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研究
贺兰山东麓中段系指南起三关口,北止汝其沟口,西自贺兰山下(原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界),东到201省道的广大洪积扇地区,总面积377平方公里。主要地貌类型为洪积倾斜平原,沿201省道西侧有部分洪积冲积平原。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散生着耐旱的红柴、小红沙、猫头刺、白茨、霸王柴和冬青等典型的荒漠植物,丰水年植被覆盖度可达40%以上。还分布有荒漠猫、岩鹩等10多种野生动物。年降水不足200毫米,土体干燥,人类活动的反应特别敏感。如1999年~2001年连续三年干旱,加之过量羊群的践踏,山上很多沟谷泉源干涸,地表径流减少,植被也随之锐减。
该地区既是贺兰山外缘不可分割的山体保护带,又是大银川建设中的黄金旅游带和生态保护带。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在宁夏特别是银川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开发和建设,我们由多学科组成的调研组对该地区深入进行了社会、经济、自然和相关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上下结合,集思广益,借鉴历史经验,提出了对该区域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一、贺兰山及其山前洪积扇的特殊地位
听取汇报。
贺兰山地形因受地质构造、干燥剥蚀和流水侵蚀的影响,以其突兀的山体,陡峭的崖壁和沟谷深切、重峦叠嶂而著称。由于山体庞大,高耸挺拔,成为南北绵亘200余公里,矗立于宁夏西北边陲的一道天然屏障。它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和乌兰布和、腾格里沙漠的侵袭,保障了银川平原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建设的安全。贺兰山地处荒漠、半荒漠地带,地跨温带草原和荒漠两大植被区,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且呈现明显多样性。尤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华北、蒙古、青藏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地,既有属我国特有植物,又有古老子遗和濒危、稀有珍贵植物,同时也是贺兰山特有物种、变种以及40多种植物模式标本原产地。据综合科学考察,区内分布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就有5种,药用植物310种(其中国家“药典”范围内的正品中药材原生植物即达70余种),园林绿化、工业原料、野果野菜、油料、淀粉植物等近300种。充分体现了其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座种质资源库。矿产资源中以煤种齐全,储量大而著称,尤以无烟煤举世闻名。贺兰石历属宁夏五宝之一,以其质地细腻、刚柔相宜,花斑色带素雅而成为优良石刻工艺原料。
贺兰山东麓泛指银川冲积平原与贺兰山脚之间的狭长的洪积扇地带,科学的讲,也是贺兰山的组成部分,洪积扇是前庭,贺兰山就是后院。它北起石嘴山落石滩,南至中宁县渠口堡火车站附近,长约200余公里,东西宽5~30公里不等。按照垂直分布,可分为三个二级地貌类型:山前洪积倾斜平原——自沟口向外形成三个逐渐过渡带(相),即扇顶带(地表多卵石)、中部带(地表多砾石),前缘带(地表多粗砂),层次性分明。海拔1140~1700米,地面坡降1/100~1/1000,地貌特征是洪积物质发育十分典型。由于洪流作用强烈而频繁,冲沟密布,地表切割严重。洪积冲积平原——分布于洪积平原前缘与冲积平原过渡地带,海拔1100~1140米,地面坡降1/800~1/1000,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土层较深厚。冲积湖积平原——处于本区东部前缘封闭洼地,海拔1089米左右,低于黄河水位3~5米,是宁夏湿地集中分布地带。贺兰山山体和东麓洪积扇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由于贺兰山的存在,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银川平原广大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了东麓地区特殊的小气候,其特点是阳坡效应明显。≥10摄氏度年积温3268摄氏度~3630摄氏度,比相对应的东部老灌区高出200摄氏度~300摄氏度;昼夜温差大,4~9月(作物生长期)日较差达13摄氏度~14.2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低,年平均仅为49%~56%,年蒸发量达1906~2447毫米,是降水量的9~14.8倍。对瓜果、葡萄、枸杞、啤酒花等高效经济植物生长和糖分的积累十分有利。
基于贺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1980年被国务院列为重要水源涵养林区,1982年被自治区政府划为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将洪积扇中段1150等高线以上的区域划为围栏封育区,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类活动对贺兰山上森林植被与洪积扇荒漠植被影响极大。秦汉以来,此地在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给贺兰山森林植被和整个生态环境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到宋代,西夏割据政权(西夏王李元昊执政时期)将贺兰山设为七大重兵屯守地之一,同时在贺兰山大兴皇家林囿,“役于夫数万于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十于丈”。