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周南(2)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这样推测:“观‘累’、‘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茑萝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从这种角度看,《樛木》一诗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一个即将迎娶新娘的年轻男子,在众人“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的反复吟唱和喝彩中,牵起了新娘的手。新娘饱含着娇羞,新郎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彼此心贴着心,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

这无疑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婚礼祝福歌。这种解释,才算真正参透了《樛木》的真谛。而《毛诗序》中“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的说法,则有附会之嫌,与原诗的意义相差甚远。无论其主题是对君子福禄安康的单纯祝福,抑或是恋爱时的浪漫,还是结婚时的激动、兴奋、山盟海誓,《樛木》所传达的永远是生命里的那份欢愉,寄托的亦是彼此惦念的那份情思。

【大师导读】

密意深情,多半不离寻常日用之间,体物之心未尝不深细,不过总是就自然万物本来之象而言之,这也正是《诗》的质朴处和深厚处。

——扬之水

螽斯

螽斯羽①,诜诜兮②。宜尔子孙③,振振兮④。

螽斯羽,薨薨兮⑤。宜尔子孙。绳绳兮⑥。

螽斯羽,揖揖兮⑦。宜尔子孙,蛰蛰兮⑧。

【注释】

①螽(zhōng)斯:或名斯螽,一种蝗虫,即飞蝗,俗称蚂蚱。一说“斯”为语助词。

②诜(shēn)诜:同“莘莘”,众多貌。

③振振:盛多的样子。

④薨(hōng)薨:形容螽斯的齐鸣。

⑤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

⑥揖(jí)揖:同“集集”,会聚。

⑦蛰(zhé)蛰:群聚欢乐的样子。

【赏析】

《螽斯》是一首非常新颖奇特的诗,它描写的对象是一种叫做螽斯的昆虫,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蝗虫。这种昆虫身体多为草绿色,有丝状触角,雄虫的前翅有发音器,群飞时会发出“薨薨”的声音。这首诗的主题是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

蝗虫生产后代的能力非常强盛,一年之内就可产下两三代。自古以来,蝗虫成灾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并没有让先民们对蝗虫一味深恶痛绝。在痛恨这些害虫的同时,先民也很羡慕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并将它们视作“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这其实体现了生产力匮乏的时代,人们对“多子多孙”的渴盼。

诗全篇都围绕着“螽斯”展开描写,以物寄情,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螽斯》一共有三节,每节四句,每一节前两句都用“螽斯”开头,后两句则表达人们的愿望。“宜尔子孙”这一句更是重复了三次,清代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窃谓宜从多声,即有多义。‘宜尔子孙’,犹云多尔子孙也。”“宜尔子孙”本是多子多孙之意,而这句话的重复,也就更加突出了诗的主题。

诗中出现的叠词“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蛰蛰”,意思都是形容群聚众多。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有评论:“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这六组叠词,整齐,形象,生动,用韵和谐,又处在不同章节的相同位置,因而造成了韵律悠长的吟诵效果。而且这六个词在意思上也层层递进:第一章表达多子兴旺的愿望;第二章延伸至世代昌盛的祝福;最后一章则具体表现儿孙满堂的欢乐。这是诗经中典型的“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反复吟唱,充分表现了人们繁衍后代、多子多孙的强烈心愿。

对于先民来说,“子孙”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晚年的慰藉,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在中国古代,多子多福一直都是传统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种,这种观念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深入民心了。在阅读这首诗时,要体会其意象,细味其诗语,从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出发,来分析这首诗,如此方能明白人们为什么希望子嗣众多:这既是为了强调人多势众的群体力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条件、争取生存。

【大师导读】

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

——清·方玉润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②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于”是语助词,“归”是指出嫁。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fén):肥大。

⑥蓁(zhēn):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

《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和作者的美好祝愿。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满口余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连续三章三起句,“桃之夭夭”四字扑面而来。“夭夭”可以解释为绚丽茂盛,也可以解释为挺拔婀娜,它有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袅袅婷婷的气质。“夭夭”还可以解释为体态安舒、容色和悦的样子,好比美人妖娆艳色,可看成“美人如花”的写照。

诗起首对美丽一再铺陈渲染,从而引出后文披着婚装的少女。在众人心中,少女的身材如桃树一样婀娜,行路如桃枝一样摇曳,脸庞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千娇百媚。这样美的少女由一树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后人多用“艳如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之美,可见《桃夭》一诗正是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

从桃花写起,继而写桃之果实,再写桃叶,整首诗排布了三幅风景画:一幅是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红;一幅是桃树上结满密密麻麻的桃子;一幅是葱葱郁郁的桃叶布满枝头,叶子上放着光华。诗以桃树的枝、花、叶、实隐喻男女盛年,宜于及时嫁娶。植物的繁盛与人的盛年两相对照,使诗中自然景物的寓意显得更加饱满。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个美丽的姑娘就要嫁人,她不仅艳如桃花,而且将会“宜室”、“宜家”,给丈夫及其家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这说明她的心灵一定是善良的,性情一定是贤惠的。

整首诗重章叠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咏唱,把美的事物不断加诸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使诗中充溢着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庆贺新婚之喜的气氛。美丽姑娘今朝出嫁,将会把欢乐和幸福带给她的婆家。这种祝愿,让人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与诗中主人公一同欢乐的共鸣感。

