大气有明显差异,舍内空气中尘埃、飞沫、有害气体含量均高于舍外,空气质量下降。这是由畜禽活动、人为活动(清扫地面、分发饲料、翻动垫草)产生的尘埃,动物采食、咳嗽、打喷嚏、鸣叫时喷出的飞沫,粪、尿等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造成。

尘埃和飞沫可悬浮于空气中,三者形成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即所谓的“气溶胶”,使微生物附着并生存,畜舍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尘埃和飞沫多少有直接关系,尘埃增加,微生物的含量增加。氨和硫化氢产生刺鼻难闻的气味,还常引起眼结膜和上呼吸道炎症,使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黏膜的局部免疫作用降低。

尘埃和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在群体密度大和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些畜舍冬春靠火炉取暖,动物还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五)养殖废渣和废水

集约化养殖产生大量的养殖废渣(畜禽粪便、舍内垫料、废饲料、散落的羽毛及病死畜禽等固体废物),同时因清洗畜舍及用具、清洗畜体产生大量废水。养殖废渣和废水是养殖场的污染源,它们含有大量病原体,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保护伞”、“培养基”,也最容易招惹和孳生蚊、蝇(蚊、蝇能传播许多疫病)。

废渣、废水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或清除不彻底、处理不得当,造成场、舍空气污浊,环境中病原蓄积,不仅使生活在圈舍中的畜禽非常容易接触病原而受感染,也污染养殖场周边环境。

(六)湿度

畜禽粪尿中的水分、潮湿地面向空气中蒸发的水分、畜禽呼出的水汽和大气湿度的影响,使圈舍湿度增加。这不仅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发育繁殖,饲料、用具也会受潮发霉,引起消化道疾病。肉鸡平常发生球虫病的重要原因是垫料潮湿,有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阴冷潮湿容易诱发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

(七)应激

捕捉、断喙、断奶、免疫接种、突然的响声、污浊的空气、过热过冷等都是动物难免要遇到的应激因素,会使抗病力降低。

三、改善和控制动物环境的措施

(一)养殖场建设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场址地势高燥,远离交通干线、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场与场、场内各建筑物之间注意“卫生间距”,特别是种畜禽场。场内生产区“清洁道”与“污染道”分设,防止交叉污染。畜(禽)舍设计合理,养殖废渣、污水生物安全处理设施齐全,便于执行各项卫生防疫措施。

(二)科学饲养管理

1.饲料、饮水卫生

饲料必须是优质全价、新鲜无霉变、无毒、无污染,尤其不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不能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畜禽;不能在垃圾场或使用垃圾场的物质饲喂畜禽。饮水清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2.科学饲喂

养重于防。根据畜禽各年龄段生长特点和特殊生理要求,定时定量,精心饲喂,使畜禽具有强壮的体质。

3.饲养密度合理

根据环境条件和生产能力,保持适中的群体规模、合理的饲养密度并精心管理。

4.全进全出

畜禽周转要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即同舍动物同时进舍,同时出场(或出舍)。在一个饲养周期内,日(年)龄整齐,管理方便,更重要的是利于空舍彻底消毒,杀灭残存病原。

(三)清洁养殖

清洁养殖的中心思想是控制生态环境,降低环境中病原体的含量,防止环境污染。清洁养殖是养殖场生物安全控制的重要措施。

1.清污分流

饲养过程中,饲料、畜产品等进出“清洁道”;清除粪便、垫料等走“污染道”。保持饲料、饮水干净。

2.清除养殖废渣

采用干清粪工艺,及时清除畜粪,实现日产日清。清扫(禁止干扫)、清除垃圾,做到地面净、食槽净、畜体净、空气净。保持养殖场环境整洁,保持畜舍和新建时一样干净。

3.销毁动物尸体

采取深埋、焚烧等措施,安全处理动物尸体。

4.消毒

做好常规预防性消毒。

(四)控制理化环境

畜舍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保持舍内安静,减少不良应激。为畜禽提供舒适、卫生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满足畜禽生理、生产需求。

