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责任无小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杜绝隐患,堵住安全漏洞

宁操百倍心,不冒半分险

安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头等大事。众多的安全实践中,在真正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中,人都是第一位的,主要表现在: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安全技能不足、安全行为不规范,其中尤以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问题最为突出。

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但怕万一”。安全关乎生命,谁也不愿意看到事故的出现。“宁操百倍心,不冒半分险”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强化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是天。不断灌输安全知识,强化忧患意识,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克里·乔尼是火车后厢的刹车员,因为他聪明、和善,常常面带微笑而受到乘客们的欢迎。一天晚上,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火车晚点了。克里抱怨着,这场暴风雨使他不得不在寒冷的冬夜里加班。就在他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逃掉夜间的加班时,另一个车厢里的列车长和工程师对这场暴风雨警惕了起来。

这时,两个车站间,有一列火车发动机的汽缸盖被风吹掉了,不得不临时停车,而另外一辆快速车又不得不换道,几分钟后要从这一条铁轨上驶过。列车长赶紧跑过来命令克里拿着红灯到后面去。克里心里想,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在那儿守着,便笑着对列车长说:“不用那么急,后面有人守着,等我拿上外套就去。”列车长一脸严肃地说:“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的!”克里微笑着说。列车长听完了他的答复后,又匆匆忙忙向前面的发动机房跑去。但是,克里没有立刻就走,他认为后车厢里有一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刹车员在那儿替他扛着这项工作,自己又何必冒着严寒和危险,那么快地跑到后车厢去。他停下来喝了几口酒,暖了暖身子,这才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

他走到离后车厢十来米的地方,才发现工程师和那位助理刹车员根本不在里面,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去处理另一个问题了。他加快速度向前跑去,但是,一切都晚了,在这可怕的时刻,那辆快速列车的车头,撞到了克里所在的这列火车上,受伤乘客的叫喊声与蒸气泄漏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后来,当人们去找克里时,他已经消失了。第二天,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他。此时,他已经疯了,在凭空臆想中叫喊着:“啊,我本应该……”他被送回了家,随后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因为一时的懈怠,克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可见,在安全面前,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冒险。

作为企业的一员,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安全问题,不仅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责任,而且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多考虑安全问题,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避免大的安全问题的出现。

在顺利的时候,问题往往会被掩盖,特别是那些处于萌芽和潜伏状态的“隐患”,更是难以察觉,从而使一些人的头脑发昏。然而,“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不见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不明隐患,本身就是大隐患。所以,我们要主动承担起安全责任,在安全的时候也不忽视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察于微而知著,睹于始而知终。

世事变化万千,每时每刻都有新挑战和考验接踵而至,作为在一线的工作者,我们一直处于“赶考”的进程之中,其中必考的一个大课题就是头脑的清醒度,即看对祸患的发端有无“所忽”,这需要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作为支撑。所以,我们要对隐患负责,及时查处,不可让其成“祸”。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的化肥装置是全国四大氮肥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的一化大检修和扩能改造工程同步进行,总项目达3678项,规模如此大的检修和装置改造,是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历史上的第一次,高空作业多,有限空间作业多,动火作业多,工作千头万绪,并且与正在运行的生产装置深度交叉,各类管线、罐体的清理置换,上千台次的设备、管线拆除,工艺处理阶段不同介质的废液排放及造粒塔池清洗等,稍不留意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在大检修前就对现场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清理和储运做出了详尽的方案,同时要求各施工方、承包方签订承诺书,保证不在施工中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乌石化还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规定,成立了绿色文明检修检查组,对现场施工进行“四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监控。

以往的保温作业现场,保温“花絮”到处飞,严重污染环境,并且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伤害。这种“花絮”实际上是一种工业纤维,吸入肺部后造成很多疾病。乌鲁木齐石化不仅要求施工单位将拆下的旧保温棉马上收走,而且要求将新用的保温棉按照指定地点存放,来确保检修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

