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心法要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感冒门

感冒风寒总括

小儿肌肤最柔脆,偶触风寒病营卫,轻为感冒病易痊,重为伤寒证难退,夹食夹热或夹惊,疏散和解宜体会。

(注)小儿气血未充,肌肤柔脆,风寒所触,邪气入于腠理,荣卫受病,轻者为感冒,易痊;重者为伤寒,难治。又有夹食、夹热、夹惊等证,或宜疏散,或宜和解,临证时细为体察焉。

伤风

肺主皮毛感邪风,发热憎寒头痛疼,有汗嚏涕脉浮缓,鼻塞声重咳嗽频,杏苏饮同金沸散,疏风解表莫从容。

(注)伤风者,风邪伤卫也,卫主皮毛,内合于肺,故令身体发热憎寒,头疼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也。脉浮缓,宜杏苏饮解散外邪,继用金沸草散开通气逆,则愈。

杏苏饮杏仁(炒去皮尖) 紫苏 前胡 枳壳(麸炒) 桑皮(炒) 黄芩 甘草(生) 麦冬(去心) 橘红浙贝母(去心) 桔梗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杏苏饮治风伤肺,杏仁紫苏前桔同,枳壳桑皮黄芩草,麦冬贝母合橘红。

金沸草散旋复花 活荆芥 细辛 半夏(姜制) 前胡 甘草(生) 赤苓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金沸草散微伤风,细辛荆芥半夏同,旋复前胡生甘草,生姜红枣赤茯苓。

伤寒

小儿伤寒表感寒,发热无汗而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初用羌活热通圣,邪传柴葛大柴煎。

(注)伤寒者,乃寒邪伤表营分也。其证身体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而脉浮紧。

若呕逆烦渴者,则为邪盛欲传经也,此证初宜九味羌活汤,如热盛者,以双解通圣汤治之。服此药后,已汗下不解而传经者,用柴葛解肌汤;兼里证者,用大柴胡汤以解表通里,因证施治,庶不致误。

九味羌活汤苍术(炒) 白芷 川芎 细辛 羌活 防风 生地 黄芩 甘草(生)引用生姜葱白,水煎服。大便秘者,加大黄。

(方歌)伤寒初起羌活汤,苍芷芎细合羌防,生地芩草姜葱入,便秘之时加大黄。

双解通圣汤麻黄 朴硝 大黄 当归 赤芍 川芎 白术(土炒) 石膏 滑石 桔梗 栀子 连翘(去心)黄芩 薄荷 甘草(生) 荆芥 防风引用生姜葱白,水煎服。

(方歌)伤寒热盛通圣汤,表里两解麻硝黄,归芍芎术膏滑桔,栀翘芩薄草荆防。

柴葛解肌汤葛根 柴胡 白芷 羌活 桔梗 石膏 黄芩 赤芍 甘草(生)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柴葛解肌解三阳,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赤芍 半夏(姜制) 枳实(麸炒) 大黄引用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大柴胡治邪传经,少阳阳明表里通,柴胡黄芩赤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同。

感冒夹食

内伤饮食感寒风,发热憎寒头痛疼,恶食嗳臭吐酸物,便秘尿涩腹热膨,双解藿香正气饮,化滞平胃斟酌行。

(注)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停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其候发热憎寒,头痛恶食,嗳臭吐酸,便秘尿涩,腹热膨胀也。热盛者,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内无热者,用藿香正气汤和解之。表邪既解,然后调理其脾,用平胃散消导之,庶几外无余邪,内无滞热,而病自愈矣。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藿香正气汤苏叶 白芷 藿香 陈皮 茯苓 半夏(姜制) 大腹皮 甘草(生) 浓朴(姜炒) 桔梗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皮茯苓大腹草,浓朴桔梗引枣姜。

平胃散(方见 乳),加山楂、神曲、麦芽

感冒夹热

平素有热感风寒,面赤唇焦口鼻干,憎寒壮热频饮冷,心烦谵妄便多艰,泻热先宜用通圣,清热凉膈天水煎。

(注)小儿脏腑素禀多热,今复为风寒所伤,风热相抟,则火邪愈盛。故其现证有面赤唇焦,口鼻干燥,憎寒壮热,口渴饮冷,心神烦躁,谵语狂妄,二便秘涩。治宜散其风寒,更宜兼泻其热,须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服药后汗出便利,病虽少减,热犹不退者,治宜清热为主,当以凉膈散合天水散治之,则表里清而病愈矣。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凉膈散(方见急惊风)天水散滑石(飞,六两) 甘草(生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