(五)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

包括饲养管理、检疫、免疫接种、消毒、疫情报告、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实现养殖场防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各种防疫计划和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任务总结

以奶牛为例,奶牛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奶牛产量和牛奶品质,而环境是否舒适又直接影响奶牛的健康状况。因此,要改善奶牛的生活环境,保证奶牛的健康,就应该为奶牛提供一个清洁、干燥、舒适、和谐的环境。

任务2 动物疫病监督与管理

任务导入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3年9月10日发布,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发生一起A型口蹄疫疫情。

9月5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拉西镇5村部分牛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牛38头。9月8日,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9月10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A型口蹄疫疫情。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各项工作,严密封锁疫区,加强消毒灭源和监测排查。当地对38头病牛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试分析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任务实施

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防疫管理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

一、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

(一)验证查物

对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动物、动物产品,查验相关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和畜禽标识,并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核对证物是否相符。

(二)采样、留验、抽检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检查时,可按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采集样品;发现可疑时,可依法将其扣留并采取必要的检验措施(一是留存样品;二是扣留全部可疑动物、动物产品以待观察、检验);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验。

(三)补检、重检

对没有检疫证明和检疫证明过期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补检、重检。不具备补检和重检条件的没收销毁。

(四)隔离、查封、处理

即将染疫或疑似染疫的动物强制性与健康动物隔离;将染疫或疑似染疫动物产品强制性查封;对染疫或疑似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采取消毒、销毁等生物安全处理措施,消除其传染性、毒害性。

(五)调查取证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检查时,可进入有关场所调查取证,查阅、复制与动物防疫有关的资料。

二、动物防疫管理的措施

(一)对生产环境进行管理

对动物饲养、动物产品生产以及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的一切场所(动物隔离场、诊疗所、孵化场等),进行防疫条件审核审查,实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度。经审核合格,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此证有效期一年。

(二)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1.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制度

畜禽出生后30天内施加畜禽标识(耳标、电子标签、脚环等),一畜一标,编码具有唯一性。建立养殖档案,以规范养殖业生产,实现畜禽和畜产品追溯管理,有效防控动物疫病,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禽标识编码由15位数字及专用条码组成。编码形式为:×(种类代码)—××××××(县级行政区域代码)—××××××××(标识顺序码)。猪、牛、羊的种类代码分别为1、2、3。

2.实施强制免疫制度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并对免疫用疫苗、免疫标准进行管理,监测免疫效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施加畜禽标识,建立免疫档案。

3.实施检疫制度

动物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到场入户实施检疫。屠宰检疫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杜绝私屠乱宰现象。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发放检疫合格证明、施加验讫标志。

(三)对流通环节进行管理

动物、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检疫标志进入流通环节,进行运输、交易,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验证查物。

(四)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

1.分类管理

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公布病种名录(详见动物检疫对象)。

2.区域化管理

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

“无疫区”是指某特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一种或者几种规定的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根据达到“无疫区”标准是否采取免疫接种措施,分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

“无疫区”的建立有利于在我国分区域、有计划地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促进畜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3.对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管理

制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诊断技术规范、免疫技术规范和应急处置技术规范,指导具体的疫病防控。

(五)对动物疫情进行管理

制定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实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制定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确保在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

任务总结

在动物防疫与监督管理中,应注重时效性,根据《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实施监督与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让养殖户、养殖场了解我国一系列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能主动配合对疫病的监督与管理。

任务3 重大动物疫病监管

任务导入

为保证宁夏大武口区畜牧业健康发展,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掌握秋季集中防疫免疫的情况,掌握畜禽免疫抗体水平,大武口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秋季防疫结束后,积极准备,采购药品试剂、抗原试纸等物品,为免疫抗体检测做好准备。

近期,畜牧站下村入户,详细询问养殖户防疫免疫情况,并针对养殖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调查过程中,对畜禽进行抽样采血,共采牛血83份、羊血50份、猪血98份、鸡血148份。

试分析大武口区兽医站为什么进行疫病监测?

