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王维(4)

【大师导读】

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钱钟书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③候荆扉④。

雉雊⑤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⑥至,相见语依依⑦。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⑧。

【注释】

①墟落:村落。

②穷巷:小巷。

③倚杖:拄着拐杖。

④荆扉:柴门。

⑤雉雊(zhì gòu):野鸡叫。

⑥荷锄:扛着锄头。

⑦依依:亲切的样子。

⑧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此处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赏析】

《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恬淡的山村农家晚归图,并借此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表达了自己欲摆脱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全诗围绕着“归”字来写,以农村斜阳西下为背景,描绘农夫们和牲畜们“归”的情景,以此反衬自己“胡不归”的忧伤、苦闷和孤单。

诗一开头就用“斜阳照墟落”描绘出夕阳西下,余晖斜照田家村舍的萧疏景象。这句诗中交代了诗中场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为全诗中所描绘到的场景做了背景铺垫。紧接着诗人用生动的笔墨,刻画了“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的动人画面。

事实上,这种景象在乡村来说是极为常见的:牛羊在夕阳中慢慢归村;一个慈祥的老人,心中惦记着上山放牧的小孙儿,拄着拐杖倚着柴门等候孙儿归来。但正是这种朴实的生活情境与爷孙的深情打动了诗人,于是他也开始羡慕儿孙绕膝、共享天伦的平凡生活,并试图从这幅恬静、静谧的图画寻找自己的归宿。

紧接着,诗人又描绘了“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田园山水画。前面两句主要是对景物做的静态描写:麦子地里野鸡鸣叫,召唤家人快快回归;桑叶稀疏,桑蚕休眠。后两句是则是对人物做的动态描写:农夫们干完了农活以后,扛着锄头、踏着暮色,带着一身泥土的芬芳,走在归家的途中。路上偶遇乡亲,亲切絮语,相互问候,显得非常亲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农村的生活充实而美好,农夫们心地淳朴善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诚挚纯真。诗人再联想到自己坎坷不平的仕途,以及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不禁感慨万分,羡慕与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在最后写到:“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一句中,诗人化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句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前文诗人描写牛羊归圈、牧童牧归、野鸡归鸣、桑蚕作茧还是农夫归家,都落在“归”字上。诗人用此反衬诗人自己的无所归;写他们“有所归”的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诗人为官生活的孤苦以及归隐太晚的悔恨。

全诗章法整齐完整,首尾呼应。开头四句写渭川田家晚归之景,描写生动,突出村中田间生活的闲适安逸,中间四句渲染了田间农事生活的和谐、惬意;最后两句借化用《诗经》中的句子,点明主旨。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大师导读】

雉雊四句,见是野老相见,语亦是野老语。都为闲逸二字出色描写。

——杨逢春《唐诗绎》

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王夫之《唐诗评选》

吟式微,言欲归也,无感伤世衷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此诗首四句为一段,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句叙农事,正当四五月天气。七八句写农夫的闲暇。结末二句,以“闲逸”二字总括上文,因羡生感,结出作意。其中用字如“念”、“候”、“秀”、“稀”等字,都很贴切自然。

——喻守真

·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人或物有许多都值得怀念,然而诗里不提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热爱,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用白描记言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精神”,将思乡之情巧妙地寓于质朴的语言中,韵味悠长,意境深远。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讲作者在他乡遇见自己的老乡,感觉老乡理应知道故乡发生的事。这句诗在此次表现出主人公欲了解乡事的急切之感,透露出老乡见面的亲切与熟稔。语句直白平实,却将主人公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简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两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则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怀念。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和世事的变动就越来越大。或许有的变动会令游子感到欢欣喜悦,但肯定也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大感失落或悲伤。但诗人不问人而问物,不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朋友的关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先问梅花是否开放。在这里,“寒梅”就被诗化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其中寄托、集中了诗人浓厚的思想之情。这就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典型化技巧。

在诗歌中,梅花常常象征着美好、坚贞、孤傲。诗人不问其他,独问梅花可以做多层解释。一则联想到故乡实际的梅花,想到它就自然地想到故乡的美景;二则梅花饱经风霜,凌寒开放的孤傲、高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诗人的性情。同时,最后一句的设问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全诗余韵悠长。

【大师导读】

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黄叔灿《唐诗笺注》

此诗完全是用问答式,故乡别的事并不关心,只关心寒梅有没有著花。非但暗点时令,并写出一种闲适之情。看似家常话,而风趣可想。

——喻守真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终南山》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终南山由甘肃天水向东绵延八百里,气势高拔、清灵俊秀,深受历代文人骚客的青睐。王维成功地把握终南山的形态之美,以其传神之笔将终南山的雄壮与缥缈描绘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层次分明,轻快明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写远远望去,终南山巍峨高大,连海接天。“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近天都”一词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终南山凌云绝顶之高;“到海隅”一词,形容终南山绵延不绝的样子。首联突出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开阔,意境宏大。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诗人身在终南山中,前方一片白云弥漫,道路迷阻,什么都看不见,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正是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切地想要进一步“入看”。诗人在此处将“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更是把读者带进了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上句中的“回望”与下句中的“入看”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分峰。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依稀可见。“变”字形容终南山峰峦林立,姿态万千。“分野中峰变”亦展现了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紧接着王维又巧妙的用“众壑”来与“中峰”作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之间的距离点出。“殊”字则点出在光影变幻下,众壑所呈现的万千姿态。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抛开景物描写,转而写事。终南山景致优美,趣味无穷,令诗人流连忘返。诗人想找借宿之处,于是便隔着深涧问向对岸的樵夫询问。这里的“水”实际是深沟大涧,“隔水”二字也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同时,王维之问终南山樵夫令人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之问,暗含以终南山比桃花源之意,突出终南山闲适安谧的隐逸气氛。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转换自如。景物、人物的描写声色俱佳,意境高深,展现了终南山恢弘雄壮的气势和山中宁静悠远的气氛。

【大师导读】

结语亦以形其阔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王夫之《唐诗评选》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之下。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此诗却和其他游山诗不同,是咏的终南山,重在“远看”,并不是跑到山中去游。

——喻守真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霍松林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