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文化到都市文明:榆林城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1)

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规模庞大的非农人口聚居为主要特征的聚落形式。它的出现是人类聚落形态的一次革命。

从理论上讲,城市起源于人类的两种需要:交易和战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社会分工不断扩大:首先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其次是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手工业内部,分工也日趋细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术,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也使得交易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从而导致了商业的产生。手工业和商业是不直接依赖土地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发展壮大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利益所驱动,自然会寻找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地方聚集起来。这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支撑的居民点就是城市的雏形。在氏族公社解体、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战争日趋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为了保护这些非农居民点,修筑城池的活动开始出现,最早的城市也就产生了。

从世界历史上看,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瑞都城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哈拉夫文化进入全盛时期,但就在这个时候,一股或几股新的民族的到来使这一文化突然终结。新来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在考古学上被命名为“欧贝德文化”。埃瑞都城就是欧贝德时期的典型遗址。埃瑞都位于苏美尔的最南端,濒临波斯湾。从考古发掘来看,埃瑞都城主要由神庙区和居民区构成。埃瑞都是地下淡水神恩齐之祭地,其神庙区的连续地层共累积20层。其最早的18、15层的神庙已由泥砖砌成,为方形或长方形。北墙向外凸,形成一神龛,内有祭台,神像面朝南,其面前有一供桌位于屋中心。从埃瑞都11层起,神庙的规模扩大了许多。庙堂建在台基之上,显得很高大。人由斜坡道拾级而上至庙门。斜坡道的外侧有排水沟。第六层的神庙是本时期最后的一座。庙呈长方形(23x12米),由三部分组成:中央为祭礼大殿堂,两侧各有供祭司们使用的四个侧室,庙门在南侧。神庙周围为居民区。围绕神庙的居民区的里层为富人或贵族的住宅,外围为手工业者和贫民住宅,最外为农人。埃瑞都的人口约5000人,已形成城市规模。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是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期,这是城邦形成的时期。乌鲁克就是这一时期一个著名的苏美尔城邦。乌鲁克文化最令人惊叹的东西是它那宏伟的庙宇。两河流域各城的乌鲁克晚期都出现了大规模的砖砌庙宇建筑。所有这些在各地矗立起的神庙表明,在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时期,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国家在宗教的凝聚下出现了。

在埃及,最早的城市可能出现于涅伽达文化1(又称阿姆拉文化,公元前4000~前3500年)时代。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在涅伽达发现了两个居住地,分别命名为南城和北城。其中,南城尤为重要,又被称作“涅伽达城”。它是古代的塞特神之城,叫努布特。塞特神庙座落于历史时代低沙漠边缘。“南城”仅是最初范围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城镇,皮特里发现这里有砖砌的城墙,南北约34米,东西约50米;还有砖的铺道。皮特里还谈到,这里的防御工事和房屋都是由与涅伽达文化2时期的一些墓中使用的同样大小的砖砌成。鲍姆伽特认为,涅伽达的确是一个“设防的城镇”。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1750年)。现在所知的这一时期最大的城市遗址是摩亨佐?达罗(在信德)和哈拉巴(在旁遮普)。这两座城市的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的面积相似,大约各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估计各有35000人。哈拉巴的卫城有高厚的城墙,形成城堡。城北有谷仓、作坊和劳动者的宿舍。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较哈拉巴更为壮观。

这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卫城的四周有防御性的塔楼。卫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长约12米,宽7米,深2.4米。据发掘者认为,这是为了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用的。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很大的长亭(70x 23.8米),可能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在浴池西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谷仓。卫城南部另有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会议厅。下城居民区,街道整齐,主要的大街宽达10米。房屋主要是用烧制的红砖砌成。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很阔气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在富人区已有完善的排水设备。这两个城市,一个在印度河下游,一个在印度河上游,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除了这两座大城市外,在印度河流域还发现了几十处城镇和村落。

根据考古发掘,中国最早的城镇可能出现于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

由此可见:从时间上看,最早的城市产生于氏族社会解体、国家形成之际;从地域上讲,早期的城市诞生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城市与文明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人们在谈论文明的起源时,往往把它与城市和国家联系起来。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搂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2.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产生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欧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样。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已初具规模,有的还相当大。如古希腊的雅典在公元前8世纪的鼎盛时期,人口超过了40万人。古罗马帝国建立后,城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公元2世纪时,罗马城的人口巳达100万,在当时已相当繁华。不过到公元4世纪、5世纪,由于日耳曼人的人侵,古罗马的城市日渐衰落,首都罗马城的人口由100万人锐减到4万人。古罗马时期在各地建设的城市也受到日耳曼人的破坏,或完全消失,或失去了城市的意义。

