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吏政三官制(6)
督撫同城請酌量變通疏同治五年
廣東巡撫郭嵩燾
奏為 國家設官。如督撫同城一條。急宜酌量變通。謹就微臣閱歷所及。推論其源流。而究明其得失。恭摺仰祈 聖鑒事。竊查明永樂初。潯桂柳三府蠻亂。遣給事中雷填巡撫廣西。為巡撫之名所自始。景泰三年。潯梧猺亂。廷議以兩廣宜協濟應援。乃設總督。是總督巡撫二者。皆肇端於兩粵。終明之世。以十三布政使為定員。而總督巡撫。或分或併。或設或罷。大率與兵事相始終。成化以後。建置日繁。如京東北一路。有薊遼總督保定總督宣大總督。又有順天巡撫永平巡撫保定巡撫遼東巡撫宣府巡撫大同巡撫天津巡撫密雲巡撫。開府相望。然考其時。督撫駐紮地方。從無同城者。保定添設總督。而保定巡撫別駐真定。宣大分設巡撫。而宣大總督別駐陽和。至兩廣督撫沿革。其初分設巡撫。而後改設總督。天順二年。遣右僉都御史葉盛巡撫兩廣。則又稍易其名。成化元年。又以總督兼巡撫。嘉靖中。添設廣東巡撫。總督祇兼巡撫廣西。由梧州移駐肇慶。隆慶三年。又添設廣西巡撫。總督改兼巡撫廣東。是兩廣總督巡撫。明時亦未嘗兼設。 國朝以來。總督巡撫。著為定制。中間小有裁併。而視明世紛更變易。規模固遠勝矣。其督撫同駐會城者三。曰福建。曰湖廣。曰雲南。本不同城。而後移駐會城。遂成定例者一。曰兩廣。推原立法之始。地方吏治。歸各省巡撫經理。聽節制於總督。而總督專主兵。是以河南山東山西專設巡撫。即不復設提督。為不欲使武臣主兵。而巡撫又不得統轄提督。故為巡撫兼銜。直隸四川甘肅專設總督。仍兼巡撫銜。大致以兵事歸總督。以民事歸巡撫。此 國家定制也。而巡撫例歸總督節制。督撫同城。巡撫無敢自專者。於是一切大政。悉聽總督主持。又各開幕府。行文書。不能如六部尚書侍郎同治一事也。而參差杌木(日土)之意常多。道光之季。兩廣蘊孽已深。叛匪一起。亂民從之如歸。蔓延囗及東南。而皖豫之捻匪。陝甘之回匪。乘之以逞。為亂者皆民也。則各省撫臣之失職多矣。額設營兵。多或六七萬人。少亦萬餘人。竟不得一兵之用。鎮將參游循資超擢。任為將帥者。更無一人。所用以轉戰者。皆勇也。而兵為虛設。積久又益加累。歲糜錢糧千餘萬。相與處之怡然。則各省督臣之失職尤甚矣。而自軍興以來。江忠源胡林翼羅澤南李續賓及今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劉嶽昭等。皆以司道主兵。或積功至督撫。兵權日分。總督僅守虛名。而例定分年查閱營伍。考覈將弁。均係總督專政。出巡之日為多。兩省情形。亦資周覽。軍興數年。此典竟廢。同治元年。兵部議奏御史陳廷經變通營制一摺。奉 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陝西湖南廣西貴州等省各鎮協武職陞遷調補暫由巡撫辦理千總以下徑由巡撫咨拔報部所有校閱營伍考覈將弁並本省籌辦防剿即專責成巡撫經理其總督兼轄省分軍政考覈徑由巡撫就近署考會同具題至巡撫同城者仍照舊章辦理等因欽此。因查一省千餘里之地。能考求其利病。周知其情狀。已難其人。至於兼轄省分。原不過奉行文書。周旋應付。稍求整頓。隔閡必多。所以議歸巡撫經理。蓋亦窮而必變之勢也。
而與總督分省之巡撫。軍政民事。一聽主裁。與總督同城之巡撫。軍政既不得與聞。民事又須受成總督。一則虛列其銜。一則兩操其柄。是從前督撫同城名存而實去者。僅一巡撫。自頃數年。則督撫之名實兩乖。而巡撫乃尤為失職。臣請悉其得失利病。為我 皇上一陳之。傳曰。天下之動。貞乎一者也。惟其一也。故能齊百姓之耳目。而定屬吏之從違。宋置監州而兵以弱。明置巡按而政以囂。知道者惜之。然於政之所出。猶未有分也。督撫同城。愛憎好惡之異情。寬嚴緩急之異用。同為君子而意見各持。同為小人而譸張倍出。如舉一人也。此譽之。彼毀之。則是非淆。劾一人也。此遠之。彼近之。則趨避易徒。令司道以下茫然莫知適從。其君子逶迆進退。以求兩無所忤。其小人居間以遂其私。 國家定制。錢糧及陞調缺員總之藩司。刑案總之臬司。督撫專任其成。本不易有所設施。而又水火交攻。戈矛互進。是 皇上設官以求治也。而督撫同城。乃萬無可言治。今使一縣而置兩令。一郡而置兩守。必不能以安矣。此理勢之固然者也。