到15世纪末,贺兰山成了“居人畋樵牧之所”。林草丰茂的盛况,经千年砍伐摧残,山上森林已败落到“皆产于悬崖峻岭之间”,浅山区更是“陵谷毁伐,樵猎蹂践侵侵成路”的残破局面。明清以来至民国的500多年间,无穷无尽的盲目开发利用和过度放牧,更迫使林区面积大幅度萎缩。王戟1946年考察贺兰山时对森林植被状况的描述是:“惟无论东坡西坡,倾斜度均在25度~60度之间,加以羊群放牧,践踏所及,小道不可数计,以故土剥落,多为雨水冲奔”。“山前人烟稠密,建筑繁宏,需木材特多,故森林破坏甚剧,只余岩骨一列,暴露于云表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面对屡遭浩劫已面目全非的贺兰山状况,原宁夏省人民政府颁布了《五一二号通告》,明确宣布前山全部予以封山育林。一度时期,贺兰山森林植被又重新逆着它的历史退却线,有层次的先草后木,先灌后乔地向山下繁衍发展。但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数千人浩浩荡荡进山砍树,浅山地带几近殆尽。进山羊群也已达520余群(13.7万余只),羊群品种结构亦由占绝对优势的山羊取代了传统的滩羊。林区内设圈常牧,直至山口垒圈,山中野牧,平罗县崇岗乡一带更是放驼进山,砍榆饲驼,加上沿山商品性灰榆木炭生产,动辄十数万斤;开山炸石,遍地开花,迫使贺兰山北部和几乎全部浅山地带重又荒山秃岭。据1983年宁夏林业勘察设计队调查,贺兰山浅山乔灌疏林面积减少38%。随历史上森林资源多次反复遭受大的破坏,导致依附于森林环境的动物、特用树种和药用植物等资源均遭严重摧残,偷捕滥猎,加之1981~1982连续两年大旱,使贺兰山马鹿、马麝、岩羊、蓝马鸡等珍贵动物急剧减少,至此处于濒危的盘羊已从贺兰山消失。
1982年以后,逐步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不断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大了管护力度,山上植被覆盖率恢复较快,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其中岩羊增幅最大,已成为世界岩羊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特别在自治区政府2001年1月20日发布《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禁牧封育的通告》之后,长期在保护区内扎圈放牧的近8万余只羊全部下撤,基本杜绝了进山野牧,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贺兰山东麓中段的开发利用现状解析
(一)开发利用状况
历史上,山前洪积扇地区与山上一样被作为放牧草地使用。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地区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利用。
1.旅游开发
在原滚钟口风景区的基础上,山上相继开发了苏峪口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等风景旅游项目;山前开发了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以及西部影视城等宁夏著名的旅游景点。沿201省道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也在火热地运做。全国著名的王牌旅游景点沙湖和正在开发建设的西湖湿地也都处在东麓中段前缘的冲湖积平原的封闭洼地上。
2.土地开发
在南北长达7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总面积为56.6万亩。经各级土地部门审批承包给各类大户经营的面积已达29.04万亩,其中有近20万亩是在自治区政府明确的1150米等高线以上的封育区内。截止目前已开垦种植7.3万亩,其中种植粮食蔬菜8200亩,林果6.48万亩,绝大部分在1150米等高线以下、201省道以西2~3公里范围内。承包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有19户,其中万亩以上的承包大户7户,承包面积达17.5万亩,但只有4户进行了少量的开垦,种植经果林或牧草,绝大部分处于圈地待定的状态。
3.水资源开发
贺兰山处在我国西部干旱带上,山体宽度又偏小,总体状况是水资源贫乏。由于中段海拔较高和呈平行羽状分布的沟谷发育较好,部分沟谷有基岩裂隙储水的条件。在自青铜峡市花石沟到石嘴山市柳条沟的180条沟谷中,有37条常年流水,年径流量2050万立方米,多在中段,且水质好。但常流水主要在沟口以上的山谷中,小洪水时呈串流漫沟下渗于洪积扇和倾斜平原,大洪水时汇入洼地或滞洪区导入黄河。沟谷流量的大小取决于降水的多寡,年际变化大,据历史资料分析,贺兰山一带丰水年最多五年一遇,偏枯水年则四年一遇。沟谷来水极不稳定,除极少数径流量能流出沟外且沟口土质和小气候较好的被部分利用外,基本上未能利用。
东麓中段洪积扇的地质结构使之储存着丰富的洪积相单一潜水。上部含水层厚度超过175米,地下水埋深80~150米;中部含水层厚度大于100米,地下水埋深60~80米;洪积扇前缘和多层结构含水组交错状接触,地下水埋深10~30米。该地区地下水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在2000~3000立方米/日,水质良好,PH7.6~8.4,硬度150~290毫克/升,矿化度小于1.0克/升,多为HScm、HSmc型水。
随着部分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与曰俱增。据调查,这个区域内的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基本上没有开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只有少量开采,20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1996年开采量为204.2万立方米,2000年猛增到1178万立方米。据不完全调查,该地区现打深井151眼,浅井51眼。深井深度为80~129米,单井涌水量80~100立方米/小时,地下水的开采量已达资源量的26.5%。
