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本能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关于人生(7)

损坏领导尊严的因素还有:作为下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自以为是,不谦虚,表现出比领导高,这无异于贬低领导。所以,要么善于把自己的智慧、能力转化为领导的能力,让一个领导永远高于部下,永远保持其尊严;要么转移职场,找一个高于自己的领导效力,或者干脆就努力当一名领导。

第三,要能化解对领导的不满,要善于给领导做必要的让步。对领导可能会不满,但要化解不满,至少不要在言行上表现出不满。领导的决策如果对自己不利或者自己不以为然,不要过分耿耿于怀,只要不是专门对自己过不去,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能忍耐这种决策对自己的不利,要知道没有绝对有利的事情,二是要能理解领导的决策,现在不利不等于长远不利,可以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

即使领导误解了自己,也要给领导理解的时间,忍耐是不能没有的,寄人屋檐下,必然要低头;甚至领导有意打击你,你也要能做到给领导让步。因为让领导让步等于使其认错,让领导纠正错误也等于降低权威。那么让步的也只有百姓了,中国历史上早有训诫说,“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威,面子也没有领导的重要,让一下步,何损之有!

第四,要提高能力。是否得罪领导,与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能力越强越容易得罪领导,能力越低越会得到领导的赏识。但是,工作能力强而又善于领会领导决策意图的人,更容易把领导的意图贯彻到底,得到领导的肯定。

总之,得罪领导无非是言与行的表现,做到不得罪领导也就要特别注意言行。当然,做到这些不是绝对不得罪领导的妙法,但至少可以减少得罪领导的机会。如果人都能做到这些,也可能他本身就是一名领导了,但是,做领导是一个机会问题,并不是一个能力和水平问题。所以,比领导水平高的群众还是和群众一样多的。

那么,万一得罪了领导怎么办?首先,要看得罪的理由,也即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如果误解了领导,错怪了领导,那么就应该认识错误,做出自我批评,解除误会。一般的领导都是德才兼备的,也是深明大义的,不会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打击报复的。领导也不是完美无缺、万无一失,如果因为领导的错误而得罪了领导,也不要得理不让人,自己要主动宽以待人。这叫顾全大局,支持领导的工作。

其次,要理解,要想通。虽然说选拔领导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缺德无才有私的领导也不少,这样的领导是得罪不得的,不管你有理没理,只要得罪了领导,他都会耿耿于怀,穿小鞋,使绊子,甚至会经常指桑骂槐、旁敲侧击,让你的生存环境恶化,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这是得罪领导的恶果之一,对此,应该具有承受力,不为所惧;也要能想通,不为所痛。有道是“没事不惹事,出事不怕事”,既然为了坚持正义、捍卫尊严而得罪了领导,那就理解打击报复的必然性,坦然待之。得罪领导,就要去除欲望。既得罪了领导,又满怀欲望,那就便有双重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要坚持正义,坚定信念。对于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来说,一般是没人得罪的,如果有,也是领导方法出问题或决策有失误所致,否则,就是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对一般人而言,得罪领导是万不得已的事,不是生存受到威胁,就是人格受到侮辱,不是合法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就是公平受到严重扭曲,这样的领导一般也不是什么好领导,得罪这样的领导也是正义之举。所以,如果得罪了领导,要明确自己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就要坚定信心,坚持到底。正义必胜,邪恶必败,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即使一时没有出头之日,形势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要有信心等到云开日出的那一天。不能消极,不能失望,更不可绝望,否则,正好使别人的愉快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

人生与知识

知识是很神圣的,它集中地象征了文明。所以,追求知识成了人追求进步的必由之路。

拥有知识便拥有了修养、文明、创造力,而没有知识便伴生了自卑、愚昧。所以,不仅知识而且连同知识分子,都很受文盲的尊重。这真是爱屋及乌啊。

其实也很有道理,知识了不起,能追求到知识本身也了不起,如同食物很贵重,古来以为“民以食为天”嘛,而能生产出食物也很了不起。所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观念就这样产生了。

生产是很苦的,求知也非常辛苦。尤其当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后,再追求知识,就有双重的困难需要克服,或者说面临很大的矛盾:知识的难度和自身的能力。