臣自道光二十七年。通籍假歸。過武昌。目悉吏治之偷。氣習之深。心憂其將亂。其後五年而亂作。前後督撫殉難三人。伏誅二人。被劾四人。賴胡林翼開立規模。風氣為之稍變。雲南之亂。則既成矣。前督臣張亮基每言及撫臣徐之銘牽掣情形。輒至慨歎。而各直省吏治人心之敝。閩粵為尤甚。細究其由來。數十年瞻顧因循。釀亂保姦。實以督撫同城之故。以言其事既如彼。以言其效又如此。歷來同城督撫互懷猜忌。相為敵。獨於公事。一切雍容坐視。求免於嫌怨。承平日久。循例守職。亦庶幾可以寡過。處多事之時。承積疲之俗。而多所牽掣。苟安無事謂之和衷。 朝廷獨焉賴之。自古中材多而賢人少。 皇上委任疆吏。但使中材足以自守。其間一二賢者弛張以時。自可相維於不敝。督撫同城。則賢者永不得有為。中材亦因以自廢。此臣所謂急宜變通者也。近年雲南督撫。皆浮寄境外。一無憑藉。臣愚以為雲貴總督一缺。宜暫停罷。責成巡撫剿賊。以一事權。其閩浙兩廣總督。則或援照明制。兼併一員。福建情形。臣不能知其詳。廣東督撫。兩標及兩署書吏。分別裁併。營政吏治關稅鹽務四者。未嘗不可整飭。權分則情多乖。責專則事易集。不獨於地方補益甚鉅。其有裨於 國家之經費。亦必多矣。臣伏見明臣韓雍在兩廣總督任內。疏言兩廣地大事殷。請裁總督。東西各設巡撫。當時立見施行。韓雍請分其責於兩省。今臣請重其任於專城。義取因時。事亦同揆。臣撫粵兩年。於地方利獘源流。知之頗悉。懷此欲陳久矣。又慮語言稍涉切直。或疑其有他意。是以欲言復止。今旦夕交卸。以切身之閱歷。求及時之變通。用敢推明得失利病之原。上備 聖明採擇。可否仰邀 天恩。飭軍機大臣吏部兵部會議。並交各督撫公同核議。以求妥善之處。伏祈 聖鑒施行。
前因時論三祿俸
吳鋌
先王制祿。甯厚毋薄。甯豐毋儉。使之外足以奉公忘私。內足以養親施故。吏治廉平。而百姓乃受其惠於無窮。昔漢宣光武唐元宗皆有增俸之詔。楊綰為相。欲矯汰侈以節儉。而先益百官之俸。其殆知化理之本者與。後世錢穀所供。悉以入官。而俸祿又不足以贍身家。監司仰給於州縣。而州縣遞加耗羨以供上。輦轂之下。尤難取給。不得不稱貸以充其用。賢者資用靡充。無以為生。不肖者侵漁百姓。無所不至。如是。而欲吏之廉平不可得矣。趙廣漢為京兆。奏長安游徼獄吏秩百石。其後皆差自重。不敢妄繫留人。夫以胥吏之微而重其祿猶知自重。何況百官。夫欲重百官之俸。但給以錢幣。則百官之所給無窮。而上之所入不能支。以不能支之財。而欲以給百官。則財用不足。不若仿公田之制。使以租入供俸。內外官各以其次為差。則士大夫皆以廉恥自愛。而上之所給自有餘矣。何則。以九州之田。供百官之祿。上之所損有限。百官之所益無窮。又得自課之。以知稼穡之艱難。立法莫善於此。唐時行均田法。嘗以田授祿。深得忠信重祿之意。然官授田。得永為世業。則官之遷轉無常。使為永業。將何以給之。宋元時官吏皆有職田。吏尚勉而為廉。然不盡以授田為定制。苟審乎此而斟酌之。則吏治庶可以復於古與。
通論漢唐以來頒祿之制
孫鼎臣
昔張敞蕭望之之言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今小吏俸率不足。雖欲潔身為廉。其勢不能。故頒祿之制。不可不考也。續漢志。大將軍三公俸。月二百五十斛。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二千石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百斛。千石月八十斛。六百石月七十斛。比六百石月五十斛。四百石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月四十斛。三百石月四十斛。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二百石月三十斛。比二百石月二十七斛。百石月十六斛。斗食月十一斛。佐史月八斛。凡諸受俸。半錢半穀。唐會要。開元二十四年。敕百官料錢合為一色。隨月給付。總稱月俸。一品錢三萬一千。遞降至九品千九百一十七。祿米。歲再給。一品七百斛。遞降至從九品五十二斛。外官降一等。其外有職田。自十二頃至二頃止。大歷十二年。加京官俸。定節度使以下至簿尉俸祿。貞元四年。李泌奏。京官俸太薄。自三師以下倍其俸。