4.砂石资源开发
这个区域内砂石资源非常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砂石资源的开发强度也越来越大。现有大大小小采砂场51家,碎石加工厂5家,片石厂14家,年产砂石250万吨。在汝其沟口还集中连片分布着500多家小煤炭加工厂,年加工销售煤炭达200万吨。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对这个区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论是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乏总体定位和综合规划
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旅游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已逐渐明晰了该区域在宁夏发展中处于生态屏障和旅游黄金带的特殊地位,但这一思想还远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认识。开发和建设是在所辖地区和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的环境中进行着,旅游部门只注重景点景区建设,道路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顾及不够;相当一部分土地开发的承包大户,对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心中无底。镇北堡镇林草场现有开发土地中有不少是以种粮养家的移民户,近年来有些林地已毁林种粮,还的地多次转包,甚至非法倒卖。
2.滥牧问题十分突出
1978年以前,该区域的载畜量,包括一部分来往于山上山下游牧的羊只在内,也不过5万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年增加,且随着绒山羊基地的建设,结构也由以绵羊为主变为以山羊为主。2001年1月20日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封育禁牧的通知》后,贺兰县金山乡、平罗县祟岗乡和下庙乡、贺兰山农牧场、平吉堡农场等原在山上放牧的一部分羊群下迁,致使该地区目前载放的羊只已达到18.8万只,且80%为山羊。
3.水资源开采强度过大,水源补充不足,节水措施不力
该地区地下水的开采虽大多经过批准,但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平均不到2平方公里就有一眼机井。对开采强度的控制乏力,开采总量增长很快,1996年~2000年年开采量平均增幅达70%,在201省道至1150等高线之间的土地集中开发地区,机井密度更大,地下水超采已达40%。加之连年干旱,水源补充不足,近年地下水位已以年1.2米的速度下降。不但影响了地表植被的正常生长,也影响到银川市区地下水的补给平衡。开发灌溉的7万多亩土地中,虽都是保水性能极差的沙质土,但只有不足5000亩采用了节水滴灌技术。特别有8000多亩粮食、蔬菜,传统的灌溉方式更造成了对水的极大浪费。另外,该地区不断增多的一些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农林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4.砂石资源开发较乱,采后的土地整治滞后且不力
过去无序开发的混乱状况得到遏制,但在自已承包的土地上随意采砂的情况时有发生。采砂后的土地,基本上没有按要求进行整治。
5.一些企业和个体大户对承包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定位不准,投资不足
如天顺绒种羊场和银利特兔业分别承包了位于小口子公路南北的各5万亩荒地,现只有天顺绒种羊场投资约100万元建了一部分羊舍和围栏,打了一眼井外,都再没有什么动作。另如实力比较大的志辉农牧业发展公司,承包土地11000亩,近5年己投入约1100万元,建成林地2000亩,其他农业用地约1500亩,欲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还没有个与整体环境相适应的规划,仅维持目前的正常运转,每年就需投入100多万元。再如郑兴武个人投资1500多万元承包开发了3300多亩地,其中农地1000亩,经果林1500亩,其余为林地。现全部承包给外地农民经营,因投入不足,效益很低。
6.山洪治理的相应规划和措施不适应
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和沿201省道的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山洪多是局部设防,缺乏通盘全面考虑,且有些还破坏了原来的行洪沟道,致使原规划设施己不能完全适应,近二年偶发的山洪,己造成一些旅游设施和开发建设设施的冲毁损坏。
三、贺兰山东麓中段的保护与建设
(一)功能定位
历史上的贺兰山及其东麓曾如诗人徐键在《望贺兰山》诗中写道:华夷天限有斯峰,万仞巍巍障碧空,芳草绿杨新塞堡,野花黄蝶旧离台。历史的沉淀至今仍保留有“东方金字塔”之誉的西夏王陵,滚钟口景区,拜寺口双塔,贺兰山岩画,近年开发或正在开发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沙湖和西湖湿地等均集中分布于该区范围及其边缘。201省道(汝箕沟口—银巴路口)贯穿南北,把以上风景名胜古迹连成一片,客观上将成为宁夏黄金旅游线。就生态环境状况而言,现实中的贺兰山东麓由于连年无度放牧,过量开采,特别是山势陡峭,沟谷深切的影响,暴雨产流、汇流迅速,几乎每年都会在不同地段发生一次山洪,对下游地区威胁极大。尤其对建设区域化中心城市的银川而言,东麓的环境状况将直接关系着自身的安危。为此,贺兰山东麓地区应定位为银川平原的生态保护带,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黄金旅游带和特色园林产业带。
(二)分区