任务实施

一、疫病监测的概念、目的

监测即监视与检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疫病进行系统、完整、长时间的观察与检测。了解、掌握疫病分布和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防控对策。动物疫情监测工作是通过各级疫情测报网络来实施的。

二、监测范围、对象、分类

(一)监测范围

包括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散养畜禽、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隔离场等。重点是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本病的地区,近期发生疫情或疫情频发的地区,边境地区。

(二)监测对象

某病的易感动物和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水源、饲料、粪便、运载工具等)。

(三)监测分类

疫病监测分常规监测(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锁期间和解除封锁后的监测工作。

三、监测方式、方法与时间

(一)监测方式

在一定的监测范围内,对易感动物可进行全面监测或抽查。

(二)监测方法

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非免疫畜禽,以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为主;免疫畜禽以病原检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

(三)监测时间

常规监测,每年春、秋进行两次实验室检测,每月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四、预警预报

根据检测获得的动物疫病信息做出科学的预警预报。

《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疫情监测信息,分析其危害程度,将疫情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疫情预警。

任务总结

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法定的机构和人员按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标准,依法制定程序、方法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检测,并依据监测结果进行处理的一种措施。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国家制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规划和疫病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对动物保健咨询以及输出动物及其产品无害状态的保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一,动物疫病监测能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规划的制定,特别是对于外来疫病的监测能及时发现外来疫病并采取预警措施。

其二,动物疫病监测能掌握动物群体特征性和影响疫病流行因素,有助于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传播范围,从而预测疫病的危害程度并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

其三,动物疫病监测是评价疫病预防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

其四,动物疫病监测是国家调整动物疫病防控策略、计划和制定动物疫病根除方案的基础。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根除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长期、连续、可靠的监测,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动物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流行趋势,才能有效地实施国家动物疫病控制、根除计划,才能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建立无疫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五,动物疫病监测能尽早发现疫病,及时扑灭疫情。疫病的常规监测有助于疫病发生时的早期发现,可以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早扑灭。

其六,有效地动物疫病监测不仅对动物疫病控制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动物养殖全过程也能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常规抽样监测是保证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的重要措施。

其七,通过动物疫病监测,确认生产经营者所饲养经营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达到健康合格标准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从而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

其八,动物疫病监测能适应世贸动物卫生规则,增强我国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

任务4 动物疫病的净化

任务导入

我国畜禽养殖散养户条件差、生物安全水平低,容易造成疫情扩散,并难以及时地监测和报告,严重限制了防疫措施的选择,给我国兽医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任务增加了难度。为了迅速控制疫情,我国主要采取的免疫结合扑杀的综合防疫措施逐渐暴露其弊端,即长期的免疫政策不利于消除或消灭动物疫病。因此,改革当前防疫措施势在必行。而动物疫病净化措施在近些年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讨论什么是动物疫病净化?

任务实施

一、动物疫病净化的概念、目的

动物疫病净化是指在某一限定地区或养殖场内,根据特定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疫病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淘汰各种形式的感染动物,使限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逐渐被清除的疫病控制方法。因此,疫病净化可以实现疫病控制的4个水平,分别是控制、扑灭、消除和消灭。

消除指采取有效预防策略和措施使一定区域内某种疫病不再出现新发病例,但仍有病原存在;消灭也称根除,指在限定地区内根除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而采取多种措施的统称。

而净化措施包含于根除措施,有助于根除某种动物疫病。根除目的即没有病原存在,但该区域根除的病原微生物仍有可能再次从外界环境入侵。目前,全球人类已达到消灭要求的有天花和牛瘟,脊髓灰质炎也基本被消灭。

动物疫病净化一般针对慢性病而言。

二、确立动物疫病净化机制

净化机制是净化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净化机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贯穿于净化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动物疫病净化机制的步骤

(1)从我国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兽医组织机构、净化方案和工作规划4个方面完善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完善净化配套技术条件,形成可靠的净化基础,保障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成功。

配套技术条件包括8项技术措施:动物标识与可追溯管理措施、移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种畜禽SPF化管理措施、野生动物控制措施、动物疫病监测措施、动物疫病应急处理措施、兽医培训和公众防疫意识培养措施。

