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是聪明还是苯,都要勤奋
精彩点击:
任何目标都是需要经过认真地付出才能够实现,勤奋努力的习惯最好是从小就培养,越小越好。父母在夸奖孩子勤奋努力的同时,也就是在鼓励他继续努力去挑战更高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孩子认识到对自己的责任,开阔人生。
美国近期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自认为很聪明,很有可能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想回避。在一项实验中,老师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回答问题,她对其中一部分的孩子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而对另一半的孩子换了种说法:“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加下来,这个老师分别给两个部分的孩子布置新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一种是他们在完成的时候也许会出现一些差错但是最终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另一种是他们有把握一定可以做得好。结果那些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大多都选择了后者,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则大多数选择了前者。
夸奖自己的孩子聪明,会有一个缺陷: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是由于自己聪明才会一帆风顺,逐渐对自己的感觉良好,想着自己的将来一定是只会成功,不会失败。时间长了之后,就容易对自己的评价不那么客观了。如果他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就会认为只是他聪明罢了,一旦他受到了挫折,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我并不聪明”,随之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就会感觉自己有点输不起,甚至会导致终生一蹶不振。
所以,我们最好是赞美自己的孩子“勤奋”,当我们在夸奖他勤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鼓励他继续努力去寻求更多的挑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气馁,他会始终认为自己不懈努力去做的事情是一件值得的事。
尼克松的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人只能靠种地糊口。父亲在自己的菜园里辛勤劳作,供养着一家人。母亲则是一个有着文化修养的伟大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自尼克松出生后,她就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教育他。在尼克松6岁上学之时,母亲早就教会他读一些书籍了。
尼克松9岁时,父亲卖掉了屋子和菜园、果园,把家搬到了惠特尔。父亲十分勤劳,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努力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终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加油站,后来又办起了杂货店,并专门出售自家制的馅饼和蛋糕,将尼克松母亲的手艺绝活推向了市场。
父母的勤劳对尼克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很早就帮忙操持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经常拿《圣经》中的“你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这句话来教育他。尼克松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底。尼克松很快就成了家里的得力帮手。在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带动下,尼克松充分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给家人帮忙让尼克松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果。尼克松回忆到,他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5点赶到洛杉矶第七街菜市场。他自己挑选水果和蔬菜,把价钱还到最低,选购好的货物用马车送回家,等这些货物洗净、分级,放到店铺后,接着在8点钟去上学。尽管很辛苦,但每次劳动后,尼克松都感到一种轻松和快乐。因为他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收获。
童年的经历使他一生都保持勤劳,尼克松终生都谨记父母教给他的那句话,靠自己的付出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尼克松的父母告诉他说:人生的目标要靠自己的付出才能实现。在父母的带动下,尼克松也养成了勤奋用功的习惯,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原本被认为是苯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得聪明了。勤奋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你要取得成功,就永远离不开勤奋。
在一个学校或者是在一个班级中,通常有两类学生是容易受到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勤奋的。可见,勤奋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招人喜欢。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为孩子的低智商而气馁,也不要为孩子的高智商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将视角转移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努力勤奋,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
常青藤家训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垠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知实才,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