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只取不予,只用不养,其结果必然殃及经济发展的过程。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这是涉及到人类根本利益和经济长远利益的重大课题。如果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必将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予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我们也不要忘记我国也有不少“开了××山,漂了××米粮川”的沉痛教训。为此,保护贺兰山东麓,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包括自然风景区、水源涵养区和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列为开展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基地,对于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历史产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促进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国际上根据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区分为绝对保护区和相对保护区,我们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对贺兰山东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保护方式,提出如下若干分区意见。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扩界区。即沿贺兰山脚向东延伸至1330米等高线,约10万亩土地,作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扩界区(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围栏封育保护区。即从扩界线向东至1150米等高线,作为围栏封育区。本区属于植被稀疏、生产力很低的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载畜量仅为37~40亩/1个羊单位(相当于全区平均载畜量的一半)。长期超载过牧使草场退化日趋严重,中、重度退化草场面积超过80%。因此,实行全面禁牧、“退牧还草”乃当务之急。通过围栏封育,借助自然力使植被得到恢复。当植被恢复后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山洪下泄速度,拦截部分地表径流使之就地入渗,这样山前洪积扇生态环境将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放牧的所有羊只移入灌区,或在201省道以东划出一万亩左右的土地建立饲草料基地,实行舍饲圈养。而使40余万亩荒漠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结合区。自1150米等高线向东至201省道之间,共有土地9.6万亩,目前已开垦利用面积7.3万亩,共有常驻人口7400人(70%以上为农业人口,集中居住于公路旁)。此区域凡农田一律退耕。本着本着扬长避短、发挥当地气候与土地资源的优势,在建设好防护林网的基础上,发展葡萄、枸杞、桑蚕业,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把农民由以种粮和养羊业为主转向以特色生态农业为主。
旅游观光走廊区。鉴于目前我区以三点(沙湖、影视城、西夏王陵)一线(201省道)为格局的旅游带的形成,应尽快建设以201省道中段为轴心,融古老的黄河文化,奇异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和美丽的塞上江南等众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具有宁夏特色的黄金旅游带。工程建设包括提升201省道(中段)公路等级,建设两侧绿化带并把她做成园林艺术的精品。
(三)措施
1.建设荒漠人工生态系统
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历史上,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陆地曾为郁郁葱葱的森林植被所覆盖,如今,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只有22%,我国不足15%。贺兰山东麓倾斜平原,在西夏鼎盛时期,也曾是一片芳草绿杨,几经战乱和人为破坏,现在几乎没有天然森林植被。境内天然植被主要以小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随西干渠的修过,在201省道以东及公路两侧才有了一片片人工绿洲。
东麓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洪水泛滥成灾,风暴肆虐,干旱加剧(东麓降水不足170毫米),沙漠化日趋严重,对银川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要确保银川平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完整的防护体系,改善东麓乃至整个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采取封沙育草保护植被与营造防护林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取代荒漠景观。主要工程措施:一是进行人工围栏。在1150米等高线以上,通过围栏封育,借助自然力恢复植被,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重建的主要措施。二是建设多带式林草复合带。即沿1150米等高线,按照统一规划布局营造多带式防风防沙林带,采取乔灌结合,与草带相间配置,使林带的横断面形成复层林冠。这样,有利于发挥稀疏结构林带的最佳功能。三是拓宽绿色“通道工程”范围,提高绿化带工程质量,以原银西防护林骨干带为依托,以网格式向东西两侧延伸,形成南北贯通,融防护与观光为一体,多林种相结合的绿色生态长廊。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即在201省道两侧的经济开发区,建设窄幅带、小网格护田林网(林带宽4~6行,网格200米×500~1000米),沿渠、田、路配置,使之成为靓丽的塞上田园风光。四是下决心搞好通往各个旅游景点的道路绿化。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把责任落实到各个旅游景点。
