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西部大开发要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精神,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方针,作为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及农牧业发展调研的后续,又对南部丘陵山区(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深化对该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宁南丘陵山区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中部干旱带以南的四县一区,包括固原原州区、西吉、隆德、彭阳、泾源县(海原县已列入中部干旱带)。南部丘陵山区气候、地貌较中部干旱带复杂,调研中,以地形、地貌和降雨量作为主要分区依据,划分不同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调研采取典型调查与全面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次调研除形成此综合性调研报告外,还形成了《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宁南山区水资源调研报告》和《宁南山区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三个子报告。
一、自然经济状况概述
与吴冠英、张雄智等专家调研草原问题。
调研范围涵盖的固原市原州区和西吉、隆德、彭阳、泾源四县,土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人口152万人,分别占全自治区的22%和27%,其中回族人口占50%。该区域属于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河谷、川地呈带状交错分布。因长期受水流切割和风蚀的影响,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有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一)生态与经济的历史演变
宁南丘陵山区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森林茂密,草场辽阔,秦代还呈现出“水草丰美,土宜产畜,牛马衔尾,羊群塞道”的繁荣景象。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作为中原农耕文化辐射末稍的固原地区,始终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冲撞地区。但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除个别时期外,一直延续到明朝。即使是明初,固原作为全国的养马基地,也曾有过“秋风苜蓿万马肥”的畜牧发展盛况。自明朝中期以后,戍边屯垦日盛,开始大量毁林毁草开荒,屯田规模曾达到120万亩。到清代实行了“招民开垦,按亩收租”, “孳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更大地推进了当地人口与垦植业的快速发展。至民国时期,大面积草原已不复存在,固原地区耕地面积达670万余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畜牧业比重已下降到13%。一个以森林草原和畜牧业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系统破坏殆尽,被农田和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耕经济结构所代替。植被的破坏,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为满足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和燃料的需要,进一步垦荒毁林,草原与林地大幅度减少,从1960年~1975年仅十五年时间,六盘山天然次生林面积就减少了14.2%。种植业也进一步转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发展道路,畜牧业片面追求存栏数量,效益低,草畜失衡,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与干旱等灾害加剧,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山区建设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十分关心和重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组织过一次大讨论,当时各派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有水派、土派、林派、草派之争。1980年春,邓小平同志对这场大讨论的报告曾作了明确的批示:“把这里搞成畜牧基地和林业基地,要用飞机种草种树”。同年4月,国家科委、农委、中科院根据小平同志批示和专家意见,提出了关于“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尽快建成牧业基地和林果基地”的报告,这既是这次大讨论的总结,也是黄土高原建设方针的高度概括。为了贯彻小平同志的批示,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战略抉择,这对我国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3年,国家“三西”扶贫建设工程开始实施,一批区内外科研院校所进驻南部山区,建立了固原上黄、陶庄、西吉黄家二岔和彭阳白岔等综合性研究基点,开展了农林牧结合,生态农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试验研究,取得明显成效,为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样板。国家陆续实施了“固海扬水工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吉2605生态建设项目”、“4071项目”、“秦巴项目”以及退耕还林(草)等项目,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经过20年的自身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宁南山区在上世纪末已整体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002年的1168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350公斤以上。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2.8%。
(三)问题简析
宁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突出是多方面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
地理区位封闭,地形地貌复杂。宁南丘陵山区地处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远离经济发展中心。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倍受崇山峻岭、沟壑涧谷阻隔,致使交通信息闭塞,难以惠泽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到区内不同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不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也很难形成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良好环境。
水资源匮缺,时空分布不匀。宁南丘陵山区属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年水资源总量只有7.2亿立方米(含海原县),其中淡水占75%,人均385立方米,亩均80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4%。地区分布不匀,泾河流域土地面积占29%,但水资源总量却占46.7%;清水河流域土地面积占55.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26%;降雨量从南往北也由600毫米以上减为400毫米以下。年际和季节分布十分不匀,变率大,不稳定,正常年与干旱年降雨量相差50%以上,而且是三年两小旱,五年一大旱;农作物生长季节的降雨只占50%~70%,特别是对产量影响最关键的4~6月份仅占15%。另外,降雨量的相当一部分又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利用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的丰欠受雨量的影响很大。雨量充沛的年分,农业丰收,农民的日子就好过一些;而一遇干旱,农业形势就变得严峻,甚至使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尽管多年来在农田水利、水保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农业基础条件和抗御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弱,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区域功能定位不准,生态意识淡薄。