感冒夹惊

感冒病时触惊异,心惊胆怯睡不安,身热烦躁面青赤,疏解散与凉惊丸,和以柴胡温胆剂,宁神定志效通仙。

(注)小儿感冒邪气未解,复为惊异所触,故见斛惊胆怯,睡卧不安,身热烦躁,面色青赤之证。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再以凉惊丸清镇之。如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宜用柴胡温胆汤和解之。

疏解散羌活 苏叶 防风 枳壳(麸炒) 桔梗 前胡 赤芍 杏仁(炒去皮尖) 僵蚕(炒) 甘草(生)黄连(酒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疏解散治感冒惊,羌活苏叶及防风,枳桔前胡黄连芍,杏仁僵蚕甘草同。

凉惊丸柴胡温胆汤柴胡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竹茹 枳实(麸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柴胡温胆感冒惊,病后余邪尚未宁,柴胡陈半茯苓草,竹茹枳实姜用生。

瘟疫门

瘟疫总括

温病伤寒传变同,感寒即病伤寒名,冬受寒邪春复感,因感而发温病成,至夏感发为热病,逐户相传乃天行,四时不正为时气,痧疹瘟 要详明。

(注)瘟病之传变与伤寒无异,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名曰伤寒。有冬伤于寒而未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肤之内,伏于荣卫之间,至春复感春风,发为温病;到夏复感暑热,发为热病。若逐户阖门老幼相传,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应暖热而反寒,秋冬应寒凉而反热,此时四时不正之气,名曰时气,相感为病,亦与伤寒同其治也。其间或发 、发痧、发疹,要当详明其证,治法在后。

温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复感春寒发名温,证同伤寒治双解,呕加生姜半夏均。

(注)温病一证,乃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春复感春风而发者也。现证与伤寒相同,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呕吐者,以生姜、半夏入之,其呕自止。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

风温

风温复感春风发,汗热身重睡鼾眠,汗少荆防败毒治,汗多桂枝白虎煎。

(注)风温,冬受寒邪,复感春风而发为病也。其证身重睡憨,发热自汗。汗少者,以荆防败毒散解之;汗多者,以桂枝合白虎汤清解之。

荆防败毒散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甘草(生) 川芎 枳壳(麸炒) 桔梗 茯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荆防败毒宜时气,风温无汗用之灵,荆防羌独柴前草,川芎枳桔与茯苓。

桂枝合白虎汤桂枝 芍药 石膏〔 (按:石膏以生用为是)〕 知母(生) 粳米 甘草(生)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桂枝汤合白虎汤,壮热多汗服此方,桂芍石膏知母草,粳米大枣共生姜。

热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至夏复感暑热成,身不恶寒而多渴,证同温病治亦同。

(注)热病,乃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夏复感暑热而成,故名曰热病。现证与温病相类,但不恶寒、口干作渴为少异耳,治法亦与温病同。

瘟疫

天行厉气瘟疫病,为病挨门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传染迅如风。当分表里阴阳毒,因时取治审重轻,古法皆以攻为急,荆防普济救苦攻。

(注)瘟疫一证,乃天地之厉气流行,沿门阖户,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盖邪气自口鼻而入,故传染之速迅如风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分,其或发、或攻、或清,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随人虚实,量乎轻重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攻以二圣救苦丹,则酌量合宜,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时有得心应手之妙矣!荆防败毒散(方见风温)普济消毒饮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陈皮 桔梗 板蓝根 升麻 柴胡 薄荷 连翘(去心) 牛蒡子(炒研) 僵蚕(炒) 马勃 甘草(生) 元参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普济消毒清时瘟,芩连陈桔板蓝根,升柴薄荷翘牛蒡,僵蚕马勃草元参。

二圣救苦丹大黄(四两) 皂角(二两)上为末,水丸,每服一钱,量儿大小与之,用无根水下。

瘟疹痧

伤寒疹 失汗下,时气初感即其然,表邪复郁荣卫分,外泛皮脉痧疹 。痧白疹红如肤粟, 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 。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消 青黛饮,痧疹表里双解先。