2.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技术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构成与布局是人们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衡量农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二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三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用这三条标准来评价贺兰山东麓地区当前的农业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养羊为主的单一结构和超载过牧的生产方式,使原本十分脆弱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二是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远大于补给量,只考虑经济用水,没有留足生态用水和储备生存用水,现已形成的开采漏斗还将进一步影响东麓生态环境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三是农业结构的输出功能低。因此,东麓地区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和长远效益的做法,运用生态经济学观点和方法来安排生产建设。
东麓既具有发展经济林果的优势,又是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带,应将不适于种粮(费水低效)的农田退出来改为发展兼有生态、经济效益的特色林果业,建设特色园林区。酿酒葡萄最理想的环境条件是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而有灌溉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含有20%~30%的粗颗粒,所以专家们一致看好东麓具有生产高档葡萄酒的基础条件。实践也证明东麓地区生产的葡萄含糖量(20%左右)和糖酸比(含酸量为0.6%)均优于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同时病害轻,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枸杞是宁夏的一宝,栽培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优势。东麓地区土壤多为淡灰钙土,富含钙质,是培育优质枸杞不可或缺的条件。目前,东麓地区已成为我区新兴的优质枸杞的重要基地,应进一步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枣树具有省水、省工的特点,也比较耐旱,东麓地区应提倡发展枣树生产。在公路以东地区还可适当发展蚕桑业。总之,在做好统一规划和优先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发展经果林,对改变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砂石资源是该地区的重要天然资源,也是城市、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建筑材料。采砂、采石业(就地深挖)不仅已成为该地区民营企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对支援经济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采砂(石)业与封育保护有一定的予盾,但完全禁止采砂(石)是不现实的,然而对采砂(石)进行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进行整顿和规范是必要的,通过规划和管理,把采砂石与复垦和植被人工恢复结合起来,使矛盾得到化解。具体办法是将采砂区按一定面积划成方格,在四周营造防护林网,在方格内实行轮采轮封,对采空区进行复垦和植树种草,建立人工植被。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双赢目标。
3.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水是我国的紧缺资源,它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最大因素,水资源在任何时期都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宁夏处于干旱缺水区,要千方百计的通过节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措施,保护、利用好贺兰山东麓这一块有限、宝贵的水资源。
