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7章

阳武南下,叙南济径阳武、封丘、济阳南,于过封丘北、平丘南、济阳北下,皆以北济释之;于过寃朐、定陶南下,又叙南济所径。其北济之径寃朐、定陶北,则补叙于从乘氏县东北流入巨野泽下;《经》虽舛误,《注》内分南济、北济,各有条理。自《注》多讹为《经》,于是愈益淆紊不可读,今详为订正。赵亦改作《注》,全改为《注》文,而又改北济也三字为济水,以之下属。守敬按:《经》文济水,本无南北之分,而所叙水道,实有南北之异。郦氏以南济、北济分释《经》文,如重规 矩,不失分寸,而《经》、《注》混淆,又复如重雾昏眊,得戴氏条分缕析,旷若发蒙。守敬因与熊生崮芝为图,以还旧观。全、赵之本,亦改《经》作《注》,此关系之大者,当必有说以明之。而全氏又改封丘句《经》文为《注》,并改北济为济水,赵氏又改前南济为北济,是于郦氏叙南济、北济,地望皆未了然。余因疑全、赵之原本,皆沿朱氏以《注》为《经》之讹。其全氏改为《注》者,是王梓材据戴本之所为,而以北济为济水者,是全氏之原本。其赵氏改《经》作《注》者,是梁氏兄弟据戴本之所为,卢抱经之说不诬也。而改南济作北济,则是赵氏之原本,以示与戴氏同而异,而不知大旨不明,均留破绽。[辨见各条下。]由此疑他处全、赵改《经》作《注》,亦未必非袭戴氏,恨不得起段茂堂、张石洲而告之。自荥泽会贞按:上已言济自泽出者为北济,此下再叙北济,故重提自荥泽以豁目,因近泽之垂陇城、沙城、水城,已叙于前,故下叙所径,从卷县之武修亭起也。东径荥阳卷县县详《河水注》。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 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朱作十五年,《笺》曰:孙云,《左传》是十年,赵、戴删五字。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赵云:《方舆纪要》,原武县有武修

亭,或以为修鱼也。《秦纪》,惠文王后七年,韩、赵、魏、燕、齐率匈奴,共攻秦,秦使樗里疾与战于修鱼。今本《左传 成十年 注》作修武。修武在河北,汉属河内郡,卷在河南,汉属河南郡,则此宜是武修亭,而非修武县,板本为误也。守敬按:《释例》,郑地内亦作修武亭。又《续汉志 注》引杜《注》作修武,然河南之修武,别无所见,当由传抄者习见修武,少见武修,讹杜书武修为修武,而刘昭因之。惟郦氏所见杜书是善本,作武修,故据以作《注》,而顾氏从之。乃《一统志》引此《注》作修武,江永亦然。若以《注》作武修为误者,失之。在今原武县东。济水又东,径原武县故城南,朱此十一字讹作《经》,全、戴改《注》。戴云:考原武在阳武封丘之西,乃《注》内叙北济所径,不得与《经》淆紊,今改正。赵亦改《注》,而改济水作济渎,云:济水当作济渎,所谓北则济渎是也。守敬按:赵氏之意,以南济为济水,北济为济渎,故于此叙北济,改济水为济渎,于后叙南济,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句,改济渎为济水。不知当郦氏时,济水时通时塞,所谓济水,皆济渎也,但有北济、南济之分流,而无济水、济渎之异义,故于北济多称济渎,而亦称济水,南济多称济水,而亦称济渎,故意错综其词,使人知济水即济渎,济渎即济水。观后菏水、酸水,亦称菏渎、酸渎,可证。赵氏未能了然,故以意改。且下卷所云,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对菏水言,浑称济为济渎,以济渎在菏水之北,故谓北为济渎,非专指北济为济渎也,亦不足为北济称济渎之据。戴不改,盖微会其意矣。原武县,两汉属河南,魏末为原武郡治,晋废,后魏复置,其属广武郡在天平初,郦氏时属荥阳郡。《地形志》,原武有原武城,盖非故治。《一统志》,今阳武县治。《春秋》之原圃也。按:《左传 僖三十三年》,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杜

《注》,中牟县西有圃田泽。泽详《渠水》篇。《穆天子传》五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二九]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朱《笺》曰:洧一作涌。赵云:洧字不误。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桓矣。

济渎又东径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魏筑也。朱筑也上有脱文,戴遂以筑也二字为衍。赵依全氏校增郑字。守敬按:皆非也,只当增魏字,今订。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今本《竹书》周显王十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自亥谷以下九字,今各本《竹书》皆无。《竹书》云:戴云:上增纪年二字。守敬按:上文已引《纪年》,故此省,不必增。惟既言惠成王十二年筑,复言十五年筑,不可通,当作《竹书》又云,盖两存之。是梁惠王十五年筑也。全、赵、戴惠下增成字。全云:郑即韩也。梁城乃惠成王十二年筑,而韩城则惠成王十五年筑也,故两言之。然据《史记 世家》、《年表》则梁城以十九年始筑,与《竹书》戾。守敬按:全意盖以再引《竹书》,承上郑城言,谓自亥谷以南,郑所城者,是惠成王十五年事,故上增字作郑筑也,以相照应。然考惠成王十五年,郑无筑城事。惟《元和志》、《寰宇记》引《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阳池见《阴沟水注》。]以备秦。[今本《竹书》脱。]是十五年筑者,仍是魏事,非郑事。全氏未得此事所出,故误。但十二年筑长城,十五年筑阳池,《竹书》是两事,郦氏似以为一事,亦未合。