在60天的大检修中,做到了绿色文明安全施工,实现了零事故和零污染目标。

检修就是对机器的检验和维护。由于在此之前,企业设备有一段时间未经修理,一些设备由于运行的故障和磨损、化学产品的腐蚀性等,使得机器设备很容易出现问题,产生难以清除的锈斑、锈皮,严重影响机器的运转效率和安全,所以必须对机器定期进行检修,这样才能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

宁操百倍心,不冒半分险。机器检修过程虽然细碎烦琐,但是对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安全都担起了责任,在安全问题上不留一点漏洞,不冒半分风险,这才全面保障了后续生产的安全。赶在危机之前就解决问题,这或许是消除安全事故最好的办法。

危险要告知,关怀胜亲人

有一天,两个旅行者骑着骆驼行走在非洲的大沙漠里,他们的目的地是沙漠另一边的一个小城镇。

他们带了好几壶水和好几袋食物,足够应付几天的需求。

“我们应该加快前进速度,不然会被困在沙漠里。”进入沙漠的第二天,其中一个人觉得走得太慢了,便对另一个人说。

“怕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水和食物,慢慢走吧。”另一个人说。

提议走快一点的那个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也放弃了走快一点的想法。

然而,就在那天晚上,一场风暴袭来,两个人的命是保住了,可水、食物、行李都被风暴卷走了,骆驼也失踪了。

这一下,他们不能再“慢慢走”了。第三天,他们开始拼命地奔跑。可惜的是,由于无水无食,又辨不清方向,最终,他们没有走出大沙漠。

这两个人预见到了危险,却没有做好防范,所以当风暴到来的时候,他们无法躲避。那个提议“快走”的人虽然想到了防范,却因为同伴的一句话而放弃了正确的想法,防范可谓不严不实。

避免危机就要有防范意识,然后还要将这种意识付诸行动,不能只停留在想和说的阶段,这样对危险不会造成任何改变。很多悲剧和意外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很好地预见危机或者预见之后没有任何行动而造成的。

2010年4月20日夜,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事故造成11名工作人员死亡。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事故发生时由英国石油公司(BP)租赁。自事故之前的2010年4月24日,该钻井平台底部油井就漏油不止。但是并没有引起相关人的重视。就是事发半个月后,各种补救措施仍未有明显突破,沉没的钻井平台每天的漏油就达到5000桶,并且海上浮油面积不断扩大。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据有关调查显示,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主要是由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导致。但是,从理论上来讲,作为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防喷阀”安装在井口处,在发生漏油后关闭油管。但“深水地平线”的“防喷阀”并未正常启动。而美联社报道,自从美国联邦政府监管人员放松设备检测后,数年间数座钻井平台的“防喷阀”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如果“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所属公司和租赁公司有防范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到实处,那么,4月20号的危机就不能避免吗?但是,现实中很多人正是因为过于害怕危机而不愿意正视危机,这正应了狄摩西尼的话:“没有什么比自我欺骗更容易的了。因为人们渴望什么,就相信什么是真的。”面对危机,人们总是习惯地采取逃避或者排斥的心理,这种心理并不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危机的警惕,相反,只能更加纵容自己对于危机的麻痹心理。

管理学者斯蒂文·芬克曾在一篇文章中诙谐地指出,每一位经营者“都应当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认识到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软弱或者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更好地与命运周旋。”预见危机并不是一种胆怯或者过于谨慎的行为,而是一种避免和有效解决危机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预知危险、确认安全状态下实施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才有保障。

危险预知,简言之就是预先知道生产或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进而采取措施,控制危险,保障安全。日本一些企业普遍采用这项安全活动,危险预知以“零灾害是大家的心愿,让我们的工作场所更安全”为口号,将重视人、以人为中心、以零事故为目标作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安全活动,造就良好的安全环境。

“食堂起火,食堂二楼宿舍有32人被困!”——这不是火灾现场,而是一场企业的实战演练。

为了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遇火灾时的自救、自护能力。在莱西市姜山镇政府和工业园派出所及消防支队的监督和指导下 ,在青岛水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内举行了一场消防演练,工业园内4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在场观摩。几位观摩此次消防演练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看到这样的消防演练,回公司后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员工防火和自救的能力。

