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浮光掠影(2)
挂在脸上的文明
在踏上美国国土前,包括刚到美国境内的前两天,因对美国很陌生,我们心里都没有底,语言又不通,因此,每办一件事都感到心里多少有点儿紧张。但当我们与美国人打过几次交道后,紧张的心理就逐渐消除了,因为美国人的素质普遍较高,办事认真负责、热情、讲信用,对中国人也很友好。我们参观的景点很多,没有维持秩序的人员,但人们都是自觉排队,有序进入,没有拥挤加队的现象。上下车、船、飞机和电梯时,美国人总是很谦逊地让外籍人先走。如果不注意,相互碰一下,或是踩了一下脚,美国人总是会马上说:“I'm sorry!”(对不起)在餐厅里吃饭气氛很轻松,环境也很安静,没有高声喧哗的,也没有嚼食物的声音。因语言不通,你要的饮料如果服务人员递的不对,只要重新指一下,就会马上给你换来。吃自助餐取饭菜时,也都是有序的排队,依次取自己想吃的饭菜。偶尔也能看到有几个加队或乱串的,或是边取饭菜边大声说话及嬉笑的情况。在商店购物语言不通也没有关系,当你看准一件东西时,只要用手一指,店员就会很快过来拿给你并用计算器按出价格。双方经过几次在计算器上的讨价还价,他觉得合适,会马上给你包装好,开好票据,并点头微笑说:“Thank you!”(谢谢)即使你觉得商品或价格不合适,不想要也没有关系,店员仍然会微笑着说:“I'm sorry!”(对不起),不会有死缠硬拉让你买东西的情况。有一次,同事在一家店里买了东西,忘了拿随身带的包就走了。那家店员拿着包追出门还给了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从心里称赞。美国人待人耐心热情。我们临出发时,有一部分钱是从国内中国银行汇到洛杉矶中国银行的,但到洛杉矶取钱时却找不到地方。经过反复询问,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确切地址,可我们去后一看,银行是在一群摩天大楼里,不知该进哪个门,上哪个电梯。于是,我问一位搞清洁的女士,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计,把我们带上电梯并送到38层的中国银行。我们从洛杉矶乘飞机到纽约,中途要在圣路易斯机场转机,因为只有半小时时间,机场又特别大,一时找不到我们要转机的登机口。我拿着机票让一位老人看,并用眼神和动作表达了意思,老人明白后点头,用手示意让我们跟他走。然后,一直把我们带到要转机的登机口。我们一看表只差5分钟了,大家悬着的心都才放了下来。
美国人也是热爱和平的,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参观完白宫出来后,见白宫对面的草坪上有一位美国妇女举着一个牌子,上前去问,才知道,这位妇女叫康赛普昂?皮奇奥托。她从1981年8月1日至今一直在白宫对面的草坪上宿营,向人们宣传和平,反对战争。她声讨美国轰炸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特别是对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尤其气愤。翻译告知她,我们是中国人,这位美国妇女一边道歉,一边高举牌子在高喊着什么。
但在美国也有些对华人不友好的情绪,在白宫的另一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有六男一女胸前挂着牌子,站在太阳下,满头是汗,没有游人搭理。翻译告诉我们,这几个人在向克林顿示威,认为美国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太软。据介绍,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是较高的,要比黑人和墨西哥人及中东一些国家的人社会地位高。因而在美国打工的阶层中,华人的工种普遍较上等一些。
一路风景
从北京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第一次来银川。在来之前,他在电话里曾经十分有趣地问我说:“你们宁夏人上班,是不是都骑着骆驼去单位啊?”虽然是玩笑话,但显示出他们对宁夏确实不了解,对银川更是了解甚少。我笑笑说:“你们来看吧!”
从旅游景点归来,他们说想看看银川的夜景。于是我便陪伴着他们观赏了银川的夜景。凤凰街的凤凰展翅灯、湖滨街的一帆风顺灯、民族街的丘比特之箭灯、文化街的金鸡报晓灯……一排排造型别致的路灯风姿绰约,情趣无限。路灯就如同城市的灵魂,银川市的路灯无疑为银川市构筑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更显大城市气魄。高楼大厦亮丽的霓虹灯,为银川的夜景增添了难以言说的风情。朋友大为赞叹,对银川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尤其是当我带着他们沿北京路兜风的时候,他们完全震惊了,几乎跳跃起来,个个惊呼:“银川太美了!”
“这是银川吗?这分明是江南啊!”
是啊,谁说银川不可以和江南水乡的那些名城相提并论呢?