(注)伤寒发 、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也。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犹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如肤粟也。发于荣分则为疹 ,荣主血,故色红。肤浅为疹,深重为 。 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 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此以色辨热之浅深,验死生也。若其色淡红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阳,已成 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凉药所致,是为阴 、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治也。 出未透,表热轻者,宜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重者,宜三黄石膏汤发之;已透者,用消 青黛饮加减清之;疹痧初起,表里不清,用双解通圣汤先通表里,余法同前。

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升麻 葛根 芍药 牛蒡子 甘草(生) 荆芥 防风 犀角引用芫荽,水煎服。

(方歌)升麻消毒表 疹,升葛芍草蒡荆防,倍加犀角急煎服,表实热盛另有方。

三黄石膏汤黄连 栀子 黄芩 黄柏 豆豉 麻黄 石膏引用生葱,水煎服。

(方歌)三黄石膏发 疹,表实热盛有奇功,连芩栀柏与豆豉,麻黄石膏生用葱。

消 青黛饮石膏〔 (按:生用为宜)〕 知母 犀角 甘草(生) 栀子(生) 川连(生) 青黛 元参柴胡 生地 人参 大黄引用姜、枣,水煎,临服,入苦酒一匙和服。

(方歌)消 青黛消毒 ,石知犀角草栀连,青黛元参柴生地,人参大黄斟酌添。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

暑证门

暑证总括

小儿暑病有四证,中暑阳邪伤暑阴,暑风攻肝抽搐见,暑厥攻心不识人。

(注)中暑,为阳邪单中暑热也,阳邪身热有汗。伤暑,为阴邪中暑复感寒也,阴邪身热无汗。中暑热极,攻肝则抽搐;攻心则厥冒不省人事。治者果能因证分别施治,自无难矣。

中暑

中暑汗出身壮热,头痛大渴烦不宁,气乏神倦两足冷,加味人参白虎灵。

(注)中暑之证,身热有汗。因暑热熏蒸,故头痛口渴,烦躁不宁,甚则气乏神倦,足冷恶寒。须以加味人参白虎汤治之。

加味人参白虎汤人参 石膏(生) 知母(生) 粳米 甘草 苍术水煎服。

(方歌)加味人参白虎汤,暑热伤气服最良,参膏知母粳米草,停饮呕水更加苍。

伤暑

伤暑受暑感寒风,无汗热渴面赤红,干哕恶心腹绞痛,嗜卧懒食肢重疼。清散二香饮极效,气虚六合汤奏功,夹食恶食多吐泻,加味香薷法最灵。

(注)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其证发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以二香饮治之,此内清外散之法也。若正气虚弱,当补正除邪,以六合汤治之;若伤暑夹食,大吐泻者,以加味香薷饮治之。

二香饮苏叶 藿香 白茯苓 陈皮 扁豆(炒) 浓朴(姜制) 半夏(姜制) 大腹皮 甘草(生) 白芷桔梗 川黄连 香薷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方歌)二香饮治风暑病,苏叶藿香白茯苓,扁豆浓朴陈半草,腹芷桔连香薷灵。

六合汤人参 香薷 半夏(姜制) 甘草(生) 砂仁 木瓜 赤茯苓 藿香 杏仁(炒去皮尖) 扁豆(炒)浓朴(姜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六合虚暑用人参,香薷半夏草砂仁,木瓜赤苓藿香杏,浓朴扁豆枣姜匀。

加味香薷饮香薷 浓朴(姜炒) 陈皮 扁豆(炒) 山楂肉 猪苓 甘草(生) 枳实(麸炒)水煎服。

(方歌)加味香薷治夹食,香薷浓朴共陈皮,白扁豆配山楂肉,猪苓甘草炒枳实。

暑风

暑风抽搐似惊风,烦渴汗热便黄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继用玉露散即宁。

(注)暑风者,手足搐搦,状似惊风者也。由暑热攻肝,内生风病。其证烦渴,身热有汗,二便黄赤。先宜加味香薷饮,疏其风;继以玉露散,清其热。暑热一解,而搐自止矣。

切不可当惊痫治之。

加味香薷饮香薷 黄连 扁豆(炒) 羌活 浓朴(姜炒)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加味香薷治暑风,香薷黄连扁豆同,浓朴姜炒羌活入,灯心煎服效从容。