对此,莱西市姜山镇工业园派出所江所长表示,这次所举行的消防演练,主要是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自救、自护能力,通过此次演练,该公司的员工在遇到火情时,能迅速、有序地疏散,并正确地使用灭火器,达到了本次消防演练的目的。

通过火灾演练,青岛水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有效加强了自身对火灾的杜绝和防护意识,即便在火灾发生时也能迅速逃离,确保自身安全。危险预知要实现的目的,即杜绝伤亡事故,减少工作损失,维护员工的健康。开展危险预知活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1.消除原则。即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和操作,从根本上消除人、物、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努力消除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

2.预防原则。即当确认后消除危险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增加防护设施,按《岗位作业标准》作业。

3.减弱原则。即在无法消除危险源和难以采取预防措施时,可采取减少或降低危害的措施。

4.隔离原则。即在前者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应将有害因素与人员隔开,如加隔离栏、防护棚等。

5.警告原则。即在易发生故障、事故或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识别标志,必要时,可采用声、光等报警装置。

很多员工从事某项工作多年,但大都没有真正遇到过危险,于是就有了“无所谓”心理,一旦碰到危险,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做好危险预知,可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克服“无所谓”造成的巨大潜在危机,从而有效辨识危险,进而控制危险的发生。

海因里希法则,察觉事故的苗头

在现代安全生产工程学研究中,有一条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即每一起生产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一个事故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一个事故苗头背后有1000个事故隐患。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海因里希法则的另一个名字是“1:29:300法则”;也可以是“300:29:1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海因里希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事故隐患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的研究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而,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因于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个因素:

1.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上的缺点发展。

2.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5.伤害: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海因里希法则”以事实告诉我们,严重事故是由轻微事故、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隐患所引发造成的,就是“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

这个法则让我们在安全责任落实中对于事故的预防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方向。在安全生产中,把预防放在第一位,由被动付学费为超前预防抓细节,把对结果的控制转向对过程的控制是何等的重要!因为事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同“温水煮青蛙”一样,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每一位员工都能时刻提高警惕,超前思考,预见事故的可能性,把隐患消灭在结果发生之前,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反之,若安于现状,不做好安全预想,不重视细节和疏忽,任凭事故苗头一点一滴地积累,就等于给事故酿好了温床,就等于放弃了改正失误的机会。

杜邦的经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安全生产的事故可以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避免的。现代企业安全的典范企业杜邦公司便提出了“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论,并身体力行,用杜邦企业的安全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杜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杜邦CEO贺利得总结企业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动摇的4个承诺: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对人的尊重。在企业界提起“杜邦”,人们就会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时,杜邦是最好的参照物,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9·11”后,就连美国政府也在向杜邦资讯安全管理问题。而杜邦公司一直生产和经营的都是高位产品。

1802年,杜邦公司建立于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市白兰地河畔。最初的产品几乎全部是最易引起事故的黑火药。

事实上,从1802年到1880年,杜邦的主营业务始终没能脱离黑火药的生产。火药时刻会爆炸,尽管创始人E·I·杜邦在厂房选址及车间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将可能的爆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但接二连三的重大伤亡事故仍然发生,以至于EI杜邦的几位亲人也没能逃脱厄运。其中,最大的事故发生在1818年,100多名员工中,有40多人伤亡,企业一度濒临破产。

安全事故频发,让杜邦公司认识到了加强安全措施的必要性。杜邦当时并未倒闭,因为美国当时的西部开发,为杜邦黑火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杜邦公司存活下来。但刻骨铭心的事故让E·I·杜邦体会到,设备和厂房的安全并不能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真正的安全,必须有制度和意识的保证。

