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道可道,健康道——健康就在一念间(2)
如皋人的饮食传统可以归纳为“两粥一饭”,这种饮食观念中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部分是早晚的这两顿粥。食粥养生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粥在古代称“糜”,厚粥称“檀”,薄粥称“酏”。宋代诗人陆游就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就在说食粥可以养生长寿。而《本草纲目》对于粥疗法也是相当的推崇,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会详细讲到《本草纲目》中的养生粥。
早晨喝粥还有调节肠胃的作用,经过一夜的运化,早晨胃基本处于排空的状态,需要水分和营养的补充,此时喝点温软滋润的粥正好迎合了胃的需要,可以补益胃气。稍微有点养生常识的人都知道: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喝粥可以养胃,把胃养好了,离长寿就近了一大步。
从中医角度来看,老年人的身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经常喝粥,还有补肾益精,益寿延年的功效。而酉时下午5点到7点)又是肾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如果喝粥,补肾效果会更好。如皋的很多老人都一直坚持早晚喝粥,这个习惯帮他们摆脱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等很多困扰。
在起居方面,如皋老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还小憩一会,总之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早晨醒来,先搓脸搓耳朵,等神智都清醒了再起床;洗漱后会用手指梳头,按摩头皮,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泡脚。他们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散步、晒太阳、甩手、踮脚,或者和孙辈一起放风筝;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家里静坐半小时,或者读书看报写字。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非常平常,但是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即使以前身体有什么病症,也会慢慢调养过来。如皋很多百岁老人就是靠着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养好了很多疾病,而且一直快乐健康地生活着。所以说,养生就是一种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只要能够像如皋的老人那样清淡饮食,早晚喝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适当娱乐,健康长寿就会自然而来。
第二节 观念决定健康,别让错误养生观害了您
失去的“觉”真的能补回来吗
现在很多人平时生活忙碌,到节假日就会抓紧时间“补觉”,要把失去的睡眠都补回来,但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这是因为人的生活规律与体内激素分泌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及作息有规律的人,下丘脑及脑垂体分泌的许多激素,早晨至傍晚相对较高,而夜晚至黎明相对较低。如果平日生活较有规律,逢节假日贪睡,很可能会扰乱体内生物钟的时序,使激素水平出现异常波动。结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间激素水平下不来,使人的大脑兴奋与抑制失调,白天心绪不宁、疲惫不堪,夜间又久久不能入睡。这还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体,诱发多种疾病。
而且,早晨卧室内空气较为混浊,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霉变和发酵颗粒、二氧化碳气体和灰尘等,容易损害呼吸系统,诱发感冒、咳嗽、咽喉炎及头昏脑涨等症,时间长了,还会损害记忆力和听力。
早上赖床不起时,人还会感到饥饿,这是胃肠道准备接纳、消化食物,分泌消化液。这时如不进食,势必会打乱胃肠功能的规律,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另外,人在睡眠时,血液循环减慢,养分和氧气对脑的供应大为减少。睡眠时间过长,脑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因而活动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头痛等症。睡眠过多,也会使肌肉、筋络组织的活动减少,肌肉从血液得到的氧气和养分也少,人就会感到疲倦乏力。所以说,不要认为失去的睡眠可以在节假日补回来,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平时就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不熬夜不贪睡,根据四时变化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有规律的作息,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现在每到冬季,一些年轻的父母就忙着给孩子加衣,里三层外三层的,生怕孩子冻着。家里还要紧闭门窗,生怕孩子冻着,一些孩子就因为生长在这种“温室”的环境里,体温不断上升,等父母发现时,孩子往往已经处于高热之中,这样便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冬季“中暑”。
其实,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早就说过,“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人若在空气中受到寒凉,人体自然会调集卫气分布于体表以御寒,防止感冒。家长如果给孩子穿的过暖,就会形成过于温暖的环境,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毛孔会张开。没有寒冷环境的刺激,人体也不会在体表形成防寒的卫气。严寒的冬日,穿的再多,也有脱衣服的时候,谁敢保证孩子每一秒都呆在暖和的地方?很可能就在脱衣服的瞬间,寒气从孩子开放着的、没有防寒系统的毛孔长驱直入,这样孩子会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在秋天凉意初起的时候,父母不要忙不迭的给孩子加衣,要让其保持“三分寒”,以增强抗寒能力。
再一点是要孩子“三分饥”,即吃七分饱就可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又比较多,爱吃什么就往饱处吃,尤其是吃些不易消化的肉食。孩子吃多了一是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吸收,久之导致营养不良;二是造成胃肠食积。中医认为,“久积化热”选择内热,有内热容易导致外感,易生感冒等疾病。
再有些家长,孩子不吃饭总是追着喂,殊不知这会给孩子们造成了挑食和厌食的坏习惯。孩子不吃饭是因为不饿,饿了自然吵着要吃的,所以家长要知道“三分饥”的喂养经验。
孩子是一个智能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然习性,父母不能一厢情愿的给孩子穿暖穿厚、吃这吃那,而是要“三分饥和寒”,这样孩子自会平安长大。
孩子穿衣讲究“三分寒”,是从宏观上讲的,而不是说让孩子全身都要“寒”,正确的做法是“三暖三凉”。
三暖是:背暖、肚暖、足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减少感冒机会。所谓“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湿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三凉是:头凉、心胸凉、下身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顺畅。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所以,应该保证孩子的“心胸凉”,胸部不能穿得过多。