玉露散(方见火泻)

暑厥

暑厥昏眩不知人,气虚挟痰上冲心,虚者清暑益气治,挟痰益元抱龙均。

(注)暑厥之证,昏昧不省人事。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冲心,或挟痰上冲,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实者以辰砂益元散合抱龙丸治之。

清暑益气汤人参 黄 (炙) 当归(酒洗)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陈皮 麦冬(去心) 五味子 青皮(炒) 苍术(炒) 黄柏(酒炒) 升麻 葛根 泽泻 神曲(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清暑益气虚受暑,参 归术草陈皮,麦味青皮苍术柏,升葛泽泻炒神曲。

辰砂益元散辰砂(水飞,三钱)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末,一两)每用一钱,姜灯心汤调匀合抱龙丸服。

抱龙丸黑胆星(九转者佳,四两) 天竺黄(一两) 雄黄(水飞) 辰砂(另研,各半两) 麝香(另研,一钱)上为细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荚子大,温水化下。

霍乱门

霍乱总括

霍乱风寒暑饮成,卒然吐泻腹心疼,饮暑盛兮湿霍乱,寒胜为干症不轻。

(注)霍乱者,乃风寒暑饮之杂邪为病,卒然挥霍变乱,心腹大痛,吐泻交作也。其能吐能泻者,谓之湿霍乱。夫暑饮虽盛,若已经吐泻,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欲泻不能者,谓之干霍乱。盖寒盛则凝,既不吐泻,则邪无去路,故病多不救。

湿霍乱

吐泻不已腹频疼,口渴引饮胸闷膨,饮盛主以二香饮,暑盛益元散最灵。

(注)湿霍乱者,乃暑饮合邪也。其证吐泻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饮,胸膈膨闷。饮盛者,以二香饮主之;暑盛者,以辰砂益元散主之。因证调治,则暑饮之邪既清,而霍乱之证立愈矣。治者宜详辨之。

二香饮(方见伤暑)辰砂益元散(方见暑劂)

干霍乱

欲吐泻之不吐泻,腹中绞痛不能堪,烦渴大饮甘露饮,肢厥不渴理中煎。

(注)干霍乱者,乃寒暑凝结,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俗名绞肠痧病也。治者当分寒暑,如烦渴大饮者为热,以桂苓甘露饮主之;若厥逆不渴者属寒,以理中汤主之。因证调治,其病自愈。

桂苓甘露饮白术(土炒) 茯苓 泽泻 猪苓 肉桂(少许) 滑石(水飞) 寒水石 石膏水煎服。

(方歌)寒暑凝结霍乱成,桂苓甘露莫从容,白术茯苓猪泽桂,膏滑寒水石相同。

理中汤(方见不乳)

痢疾门

痢疾总括

痢疾暑湿生冷成,伤气为白伤血红,后重里急腹窘痛,寒热时痢噤口名。

(注)痢之为证,多因外受暑湿,内伤生冷而成。伤于气者色多白,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伤于血者色多赤,以心与小肠为表里也。里急者,腹窘痛也;后重者,频下坠也。

又有寒痢、热痢、时痢、噤口痢之别,医者须详察之。

寒痢

寒伤久痢脏虚寒,肠鸣切痛实难堪,面唇青白喜饮热,理中养脏效通仙。

(注)寒痢者,寒冷伤胃,久痢不已,或脏气本虚,复为风冷所乘,伤于肠胃。故痢时肠鸣切痛,面唇青白,口虽渴喜饮热。此里寒虚之证也。初宜理中汤,久则真人养脏汤治之。寒得温散而证愈矣。

理中汤(方见不乳)真人养脏汤人参 白术(土炒) 木香(煨) 肉桂 当归(土炒) 白芍(炒) 罂粟壳(蜜炙) 诃子肉(面煨去核) 肉果(煨) 甘草(炙)引用乌梅,水煎服。

