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2)

当孩子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兴趣时,父母要先反省自己。实际上,孩子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在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兴趣和才能的火种。兴趣是培养的,父母的任务不仅是尊重已有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让孩子体验成功,让孩子感受赏识,让孩子发现乐趣,是培养兴趣的要旨。

孩子的言与行、乐与忧、游戏与安宁都包含着非常多的信息,只看家长会不会捕捉。家长的观察细致吗?到位吗?家长或许只期望看见孩子合家长心意的表现,却因此忽略了孩子真正的自我。孩子对钢琴没有兴趣,却能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搬家看上一个下午;他或许不愿意拿起画笔,却乐于用沙石构筑一座辉煌的宫殿。

如果他整天郁郁寡欢,缺乏应有的活力,父母应当考虑,他是否在人格心理的发展上遇到了某些障碍,最好咨询一下有关专家,如果需要,应该带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如果他发展很正常,也许只是有意与父母作对。父母应当思考,自己给他的压力是否太大了。孩子只是孩子,不管他们的智力是超常还是平常,都理应拥有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如果把兴趣也当成某种功课,才华变成了枷锁,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显示出早慧的火花,父母没必要欣喜过狂,要考虑的是如何使火花明亮而炽烈燃烧。孩子表现平平,父母无须丧气,心理学家早已指出,孩子的各种基本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无论是运动、言语,还是绘画、音乐,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往往是环境与教育的结果。

木村久一说,儿童的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生来具备100度能力的孩子,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在巴拉圭一个现代人难以走进的地区,生活着一个爪亚基尔人部落,这个部落的生活方式极其原始,经常迁居去寻觅他们的主要食物——野生蜜蜂的蜂蜜。部落躲避其他的人,语言也极不发达。

1938年,法国人种学家维而拉尔前去考察,希望更详细地了解爪亚基尔人,结果没有成功,部落刚一察觉到考察团就立刻离开了。在爪亚基尔人仓促留下的驻营地里,考察团找到了一个2岁的小姑娘。维而拉尔把她领回法国,并由他的母亲抚养,20年后,姑娘在自身发展方面已同欧洲妇女没有什么区别了,最后她也成为一个人种学家,并能讲数国语言。

我们不否认天赋的差异,但教育才是造就人与人区别的最大原因。

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研究人员大力推崇“假定最佳才能区”的家庭教育模式。

假定最佳才能区,顾名思义,就是在孩子并未表现出对某方面的特殊兴趣和才能时,父母有意识地将某个领域假定为孩子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并据此对孩子进行一系列培养、训练等家庭教育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假定的最佳才能区真正成为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这样一种方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其有益的,我们需要知道,即使是天赋极普通的孩子,身上也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因为人脑的潜力实在太大了。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所开发的大脑也不到百分之一。英国作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简明地指出:“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实行“假定孩子最佳才能区”的方法,目的也正是要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或至少让这个巨人的一部分活跃起来。

在教育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已得到大量实践的证实。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国王,他用尽心力雕塑了一尊少女塑像。少女像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传神,皮格马利翁不禁爱上了她。从此,他每天守在雕像前,亲切地呼唤她,与她交谈、爱抚她。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少女从石像变成了真人。

教育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专门的试验。他在小学某班级进行了一次测验,然后对老师说:“这种测验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儿童未来学习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我们还处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公开发现测验结果,只能把有发展前途的儿童暗中告诉你们。”一年以后,罗森塔尔又进行了测验,那些被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儿童同未被提名的儿童相比,智力商数提高很多(据说有的提高70分),同时,学习动力和热情也随之有很大进步。但是,实际上,罗森塔尔指定的儿童并不特殊,他是按1∶5的比例随便挑选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教育学上将其解释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指的是像皮格马利翁那样,只要你从内心相信并期待某种事情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发生,那么,对方就会让你满足。

假定最佳才能区的做法其实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种应用。当孩子没有显示出某方面特定的才华时,先以假设的方法确定某个领域为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并将这种假设转化为孩子头脑中的深沉意识,让他们认定自己在该领域有特长。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逐渐地沿着这条道路发展。

假定最佳才能区如何实施呢?一些父母可能会大惑不解:“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啊,我们从小就希望培养他做个音乐家,买了琴,送他上课……”

父母们用心的确良苦,但在操作上犯了生、硬、粗的错误。所谓假定最佳才能区不是单指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相信那一方面就是他的最佳才能。

教孩子练琴,那是自外而内的,目的在于把音乐技能“灌输”到孩子身上。这个过程如果得不到孩子的配合,效果肯定不会太好,甚至会令孩子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我们假定音乐是孩子的最佳才能,则是要孩子由内而外地对自己学音乐生出信心和兴趣。

具体该怎样做呢?下面是几种简单的办法供父母来参考:

1.无论有多忙、多累,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交谈

交谈的范围要尽量宽泛,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扩大知识面。说话时要轻松、自如,不要给孩子造成紧张感。在孩子面前说了不切实际的话,要及时纠正;孩子说了不切实际的话,不要紧张,要让孩子慢慢认识并自觉纠正过来。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设计了这样一组家庭对话。

“对不起,孩子,请陪爸爸说一会儿话,好吗?”