当你信心十足也是精神饱满的时候,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而当你身心疲惫之时,知识的不易掌握便更其彰显了。与此同时,效果也成为信心的分水岭。如果一生求知而困顿一生,学富五车而无用武之地,那就更其疲惫了。因此便有些疑惑:已有的知识尚且无用,而更有知识不是徒劳吗?人生有涯,倾今生而求知,有何用?衣食无忧,消闲娱乐岂不快哉!何况,多少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而多少不学无术的人却如鱼得水,甚至权倾一时一地。宜有知乎,宜无知乎?这令人想起陆游的诗:“人人养子盼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劝君生儿痴且愚,平平淡淡到公卿。”

人生的资本并不富裕,所以如何支配人生是需要精打细算的。如果付出的是生命,收获的是愤怒,那人生就很得不偿失;如果付出的是劳动,收获的是幸福,那人生岂不快哉!

知识有用乎?无用乎?

知识的价值历来都是双重的:有大与小之别,有社会与个人之别。于社会有用是于个人有用的放大,于个人有用则是于社会有用的基础和条件。试想一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人却饥寒交迫,他怎么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有用于社会呢?谁还会相信知识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谁还会追求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呢?

人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与利益有关系的,如果知识带不来利益而权力却能带来利益,那人会追求什么,以什么为重,岂不明确吗?

什么能给人生带来快乐和幸福,主观努力是一方面,但客观设定则是更关键的一方面。存在总是决定着意识。

生命与知识

人要求知,求知也是人的机能和本能。看着女儿爬在书桌上写作文、做作业,总有一种人生的艰辛感涌上心头。在人生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中,让人感到奋斗、成功的漫长,生命、快乐的短暂。

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忆书写,一道题一道题地计算,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背诵,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练习。为人能有这样的能力而不可思议,也为人在这些知识面前的艰难而动摇信心。看着灯光下幼稚的脸庞,看着女儿克服着想看电视的热望,想自由玩耍的期冀,看着女儿对成人看来很简单的字词、问题的苦思不解,心中便想:无知才使他们能耐得住如此的艰辛和寂寞啊!

知识无疑是用时间积累起来的思想,用牺牲天性换来的理性;经验无疑也是由岁月累积起来的成熟,由许多坎坷磨练出来的老辣。它们与生命同行,共同沉淀在鲜活的生命之中。生命成长、成熟起来,知识经验增长起来,但是,人用漫长的岁月仅仅适应了一个狭小的环境,掌握了一个狭小领域的极有限的知识,积累了生活视野中极有限的经验。超越这个领域,超越这些知识以外又变成了一个无知者,走向视野之外又成了一个笨手笨脚的愚夫。

在生命的蓬勃向上、茁壮成长阶段,知识成为这种生命闪光的媒介,成为这种生命体现价值的动力和翅膀,与生命一起升华,与生命一起闪光。随着生命极限的到达,知识的光芒暗淡下来,直到生命的灯油枯竭而灯光熄灭!作为一个人的知识与一个人同归于尽!

然而,知识因为有了非生命的载体而相对独立于生命。

人感到了生命本身的局限性,所以创造了体外化媒介,让体外化媒介成为知识的非生命载体,于是知识成为可与生命一体又可以脱离生命的存在。

生命总结出来的知识可以传播给无知的生命,无知的生命可以获得现成的知识,全在于知识产生于生命而又脱离开生命,在于知识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

前人走过的坎坷是后人的坦途,但也是后人的歧途。所以,知识无疑是一盏明灯,但它是为后来的人探寻新路照明的,而不是后来者步入老路的航标。

前人传给后人的不仅是成功的经验,走向光明的知识,而且也有失败的教训和不必涉足的禁区。

走过来才更看清该走的路,经历过才更明白该致力的所在。但生命不能重新开始,那么就告诉新的生命:前人的路也并非是通向光明的大道,那么就给一盏灯,照耀你去走捷径吧!