早晨,清风扑面。当我沿着北京路,穿过银川城,走向西夏王陵管理处的时候,平坦通畅的五十里长街上,车水马龙,一路风光。道路两旁,草丛花木相间,色彩艳丽,扑面而来,郁郁清香,沁人心脾,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行人笑语喧哗,生机勃勃,相映生辉,沐浴在清净爽朗的晨光里;老人们神态自若,轻松晨练;学子们专心致志,捧书而读。沿途风光似画,景观水道,清水涟漪,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几大广场,珠联璧合,气贯长虹,歌舞升平。这一切构成银川这座城市最和谐最美妙的音符。
下班归来时分,华灯初上,沿着五十里长街缓缓而行,船形的路灯晶莹璀璨,流光溢彩,一片辉煌。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读过的诗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倘若不是在学校时期读过,真还有些怀疑文豪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正是在这北京路上有感而得。
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前不久读过的一首诗:
“一片波光散晓烟,红衣馥馥翠田田。州城宛在芙蓉苑,何用兰桡拨画船。”用这首诗来形容我走在北京路上,内心所产生的那种舒畅而美妙的感觉,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当我沿着北京路走向蓝天白云、青山碧树烘托着的贺兰山时,心情无比愉悦,一切繁冗复杂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人常说最难得者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那么,我每天都是在这样的好心情里走进单位大门的。
记得早些年,要去趟贺兰山,或者是西夏王陵还是有些困难的,那时道路状况十分不好,不但凹凸不平,而且狭窄,人车争路的状况让人担忧,走一趟总得一个多小时。我总想什么时候这里的状况才能改善呢?没想到几年的时间,这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路,五十里长街的今昔变化,无疑浓缩了银川这座古城沧桑巨变的历史,也体现了宁夏人打造“塞上江南西夏古都”的决心。
北京路修建时,我在银川市委工作,说起那段拆迁的日子,真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和所有的拆迁一样,动迁之难,难于上青天。起初人们对修筑北京路不大理解,有各种说法,就是一些搞拆迁的人,也不是很理解。然而,这动摇不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的决心。决策者们挺过去了,建设者们挺过去了,如今,北京路已成为银川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行走在北京路上,我们再没有听到过人们的嗔怨之言,而更多的是赞美。
一座城市的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有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内涵。陪着朋友走在银川的大街小巷,连我自己都被银川的变化感染了。我深深地认识到一座城市的内涵和本质,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体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存在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或许,正如苏东坡先生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东西太近了反而模糊了。
从街上归来,两位北京朋友大为感慨地说:“在我们的想象中,银川和它地处西北一样,是一座十分落后的城市。没有想到,它完全是一幅大都市的气派,既有江南水乡的柔媚与纤丽,又有塞上大漠的粗犷与豪迈。”
巍巍贺兰西夏情
晨光熹微,岚霭如纱。每当我迎着朝阳,仰望贺兰山雄伟挺拔的身姿,走进西夏王陵管理处工作的时候就感到神清气爽。
一场瑞雪之后,朔风浩荡,寒气逼人。巍巍贺兰山,因雪白头;碧绿松柏树,因雪傲骨。在这初冬时节,全国各地的游客不畏严寒,络绎不绝地来到西夏王陵,他们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前来拜谒。如此寒冷的天气,他们不远万里,就是为了一睹一个神秘消失的王朝的风采,感受先民的精神,寻找文化的含义。因此,每接待一批游客,我的内心就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自豪与敬佩之情。
曾几何时,我从内心对这份工作有些轻视。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从一个几乎与文物没有任何渊源的行政干部走上了这个岗位。1974年入伍服役,1988年转业到地方,先后在自治区监察厅、银川市市委等部门工作,可以说都与文物古迹不沾边。2004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入西夏王陵工作。最初,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然而,当那些来访的游客以一种怀疑的目光问我们“这个王朝真正的存在过?”之类的问题“宁夏真正诞生过这样一个王朝?”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惊讶和深深的失落,继之而来的便是感到肩上的重担。虽然近些年来西夏王陵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那大多限于专家、学者之中。在广大的游客眼中,它依然沉睡着,显得有些苍白。在目前旅游大兴之际,别人都在寻找“王朝”这样的渊源来打出自己的品牌,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即使是帝王将相的一个脚印,都可以作出很多的大文章来。可是,我们真正拥有这样一个神秘的王朝,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我感到这个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还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牢牢记住了岳飞的这首荡气回肠的词作:“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四年(1134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住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大笔一挥,写下了《满江红》这首气贯长虹的传世佳作。陈廷棹云此词:“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正是这首千古绝唱,让贺兰山成了一座名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曾是大宋王朝多少英雄豪杰梦寐以求的理想,因为在那时,贺兰山就是边关,对贺兰山的征服,就象征着荣誉与功勋。
西夏王朝,正是凭借着贺兰山这道天然屏障强盛起来的。这个崛起于中国中世纪的王朝,与北宋、辽、南宋、金鼎立长达近两个世纪。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即据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在文字、印刷、法典、军事等方面,足以让世界震惊。
和所有的王朝一样,他最终走向了灭亡。“踏破贺兰山缺”的不是大宋王朝,却是蒙古大军的铁骑。西夏亡了,历史下了这样的定论“:夏地安定,遂称宁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王朝,在以史闻名的中国历史中,却没有为他立传著述的,那一页空白,仿佛一团云影打雷闪电轰轰烈烈地横过天空,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个王朝消失得如此彻底,如此神秘,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正如人们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王朝:“鹰一样崛起,又鹰一样消失。”在70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走近西夏,除了废墟,还是废墟。而最大的一片废墟便是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都附着在文物古迹上。在对文物古迹的不断了解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废墟也好,文物也罢,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最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仅仅在宁夏这块土地上,先民生活繁衍的水洞沟遗址、群雄逐鹿的兵沟古战场、绵亘万里的长城、须弥山大佛……无不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先民智慧,尤其是西夏王陵,它作为一个王朝的见证,更值得我们宁夏人骄傲与自豪。显然,让全国全世界的人真正了解西夏,了解西夏王陵,将成为我今后一段时间的人生追求与目标,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年一度秋风劲,巍巍贺兰西夏情。我想,这或许正是我人生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