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人情未必皆世故(1)

深层解读“人情世故”,让你逃出人生的三道障碍门,懂得爱的“十字架”的真正含义,学会距离与相处之道,“以直报怨”解决人生中的难题,在苦涩的生命旅途中感受顿悟的美丽,将“恕”之道终身履践,摆脱偏见的角度,躲开人性的忌讳,避免人生常犯的错误。

明晓人情世故,好自编排人生

明朝诗人杨基在《闻蝉》中写道:“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究竟何为人情世故呢?南怀瑾先生对“人情世故”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先生看来,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南先生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南怀瑾先生借助孔子的一句感慨,点拨了所谓人情世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南先生解释,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很多人终其一生,悟出的也便是这个道理。

法国里昂,一位年逾古稀的布店老板生命垂危,临终前,牧师来到他身边。老人告诉牧师,他年轻时很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当时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反思一生碌碌无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牧师,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再选择,他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牧师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心地安抚他,并告诉他,这次忏悔对牧师本人也很有启发。

这位牧师便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无论在穷人心目中还是在富人区域里,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一生中,有1万多次亲自到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在他的人生后期,纳德·兰塞姆把他的60多本日记,内中全是这些人的临终忏悔编纂成书,但终因法国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人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迟。

人越老常常越懂得人情世故,越老越能体味人生,如果人们将临终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只可惜,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着做人做事的经验,却未能将人生经验充分作用到后续的人生历程中。人们常常感叹时光飞逝,岁月蹉跎,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人要将自己的经历当做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吸取他人珍贵的人生经验。经验的积淀是人生的沉香,愈久愈浓,但如果你毫不在意,它便只是一块普通的木头。

如果人们从六十岁时倒着向前活,那么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不到那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最后的反思居然那样深刻而沉重。也许我们还无法体会那样的心情,但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早点珍惜生活,创造奇迹。

跨过人生三重门:自欺欺人被人欺

人生中总有些事情难以避免,南先生在讲解原本《大学》时,提到“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由自欺延伸开来,提到了明朝末年一位学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这位学者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活了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别人欺。人,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自欺,不能欺人,更不能被人欺。只有逃出这三件事,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个“欺”字,其实有两层含义,一为欺负,二为欺骗。

自己欺负自己,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己钻进牛角尖,时时刻刻愤世嫉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与你为敌,其实是自寻烦恼;自己欺骗自己,更是世人的通病,自以为是,眼高手低,把自己置于一个错误的位置,或不合时宜地扮演了一个错误的角色。如此这般,是别人的不幸,更是自己的悲哀。

欺骗别人的人,时时刻刻活在谎言中,说一句谎话,要用十句谎话来弥补,有时,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是事实还是欺骗;欺负他人,更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恃强凌弱其实是色厉内荏。

被人欺,更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无奈。有人欺骗你,你最好可以分辨出他是出于恶意的欺骗,还是善意的谎言。恶意的要小心提防,避免被其所伤,善意的也许可以不去揭穿,让谎言留几分美丽。对于别人的欺负,要在心中划出一道底线,既不要因为他人的无理取闹而一时冲动,也不要在别人变本加厉之时步步后退。

人生总难摆脱无能为力的自欺欺人,因为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的时候总能说服自己。自欺,欺人,被人欺,好比人生的三重门,人们总在三者之间徘徊往复,不自觉地走来走去。

如何才能逃出这三道禁锢呢?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心中的难题,他人的故意刁难,自己被误解的好心善意,被施以恶言,其实都是由别人主导的,与自己无干;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

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所以总逃不出自欺欺人的怪圈。要活得真实自在其实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自欺欺人的三重门其实可以很容易地踏出,只需记住: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让别人的做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原则,为别人的错误埋单实在不是做人的“上算”。

欺人的,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自欺的,真实面对现实和内心;被人欺的,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摆脱他人将你置于的窘境。但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心中所欠缺的东西。

父母真正缺少的只是关怀

南先生曾经说过,西方素来以自己的十字架文化为骄傲,认为将“爱上一代”与“爱下一代”融为一体,殊不知,西方人也日益走进了一个困境,即偏重强调父母怎样去爱子女,却忽视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十字”文化变为了“丁字”文化。其实,这也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的摆脱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提到孔子对“孝”的理解。孔子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便是孝了。然而“犬马皆能有养”,即便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会喂饱它、养活它,因此仅仅是养活父母并不是孝。

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道德约束,尚有许多人无法真正理解孝的真谛,而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孝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母亲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一位老人恐怕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恐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曾有一则故事,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去城市生活,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只是坚持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母亲居住的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儿女的信息,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而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

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与牵挂。一声问候远胜过金钱的慰藉,一次探望足以让老人幸福很久,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然而就是这点愿望却总是很难得到满足。

父母要的究竟是什么?孟郊的《游子吟》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交友之道,日久生情也生敬

南先生曾借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交友之道和人与人的距离,“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太亲近了,她就恃宠而骄,让你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对她疏远一些,她又怨恨你。天下的女人都恨死了孔子这句话,但思来想去,确实很有道理。

南先生说,其实,孔子说的不仅仅是女人,还包括小人,而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圣贤这一句话,虽然表面上骂尽了天下的女人,但又有几个男人不在被骂之列呢?

“近则不孙远则怨”。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离的智慧。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的晏子对于交朋友的态度,晏子不轻易与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全始全终。南先生进而点明,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终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然而,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对朋友却能全始全终,南先生指出,晏子让友情地久天长的要诀就在于“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就好比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一样。但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于“久而敬之”。

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冲突,造成隔阂。待友不敬,有时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已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