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5章 谁是“酸枣会盟”的主盟人?

《三国演义》第五回的前半部分《发矫诏诸镇应曹公》,说的是曹操到陈留郡招募义兵,向各州郡发出矫诏(假托皇帝的名义发出诏书),要求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渤海太守袁绍收到矫诏,前来与曹操会盟。共有十七镇诸侯起兵响应。这十七镇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加上曹操,一共是十八镇诸侯,各带兵马投洛阳而来,在关外安营扎寨。在推举盟主时,曹操说:“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后裔,可为盟主。”袁绍再三推让,大家都说:“非本初不可。”袁绍才答应了。于是筑坛结盟,袁绍上台,读盟词,歃血。至此,这个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事联盟,算是正式形成了。

但考诸史籍,《三国演义》的这段记载与史实有较大的出入。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并没有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都在洛阳外围会合。这年春天,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要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无不激动。《三国志·臧洪传》记载:“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操盘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暞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臧洪所宣读的誓词,与《三国演义》所记的誓词基本相同,字句只有微小的差异,可见《三国演义》取材于史书,而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主持盟会的人偷换成袁绍了。本来《后汉书·袁绍传》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而《三国演义》却写道:“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其实这都是臧洪的事,而与袁绍毫不相干。

实际上,这次酸枣会盟是不算太成功的。且不说呼声最高的袁绍没有亲自出席主持,就是那些出席的刺史、太守也都是胆小之辈,他们惧怕董卓,谁也不敢带头登台主持,以免落一个“首犯”的罪名。经过一番你推我让之后,才把一个不够级别的广陵郡功曹推上了台。当然,臧洪是一个深明大义而又非常勇敢的人,他的表现是很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