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谐(1)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所涉及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本章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宏观和谐。当前学界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时,关注较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较少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探讨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发展,仅仅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试图从宏观角度对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一论述,进一步深化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和谐的概述

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等等。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体系,其中,各种因素是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在研究社会时,不应“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正确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既然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就是要求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只有从总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部分,只有把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放到社会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所以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只有将其放到社会整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有三大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有三大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构成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二者的建立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方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重要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为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他部分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这是在阶级社会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前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目标总是为适应一定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反作用,维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只有不断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才能推动二者的和谐发展。

(一)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有阶级性,但他们不止一次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和思想体系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又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列宁明确指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斯大林也明确地指出:“现代生活的轴心是阶级斗争。在这个斗争的进程中,每个阶级都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指南。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所谓自由主义。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大家知道,这就是社会主义。”既然在阶级社会中在物质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一定是思想上占统治地位,那么作为精神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阶级性。

但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生产资料全面公有制,它提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从而决定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证明:正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力的武器,社会主义才由理论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

(二)经济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运转提供物质保障

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用、行,然后才谈得上从事政治、宗教和艺术生活。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运转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在整个社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列宁也反复重申:“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当今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遇到严峻考验,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胜利前进,说到底,取决于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经济建设搞好了,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逐步得到改善,社会主义国家就获得了稳定发展的条件。

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是从动态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条件下的和谐运转以及它在运行中同外部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要实现这些和谐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运转很可能成为一种没有根基的空想。

第一,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支撑。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社会,很难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只有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有了充足的资金,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各项设施才能提上日程,从而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发展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人的思想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民的思想觉悟难以提高,只有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显现出来,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才有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而取得更好的效益。

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也显著增强,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还很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很强,支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应用能力比较弱;而且,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不和谐越来越明显,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和谐运转从根本上说,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并确保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沿着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方向前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可见,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任何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的,因而它就必然要向社会成员灌输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必须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量来为经济关系服务的,而是通过用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观点来教育人,使受教育者接受灌输的思想,达到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以维护一致的经济关系,实现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勒姆说过:“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得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统治阶级向人们灌输其统治思想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人民群众对有些思想意识的接受一般说来是被动的。如果统治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是落后的、反动的,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是腐朽的、错误的,这些思想上层建筑若是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动机,就有可能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帮凶,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起维持作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为此会受到阻碍。但是,如果统治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是新生的、进步的,那么,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人民群众在行动上支持和拥护先进阶级及其政治上层建筑,则会刺激社会生产力大步前进。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自己经济关系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任务的确立,都是为自己经济关系服务的,帮助自己经济关系巩固和发展,排斥同自己相对立的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向被统治阶级灌输自己阶级的思想、政治、理论和观点,并极力消除、排斥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理论和观点,以达到巩固自己的经济关系和政治统治的目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和超越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动作用的重要表出。人的行为受思想、目的支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可以确立未来目标,改变现有的过时了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正如列宁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思想教育的目的性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现实,但又指向未来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先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