(方歌)寒痢须用养脏汤,人参白术广木香,归芍肉桂炙甘草,粟壳诃子肉果良。

热痢

痢初实热腹窘痛,下痢无度尿短红,舌赤唇焦喜饮冷,芍药白头香连灵。

(注)热痢者,皆因湿热凝结于肠胃,以致腹中窘痛,频频下痢,尿短色红,舌赤唇焦,喜饮冷水,此里热之证也。重则当归芍药汤主之,轻则白头翁汤主之,或香连丸主之。

当归芍药汤当归 白芍 木香 黄芩 黄连 肉桂 大黄 槟榔 甘草(生)水煎服。

(方歌)热痢当归芍药汤,里急后重服最良,归芍木香芩连桂,大黄甘草共槟榔。

白头翁汤黄连 黄柏 秦皮 白头翁水煎服。

(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腹中窘痛溺短赤,连柏秦皮白头翁,煎服之后痢自愈。

香连丸木香 川黄连(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量儿大小用之,空心米饮下。

时痢

时痢痢疾感时气,发热无汗遍身疼。热为邪束因作呕,仓廪汤散有奇功。

(注)时痢者,乃痢疾时复感时气也,身热无汗,遍身疼痛,热为邪束,频作呕逆。须以仓廪汤散之,先解时邪,其痢自止。

仓廪汤人参 茯苓 独活 桔梗 前胡 川芎 羌活 柴胡 甘草(炙) 枳壳(麸炒) 仓米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时痢须用仓廪汤,参苓独活桔梗良,前胡川芎炙甘草,枳壳仓米及柴羌。

噤口痢

火毒冲胃成噤口,脉大身热不能食,舌赤唇红惟饮冷,参连开噤散功奇。

(注)噤口痢一证,乃火毒冲胃而成。其证脉大身热,不能饮食,舌赤唇红,惟喜饮冷,急宜参连开噤散救之。

参连开噤散人参 川连(姜炒) 莲子肉(各等分)为细末,米饮调下。

疟疾门

疟疾总括

疟疾夏暑秋寒风,营卫合邪病始成,阴阳相并发寒热,日间浅深作分明。

(注)疟疾者,多因夏伤于暑,其气舍于荣内,至秋复感寒风,则荣卫合邪而成疟。发时或寒或热者,阴阳相并也。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荣,随经络而行故也。

其间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其昼发者,因邪在三阳之浅;夜发者,因邪在三阴之深。疟将退者,亦由夜而昼,由间日而至每日,此为去阴就阳,由深而浅,其病欲已也。治者须详细分别可也。

寒疟风疟

先寒后热身无汗,此为寒疟不须评。先热后寒身有汗,此为风疟须详明。寒宜麻黄羌活剂,风惟桂枝羌活从。

(注)此疟疾初起,发散之法也。先寒后热者,因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身无汗者,谓之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主之。先热后寒者,因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身有汗者,谓之风疟,以桂枝羌活汤主之。

麻黄羌活汤麻黄 羌活 防风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麻黄羌活汤医疟,身体无汗寒热增,麻黄羌活防风草,引姜煎服体安宁。

桂枝羌活汤羌活 防风 桂枝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桂枝羌活汤,治疟岂寻常,羌活生甘草,防风桂枝良。

食疟

食疟寒热腹胀膨,面黄恶食闷不通,轻者须用柴平剂,便硬加味大柴攻。

(注)食疟者,因食而病疟者也。由小儿饮食无节,复受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痞闷不通,面黄恶食也。但食有轻重,须当别之。轻者宜柴平汤主之,重者宜大柴胡汤加槟榔、草果主之。治者果能因证调理,则积滞清,而疟渐退矣。

柴平汤陈皮 半夏(姜制) 苍术(米泔水浸炒) 浓朴(姜炒) 黄芩 柴胡 甘草 人参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柴平汤治伤食疟,陈半苍术同浓朴,黄芩柴胡草人参,姜枣作饮为良药。

大柴胡汤

疟痰疟饮

疟痰疟饮多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痰盛清脾加橘半,饮盛加苍倍入苓。

(注)小儿素有痰饮,复因外邪凝结脾胃,故呕逆也。若疟疾或经汗下之后,表里无证,宜用清脾饮以和之。痰盛者,本方加橘红倍半夏;饮盛者,加苍术倍茯苓;若儿气已虚弱,更当加人参以扶其正。

