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所来径:崔永庆参事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大规模理顺关系等有关问题的建议☆参与调研人员:周特先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六盘山及其余脉区域,对泾河、渭河流域乃至包括固原市在内的整个黄土高原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宁南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于较长时期的自然历史原因,该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了宁南山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一直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现已在植被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净化空气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效果。但由于保护范围太小和管理体制不顺,不但影响着生态功能的更加良好地发挥,而且也影响着诸如旅游等事业的健康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去年召开的固原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完全符合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六盘山及其余脉区域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特提出如下建议:

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

一、扩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一)扩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保护与重建

1960年六盘山保护区辖区总面积是222万亩,1975年和1984年两次将120万亩下划各县管理,直接管理的面积只剩下102万亩,目前,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已达72.8%,而下放各县管理的林场,林业用地的森林覆盖率不足35%,其中六盘山北部余脉的林场,林业用地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5%左右。

(二)扩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生态平衡体系的形成

现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788种植物和213种动物种群已趋于稳定,生态系统开始走上良性循环。但因保护范围太小,不能对整个六盘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发挥最大的效应。

(三)扩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生态规模效应的发挥

现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已经在主要生态功能上表现出对其周边环境的良好影响,只因面积太小,难以发挥其对宁南山区乃至对黄土高原地区应有的生态效应。但从宁南山区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这正是改变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根本所在。

(四)扩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改善黄河上中游水资源状况

六盘山是黄河中游两大支流泾河和渭河的发源地。六盘山以其强大的涵养水源能力被誉为“西部的湿岛”,所产天然地表水占宁夏天然地表水总量的75%。但现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一是面积太小,产水量相对也少;二是大部分进入泾、渭河,宁夏自用的少。规模扩大后,产水总量的增加,不仅可改善黄河中上游的水资源状况,而且可大大改善宁南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缺乏这一严重制约因素的影响。

为此,建议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规模由现在的102万亩扩大到200万亩左右,以后逐步扩大到300万亩。

二、理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隶属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一直是双重管理,以所在地市管理为主。建议在保护区规模扩大的同时,明确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林业局直接管理。这样一来,一是合法;二是有利于按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保护,能更好地全方位发挥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三是有利于争取国家经费支持,可以增加事业经费和保护经费,能保障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摆脱多年来存在的经费紧张举步维艰的局面;四是有利于在育苗、造林、管护等方面专业队伍优势的发挥,把扩大规模后的退化生态区尽快恢复。

三、协调好六盘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盘山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固原市把六盘山旅游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培育。但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极大影响。而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还往往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建议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由自治区政府授权旅游主管部门协调,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组成由固原市、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泾源县等与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地方和部门参加的董事会一类的机构,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由一个集团公司统一整个六盘山旅游的开发与经营,也可以吸纳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股开发经营。这样,既有利于贯彻实施保护为主、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针,又有利于旅游事业的通盘考虑,把六盘山旅游区做大做强,真正形成固原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有利于各方共同受益。

四、安排好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移民

现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原有泾源、隆德两县的农民3346户、16479人,农地11.6万亩。已移民345户、1519人,退耕还林4.5万亩。还有3001户、15247人需进行生态移民。拟扩大的近100万亩区域中,还有4812户、36016人,耕种着约10万亩林间插花地,亦需通过生态移民退出。建议逐年予以安排搬迁。

200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