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黄河文化城的另一道风景
王华
那笔直挺拔的白杨树,沿着河堤延伸,整齐的排列着,如同站岗的哨兵。还有椿树、槐树、柳树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其他的树,共同遮蔽出一大片绿荫。树下呢,茂盛的绿草映衬着朵朵鲜花,好像是五彩缤纷的地毯。
一次次坐车从黄河大桥经过,我总会不经意的透过车窗,眼望那铺展开来的一片绿色,心潮和河水一样时涨时落。
那笔直挺拔的白杨树,沿着河堤延伸,整齐的排列着,如同站岗的哨兵。还有椿树、槐树、柳树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其他的树,共同遮蔽出一大片绿荫。树下呢,茂盛的绿草映衬着朵朵鲜花,好像是五彩缤纷的地毯。还有三两处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岸边垂柳的倩影。似乎又有婉转悦耳的鸟鸣,在河之洲回荡。
在绿色掩映之中,我瞧见在一栋建筑物的一侧,像守望者一样立在那儿的几个字———黄河文化城。时至如今,字已经明显褪色,当初的策划者也不知何处。可是,在这里,我分明听到一种无声的诉说:好像是历史的倾诉,又好像是未来的呼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孩提时一遍又一遍口诵这诗句,就痴迷这是何等豪迈的胸怀!中学时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多少次让人热血沸腾。长大了,才知道,这黄河孕育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禁不住深情的叫一声:黄河———母亲。
中宁,我的家乡,千百年来,你在黄河岸边,吸着母亲的乳汁,从荒蛮中走来。既有过鸡犬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与兴旺,也难逃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动荡和浩劫。幸运的是,我们从祖辈手里接过来的,是一派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之属,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我们应该感谢先人的开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今天的子孙后代实现繁荣昌盛生活的梦想。
是啊,那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早已离我们远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杞乡的儿女们放开了手脚,大展宏图,由温饱到小康,弹指一挥间。又逢西部大开发的浩荡春风吹来,杞乡面貌日新月异,天翻地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每一位创业者都一定壮怀激越!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河文化城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也曾经有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有过街头巷尾的议论纷纷。然而,一阵喧闹过后,它似乎过早的沉寂了,不是游客潮涌,而是车马冷落,离人们想象中的“城”的样子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有人叹惋,有人抱怨。只是孤“城”无语,奔流不息的河水无语!
可是,你不得不承认,有一样景色在这里发展壮大起来,让我们的眼睛为之而感到清爽。它又伴着涌动的河水,涌入我们的心里。
偶尔,我也会发现园艺工穿梭劳碌的影子。四周一片寂静,他们在炎炎烈日下,修剪着花草树木,就好像在护理自己的孩子。我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竞相挤入熙熙攘攘的繁华闹市,蝇营狗苟,追名逐利。会有多少人会去欣赏他们甘于寂寞的品质呢?
黄河文化城,从现实来看,是不太可能给开发者带来滚滚财源的。它对于一般的游客而言,的确缺少诱惑。但我以为,它还有一道眼睛看不见的美丽风景,这风景属于历史,它的开发,传承着杞乡的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不断改造自然的精神和营造山川秀美家乡的愿望。不急功近利,只要对后人有好处,就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去流血流汗。它也属于未来,当子孙后代在繁华的荒漠中感到厌倦的时候,这里会让他们享受一份宁静。那时他们才会懂得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乃至整个自然环境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黄河文化城,无愧是今人的一个杰作!
有一天,我要带着孩子,来这里漫步闲游。在黄河岸边,树荫底下,让孩子聆听历史的倾诉,诗人的吟唱。我还要告诉他,这里曾经有小船摆渡,不少人沉入汹涌的波涛之中,后来修建了黄河大桥,从此架通南北,人马畅通无阻。荒滩沙砾,变成了树林和良田。这一切就发生在近二三十年间。这就是我在这里所亲眼目睹的变迁。
希望孩子来的时候,黄河上下,处处都是林丰草茂,黄河水———母亲河的水,不再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