宁南丘陵山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土壤、气候、生物条件等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丘陵山地、梁塬沟壑遍布;黄土母质,疏松绵软,易于冲刷塌陷;海拔较高,气候冷凉,降雨偏少,生物种类少、生长速度慢,生态稳定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而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过速增长所带来的滥垦乱伐(樵)和超载过牧,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粮食生产,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生态问题并没有作为第一位要素来考虑。该地区生态恶化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还日益加剧。目前反映水土流失的土地侵蚀模数年高达2500吨~8000吨/平方公里,平均5000 t/km2·a,每年冲走表土6000万吨,造成土地支离破碎,大量表层土壤养分流失,氮磷和有机质流失达120多万吨。使许多水库被流沙淤积,丧失蓄洪能力。据测算,本区原有库容8.6亿立方米,现仅剩4.2亿立方米,一半库容被淤积。同时,水土流失还造成沟头延伸、农田冲毁,使一些土石山区出现“青砂露面”,植物已无法生存。此外,林草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一些动植物资源衰竭,鼠害等加剧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明显标志。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承载不堪重负。人口增长过快是制约宁南丘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资料分析,本区从1949~2000年,人口增长2.7倍,年均增长2.57%。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期间,人口增长率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其中1990年和200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2‰和15.8‰,比北部引黄灌区分别高9.3和6.5个千分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超过粮食、油料等食物的增长,与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新增的投入和经济总量大部分被人口消耗掉。由于人口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很大,已显露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实。目前本区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半干旱地区人口承载力为22人/平方公里的标准,已超载5倍多,且仍然呈增长之势。
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划分
加快宁南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业发展,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套用北部引黄灌区或中部干旱带的发展模式,必须针对本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治理,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调研根据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确定以地形地貌和降雨量为主要分区依据,并综合分析其他自然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按照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的相对一致性、主要障碍因素及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对一致性和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的相对一致性的原则,将南部丘陵山区五县(区)划分为三大类型生态经济区,即:黄土丘陵沟壑生态经济区、河谷川道生态经济区和土石山地生态经济区。
(一)黄土丘陵沟壑生态经济区
是南部丘陵山区面积最大、分布较广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类型区域。根据降雨和地貌的不同,以450毫米降水为界又分为两个区域和黄土丘陵残塬区。该生态经济区及四县(区)42个乡镇(包括隆德县七乡、彭阳县十二乡二镇、原州区东八乡和西吉县的十三乡的全部或局部地区)。总面积5129.5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45.4%,人口的37.6%。人口密度102人/平方公里,在三个生态经济区中最低;耕地面积265.82万亩,人均耕地5.08亩,在三个生态经济区中最多。
本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梁、峁、沟壑、残塬交错。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2100米,由北到南呈逐步增高之势。光能资源丰富,而热量和降水量则呈纬向分布和垂直分布,分布不均衡且差异十分显著。该区域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该类区域。原州区每年仅沟头溯源性延伸就损失耕地200多亩。其次,土地垦殖率高,生态环境恶劣,土壤贫瘠,生产条件很差,生产水平低下。再次,以农耕为主,广种薄收,农牧业结构极不合理。
(二)河谷川道生态经济区
该区域是指分布于清水河、葫芦河、红茹河等流域川道的平坦河谷川地区。该区域涉及四县(区)26个乡镇(包括隆德县西南三乡一镇、彭阳县西南的四乡一镇、原州区北十乡和西吉县葫芦河流域的五乡二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2874.2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25.4%,总人口48万。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在三个生态经济区中相对密集。耕地面积180.1万亩,其中灌溉耕地80多万亩,人均耕地3.75亩,在三个生态经济区中居中。
该生态经济区地形相对开阔平坦,海拔相对较低;水资源较丰富,并有一部分扬黄灌溉土地。光热条件和水利灌溉条件相对较好,无霜期较长,适宜于多种作物和经果林生产,是南部山区发展农牧业的精华之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固原市的县城所在地和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如原州区的三营、七营,西吉县的兴隆、蒋台,隆德县的沙塘,彭阳县的白阳等几乎都集中于此区域,交通便捷,文化发达,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也是南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畜牧业发展滞后;农业效益不高;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保灌率降低;部分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三)土石山地生态经济区
该生态经济区以六盘山为主,包括月亮山、云雾山在内的石质山地和外围土石山地。涉及五县(区)32个乡镇(包括泾源县全境、隆德县东南部十乡、彭阳县西南部二乡、原州区南部四乡和西吉县东北部六乡)。总面积3303.4平方公里,占总区域的29.2%。总人口39万人,人口密度118人/平方公里,在三个生态经济区居中。耕地面积140.3万亩,人均耕地3.6亩,在三个生态经济区居末。该生态经济区又可分为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阴湿高寒区和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下的半阴湿冷凉区。
该生态经济区多为土石质山地,土层较薄;海拔较高,多在2000米以上;降水量多,大多在500毫米~650毫米;气候冷凉,热量条件差,积温少,无霜期短;植被丰茂,保存着温带阔叶林区较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大面积人工林,植被覆盖度较高,是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泾河、葫芦河、清水河三大水系的发源之地,俗称宁南山区的“湿岛”;中药材资源丰富,有可利用中药材300多种。目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人多地少,部分地方人口密度超过河谷川地区,人口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土壤侵蚀程度虽然相对较小,但侵蚀危害重,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历史上毁林毁草开荒严重,发展畜牧业的草畜矛盾突出。
