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人民服务(2)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权的深切关怀新的历史时期,党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充分体现着对人权的尊重和关怀。党成立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民主革命斗争,首先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解决和捍卫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国家的独立权。新中国成立后,又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的发展权。党和政府还积极地加强保障人权的法制建设,全面而充分地实践社会主义人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质。使旧中国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获得了法定的民主权利。国家还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保障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利,都表明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国家的最高价值观。
这也从宏观方面实践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和质量意识
人民利益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题具有创新性的内涵要求。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更多地包含着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但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强国富民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明确指出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他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内容。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他认为,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机器和生产资料,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社会财富,用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思想,体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创新。由此可见,尽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科学内涵的阐述中,都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质量意识,都把发展生产力和搞好经济建设看作是为人民服务思想中的突出内涵。
(五)新形势下“人民”范畴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客体更具有广泛性内涵
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人民”这个被服务的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个内涵,对理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人民”的范畴定义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范畴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准确地定位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并突出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性意义,精辟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指向和根本所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维护、充分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有哪些基本要求?党的宗旨如何在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得到体现和实现?对此,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明确而详细的论述。
(一)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
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明确了为了人民而发展,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发展,并最终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当然要有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资本等要素的作用,但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力量不是市场,不是金钱和资本,而是人民群众。归根到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
(二)在政治建设上的要求
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胡锦涛同志指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们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三)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在文化建设上,坚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人民群众不仅有经济和政治利益,也有文化权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着眼于“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这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新要求。
(四)在社会建设上的要求
在社会建设上,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新要求。
四、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特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具体内涵、要求和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一)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的时代特征
1.为人民服务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概括总结和升华客观地讲,为民众服务的思想在全世界各种文明体系中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表述。在中国古代,墨家的“兼爱”思想,儒家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入世精神,屈原的爱国情结,杜甫、白居易的悯民诗歌,岳飞、文天祥的报国精神等都有着关心民众疾苦,维护民众利益和为民众服务的思想情操。在佛教文化中记载,释迦牟尼曾为净饭国王子,因早晨出城时见到的活人,晚上入城时就成了死人,而对人类价值和民众疾苦感慨万分,离家出走,多年沉思,才创立了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在基督教文化中诞生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一种经世济民的精神,这一精神是对古希腊文化中的普罗米修斯精神的弘扬。在资产阶级文明中产生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众解放意识。
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被马克思升华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被中国共产党、被毛泽东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推翻它们的统治,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因此,中国共产党从一产生就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权作为最低纲领。这一最低纲领就内在地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0多年的革命与战争的考验,又经历了延安整风,全党在理论上趋于成熟,整个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理论应运而生,对党的宗旨的理论探索也有了明确的答案。从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7月),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1943年3月)和《怎样做个好领导》(1943年4月),以及朱德《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1947年9月)等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进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实践党的宗旨都与“打败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这些历史任务紧密相关。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革命和战争过程中表现的优良品格的概括和总结
面对艰难的环境和凶恶的敌人,共产党要实现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不得不全力以赴,不得不以广大民众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共产党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在群众中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地约束自己,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为了革命事业,方志敏主管成千上万的经费,自己却舍不得去花费一个铜板;为了明天的胜利,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用自己的骨头修补战士的伤腿;为了服务大局,张思德烧炭为革命;为了渡过难关,王震率兵到南泥湾大生产;为了开辟两条战线,刘少奇常年坚持在白区工作;为了解放全中国,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坚持在延安一线指挥。
正是这些优良的品德和伟大的精神在延安时期被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凝聚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个字,作为宗旨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总之,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体现着以下几个时代特征。第一,当时的时代特点是战争与革命,取得战争和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战争和革命走向胜利。第二,当时人民群众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生产资料,因此,共产党人是要帮助人民群众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比如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第三,当时只要求共产党员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没有强调能力方面的要求。第四,当时党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仅有很大的内部动力(即为人民服务的动机驱动作用),还存在着强大的外部压力,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共产党不依靠群众,不但不能取得革命和战争的胜利,连生存也将受到威胁。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特征
1.为人民服务表现为为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力服务当今的时代特点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力,商品生产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较好途径。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较快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从党中央到每个普通党员为人民服务就是寻找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每个党员都有着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不再要求个人利益总是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要实现国家、企业(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商品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经济形式。它以交换为特征,交换使商品经济本身具有利己利他两重性。因此,共产党员只要努力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在客观上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再加上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努力,帮助他人发展商品生产和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帮助缺少资金、劳力、科技文化等致富手段的人脱贫致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2.为人民服务也要讲究质量和效益
这里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仅表现为动机和一般行动,而且需要探求每一个行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讲究质量和效益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什么是效益?效益就是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因此,党的干部和党员,在帮助人民群众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在决策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提出多种方案,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才能选择最优的生产经营方案,然后实施之;在实施过程中,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和搜集各种市场反馈信息;在实施后,还要帮助群众进行经济核算,及时调整生产和规模,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中使群众得到实惠,使群众富起来。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脱离市场的客观需求,盲目投资上项目,违背经济规律提口号,下高指标,或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最后只能是劳民伤财,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对党的感情。因此,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