但捷径一定是需要更艰难攀登的阶梯而不是可以平步青云的大道。

人生好辛苦

正在熟睡中的孩子,此刻要被父母和自己强迫起床,满天星斗,月光朦胧,寒冷彻骨。女儿就这样踏上人生漫漫而又匆匆的长路。

温热的被窝,香甜的瞌睡。但责任感迫使她必须放弃这种眷恋。自己算一算,每周只有半天自由时间,还有作业要完成,学外语,练钢琴,把双休日都占了,没有一天可以睡懒觉!她感到遗憾,一种无奈的遗憾。

于是在每天的黎明前的黑暗中,爸爸或妈妈要牵着她的小手前往学校。她的每一天,都从灯火辉煌中开始。

人乐于起早贪黑、点灯熬油吗?只有在懒于起床的凌晨,在极度困倦的深夜,在十分疲惫的长途……才能回答真实的意愿。

所以,女儿总是很羡慕父母,最羡慕父母的是没功课,可以不做作业,可以想看电视就看电视,还有工资,想花钱就花钱。总之,在孩子看来,父母是比自己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自由吧!所以,他们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但是,父母的含辛茹苦和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岂是孩子能体会到的呢?于家庭,父母有老人和孩子的压力,于社会,父母首先要有谋生的手段,其次还面临事业和职业的挑战,还有人与社会关系的压力,还有要走在人前的压力……只不过,父母具有比孩子更大的承受能力罢了,辛苦岂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呢?

人总是在最能吃的时候无美食,最能睡的时候无时间,最能学的时候无书读。

老之将至,只有时间,可以昼夜不醒,但却彻夜不眠,积攒了许多钱,但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了。

人生不仅辛苦,而且悲壮!

儿童和青少年可以拥有一切,但一切不能同时拥有,包括睡眠,娱乐,食物,学习、事业可以排斥一切。中年乃至老年了,无心亦无力于知识、事业,但其它的一切也难以拥有了。

人一生由主观选择而舍弃的嗜好或享受总是多数,而由主观努力并花了最多时间而获得的又总是少数。这人生除了辛苦还是辛苦啊!

天性与人性

人具有人性也具有天性。人性发展为社会属性,天性回归自然属性,这就是人。

但是,人按自然属性生活,人也要按社会属性塑造人。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大人的天性呢?孩子玩的是自然之物,人为都是大人的创造。孩子的野性——自然属性——尚未蜕尽,他们总爱在田野中玩,总爱玩沙玩水;大人就远离自然了,他们总爱玩人设的游戏,麻将、赌博、枪炮、权术都玩。玩的内容和兴趣变了,玩的天性却未变。

但玩物丧志,这就是人性与天性的矛盾。

天性的极限是动物。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经历了几百万年,可见作为人之不易,怎么能退回去呢?所以,人只有天性是不行的。

人还要不失人性。为此,那就要适应社会,学习在社会中生存。那么,克服天性、增长人性便成为人自幼年到成年的功课。

人生很短暂,但这功课的过程漫长而且艰难。

人性增长的过程是其天性被抑制甚至泯灭的过程。人性的增长使人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在人性得到完善之时,人的天性也趋于殆尽。

失去天性的人生是幸福的吗?

……人生就是这样矛盾的过程。

按照人性做人,人生很艰难。而天性的极至又会导致与自然对立:人从树上到地上,任意地破坏自然,自然又惩罚人类,这就是二者对立的证明。

人可以不要自然而唯人吗?唯人而百万年的进化会前功尽弃的。

那么,人要追求的,就应该是人性与天性的统一。纯粹的天性,便脱离了人性;绝对的人性,便失去了天性。失去了天性和人性,那就绝对不是人了。所以,人是既不失天性,也更要讲人性的。

光明与灰色的人生

天气很有些冷了,太阳似乎很少,几十年来的干旱,被今夏及秋的过量雨水浇透,被烤焦的籽种苏醒过来,把曾经的白地变成绿色,让目力所及之处柔和而惬意了许多。

自然的改变真是比人力的改变快而广大得远了。

自然的博大与力量,赐于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贫或富,贵或贱,善或恶,一切都由它的统一包容了。善和恶或许都是种子,都会在自然的包容中发芽生长。那么,是善先成长起来,还是恶先成长起来?二者生长的速度孰快?或许取决于它们生长的具体土壤。土壤中善与恶的营养差别可能是它们成长中的重要因素,但同样有自己的内驱力,只不过在相互的遏止中相消长,终于善成为公行的主流,而恶却成为暗藏的潜流。但是,长堤总是溃于蚁穴的。

为了追求公正、公平而半路出家,踏上了远足的途程。超越了乡村原始、贫穷而并不纯洁的环境,却又被所谓上层社会的荆棘羁绊。尽管尚未阅尽人间的沧桑,但人类途程的风景大概已然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