三、发展方向及重点
(一)总体发展思路
基本思路应当是生态优先,草畜主导,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因地制宜,分区指导的原则,转变发展模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打破粮食自给平衡的羁绊,突出草畜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农牧结合、产业开发之路,促进南部山区由自给型种植业向生态型农牧业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水”字当头。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中心,继续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先导,以水保工程和生物工程实施为基础,蓄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用好地下水,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作用。
二是树立生态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思想,将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针对不同生态经济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区指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解决好“退多少”、“怎么退”、“还什么”的问题,确保建设效果。
(二)分区发展方向及重点
(1)黄土丘陵沟壑生态经济区。发展方向:坚持生态建设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把发展草畜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努力将该区建成以草畜业为主导、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特色农牧区。
发展重点:因地制宜,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大于15度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种草。在450毫米以上降水量地区,乔、灌、草结合,有条件的可发展一定的经济林;450毫米降水量以下地区,灌草结合,灌木以拧条为主。黄土丘陵残塬区,塬面建造小网格窄林带防风林网,沟岔地可积极发展经果林。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草畜业。该生态经济区人均占有耕地较多,加上开荒地大都在10亩以上,种粮产量低而不稳。要转变以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牧为主的思想,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核心,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为养而种,为加而种。要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引草入田,用至少一半的旱作基本农田种植饲草,或粮草轮作,发展牛羊舍饲养殖。同时,建设好两个产业带,即在西吉、隆德和原州区西南部建设优质马铃薯产业带;在彭阳和原州区东部建设以地膜玉米为主的优质饲用玉米产业带。
大力发展特色旱作集水农业。推广应用井窖集水补灌、膜侧种植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家庭养殖和以经果林为主的庭院经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特色种养业。
(2)河谷川道生态经济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其在宁南丘陵山区特有的自然经济优势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和不断完善小城镇,尽快提升发展水平,提高在宁南丘陵山区的经济份额,将其建成宁南丘陵山区的经济核心区和高效、特色、精品农牧业示范区。
发展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经济作物比重,加快发展高效、特色、设施农业,规模化地发展果、菜、中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粮草间作,舍饲育肥,将其建成固原市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更新改造和配套续建,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努力控制土壤盐渍化。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为核心,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构筑区域绿色屏障。
抓好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该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实际上是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扩大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的战略选择。
(3)土石山地生态经济区。发展方向:该区是黄土高原上一片难得的绿岛,担负着整个南部山区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的重任。应从确保地区生态安全考虑,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着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将其建成宁南丘陵山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
发展重点:加大退耕还林(草)的力度。在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以及缓冲区的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草)。阴湿高寒地区以乔木为主,大力发展针阔混交林;半阴湿冷凉区,乔灌结合、灌草结合,封育结合,与向外延伸扩张的核心区共同培育成水源涵养林基地。
在水源涵养林基地外围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林草间作、林药间作,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
在理顺管理体制,搞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
四、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不懈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
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不仅是旱作农业稳产、高产的根本途径,也是强化降水就地入渗,保土、保水、保肥,提高降水利用率、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据研究,新修梯田比坡耕地平均增产62.5%, 0~50厘米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30%。因此,坚持不懈地建设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草畜业和特色种植业、确保退耕还林还草不反弹的基本替代条件和根本保障。从调查看,基本农田建设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总量问题,要确保人均至少3亩基本农田。要将1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基本农田。二是解决好基本农田不平衡的问题,突出解决前些年基本农田建设中留下的空白村、空白户。要将黄土丘陵沟壑区1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年降水在450毫米以上的地区,以连坡梯田为主;年降水在450毫米以下的地区,以隔坡梯田为主。
(二)开源节流,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
制约宁南丘陵山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联合国规定的极端缺水地区人均占有量500立方米的标准还少115立方米。如果考虑到今后人口的增长,固原中心城市发展对水的进一步需求,需水量缺口将更大。因此,必须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节水抗旱综合能力为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建设,扩大涵养水源;集中资金,修复病险水库,抓好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提高保灌率;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沟坡治理工程和井窖工程结合,拦蓄天然降水,发展集水农业和集水林业;以培肥地力为主,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且要积极谋求开发新的水源,如尽快申请国家立项,开工建设六盘山引水工程、兴仁扬水工程等,确保固原中心城市发展、人畜饮水和农牧业发展。