贺兰山上年降水量400毫米~450毫米,总体讲地下水资源不丰富,只有少量的裂隙水,贺兰山区发育的河流多为季节性山洪沟。随着银川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工业企业的崛起,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与日俱增。而山前倾斜平原的地下水补给主要为贺兰山地下水径流、大气降水以及山洪入渗,年补给量约0.445亿立方米。因此,保护东麓的地下水资源是保护东麓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
4.具体措施
(1)完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依据对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原则应该是生态优先、旅游优先、生活优先,其次才是工农业用水。并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应按此原则和地下水采补状况编制该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2)严格控制山前倾斜平原的地下水开采,严格审批制度。有关部门对现在机井的数量与布局应进行排查,凡未经批准擅自开采的原则上一律封闭,对布局不合理的要作适当调整和压缩,同时要征收一定数量的资源使用费。
(3)银川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量巨大,水质也可满足一般工业用水要求,应鼓励大量开采利用浅层水减少深层水的开采,同时要加强对大型工业企业用水大户的节水改造与监督、管理,实行节约用水,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以建设节水高效的旱地生态林业为目标,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应以改进地面灌溉方式为主,实行小畦灌溉、沟灌,创造条件发展喷灌、滴灌。
(5)在调整种植结构压粮种果的同时,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砂石资源,就地取材建设压砂田栽种果树,把保蓄利用天然降水与补充灌溉结合起来,用有限的水建设更多的绿地,使水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5.防治山洪灾害
东麓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雨、山洪,贺兰山日降水≥50毫米的暴雨平均三年一遇,日降水≥75毫米的大雨平均每年一次,由于东麓洪积扇顶部山高坡陡,沟谷短浅,植被稀疏,每遇大雨和暴雨即成山洪。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来势猛。在银川市境内共有大小山洪沟52条,其中,流量在100立方米/秒的有7条,200立方米/秒的有8条,300立方米/秒以上的有3条,三分之二集中分布在中段,因此山洪危害也主要在中段。它直接威胁西干渠、包兰铁路及该地区厂矿、机关、学校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1960年~1990年统计,共发生较大洪灾15次,如1961年8月28日苏峪口日降水量91.9毫米,造成西干渠缺口11处,民航机场、宁夏大学、长城机床厂及物资仓库被淹,芦花乡夏家滩一带积水深1.6米,经7个昼夜的奋力抢救才使洪水基本泄完,机场停航40天。1970年8月17日小口子日降水168.6毫米,灾情更为严重,不仅使西干渠缺口达86处,而且自平吉堡至金山一带全线受灾,房舍倒塌,水利建筑物大量被毁,畜禽、羊只损失惨重,死亡6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近几年来,自治区水利厅和银川市人民政府在银西防洪设施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进一步做好山洪防治工作。应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搞好规划布局,采取疏导和分洪的办法,提高就地入渗能力,做到有泄有蓄。如果调配得当,不仅可以避害且可趋利,为山前植被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6.政策
(1)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2001年1月20日《关于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禁牧封育的通告》及2002年9月18日《关于对贺兰山东麓部分地域实行围栏封育的公告》,但禁牧后要妥善安排解决好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2)自治区《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与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决定对中部干旱带的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本区虽不在其范围内,但条件是相近的,因此,凡退耕和退牧的农户,也应享受同样政策待遇。
(3)对处于抚育期的生态林,每年补贴30元抚育管护费。
(4)开采生态用地下水可免征资源费,并享受优惠电价政策。
2002年12月
参考资料
[1]《西干渠灌区中低产田改造与荒地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宁夏长城农业科技咨询部,1990.11
[2]《宁夏回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1.11
[3]《贺兰山东麓地区农业综合考察和总体开发研究》宁夏农业区划办, 1989.10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3卷517~518页
[5]《贺兰山东麓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研究》,银川市水利局,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