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走进五彩缤纷的心理世界(1)

被“博士”忽悠了的大学生——心理暗示的妙用

经典案例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比尔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课堂

明明是蒸馏水,为什么那些学生却闻到气味了呢?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使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事实上,心理暗示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有一天同事突然说:“你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最后,因为太担心,你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当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充满活力,病态一扫而光。这些现象初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这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心理暗示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意义。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候,他非常敬佩的教练在旁边轻轻暗示:“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教练的暗示在运动员的成功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成为别人或异端邪说的受害者。比如,个别“法轮功”的痴迷者,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成为李洪志的牺牲品,临死还感激李洪志为他们指出“圆满”的上天之路。这就是消极心理暗示的不良后果。

心理视点

我们已经知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1.暗示语言要简洁、有力,比如说:“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我是最棒的!”等等。

2.避免使用消极语言。消极语言是一种消极暗示,这种话说多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使人意志消沉,失去自信,一事无成。当生活、工作、学习不顺利的时候,消极话就脱口而出,对自己进行否定,而且进行全面否定。比如有些人常说“反正我认为不行,就是不行的”,“总之,我是无能为力了”,“我毕竟比不上他”,“总之,我注定是要失败的”,等等。这些话都是一些全面否定自己的话,一旦开口,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就做不好了。因为说出“反正”、“毕竟”、“没办法”……的话,就表示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努力,或停止思考。所以,做不好,或不去做,也就理所当然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努力了。这就是消极语言带来的严重后果。

3.暗示内容要切实可行,目标应是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4.要付诸实践。不要再停留于想象和空谈,因为没有去执行的想法只是空想。你必须立刻开始着手你的计划,不必浪费时间。

5.不断重复,比如说每天睡觉前或起床后都跟自己说一遍立志的话。

6.要排除他人对你的消极暗示。

7.扩大自己的优点。有人之所以有自卑感,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光看到自己的缺陷。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看不到,只能说你没有发现。你现在要做的是,不但要设法发现它,还得设法扩大它。即使是微小的优点,一天反复思索几遍,也能使你感觉到优点多于缺点。比如当年轻的小伙子在追求一个女孩子时,如能反复称赞对方最迷人的地方,这样会使对方渐渐觉得,自己似乎处处都被称赞,结果很容易打动她的芳心。即使在本质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优点,只要在量的方面给予反复刺激,自然会把缺点驱逐到一边去,而使优点在心中逐渐扩大起来。

让朱元璋终生不忘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感觉适应对人类有积极意义

经典案例

朱元璋在当了明代的开国皇帝后,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让他感到很腻味。有一次他回想起当年他当和尚时,云游病倒在破庙,腹饥口干,一位讨饭婆子给他喝了一种珍珠翡翠白玉汤,鲜美无比。现在他多想再尝尝那个味道啊!

于是,皇后马娘娘传旨找来当年做汤的讨饭婆子,照当年老样用剩饭、剩菜、黑锅巴、白菜帮煮了一碗汤。朱元璋一看,竟是残羹剩饭,正要发作,但认出的确是当年的讨饭婆子,觉得毕竟是按自己的命令做的,怎能发火?就舀了一匙倒进嘴里,咸、酸、苦、辣、焦、糊、馊、臭样样味道都有,就是没有香和鲜。但为了顾全面子,他只得强忍着喝了下去,然后,佯装笑脸说:“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喝!好喝!”

心理课堂

朱元璋当年沦落他乡,饥渴交加,一碗残羹剩饭对他来说也是美味,以致终生不忘;当了皇帝以后,天天吃山珍海味,味觉已经逐渐适应,所以觉得乏味。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心理学上的感觉适应。在同一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下,感官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感觉适应有味觉适应、嗅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等。生活中,味觉的适应现象很常见。皇帝吃山珍海味不觉得香,同老病号不觉得药汤子苦、小孩子不觉得糖甜一样,是一种味觉适应现象。

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去别人家中,你可能觉得他家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于是,你问主人:你们家怎么有一种××味?主人可能会有些惊讶,因为他并没有注意到家里有一股××味,这是由于他在自己家里待久了,对其中的气味已经习惯了,所以就闻不出来了。这就是嗅觉的适应。古人说的“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对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是不一样的。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光适应。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一段时间,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来了。这种现象叫暗适应。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弱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提高:开始的5~7分钟,感受性提高得很快,经过1小时后,相对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当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外面的阳光下,开始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过了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光适应。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强光刺激的感受性迅速降低。

与视觉的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就不很明显。除非用较强的连续的声音才会引起听觉适应,像工厂高音调的机器声,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适应现象,甚至出现听觉感受性的明显丧失。