事故发生后不久,杜邦做出了今天看来可看成影响杜邦历史的三个决策:首先,建立管理层对安全的责任制度,而不专设安全生产部门。即:从总经理到厂长、部门经理、组长等,所有管理者均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其次,建立公积金制度,即:从员工工资、企业利润中定期提取公积金,为万一发生的事故提供经济补偿。最后,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并不是对他们生产行为的约束与纠正,而是对他们人身的真正关怀与体贴。

200年来,杜邦不折不扣地执行着上述三条决策,以至于今天,安全观念已经成为杜邦独特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每次公司召开会议,主持人首先要做“安全提示”,提醒与会者安全通道出口的位置,及如遇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在公司办公室中,坐椅者绝不可使座椅两腿着地;公司更是要求杜邦员工及其家属在趁任何机动车辆时,应随时系好安全带。

20世纪40年代,该公司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提出这个理念的基础,就是这个公司从1912年开始的安全数据的统计工作。大量的统计数据,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定位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他们有严密的安全原则和必胜的安全信念,尽力斩断“事故链”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工作时避灾家里还有安全十倍的理想境界。

现在的杜邦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工作最安全的地方”,成为全球企业安全的典范。它的安全文化,安全措施以及安全理念正在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当然,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并不是说事故不会发生。杜邦公司认为,工作场所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决定伤害事故是否发生的是处于工作场所中员工的行为。企业实际上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只能提供一个使员工安全工作的环境。美国学者认为98%的事故是人祸,我国官方也承认,特别重大事故几乎100%是责任事故,都是人为事故;正因为事故大多是人的因素引起的,而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安全理念、意识、制度等加以约束和控制的,所以,人是可以成为事故的起点,也可以成为事故的终点。只要抓好了人的管理,抓好了员工的意识,抓好了员工思想,抓好了员工的行为,杜绝违章违纪,消除隐患,安全事故自然就可以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必将极大地减少。

事故可以预防,也可以避免,关键在于人,在于班组每一个员工,在于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所以,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应该具备这种危险防范意识,对安全负责,在自己工作的每个细节,每个环节中都不出安全漏洞,这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公司和我们的安全。

沉船的启示,小隐患导致大灾难

北宋欧阳修曾有名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些大的安全隐患往往来自于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细微之处。要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就要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发掘,将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这一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是指当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人们常因忽略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时注意防止并消除它,就能够安定,情况就会好转。

“防微杜渐”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是防止对微小的忽略,其二是杜绝在渐渐中演变。“微”字本身的含义是细小,就像蝼蚁洞穴很小,一般不引人注意。但是,小蚁穴的危害却极大。在河水上涨时,蚁穴会发生管涌,堤堰内部被淘空而发生溃决事故。“渐”字本身的意思是慢慢地,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过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别人察觉。但“渐”是一种足以致命的慢性病,初始阶段并无疼痛,但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已是病入膏肓,难以回天,后悔晚矣。

这一成语表达的词义和含义都很明确,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往往不易。正是由于“微小”和“渐变”,才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这样一个沉船的故事,它揭示了忽视微小隐患导致大的灾难,让人深思。

当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只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已经消失,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信号。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大海发呆,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竟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的一张纸条上有21种笔迹。

一水汤姆: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汤姆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小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岗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尔: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火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特: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汤姆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我到汤姆的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汤姆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后面。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所以我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闻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若:我接马辛的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吗?”

二厨乌苏拉: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医生英里斯:我没有巡诊。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特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汤姆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烧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人毁船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绝笔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事故发生的过程。

由一个小问题引发的沉船事故让人唏嘘,也给人以警示。这对我们的企业也有借鉴意义,在工作中,企业就像这艘大船,每个员工都是船员,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对船这个大局造成影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细小的疏忽所产生的后果都有可能不断扩大,这样它们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将演变成巨大的安全问题。

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在安全问题上绝不放松神经,在平静的时候也要保持警惕。因为很多时候,最平静的时刻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个环节的疏忽,一位员工的小小的懈怠,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作为企业的主人,每一名员工都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提高安全意识,否则,祸患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