【大师导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拿桃花的鲜艳,比少女的颜色,尤其可以说是善于譬喻,尤其用上“灼灼”两字,仿佛照眼方明。姚际恒说:这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不是过当的称誉。

——张西堂

诗分三章,层层逼进,愈进愈深。每章前两句触景起兴,比拟、象征,引出后两句。形象玲珑,情味渊永。

——霍松林

兔罝

肃肃兔罝①,椓之丁丁②。赳赳武夫③,公侯干城④。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⑤。赳赳武夫,公侯好仇⑥。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⑦。赳赳武夫,公侯腹心⑧。

【注释】

①肃肃:端庄严正的样子,另有结网之意。兔:通“菟”,指老虎。罝(jū):捕兽的网。

②椓(zhuó):打击。丁丁(zhēng):击打的声音。

③赳赳:轻捷有力。武夫:武士。

④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候、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治者。干:通“捍”。干城:御敌捍卫之城。

⑤中逵(kuí):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

⑥仇(qiú):匹配,辅助。

⑦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林中。

⑧腹心:比喻身边可以信赖的、不可或缺之人。

【赏析】

在先秦时期,狩猎是对行军布阵和指挥作战的一种演练。因为狩猎和行军打仗一样,是需要排兵布阵的,捕猎本身就是一场真实、危险的实战演习。《兔罝》这首诗所描绘的便是打猎的场景。诗虽只有三章,且是重章复沓结构,却很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捕猎的场景:身为公侯心腹的将士们个个意气昂扬,他们将网结得又紧又密,安置在岔路口和深林中,静静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从第一章的“椓之丁丁”,到二、三章的“施于中逵”、“施于中林”,逐步描述捕猎的准备行动,表明一场紧张的狩猎即将开始。“兔罝”的“兔”,并不是指“兔子”,而是指“老虎”。因为江汉一带有将老虎称呼为“於菟”的习惯。

可以想象这将是一场多么盛大而危险的狩猎活动,将士们所要猎获的对象,是林中之王,是雄壮威武的猛虎。所以诗中着重描写猎手安装“兔罝”的过程:他们为了防止老虎逃脱,将网结得非常紧密,然后小心翼翼埋下网桩,再用力敲打,使它们变得更加牢固。“中逵”、“中林”这两个词则从侧面体现狩猎人数众多,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分工明确、阵容整肃。

在详尽描述将士为捕猎做准备的场景后,作者并没有实际描写出捕猎的画面,而是省略了捕猎的过程,不作详细展开,让读者依靠自己的想象来丰富这些画面。

虽然整首诗没有对盛大的狩猎过程进行描绘和渲染,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对狩猎将士的热烈赞美:他们不但在狩猎虎豹之时十分勇猛,在沙场上也毫不含糊,奋勇杀敌,不愧为公侯们的得力干将。由“兔罝”到“干城”,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刚刚还在狩猎中搏虎驱豹的猎手,一下子就变成了保家卫国的士兵。通过这种场景转换,诗人写出了一种欣喜自豪的心情。

三节相叠的咏唱,则使这种自豪之情一步步推进,从“干城”、“好仇”、“腹心”等词中,可见诗人抑制不住的夸耀。能有这样英勇无畏的勇士为其效命,那些公侯必然会感到十分骄傲和满足,但不能否认的是,只要是战争就一定会有伤亡,所以从深层意义上看,这首诗也透露出那些因为战争离乡背井、久役不归或丧身异域的将士们隐藏在夸耀背后的无限悲哀。

【大师导读】

《兔罝》……在歌颂中,有讽刺这位猎士将来成为统治阶级的爪牙的意思。

——张西堂

芣苢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

①采采:采了又采。芣苢(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可以入药。

②薄言:发语词,无义。

③有:取。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ǚ):以手掌握物,脱取物体。

⑥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翻转衣襟掖于腰带以兜东西。

【赏析】

这首欢快的《芣苢》是先民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这一点历来没有争议,但对于“采芣苢的用途”这一问题却存在争论。有一种说法是此草可以治疗麻风等恶疾。按现代医学的理论,这种说法无实际根据。春秋时代的人可能相信车前子可以治疗麻风等恶疾,但得麻风病是很痛苦的事,不太可能会有大群的人为此欢乐地歌唱着去采摘。

另一种说法是食“芣苢”有益于怀孕,但也不应大队人群唱着歌又“捋”又“襭”。还有一种解释更合理。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有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他说的“野人”是指村野的穷人,他认为当时的穷人即以此为食物。春天采车前子的嫩苗,煮成汤菜,味道十分鲜美,至今农村仍有人食用这种野菜。

可以推想,古代民间曾经普遍食用车前子的嫩苗。用此来解释诗中采“芣苢”的缘由,就易于理解了。春秋时代,战乱频仍,除去沉重的赋税之后,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不足以果腹,易于繁殖的“芣苢”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每当春天到了,就有成群的妇女在川原上欢快雀跃地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儿。这既是为了庆贺春暖的到来,也是为了表达饥饿之中对那一锅鲜菜汤的感谢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