触压觉的适应则很明显。我们安静地坐着时,几乎感觉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把眼镜移到自己的额头上,却到处寻找他的眼镜。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左右,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约为原始值的25%。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例如,当我们游泳的时候,刚下水时觉得水很冷,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再觉得水冷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的时候,开初觉得水很热,但经过三四分钟后,就觉得澡盆中的水不那么热了。但是,人们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比较敏感,一般不会形成感觉适应。

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即使有,也非常微弱。只要注意一集中到痛处,你马上就会感到疼痛。正因为痛觉很难适应,它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并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而嗅觉的适应速度,以刺激的性质为转移。一般的气味经过1~2分钟即可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而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痛刺激的气味)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并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

味觉的适应一般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完全的味觉适应则表现为味觉的消失。味觉的适应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浓度越低适应越快。味觉有交叉适应现象,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他类物质的适应。一般说来,味觉适应比较明显,但不同物质的适应时间和恢复速度是不同的。如对蔗糖的适应和恢复较慢,对食盐的适应和恢复较快。

心理视点

感觉适应能力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精细地感知外界事物,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动。

研究适应现象对生产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交通运输业中,夜晚驾驶室的照明与外界亮度的差异的处理,就应考虑视觉的适应问题。还有,如果教室采光条件差,学生进入教室后就要用较长的时间适应暗光,这样既有损学生的视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让彼得罗夫·索罗金惊叹不已的列宁——恰当分配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效率

经典案例

战后不久,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列宁正在主持举行重要会议。到会的有俄国各省、市的代表。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又快又好地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生产。代表之一,彼得罗夫·索罗金同志在发言。

彼得罗夫·索罗金发言时,不时斜着眼看一看列宁,看列宁是否注意听他讲。突然,他看到:列宁从一叠公文中抽出几份文件,放在自己前面,就埋头阅读起来。

彼得罗夫·索罗金停下来不讲了。列宁不听他的发言使他觉得很难过。他停了下来,可列宁突然说:“说下去,同志,说下去。你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我省还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缺点。’那么,你省有哪些缺点?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彼得罗夫·索罗金吃了一惊。列宁竟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他的话。他继续发言,讲了缺点,说了困难,一面发言,一面又不时看看列宁。列宁在听。过了一分钟、两分钟,彼得罗夫·索罗金看见:列宁伸手拿了一张白纸,放在前面,开始在纸上迅速地写什么东西。

“现在嘛,”彼得罗夫·索罗金明白了,“列宁当然不在听我的发言了。他是那么聚精会神地写东西。”

发言者又停了下来,造成了间歇。列宁离开了纸,转身对彼得罗夫·索罗金说:“说下去,说下去。你说:‘最使我们不安的问题是整顿交通工作。邻省的同志刁难我们。’那么他们在哪方面刁难你们?是哪些省?”这一次彼得罗夫·索罗金完全惊呆了,甚至一时讲不出话来,老是吃惊地看着主席台,看着列宁。

“说下去。”列宁说。

彼得罗夫·索罗金继续发言。可他情不自禁地又看了看列宁。看见秘书走到列宁身边,向他低声说了些什么。列宁回答了。秘书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列宁又做回答。

彼得罗夫·索罗金看得清清楚楚:列宁总不能同时既回答秘书的问题,又听他发言。他又来了一次停顿。

“说下去,说下去,”列宁向他挥着手,“说下去,你说:‘我们对人民委员会有一个请求。’那么,是什么请求?”

彼得罗夫·索罗金“啊”了一声,整个会议厅都几乎听得见。完全正确,他刚才在讲台上讲的正是这几句话。

彼得罗夫·索罗金结束了自己的发言。他对列宁的惊人才能赞叹不已。

心理课堂

列宁具有惊人的才能,他能够同时集中注意力于两三件事。上述事例涉及了心理学上关于注意分配的问题。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活动要求人们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司机开车时既要驾驶车辆,又需要留意车前的行人;教师在课堂讲课,既要讲授,又要板书,还要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等等。就是在我们平日骑自行车的时候,眼睛始终要注视前方及左右两边的情况,脚要蹬踏板,手还要控制车闸,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注意分配的例子。

心理视点

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复杂的工作都要求人们的注意分配,尤其是操作工人、司机、球类运动员、飞行员、教师、乐队指挥等,他们工作时注意的分配都十分重要。

有些人不善于分配注意,习惯于把自己的注意固定在一个方面,如有的人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常常会撞到树或电线杆什么的。而另一些人则不能稳定自己的有意注意,总是不断地转移,如有的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容易分神,人坐在教室中听课,眼睛却老是被课堂外的景物吸引,以至于影响了听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