“哦,告诉我,今天你都做了些什么。”

“你没叫妈妈帮你做事吗?”

“你忘记了要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漂亮一些了吗?”

“好吧,让爸爸看着你做没做好的事。”

“你一定会做自己的事。”

“嗯,不错不错,你这样下去,将来还可以替自己做更大的事。”

“你一定会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和孩子交谈时,父母便可以进行“假定最佳才能区”的引导,比如,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世界冠军,便可通过一些对话,引导孩子身体力行。

面对学前的孩子不喜欢吃饭或吃饭很慢时,说:

“宝贝,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吃完这碗饭。”

当他不想走路,希望谁抱一下或坐车时,说:

“咱们比赛,看谁走得最快。”

“看谁最先爬上楼梯。”

年龄稍大些,进入学龄的孩子不喜欢劳作时,你可以说:

“来,孩子,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衣服穿得快。”

“看谁把自己吃过的碗洗得干净。”

“看谁会帮妈妈择菜。”

“看谁干的家务活儿多。”

总之,多和孩子交谈,一方面可以和孩子达到心的沟通,增加亲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引导,激发孩子的运动活力和竞争意识。

2.无论多忙、多累,每天都要称赞孩子

赞扬对孩子的作用,在许多教育书籍中都有详尽的阐述,这里就不多说了。父母在假定了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后,就应当有意识地围绕这一区域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

比如父母假定文学是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其赞扬的话语可以是:

“宝宝的故事讲得真好!以后宝宝是不是能自己写这么好的故事?”

“你把这首诗背出来了,了不起!”

“你这个词用得好,真聪明!”

“这是你写的作文?真想不到,写得太生动了!”

赞扬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不要笼统地说:“真不错!”而要具体到孩子行动的某一点。赞扬不要过于简单,在称赞了孩子一句之后,父母应该就此深入,与孩子展开谈话或激化孩子的兴趣,或询问孩子的感想,或纠正孩子的不足。

赞扬应来自多方面,让亲戚朋友也来赞扬孩子,还有老师,孩子最为看重的是老师的赞扬。

3.无论多忙、多累,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看电视里的节目

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阿莱沙·休斯顿曾对“孩子们从电视上能学到什么”进行专题研究,发现看电视的小孩,知识面宽阔,心智健康。休斯顿同时提出,当然,对小孩看电视的时间要有控制,内容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有所选择。

希望孩子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便可选择看一些音乐歌舞晚会,以及专题的音乐节目,尤其是少儿音乐节目。父母陪孩子看电视时,一要正确加以引导,在孩子不理解时加以解释;二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孩子,带动孩子。

4.无论有多忙、多累,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识的,一种是无意识的,而常常以无意识的居多。

把绘画假定为孩子最佳才能的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设计一些这样的游戏:

(1)找差异。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图,存在某些细节的不同,和孩子比赛,看谁找得多,找得快。

(2)记颜色。把一幅画所用的颜色记下来。

(3)调色板游戏。准备大大的调色板和各种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调出各种色彩来。

(4)补画。父母在纸上画一个物体,如一条鱼的身体,让孩子补画出其他部分,鱼鳍、鱼尾等。

总之,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生活和游戏中,从被动过渡到主动,从游戏过渡到兴趣,从父母的假定到孩子的坚信,形成自觉的愿望和追求,把假定的才能转化为实际的才能。

如何更好地发现孩子的能力和特长呢?我的建议是:

了解、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孩子的多元智能结构。父母学习这样的理论,能强化自己的认识,意识到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孩子,这种学习是很必要的。父母的“假定”应当符合孩子的实际。“假定”不是天马行空,随意选择,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如果孩子的确在某一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就不要强迫他。

认识关键期的重要性。如果因为父母的疏忽,错过了孩子一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将是很大的遗憾!

做个细心的人。孩子的很多能力和特长隐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父母细致观察、认真分析,才能看出孩子到底有哪方面的特长,适合向哪方面发展。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

多用鼓励和赞美。这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有被肯定的需要,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让他们全身的细胞活跃起来。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表现得焦虑,要不着急,慢慢来。父母急于求成,不给孩子自由发展和成长的空间,让孩子觉得透不过气来,即使发现了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也很难使其健康发展。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大的压力,越有压力,孩子越难以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他们会因为担心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让父母再次失望而更加难以产生兴趣。

最好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生硬的、粗暴的灌输会让孩子反感,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会让孩子渐渐生发出兴趣和信心。其实,孩子一举一动,都可能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关键看父母是否能及时捕捉到。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很可能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的原因。父母的任务,不仅仅是尊重孩子已有的兴趣,还要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