(三)树立畜牧业为主导的思想,加快草畜业发展
从宁南丘陵山区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状况看,必须走农牧结合、以生态型畜牧业为主的发展之路。在目前宁南丘陵山区草畜业发展中,既存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也存在着草畜不平衡、良种覆盖率低和舍饲养殖管理水平低等实际问题。但已涌现出不少好的典型,如原州区头营乡徐河村,大力发展舍饲养羊,户均养羊20只,户均收入8000元,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和单家集村50%的农户从事养牛、贩牛,户均养牛10~20头,年收入达2~3万元,不仅自己增加了收入,还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三粉”加工。这些地方,养畜致富的思想已在农民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上,目前要重点抓好优良基础母畜群的建设、舍饲养殖技术的推广、畜群疫病防治、饮水窖和圈舍建设;抓好天然草场保护、人工种草、饲料玉米种植为核心的饲草基地建设;抓好黄土丘陵沟壑区养羊基地建设、土石山区养牛基地建设、以隆德为重点的瘦肉型猪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固原鸡、西吉驴等特色养殖业。
(四)搞好天然林保护,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
历史上,仅归六盘山林业局管理的天然林区面积曾达到200多万亩,辖13个林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将约一半的林场和林地下放到县管理。如今,较好保存下来的只有彭阳挂马沟等几个林区,其余约70%的面积已沦为荒山。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大六盘生态功能区的设想考虑,应把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的泾源县、隆德县和原州区的6个县属林场,纳入保护区建设范围,加快建设速度。同时对现散布于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5117户农户,5万亩插花地,列为最先生态移民和退耕的重点。退耕还林还草应按自治区八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做好具体规划和设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草,确保成效。
(五)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
在还林过程中,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在适宜区尽可能多地发展经果林。450毫米以下降水地区,必须坚持灌草结合。在大力发展以草畜业为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种植业既要“为养而种”,也要“为加而种”。要下决心抓好马铃薯淀粉产业,实行“三条腿”走路,在发挥大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重视支持发展各类小型作坊式“三粉”加工,积极培育流通组织,开拓鲜薯外销市场。此外要抓好以彭阳、原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小杂粮基地,以隆德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优质中药材基地,彭阳经果林基地。要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特色产业。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队伍作用,发展各类农副产品营销组织,搞活当好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六)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和劳务输出工作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问题始终是制约宁南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山区农民计划生育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此,必须研究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切实抓好抓实。应认真总结、进一步完善、推广彭阳县试点的“少生快富”工程。建议制定“少生快富”和农村纯女户养老保险政策或法规,为有效控制人口提供保障。要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切实抓好“普九”义务教育。同时加强青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有一技之长,扭转外出打工只是卖苦力的现状,提高劳务经济的质量。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是宁南山区解决人口多、富余劳动力多和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如泾源县大湾乡,有劳动力8000人,年劳务输出5000人次,其中输出常年劳务3000多人。劳务经济搞的较好的原州区,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建议劳务输出地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提供劳务信息,有组织地培训、输出、管理劳务工,提供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确保输得出、留得住、用得上、收益有保障。
(七)加大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
加快宁南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自身的发奋努力,也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机,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比如,以六盘山为主的土石山区是宁南丘陵山区水资源涵养中心,保护和建设好以六盘山为中心的以水涵养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对宁南山区的建设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十分赞同中共固原市工委、固原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建设大六盘生态经济区的设想,支持他们抓住国家调整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的机遇,扩大保护范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退牧还草,将这一区域建成集生态保护、特色经济开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同时积极争取享受中央退耕还林还草优惠政策,在对还草、还经济林、还生态林国家分别补助2年、5年、8年的政策,即“258”政策的基础上,争取享受到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还草为5年补助期的“558”政策。另外,如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科技、计划生育等也都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比如,考虑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固原市的城市发展,按较低的20万城市人口和20亿工业产值设计,年需引水4700多万立方米,而现在的水源工程加东山坡引水只能提供1700多万立方米,年缺水3000多万立方米。如能及早谋划上六盘山引水工程,不但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还可以解决一部分“旱改水”的问题。
包括中部干旱带在内的宁夏中南部山区是我区的半壁河山,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宁夏全面建设小康,山区就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山区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促进南部山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需要中央和自治区继续对宁夏南部山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