自是京官益重。會昌又倍之。新唐書所載。據會昌之制。今以職官志參之。略舉其數。正一品三師。月俸錢二百萬。三公百六十萬。遞降至正五品上八萬。從五品上四萬。正從九品萬六千。外官節度使三十萬。觀察使十萬。刺史知軍事七萬。鴘赤縣令四萬五千。畿縣上縣令四萬。而建中時。復置手力資課。左右衛上將軍以下。又有六雜給。一糧米。二鹽。三私馬。四手力。五隨身六春冬服。祿糈視開元大歷加厚矣。僖昭亂離。國用窘乏。至天祐中止給其半。梁開平三年。始令全給。唐同光初以折支非實。減半實支。自後半俸。復從虛折。周顯德三年。乃給實錢。五代官箴多黷。亦由祿不足以贍其家也。宋初略依後唐之制。元豐一新官制。職事官以寄祿高下。分行守試三等。而在京官司供給。併為職錢。如大夫為郎官。既請大夫俸。又給郎官職錢。俸外有春冬服。綾絹棉各有等。崇甯間。又增給食料等錢。此外又有傔人衣糧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之給。紹興參用嘉祐元豐政和舊制。其料錢之數。開府儀同三司。月一百貫。特進九十貫。金紫光祿銀青光祿大夫六十貫。遞降至宣教郎十五貫。宣議郎十二貫。承事郎十貫。承奉郎八貫。承務郎七貫。其職錢之數。宰相樞密使。月三百貫。知樞密參知樞副同知僉書樞密皆二百貫。六部尚書。行六十貫。守五十五貫。試五十貫。遞降至秘書郎著作佐郎大理司直評事。行二十二貫。守試遞減其二。祕書省校書郎。行十八貫。守試遞減其二。正字。行十六貫。守試遞減其一。其祿粟之數。宰相樞密使參知樞副同知僉書樞密。皆一百石。節度百五十石。承宣觀察防禦諸使一百石。團練使刺史五十石。其餘京畿守令幕職。自十石七石至於二石各有等。其職田之數。慶歷中。定大藩長吏二十頃。通判八頃。判官五頃。幕職四頃。節度長吏十五頃。通判七頃。判官四頃。幕職三頃五十畝。而外官又有公用錢。諸殿閣大學士直學士侍制等。有添支米麵諸物。宋政仁厚。優恤臣下如此。
元至元二十二年。定百官俸。略志其數。太師太傅太保俸。一百四十貫。米十五石。中書左右丞同六部尚書七十八貫。米八石。侍郎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五釐。米五石。六部郎中從五品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員外郎從六品二十八貫。米三石。大都路達嚕噶齊一百三十貫。總管同副一百二十貫。行省左丞相二百貫。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上府達嚕噶齊八十貫。散府六十貫。知府同。上縣達嚕噶齊五十貫。州尹同。中縣四十貫。知州同。上縣二十貫。縣尹同。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諸司職田。比腹裏減半。職田自唐宋相沿。至元不改。及明而其制遂廢。明洪武二十五年。定百官月糧。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皆全給米。間兼錢鈔。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成祖時。米鈔兼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卑者支十之七八。每石鈔十貫。仁宗時。折至二十五貫。成化間。戶部請如舊制。蘇木胡椒亦雜給。後又改給布。是時布一匹。直錢二三百。折米二十石。自古官俸。未有薄於此者。嗣是以為常。論者以為文具相取。上下相蒙。貪墨成風。誅戮不止。則制祿使然。所節者小。而所虧者大也。漢唐宋歷年最久。治術亦多廉平。元吏道猥雜。明用法嚴而少恩。參伍觀之。得失見矣。官濫則蠹國。祿薄則蠹民。宋太祖有言。與其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治天下者。釐務以制其官。簡賢以舉其職。重頒祿而嚴課績。功足以稱其食。則財不糜矣。食足以充其志。則吏知謹矣。欲愛養其民。其必自厚遇其臣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