加减清脾饮柴胡 黄芩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制) 青皮(醋炒) 槟榔 草果 人参白术(土炒) 橘红 南苍术(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清脾治疟兼痰饮,柴芩半夏朴青榔,苓果气虚参术入,痰盛加橘饮盛苍。

咳嗽门

咳嗽总括

肺病咳嗽有痰声,有声无痰咳之名,有痰无声谓之嗽,为病寒热食与风。

(注)《病机式要》云∶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二者虽俱属肺病,然又有肺寒、肺热之分,食积、风寒之别,医者宜详辨之。

肺寒咳嗽

肺虚饮冷致咳嗽,面色 白痰涕清,圣惠橘皮宜初进,补肺阿胶久嗽灵。

(注)寒嗽者,因平素肺虚,喜啖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其证面色 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初宜《圣惠》橘皮散主之,若日久不愈者,须以补肺阿胶散主之,则气顺痰清而嗽自止矣。

圣惠橘皮散人参 贝母 苏叶 陈皮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引用红枣,水煎服。

(方歌)肺虚受寒频咳嗽,橘皮散治效通仙,参贝苏叶陈皮桔,杏仁微炒去皮尖。

补肺阿胶散人参 阿胶(麸炒) 牛蒡子(炒) 马兜铃 杏仁(去皮尖,炒) 糯米 甘草(炙)水煎,食后服。

(方歌)小儿肺寒时时嗽,补肺阿胶效若神,人参阿胶牛蒡子,杏仁糯米草兜铃。

肺热咳嗽

火嗽面赤咽干燥,痰黄气秽带稠粘,便软加味泻白散便硬加味凉膈煎。

(注)火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金,遂致频频咳嗽,面赤咽干,痰黄气秽,多带稠粘也。便软者,加味泻白散主之;便硬者,凉膈散加桔梗、桑皮煎服,则热退气清而嗽自止矣。

加味泻白散桑皮(蜜炙) 地骨皮 甘草(生) 桔梗 川贝母(去心碾) 麦冬(去心) 黄芩 知母(生)薄荷水煎服。

(方歌)加味泻白治火咳,桑皮地骨甘草合,贝母麦冬生知母,桔梗黄芩同薄荷。

凉膈散

食积咳嗽

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便溏曲麦二陈治,便燥苏葶滚痰攻。

(注)积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溏者,以曲麦二陈汤消导之;便秘者,以苏葶滚痰丸攻下之。

曲麦二陈汤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黄连(姜制)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 栝蒌仁 枳实(麸炒)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曲麦二陈食积嗽,陈半苓草川黄连,山楂麦芽神曲炒,栝蒌枳实一同煎。

苏葶滚痰丸苏子(炒,一两) 苦葶苈(微炒,一两) 大黄(酒蒸一次,四两) 沉香(五钱) 黄芩(四两) 青礞石(火 如金为度,五钱)上为末,水为丸,量儿虚实服之,姜汤送下。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频嚏涕,鼻塞声重唾痰涎,疏风参苏金沸散,散寒加味华盖痊。

(注)小儿脱衣偶为风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气上逆冲塞咽膈,发为咳嗽,嚏喷流涕,鼻塞声重,频唾痰涎。先以参苏饮疏解表邪,再以金沸草散清其痰嗽。若寒邪壅蔽,当以加味华盖散治之。则风邪解而气道通,气道通而咳嗽止矣!参苏饮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半夏(姜制) 甘草(生) 枳壳(麸炒) 桔梗 赤茯苓水煎服。

(方歌)参苏饮治风寒嗽,苏叶干葛前胡从,陈皮半夏生甘草,枳壳桔梗配赤苓。

金沸草散加味华盖散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 苏子(炒) 前胡 橘红 甘草(生) 桑皮(炒) 桔梗 赤茯苓水煎,食后温服。

(方歌)华盖散治风寒盛,气促胸满咳嗽频,麻杏苏子前橘草,桑皮桔梗赤茯苓。

喘证门

喘证总括

喘则呼吸气急促,抬肩欠肚哮有声,实热气粗胸满硬,寒虚痰饮马脾风。

(注)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外候抬肩欠肚,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然致病之原不一。如气粗胸满痰稠,便硬而喘者,此实热也;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者,此虚邪也。其中有风寒郁闭而喘者,又有痰饮壅逆而喘者,更有马脾风一证,最为急候,医者须分别详明,庶用药如响矣。