孩子在十岁之前,血气都很旺盛,但是阴气不足,此时他们下身的衣服宜薄不宜厚,如果下身过于温暖,则有碍于阴气的生长。
补气血,不要陷入误区
对养生保健来说,补气血很重要,但由于人和人体质的不同,气血水平不同,补气血也不能整齐划一,这里我们就纠正四个常见的误区。
1.只有女人需要养气血
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眼里,补气血是女人的事,甚至更无知一点的说是产后妇女的事。虽然由于生理的原因,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血虚,但并不能因此说补气血是女人的专利。其实,在临床上,男人得虚证的也不少。老年多虚证,久病多虚证,其他如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皆能导致虚证。所以补气血不只是女人的事,要视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
2.运动能增加气血能量
运动会打通经络,强化心脏功能,提高清除体内垃圾的能力,但是不会增加人体的气血能量。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闭塞的经络畅通,特别是对于心包经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经的通畅,可以强化心脏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也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废物的排除。
如果只是单纯的运动,完全不改善生活习惯,增加或者调整睡眠的时间,则运动只是无谓的消耗血气能量而已。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夜生活,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本来人体经过了一整天的体力消耗,到了晚上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此时再进行活动,只能是透支储存的肝火,相当于在透支生命。
3.寒凉的食物不能吃
并不是所有的寒凉食物进入肚子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只要与人的体质、吃的季节相适宜,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就可以吃。比如夏天,人体大量出汗,应适量吃些的西瓜,它能除燥热,又能补充人体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水分、糖分,这时的西瓜对身体来讲就能起到协调、补血的作用,而天冷时吃西瓜就容易导致血亏。另外,寒、热食物要搭配着吃,比如吃大寒的螃蟹时,一定要配上温热性质的生姜,用姜去中和蟹的寒凉,这样就不会对身体有任何的伤害,还利于蟹肉的消化、吸收。
4.黑色食物一定能补血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黑色食物补肾、补血,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带、紫菜、乌鸡骨等。其实并不尽然,温热是补、寒凉是泻。黑米、乌鸡性温,补血、补肾效果明显;黑芝麻性平,可补肾补肝润肠养发;黑豆性平,补肾活血解毒;黑木耳性凉,海带、紫菜性寒,夏天可以经常吃,冬天尽量不要吃。所以,任何食物补还是不补,一定要看这个食物的属性,而不是根据颜色盲目下定论。
“少吃饭,多吃菜”的观念该淘汰了
和朋友、家人一起吃饭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少吃点饭,多吃菜。”而我们也很乐意这样的“关爱”,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菜是好东西,比饭好吃也比饭有营养,还能控制体重。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菜比饭的营养更高吗,多吃菜、少吃饭就能防止发胖吗?
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在合理的饮食中,每天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如果我们每顿都少吃饭,多吃菜,那么就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人体的需求,长期下去,人就会营养不良,疾病也会不请自来。
另外,为了减肥,就尽量少吃饭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饭,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取热量过多而消耗过少,造成热量在体内的过度蓄积,而产生热量最多的营养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过大、吃肉过多而运动过少的人群中产生。单从饮食上讲,米、面等主食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很少,人们往往是从副食中的油和肉类中获得脂肪。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调才可口,这样容易造成热量蓄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状况,一个成人每天应当至少吃6两米饭。如果我们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极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没有,亚健康也会悄悄袭向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少吃饭,多吃菜”的观点,把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地搭配。
生命并不全在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的这句名言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人,让“运动有益于健康”的说法也甚嚣尘上。那么果真如此吗?
现代许多繁忙的都市人都在夜间进行运动,人体经过了一整天的体力消耗,到了晚上必定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可供运动。因此运动时身体必定是调动储存的肝火,加上运动的激发,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在夜间九十点钟停止运动后,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让这种亢奋状态消除,才可能入睡。由于肝火仍旺,这一夜的睡眠必定不安稳。这种运动对身体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如果形成习惯,反而会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多数人都以为运动可以创造能量,所以才能在运动之后精神特别好,殊不知完全是透支肝火的结果。
古人有“冬不潜藏,春必病温”之说。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温养脏腑的好时期,此时应尽量减少活动,否则春天就会生病。
有一位年轻的女孩,为了增强体质便开始锻炼,冬天也不例外。冬天时,这位女孩每天要打两三个小时的乒乓球,每次都会出一身大汗,自己感觉身体很舒服。她的一位中医朋友嘱咐她赶紧停止运动,否则来年必病。但是她认为只有运动才能健康,所以没有理会,照样坚持运动。冬去春来,女孩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还频频感冒。等到冬天又一次来临时,年轻女孩便听从朋友的话,没再运动。来年,她的健康状况果然有了明显的好转。
此外,过量运动也是不利健康的,是众多疾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