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养生密码:国医养生大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培固国医智慧元气的是《黄帝内经》 (1)

《黄帝内经》是“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很多人把《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医书。《黄帝内经》的作者不详,写作年代不确定,最后人们决定用“黄帝”为其代言。“黄帝”之名彰显了它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古人希望用黄帝的权威确保这本书可以永世流传,惠及祖孙万代。

那为什么叫“内经”呢?有人认为是讲内科的,有人说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是求医问药,而是要往里求、内炼,通过调整气血、经络、脏腑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另外,“经”在古代是指丝线,丝线的原始意象是脐带。脐带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人之根本。看过织布,或者是见过地球仪的人,都会知道南北为经的概念。织布时先拉过来的那条线叫经,经线有个特性,就是只要被拉过来,它就永远不许再动,所以,经书也都有亘古不变的特性。这也说明《黄帝内经》一书的地位之独特。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公认的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后来的无数名医,如华佗、孙思邈、皇甫谧、张仲景等,多是在钻研学习《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并独树一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说《黄帝内经》是后来所有名医的师傅、先辈,一点都不为过。而这也是本书把《黄帝内经》单独拿出来讲述的原因。

《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全面吸收了秦汉以前相关的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另外,它奠定了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的必读之书。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居处依天道,饮食遵地道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该书另一个经典之处是它的存在形式,《黄帝内经》是以对话问答形式传授和讲解医理与养生防病经验的。其中有这样一段: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些话是古人说的,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

与古人相比,现代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为什么生病的人却多了呢?是时代变了,还是人的问题?仔细观察一下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就会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

那么,到底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岐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一言以蔽之:居处依天道,饮食遵地道。

什么意思呢?

“居处依天道”。“天道”指日夜。居处依天道就是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感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其实就是由于赖床,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这就是居处依天道。

“饮食遵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在饮食上的季节观念似乎越来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里随便吃冷饮、吃西瓜,其实这些做法都违背了饮食遵地道的原则。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来寒冷的环境下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经的毛病,很多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另外,现在人们几乎没有了季节概念,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没有机会出汗,也没机会感受寒冷,这往往衍生出一些富贵病,可以说是生活条件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城市人会趁着节假日往乡下跑,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下绿色田野,再在农家院住上两天,整个身心就会感觉很放松、很舒服,这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后的一种本能。

《黄帝内经》是一本奇异的书,但它倡导的一些养生思想却是最朴实、最智慧的,可以帮助我们轻轻松松了解中医养生的真谛,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的“生、长、收、藏”法则

《黄帝内经》里讲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是因天之序,顺应四时而养生的。

人与天地是相应的,养生就要顺应四季,达到天人合一,那么顺四季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黄帝内经》对此也有阐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

1.春天保养“生”机

《黄帝内经》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季节,这种生发之气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纳和积累,如果冬天没有好好地收藏,春天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就不能很有精力地投入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春天一定要保养好“生”机。

首先要“夜卧早起”。即天黑了以后就要睡觉,早上要早点起床。春天人容易犯困,一困就没完没了地睡觉,这肯定是不行的,这会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

“广步于庭”就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到外面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和自然界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当然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庭院里大踏步地行走,这样也有利于身体内气机的生发。

第三就是“被发缓形”,就是披散着头发,放松形体,不能穿紧身衣约束自己的身体,要使身体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意思是说:春天,人体同样也在生发,这个时候人要有那种给予的精神,不能动任何杀机,人自身也要保持欣欣向荣的气机,这样身体才能健康,否则就会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中的春季养生法则,如果违背这种法则,那么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会减少,到了夏天就容易出现寒性病变。

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泻,这叫“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等以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

2.夏天养“长”

《黄帝内经》中有:“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时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要多晒太阳,因为夏天就应该往外散,就应该充分接受阳气,多出汗。

夏天的时候,人们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所以就容易生气发火。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夏天的时候,本来气血都在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容易升高,心脏就会出问题,哪里还能健康?

另一方面,因为夏季属火,主生长、主散发,夏天多晒太阳、多出汗,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身体里的积寒。但现代人通常都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下,整个夏天都很少出汗,这样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加重,抑制散发,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3.秋季要“收”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秋高气爽,收敛过于生发,气温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损肺脏,到了冬季便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就减少了。

老北京有个传统:秋风起就吃涮羊肉,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食物,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你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所以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吃一点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而夏天的饮食则要相对清淡一点,因为气血都跑到外边来了,吃了也没办法吸收,在顺四时养生中,这点一定要注意。

4.冬季要“藏”

《黄帝内经》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腕腹冷痛等。

另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心颤代谢失调而发病。综上,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防寒养肾”。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黄帝内经》中,圣人告诉我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也就是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在古人看来,春夏秋冬是与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相对应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要注意这一点。

春季与肝脏相对应,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生发之阳气相应。所以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有很多人一到春天就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归于内就是归于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就回不去,你就老睁着眼睛,睡不着觉,即使回去了,1点到3点是肝经旺盛的时候,如果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就把阳气给顶回来了,你就醒了,到5点多钟,肺气旺了,你就又能睡着了。还有就是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后睡眠不好,这就是因为血行于下,气浮于上,且女性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阴不敛阳的时候就不想睡,也睡不着。所以,春天在情志上,每天都要高高兴兴的,别郁闷。在饮食上,春天不要多吃酸的东西。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新鲜蔬菜、苹果、梨、山药等。

夏天天气炎热,气血都到外面来了,体内的阳气也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夏天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多汗等症状。所以夏天要注意养阳,饮食要以清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