火热喘急

火喘燥渴面唇红,肺胃凉膈白虎清,泻心宜用导赤散,阴虚知柏地黄灵。

(注)火邪刑金作喘者,多口干舌燥作渴,面赤唇红也。因于肺热者,以凉膈散主之;胃热者,凉膈白虎汤主之;心火刑金者,导赤散主之;肾虚火来烁金者,宜知柏地黄汤主之。医者果能审察精详,按证调治,庶几用药如响,而不致有虚实之误矣!凉膈散(方见急惊风)凉膈白虎汤大黄(生) 朴硝 甘草(生) 栀子 黄芩(生) 连翘(去心) 薄荷叶 石膏(生) 知母(生)引用粳米水煎,温服。

(方歌)凉膈白虎肺胃热,栀子连翘薄荷叶,黄芩大黄朴硝草,知母石膏粳米列。

导赤散(方见不小便)知柏地黄汤干地黄 山茱萸肉 山药(炒) 茯苓 知母(炒) 黄柏(盐炒) 牡丹皮 泽泻水煎服。

(方歌)知柏地黄阴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干生地黄并泽泻,茯苓山药共茱萸。

肺虚作喘

虚喘气乏声短涩,洁古黄 汤效捷,百合固金化虚痰,本事黄 清虚热。

(注)虚喘之证,气乏声音短涩,以洁古黄 汤主之。若喘促夹痰者,以百合固金汤主之;夹热者,以《本事》黄 汤主之。

洁古黄 汤人参 黄 (炙) 甘草(炙) 地骨皮 桑白皮(炒)水煎温服。

(方歌)洁古黄 汤,虚喘最为良,人参黄 共,甘草地骨桑。

百合固金汤百合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炒) 甘草(生) 贝母(去心) 元参 桔梗水煎服。

(方歌)百合固金虚痰喘,百合二冬二地黄,当归白芍生甘草,贝母元参桔梗良。

本事黄 汤五味子 白芍药 天门冬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黄 (炙) 熟地黄 茯苓 甘草(炙)引用乌梅、姜、枣,水煎服。

(方歌)本事黄 虚热喘,五味芍药二门冬,参 熟地炙甘草,乌梅姜枣白茯苓。

风寒喘急

风寒伤肺气喘急,表热无汗华盖方,肺虚被邪紫苏饮,无邪气逆降气汤。

(注)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闭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气急,故作喘也。发热无汗,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外复被风寒所伤者,宜以紫苏饮子补而散之;若肺虚外无风寒所伤,内无痰涎壅塞,惟气逆喘急者,以加减苏子降气汤降其逆气,其喘自愈。治者宜详察之。

华盖散(方见风寒咳嗽)紫苏饮子苏叶 杏仁(炒去皮尖) 桑皮(炒) 陈皮 青皮(醋炒) 半夏(姜制) 人参 五味子 甘草(生) 麻黄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气虚又被风寒伤,紫苏饮子最相当,苏叶杏桑陈青半,人参五味草麻黄。

苏子降气汤苏子(炒) 当归 陈皮 前胡 半夏(姜制) 甘草(生) 浓朴(姜制) 桂心 沉香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气逆喘用降气汤,肺虚无邪服最良,苏子当归陈半草,前胡浓朴桂沉香。

痰饮喘急

痰饮壅逆因作喘,痰饮苏葶滚痰从,停饮喘急不得卧,泻饮降逆用苏葶。

(注)小儿痰饮作喘者,因痰壅气逆也。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须急攻痰壅,苏葶滚痰丸主之。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医者须分别施治,庶几曲中病情矣。

苏葶滚痰丸(方见食积咳嗽)苏葶丸南苏子(炒) 苦葶苈子(微炒,各等分)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

马脾风

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注)马脾风俗传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

五虎汤麻黄(蜜炒)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 白石膏(研为末) 细茶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

(方歌)五虎汤治马脾风,麻黄蜜炒杏仁从,甘草石膏细茶叶,煎服之后喘自宁。

一捻金(方见不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