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关于人生(14)
还有一种人是获得一种成功或满足或幸福后,又为新的或其它需求不能或未能满足而痛苦,这似乎更符合多数人的实际。这类人,其对生活和人生理解的程度是决定其幸福与否的很重要的因素。
客观情况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这方面是幸福的,在那方面却是充满遗憾的;反之,这方面是痛苦的,那方面却是幸福的。幸福和痛苦都是多种多样的、多元的。人的需求是多元的,但人的能力、行为却具有时空规定性,你是皇帝就缺少常人生活的快乐,你是老百姓就没有权力带来快乐的条件,又为生计所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求其一,而为此幸福的人,就是知足者,即所谓知足者常乐。
昔曾云:追求完美则不美,追求全才则无才。今曰:追求绝对幸福则不幸,或为不幸之源了。但是幸与不幸,幸福与痛苦是对立而统一的,正确认识而对待之可也。
由此说开,人之痛于所无所短而无视所长及人之所无,一味自卑而羡慕他人,这种人实际上浪费了自己之所有,永远陷于痛苦,永远自以为“不如人”,生命的幸福感、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获得或体现,是很可悲的。
但也有另一种人: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充满优越感,是不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之人,在某些方面是无知的表现。此种人亦是可悲之人。
所以,满足现状,知足常乐,对创造型的人是完全需要的,否则其不懈奋斗但也永远痛苦;对另一些人则是必须克服的,否则,他永远不思进取,仅处于生存状态。
人生之方法有种种,要而言之有三:一是狗熊掰棒子型,只往前走,不回头,永远只有眼前一个,是永远的现实主义者。这种人生方式、人生态度是大胆前行的;二是退行型,永远沉缅于回忆、总结、遗憾,行事谨小慎微;三是前二者兼而有之,谨慎而果敢,是理想的人生模式,但理想的往往难以实现。何也?见之远而忆之真,思之慎而行之勇,贤者之所为也,是故鲜矣。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老问题,古来思考人生的人都提出这个问题。找到了什么答案,便选定了什么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但是寻找出许多答案的人如何“活着”?
人之所以活着的意义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层是指具体的人为什么活着。从源头说来,其所以活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犹如一切动物、植物之存在,不是由主观决定是否活着,这是人为什么活着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说,人之出现于世又继续活着,其原因是不想自杀,不想死,所以,他得这样活着。此外,还有人活着要做什么、干什么的意思,比如繁衍后代,为人类延续生命做贡献,还要生产生活,等等,这是作为自然人在生存状态下的自然行为。这就是人之所以活着的真实答案。
第二层是指社会的人为什么活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所以活着必有其社会价值,比如对他人、对社会发展有作用,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人类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不虚度生命,等等。
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动物,其不论作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活着的意义在实践上都是统一的:人的社会意义必须在自然人中体现,人的自然意义必须在社会中实现。
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是很不一样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智力状况不一样,经济地位不一样,社会地位不一样,环境条件不一样,风俗习惯不一样,观念兴趣不一样,性别年龄不一样……所以,具体的人其活法多了,很不一样,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人活着就要干些什么,二是必须干好什么。还有什么最理想的活法呢?答案也多多。但主流的东西,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活法。所以,这活法也不是不变的。
谁也逃不掉死亡
年龄决定价值观
年龄是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年轻气盛,年老气衰;年轻简单,年老世故;年轻片面,年老周全;年轻勇猛,年老退缩;年轻而大志,而好战,年老而志丧,而平和。
年龄之所以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在于年龄与死亡有关:年轻就是生命力旺盛,年老则是接近死亡的代名词。所以,年龄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即生命盛衰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沙龙是好战的,号称屠夫,甚至遗憾没有把巴勒斯坦运动领袖阿拉法特极早杀死!但在他行将就木之际,提出从加沙地带撤军,撤出居民点,倡导与巴和解。这是沙龙把阿拉法特软禁致死后的一大转折,但他刚刚开始行动时就中风倒地,深度昏迷,即使起死回生,也不会重返政坛!
人性善,人性恶,善恶的对立统一就构成完整的人性,构成人性之全面的要素。人和具体的人都有人性之善和恶的因素和表现:有的人恶,有的人善;有些时候善,有些时候恶;对有些人善,对有些人恶。善恶的根据便是气,气盛则易表现出恶性,气顺、气衰则易表现出善性;气之盛衰的根据是体力,年轻体壮气盛,年老体衰气也衰;男性体壮气盛,女性体弱气衰。所以,从人生过程来看,男人和年轻人容易表现人性恶的一面,女人和老年人则容易表现人性善的一面,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所以,年轻人热爱生活,挥霍生命,老年人热爱生命,珍惜生活。
死亡决定一切
死亡是人生经典而又永恒的教科书,它让亲历的人幡然醒悟:人仅仅是生命的过客,是永恒的物质世界的过客,谁也逃脱不掉死亡。
亲人的死亡让人感到生命渺茫,意外的死亡让人感到生命无常,正常的死亡让人感到生命无奈。越是至亲之人的死亡,对亲历者的启迪越深,越是意外而残酷的死亡,对人的震撼越强,它让人强烈地感到自己直面的其实就只有死亡,一切都是空无,人最终所拥有的也只有死亡。无奈的根源在于此,痛苦的根源在于此。
一切财富都会被死亡转移,一切幸福都会被死亡画上句号。热烈的追求会被死亡的结局冷却,无限的欲望会被死亡的局面遏制,过久的积怨会被死亡的冷酷化解,不尽的悔恨会被死亡的现实结束。死亡成为解决思想和认识问题的绝对根据,没有哪一个人的思想之结不能被死亡轻解,没有哪一个人的痛苦不能被死亡消除。对于活着的人,不论面临怎样的痛苦不堪,只要面对同类的死亡,作为活着的他,幸福感会顿生。
死亡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因为没有比死亡更甚的痛苦,没有比死亡更难于理解的道理,没有比死亡更无奈的事情。
但是,和一切知识对人的作用一样,人接受了一些,也拒绝了一些,在重温知识的时候受教育,在离开知识的时候本能左右了人。死亡成为人手一册的教科书,人便不断地忘记,又不断地重温。人也就在死亡与欲望之间找到一条悲壮而又热烈的路,奔跑在欲望的边缘,奔跑在死亡的边缘。
死亡也解决矛盾
人类本身既和谐相处,也充满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一般问题都由人类自己解决了,特殊问题却只有死亡才能给予解决。战争就是以死亡的办法解决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人类各阶级之间、各民族之间甚至各阶层、各地区、各教派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武力冲突,以死亡的形式得到解决:胜利的一方以消灭对方的肉体解决矛盾,失败的一方以肉体的牺牲消解矛盾。
人类社会又划分为民族和阶级,民族和阶级又拥戴起自己的领袖。领袖代表人民的意志,但领袖也有自己的性格和志向,所以便有一个人与世界、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关系。一个人可能使一个时代不得安宁,一个人可能使一个民族不得安宁,一个人可能使一个国家不得安宁。相反,一个人也可能使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平安幸福。所以,一个人的死可能是人类世界动荡不定的开始,也可能是人类世界和平相处的开始。而且,为了人类的和平,必须消除祸害,比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死,就是人类和平的需要。甚至局部的和平也需要把局部动荡的罪魁祸首处死,一个地方的平安也需要把地方的罪犯消灭。甚至为了人才的成长,为了阶级民族的未来,那些久居高位、执掌政权的要人,不仅需要退休,而且需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