到公元11世纪,欧洲进人了一个城市复兴时期。其核心是自治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古的西欧城市都座落在封建领地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根据领主权对居民进行剥削。如果居民的身份是农奴,还可要求他们履行农奴义务。城市居民这种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许多城市用金钱向封建主赎买自由,建立自由城市。这样,城市居民摆脱了农奴身份,不再向领主负担劳役而改缴固定的货币地租。他们可以组成城市法庭审理较小的案件。封建主的禁用权受到严格限制。城市每年按固定数额向封建主纳税,后者不得再随意设关卡、不得收市场税、不能有专卖权、不得欠债不还。有些城市进而得以自己选举市政官员、以城市居民组成的市议会为市政机关,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或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但有的封建领主,特别是恪守教产不得转让原则的教会封建主,顽固维护自己对城市的种种权力,使得城市居民不得不以武力来争取自由。当然,这样的事例并不很多。比较有名的是1112年的法国琅城起义。璃城人民杀死了骗取金钱而又拒不放弃领主权的琅城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一般以封建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证书为凭据。

尽管自治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推动了欧洲城市的发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古时期欧洲的自治城市仍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尚缺乏真正的城市性质。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古的欧洲自治城市在政治上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主和国王的统治,也不是欧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对立物。欧洲中古的自治城市的司法权是不完整的,城市依然受到封建教会的严密控制。城市有对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城市的印章上镌刻着身穿盔甲、骑马执矛的市长像,像一名骑士。城市同封建领主斗争只是为了在封建社会内争取一个更好的地位。国王给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书,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博得了城市的拥护。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一般都支持国王。在英、法王权强化的过程中,城市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王权强大以后,政治趋向统一,城市的自治权都被收回。(2)中古的欧洲自治城市中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中古欧洲的许多城市长期亦工亦农,并未完全摆脱乡村面貌。城市居民并不完全放弃农耕,城市的房屋间有农田散布,城内手工业者也到城外耕田放牧。中小城市相当一部分口粮是居民自己生产的。城市手工业者从事的是小商品生产,自己拥有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他们依靠出卖产品来换取自己生活所需的其它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发财致富。在手工业各行业内部也没有分工,一件产品从头至尾都由一个人完成。(3)中古的欧洲自治城市中行会组织盛行,竞争受到严格限制。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手工业往往采取限制竞争和充分利用本地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其产品的销售问题,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害怕竞争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限制竞争,于是出现了行会这一同行业手工业者的组织。行会经济政策的最大特征就是反竞争,一方面禁止外地手工业者或其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加竞争,另一方面压制行会内部的竞争。行会通过市政当局阻烧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产品规格、原料的质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目的是防止有人上升或沦落。行会顽固地不许在行会内部进行分工,也不轻易同意由于分工而建立新行会。行会正式成员是作坊主,称师傅。作坊内还有学徒。学徒期满成为帮工,这时为师傅干活可取得报酬。帮工通过行会组织的技术考核后取得师傅资格,然后才可以独立开设作坊。行会总是不愿过多的帮工升为师傅,加人竞争,所以师傅资格由父子世袭。行会成为封闭性的组织是常有的事。

欧洲“前工业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14、15世纪。一方面,欧洲城市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磨难:(1)自然灾害。这一时期,欧洲的自然灾害频仍。饥荒、传染病同时肆虐,给包括城市在内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14世纪和15世纪前半叶,瘟疫和虫灾危害酷烈。1348~1349年横扫西欧的“黑死病”(腺鼠疫)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种传染病不时地局部爆发,使更多的人丧失了生命。1314-1316年西欧连续三年歉收,造成了1315~1317年的大饥荒。买不到粮食的城市居民大批饿死。有的城市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平均10人就死掉1人。丧葬费用暴涨。有的地方因死人太多,不得不实行集体埋葬。(2)手工业衰落。在这一时期,西欧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手工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如佛兰德尔。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主要依靠从英国进口羊毛。14世纪后半期,从英国得到羊毛越来越困难,许多手工业者无工可做,呢线生产大受打击。15世纪前半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业也一度衰落。此外,“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经济关系在一些地方迅速地发展起来。它不仅使手工业者失去了同市场的直接联系,在商人的控制和剥削下贫困破产,而且使手工业生产向农村转移和发展,导致城市人口难以增加。(3)城市内部矛盾。这一时期,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在城市内部既有行会与少数城市贵族的矛盾,也有城市下层和上层的矛盾。由不能上升的帮工、学徒,受雇佣的工人,踯躅街头的流浪汉以及贫困破产的手工业师傅等组成的城市贫民队伍迅速壮大。有些城市中的行会因不满城市贵族垄断市政,曾利用下层人民的不满,展开斗争,争取参加市政权。有的城市则爆发了下层贫民反对城市贵族的起义。这些都使得这一时期欧洲的城市发展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