(2)区域化管理是净化动物疫病的先行步骤。将区域净化模式分为免疫动物疫病净化区域、非免疫动物疫病净化区域、生物安全隔离净化区域。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可以在我国无疫区建设中优先进行。

(3)动物疫病净化方案。

阶段1:垂直净化阶段。严格监督养殖场的垂直引种路线,其中,种畜禽SPF化管理是垂直净化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

阶段2:垂直净化认证评估阶段。在净化保障措施的支持下继续进行免疫。

阶段3:确认达到免疫净化状态后,继续净化消灭动物疫病,达到免疫无疫状态。

阶段4:获得免疫无疫认证,如净化条件已发展成熟且流程化,则停止免疫,继续实施综合的垂直净化措施以维持非免疫无疫状态。

阶段5:非免疫无疫认证阶段。通过不断地净化达到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消灭状态,可申请非免疫无疫认证。

阶段6:水平净化阶段。通过净化达到非免疫无疫的区域,可通过区域化管理,实现点到面的非免疫无疫。

阶段7:某种动物疫病的全国非免疫无疫认证。

上述阶段中,如暴发某种动物疫病,则立即启动应急管理机制,扑灭疫情,从新开始阶段1的净化工作。

四、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养殖业应用的疫病净化措施包括销毁和复育法(如区域化全进全出制和空栏期法)、种群封闭法(如生物安全管理法、清洁和消毒法、SPF管理技术)、检测和清除法(也称监测淘汰法)、药物治疗法、营养补充法、疫苗免疫法、直接病毒暴露法、后代隔离法。

任务总结

净化动物疫病应由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指挥,多部门协作。动物疫病净化成功的关键点是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来具体实施。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工作中,兽医工作体系是主力军,在各级政府的协调指挥下,调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交通部门、保险部门、财政部门、法律部门、林业部门等共同参与净化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还鼓励动物疫病防疫公立组织和私立组织的成立,注重培养公众的动物疫病防疫意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共同参与协作的机制,保障净化工作的成功。目前我国正研究建立与国家质检总局的协调合作机制。

任务5 综合防疫措施

任务导入

畜禽的传染病是养殖畜禽的大敌。养殖场和养殖户要保证畜禽健康,防止和减少畜禽发生传染病,有效地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畜禽的日常饲养管理、防疫注射、检疫、畜舍和畜体的清洁卫生、病畜隔离治疗以及病死畜禽的处理等综合措施,控制和消灭畜禽的传染病源。具体来说,养殖场和养殖户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源的综合防疫制度。

讨论:综合性的防疫措施有哪些?

任务实施

针对动物疫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综合采取“养、管、免、消、检、治”等技术措施,预防健康畜群感染。

一、针对传染源

(一)检疫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二)管理传染源

做到早隔离、早控制,限制传染源流动。

(三)治疗或淘汰病畜

根据疫病性质和危害,采取扑杀等不同的处理办法,以减少、清除和消灭传染源。

二、针对传播途径

(一)消毒

坚持常规预防性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环境中病原数量。

(二)消灭传播媒介

杀虫(蚊、蝇、蜱等)、灭鼠、消灭中间宿主(指淡水螺等无脊椎动物),阻断生物性传播。

(三)管理人、畜粪便

对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在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防止饲料、饮水污染,阻断粪—口的传播循环。

(四)科学放牧

放牧动物改自由放牧为划区轮牧,把牧场划分成若干轮牧小区,畜群逐区采食,经常转移,使草地“休闲”,减少蠕虫的生存和传播机会,有效防止寄生虫病感染。

三、针对易感动物

(一)非特异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用药预防,增强动物抗病力。

(二)特异性措施

人工免疫接种,使动物获得特异性保护。

(三)保护幼龄畜禽

仔猪、犊牛、羔羊和雏禽防疫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实施窝边注射,做好基础免疫,提高成活率。

任务总结

近年来,集约化养殖业突飞猛进,人们引进更优良的品种,期望更高的生产性能和更低的消耗,然而,人们在引进良种的同时也引进了新的疾病,这就给畜禽养殖业重新构成了风险。为了保证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当务之急是执行科学合理的综合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