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育者不是绝对权威
小孩回家对妈妈说:“今天在公交车上一个漂亮阿姨说爸爸没安好心。”
妈妈问为什么。小孩回答说:“爸爸叫我给漂亮阿姨让座。”
妈妈又问:“那是做好事,为什么阿姨说他没安好心呢?”
小孩回答说:“因为当时我正坐在爸爸的大腿上。”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就像一个圆圈,随着知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他的认识圆圈就会不断增大,但随着圆圈的扩大,接触的未知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未知的东西。
圆圈的道理在教育中的启示是:教育者不是无所不知,教育者也需要学习。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居高临下,更不要不懂装懂,而是与孩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对世界的未知部分需要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不断探索和认识。
父母不是绝对权威,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在家里,女儿的电脑水平远远超过他。这个时代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向孩子学习一点都不丢人,因为大人从孩子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有位母亲觉得上高一的儿子特别冷漠,对什么事情都不热心,她就想改变孩子。
母亲想起自己当年当红卫兵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说当年他们徒步去延安,经过一个山谷,十里长坡都是鹅卵石,走一步退两步,脚都起泡了,还是想办法战胜这片乱石滩。
母亲把文章给儿子看,以为儿子看了以后会很感动,没想到他看了以后说:“老妈,你们六个人,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要换条道走吗?”母亲本来是要表达困难面前不低头,下决心排除困难的意思,可没想到孩子一下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自己都觉得激动不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领域中的知识技术正在迅速更新。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当年所描述的“并喻文化”(两代人互相学习的文化)和“后喻文化”(老一代人向新一代人学习的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行为方式及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家长们的成见、生活经验以及越来越多的惰性常常阻碍家长们看到这一变化。
现在的孩子不仅在创新意识方面远远超过了成年人,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优秀的、值得成年人学习的品质。例如,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意识比较强,追求平等,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等。
现代社会要求所有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父母和老师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就必须向孩子学习。在现代社会,父母和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了,孩子可能每天都会向父母发布一些新知识、新消息,孩子可能为家庭带来全新的文化风貌,而这些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很陌生。所以,父母和老师也应当向孩子学习。
一位母亲前几年得了乳腺癌,一时间又是吃药,又是化疗,心理压力非常大。她的两个孩子一面鼓励妈妈树立信心、战胜疾病,一面到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回来告诉妈妈这样的病有三分之一能治愈,有三分之一经治疗有好转,“你一定能成为第一个三分之一”。“现在,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我的病基本控制住了。说实在的,我非常感谢我的孩子,也庆幸自己有这样的一对好儿女。他们不仅给了我有关疾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信心。”
向孩子学习,其实是一个儿童观的问题。只有当成年人用尊重的、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够真正蹲下来,听孩子讲话,向孩子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师范生们:“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你以前以为他不能做的事。”
身为教育者或者父母,在教孩子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做您的老师。这时就需要您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专家孙蒲远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
一次,我们班负责板报的一个同学正在画板报,我走过去一看,身不由己地就想帮他画,他用胳膊挡着我说:“老师不能动手,学校还评比呢!必须得是学生自己出的。”我们班板报的主题是“向英雄学习”,他画了一棵大松树在黑板的左上角,我远远一看,觉得整个版面有点头重脚轻,就建议他把树干擦去,他不情愿地答应了。我还是觉得不匀称,又建议他把树冠也擦去,不等他说话,我自己就擦了起来,一边擦,我还一边说:“还不如画花边倒还整齐点。”
这时,他忍不住发话了:“孙老师,您可真有点……”
我意识到他有意见了,问他:“我有点怎么了?”
“那我说了您别生气。”
“我不生气。”
“您有点得寸进尺。”
我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虽然他用词不当,但也有他的道理。人家的画是配合学英雄的内容要用松树表现英雄的坚强性格的,而我擦了树干又擦树冠,最后让人家画花边。于是,我说:“也是,我是有点‘得寸进尺’。你的想法是对的!画松树比画花边有意义,你还是把松树的枝叶画上吧!”
结果,学校评比时,我们班的板报得到了表扬。
孙老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学生有很多地方值得她学习。她勇于接受学生的“教导”,不失为与时俱进的教育学家。
其实,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会发现在某方面学生可以做老师,而且在家庭、在各行各业中,都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为师。这是一个人前进的一种优良品质,也是社会进步、发展所需的一种良好气氛。
学无止境,人人彼此互相学习,形成一种谦虚、向上的学习氛围。我的建议是:
教育者要先教育自己。尊重孩子的权利,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谈;阅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提高教育素养;保持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转变观念,向孩子学习。现代社会要求所有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时代发展迅速,新的信息出现得很快,而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其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很多方面也要比成人快,父母和教师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就必须向孩子学习,学会欣赏孩子的长处,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孩子有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教育者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看看孩子是否考虑得更周全和独特。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简单,都要保护孩子的思想萌芽,以促进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经典家教作品
书名 作者 国籍 内容简介
《要相信孩子》 (苏)苏霍姆林基 苏联 全书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下列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如何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积极的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奋斗的战士。
《早期教育和天才》 (日)木村久一 日本 该书主要讲述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书中描述了卡尔·威特的父亲、斯特娜夫人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他们均认为天才是早期教育的结果,注重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上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 (日)铃木镇一 日本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儿童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作者是日本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一生致力于幼儿的才能教育,尤其通过音乐使才能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 英国 作者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身体、德行和智力训练,并把身体训练放在首位。与“磨炼身体”相似,洛克建议家长以“严格管教”的方式训练儿童的德行。
《斯波克育儿经》 (美)斯波克 美国 全书分为发育、饮食营养、精神健康、行为培养、学校教育、安全等六大部分,针对育儿最新研究成果设立了全新的章节,还对母乳喂养、儿童常见疾病、免疫、行为和心理障碍、意外伤害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童年的秘密》 (意)蒙台梭利 意大利 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通过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美)海姆·G·吉诺特 美国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发现孩子》 (意)蒙台梭利 意大利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对外界做出反应,学习,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英国 当我们埋头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技术时,很少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作为过程哲学家的怀特海敏锐地把握住了教育的基本节奏,即“浪漫-精确-综合”以及“自由-纪律”。
《儿童的人格教育》 (奥)阿德勒·奥地利 阿德勒准确清晰地介绍了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他关于儿童人格结构的基本框架,可以视为理解儿童问题的一把钥匙。反复阅读这本书,能够帮助家长建立起理解儿童人格的基本结构。
《爱的教育》 (意)埃·德亚米契斯 意大利 此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19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等流溢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