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实用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心理测量概论(1)

第一节 测量与测量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在几十年前曾先后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对物理现象的测量由来已久,其可能性已为世人所公认。对心理现象测量的可能性,直到现在尚受到一些人的怀疑。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对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一、什么是测量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元素,即事物、数字和法则。

所谓“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对象,更准确地说,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在心理测量中,我们感兴趣的当然是人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测量就是确定这些属性或特征的差异。人与人的差别不只表现在有高有矮,有强有弱,有人跑得快、有人跳得高等身体外貌和体力特点上,也表现在较为抽象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方面。例如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静安详,有人勇敢豪放,有人谦逊细心,有人过目不忘,有人思维敏捷,有人精于数理工程,有人擅长文学艺术等等。所有这些特性都是心理测量的对象。由于这些心理现象不能直接测量,因此,我们要测量的实际是心理现象的外显行为。

所谓“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该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在测量中,我们是根据事物的属性和属性的差别程度来分派数字的。

所谓“法则”,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例如,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依据的是热胀冷缩规律等。而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如智力测验,就是依据智力理论编制标准化工具,以得分的多少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法则有好坏之分,使用较好的法则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而较差的法则所获得的结果则不尽如人意。心理测量,较难设计清晰而良好的法则。随着人类对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测量法则不断完善,心理测量也会越来越精确。

二、测量要素

任何测量都应具备两个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

(一)参照点

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作参照点。参照点不同,测量的结果便无法相互比较。

参照点有两种:一是绝对零点。例如测量轻重、长度等都以零点为参照点,这个零点的意义为“无”。二是人为确定的参照点,即相对零点。例如海拔高度,就是以海平面作为测量陆地高度的起点。温度即可以从绝对零度计量,也可以从摄氏零度计量,其中后者是以水的冰点为测量零点。

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但在心理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标定的测量零点。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定的,此种参照点有一个极大的限制,就是从该点起计算的数值不能以“倍数”的方式解释。如智力年龄为0,实际上指的是零岁儿童的一般智力水平,而不能说没有智力。如甲的智商为100,乙的智商为50,不能说甲的智力是乙的二倍,因为没有零智力。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因而常常对测验分数做出不恰当的解释。

(二)单位

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素,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单位的种类、名称繁多,即便是测量同一事物,也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单位,如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日、月、年等。

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人的理解意义要相同,不能出现不同的理解;二是有相同的价值,即相邻两个单位点之间的差别总是相等的。测量长度以米、厘米等为单位,测量重量以公斤、克等为单位,测量时间以分、秒等为单位。没有单位,数量的多少、大小便无法表示。

上述测量长度、重量与时间所用的单位符合这两个条件,而心理和教育测量所用的单位则不等值。如智龄是年龄作为智力的单位,因为智力发展的速度先快后慢,4岁与5岁之间的差别,明显大于14岁与15岁之间的差别。

三、测量量表

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在一个具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如果要测量某事物的属性,只要将欲测量的该事物的属性放在这个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看它们距参照点的远近,便会得到一个测量值,这个测量值就是对这一属性的数量化的说明。

由于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同。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将测量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一)命名量表

命名量表是测量水平最低的一种量表形式,只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这种量表可分为如下两种:

第一,代号——用数字来代表个别事物,如学生和运动员的编号等。

第二,类别——用数字来代表具有某一属性的事物的全体,即把某种事物确定到不同性质的类别中,如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或用不同数字代表不同职业等。

在命名量表中,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而不能做数量化分析,既不能比大小,也不能做加、减、乘、除运算。

(二)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水平高,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也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如学生的考试名次、工资级别、能力等级、对某事物的喜爱程度等。这里的数字包含有数量关系,代表符号是“>”,如A>B>C等,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例如,100米短跑比赛中,李萍得了第一名,王红得了第二名,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李萍排在王红的前面,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李萍比王红快了多少。

(三)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比顺序量表又进一步,不但有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做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做乘、除运算。典型的例子是温度计,我们可以说200度比100度高100度,但是不能说200度是100的2倍,因为温度的零点是人定的,0度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

等距量表的数值加上一个或减去一个常数,或者用一个常数去乘或除,不会破坏原来数据之间的等距关系,因此,一个量表上的数值可以转换为另一个具有不同单位的量表上的数值,而且几个不同单位的数值可以转换到一个量表上以便于比较。

(四)等比量表

等比量表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长度、重量、时间等都是等比量表,其数值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如体重:甲70公斤,乙35公斤,我们既可以说甲的体重比乙多35公斤,也可以说甲的体重是乙的体重的2倍。

那么,心理测量中使用的量表一般是什么量表呢?一般说来,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因为对于人的智力、性格、兴趣、态度等来说,绝对零点是难以确定的。而且,在心理测量中,相等单位也是难以获得的。不过,利用某种统计方法,可以把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为等距数据来进行统计。

第二节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测量的定义

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这个定义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含义:

第一,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严格地说,只是测量了做测验的行为,也就是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在这个意义上,心理测验就是引起某种行为的工具。

第二,心理测量往往只是对少数经过慎重选择的样本进行观察,来间接推知被试者的心理特征。部分代表全体。例如,医生在分析血型的时候,往往只需抽取很少一部分血样进行分析。所谓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或者说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显然,这种行为必须是能够提供给我们足够有用的信息,能反映被试者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然而,由于所取得的标准样本只是代表某些心理功能,并不能反映这种功能的全部,所以,总不免有某种程度的偏差。因此,只有在全部了解行为样本的意义以后,才能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第三,为了使不同的受测者所获得的分数有比较的可能性,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试者都必须是相同的。在测验编制时,测题的印刷和成批生产的器具要保证物理性质上的一致;对受测者的指导语要尽量编得凡影响测验作业的每一种情况,都要有详细的说明,以保证被试者在反应时应减少误差的影响;评分标准也要在测验编制时规定清楚,必要时还应该举例说明,以使主测者评分时都可以按同样的标准规则记分。

第四,个人在测验中所得到的原始分数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只有将它与其他人的分数相比较才有意义。常模的功用,是给测验分数提供比较的标准,即提供某一标准化的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和分布情况,从而对测验分数加以解释。常模是否可靠,关键是有无一个代表性的被试样本。

二、心理测量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

一个标准化测验除了有一系列测题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标定得很好的量表,每个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用来描写所测量的特性的拥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