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像生活那样真实——读《沧桑人生》
读杜建中的长篇小说《沧桑人生》(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感觉它不做作,不矫情,像生活那样真实。文如其人,杜建中就是一位朴实而真诚的人,因而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
故事真实。小说家必须有弄假成真的本事,这是对一个小说创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小说虚构是为了真实,《沧桑人生》的故事情节很真实。说它真实,是指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的合理虚构,即据实虚构的,读来觉得真实可信,没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置身过去的那段历史中——“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历历在目,感同身受。
小说要依靠故事来演绎,但却不能完全靠故事的离奇惊险去抓读者(武侠小说、神话小说除外)。许多文学名著的故事都很平实,如有口皆碑的《红楼梦》,故事就很平常。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出发,去编织故事,结构布局,从而塑造出各类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杜建中像大多数作家一样,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创作原则,继承优秀传统,走正路,出作品。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源于生活,都是有迹可寻的,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其前景是广阔的。
人物真实。《沧桑人生》,作为小说,它里面的众多人物个个都是虚构的,但我们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相见的感觉,在生活中似乎能找到他们的原型。李义、田七(子仁)、刘金山、玉琴、王民、吴妈、高菊梅等等,好像就在我们的周围。如刘金山这个人物我就遇到过,文化程度不高,本事却挺大,“四清”运动中从一名小学教员成为“四清”工作组的积极分子;“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被群众批斗,很快凭自己的“灵活机智”成为造反派小头目,后来一跃成为市委干部;改革开放后改行经商,成为家具公司经理。这种风派人物,紧跟形势不掉队,什么时候都是弄潮儿,会赶时髦,善于钻营,什么好处都能捞到手。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追忆,逝去的,在追忆中得以复活。《沧桑人生》在追忆中,把过去生活中的某些人物复活了,让读者从小说中的虚构人物身上找到过去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影子,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作功力。
感情真实。《沧桑人生》主要描述了“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竞争,但却不是一味冷酷无情,而是更多地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其中有家人之间的亲情,同学之间的挚情,邻里之间的友情,同事之间的真情,更多的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这些生动感人的事例书中比比皆是。
小说的成熟标志之一,就是要写出支配人物行动的思想感情。写得生动的小说只能感动读者,而写得有真情实感和有深刻思想的小说才能震动读者。小说发展到今天,写得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已经远远不够了,如果没有思想的灵魂贯穿其中,没有真情实感蕴含在具体的人物形象之中,写得再生动也是肤浅的苍白的。《沧桑人生》在感情真实方面努力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沧桑人生》是杜建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出自一位业余作者之手的作品,艺术上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叙述多而描写少。小说创作不是“说”的功夫,而是“写”的功夫。说就是叙述、陈述,写就是描写、表现。如果说小说创作有诀窍的话,少叙述多描写就是诀窍。二是故事多而情节少。小说的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把故事升华为小说。情节比故事更精彩更生动,情节与细节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而没有情节,细节就失去了依托。高明的小说家都是把功夫下在情节和细节上,而不是下在故事上。《沧桑人生》存在的“两多两少”,也是绝大多数小说新手的通病。其实,即使是小说老手也未必能够挣脱这个桎梏。谁挣脱了这个桎梏,谁就会成为写小说的高手。
我们祝贺杜建中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成功。
我们希望杜建中继续努力,创作再上新的台阶。
(200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