《郡国志》河南尹卷县下曰: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密县详《洧水注》。者是矣。会贞按:《日知录》以龙贾所筑者,为魏自郑滨洛之长城,[见《渭水注》。]以《续汉志》卷县之长城,为韩之长城。考阳池即今原武县治,正汉卷县地。依《注》此长城为魏、韩所分筑,自卷县至阳武为魏所筑,自阳武至密为韩所筑,故引《郡国志》总结之。

济渎又东,径酸枣县县详下卷。之乌巢泽,朱泽下有北字,此十三字讹作《经》。戴改《注》,以北字入下句,云,考乌巢泽在阳武东,封丘西,亦《注》内叙北济所径。全、赵改《注》同。全仍以泽北断句。赵云:北字衍。泽北戴以上北字入此句,乙作泽北,赵同。有故市亭。朱无市字,赵增云:故下落市字。《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注》云,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是也。故市,前汉为县,后汉省。全、戴增同。守敬按:故市县故城见前黄水下,去此颇远,不得在乌巢泽北。此故市盖后汉末所移置,不久旋废,故地有故市亭。《方舆纪要》混为一处,谓汉县至晋始废,非也。赵氏亦未能分析。《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朱脱在酸二字,《笺》曰:谢云,宋本作泽在酸枣,全、赵、戴增。守敬按:《通典》,乌泽在酸枣县东。在今延津县西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军处也。全、赵、戴改军作运。守敬按:《魏志 荀攸传》,攸言于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击可破也。乃遣徐晃及史涣邀击,烧其辎重。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武帝纪》亦荀攸、许攸二人共策,此专属之许攸,乃据《武帝纪 注》、《曹瞒传》。济渎又东,

径封丘县北,朱无北字,全同。赵以下南字上属。戴增北字。守敬按:《经》云,东过封丘县北,《注》上叙南济径封丘县南,则此北济当径封丘县北,以应《经》,封丘县下脱北字无疑。戴增北字,是也。全不敢增北字,其未能合《经》、《注》水道审定可知。赵不顾北济行于何方,但见下文南燕有南字,遂截南字上属。以不可移易之水道,随意位置,竟同儿戏。况南燕之县,郦氏于本篇下卷明云,以南氏县,何得割除南字。会贞按:封丘县,两汉、魏、晋、后魏并属陈留。《地形志》,封丘治封丘城。则魏以前县未移治。《元地理志》,金时,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仍迁治故城。故《一统志》谓封丘故城即今封丘县治。但考今封丘在浚仪县之东北,而《注》上叙南济东径封丘,又东径大梁城,[城见《渠水注》。]则封丘在今浚仪之西北,当在今封丘之西,魏县治非即今县治也。盖金以前尝移治,地志失载耳。南燕县县详《河水注》五及本篇下卷。之延乡也,会贞按:《书钞》四十八引《陈留风俗传》,[三〇]封丘者,故燕之延乡。其在《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会贞按:《文选 东征赋》李《注》,引应说较略。宋败狄在《左传 文十一年》。汉高帝封翟旴戴作盱。为侯国。朱脱此三字,全、赵同。戴增。赵云:《史》、《汉表》,衍简侯翟旴以十一年七月。封衍地阙。郑氏以旴封在延乡,未知所据。考《地理志》封丘县《注》,孟康曰,《春秋传》败狄于长丘,今翟沟是。《封丘县志》,翟沟因翟母得名,母墓在县西南,沟当墓前。《陈留风俗传》,高祖与项氏战,厄于延乡,有翟母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封翟母。见《类聚》五十一。然则封于延乡者,是翟母,[三一]非翟旴也。又按《史》、《汉表》,

侯功状,旴以汉二年为燕令,又坚守燕,侯。岂燕即衍,声音之转,字从而变乎?守敬按:衍、延声近。郑康成读望衍为延,是也。或谓旴即翟母之子,岂初封翟母,至十一年没,而以旴嗣封欤?濮水出焉。濮水详本篇下卷。

济渎又东,径大梁城城详《渠水注》。之赤亭北,守敬按:此赤亭,各地志皆无考。《方舆纪要》,赤冈在开封府东北十二里,《水经注》,渠水东南径赤城北,即赤冈也,今名霍赤冈。《一统志》,赤冈在祥符县东北二十里,《水经注》,渠水东南径赤城北,即赤冈也。是所云赤冈,不出大梁城北二十里,尚在南济之南,谓渠水径其北且不可,何论北济?余谓郦氏所称赤亭,当在南径之北,南去大梁城可四五十里,故北济能径其北,不惟非后世之赤冈,亦非《渠水注》之赤城,[《渠水注》乃西赤城,辨见彼篇。]良由赤亭毁废已久,各地志遂不能实指其处,因以赤冈当赤城。而《水经注》不可通矣。郦氏据图作书,安得不分南北,率然下笔?后世方志附会,不足依据,大率类此。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守敬按:两汉、魏县并属陈留,晋废。《长垣县志》,在今县西南五十里。

北济也,朱此三字讹作《经》,全、赵、戴改《注》。县故卫地也。会贞按:《释例》卫地内,长垣县西南平丘城。《寰宇记》,引《陈留风俗传》,平丘城,卫灵公邑。《春秋 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会贞按:鲁昭上当有《经》书二字[三二]。是也。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守敬按:此二句,《续汉志》文。《史记 田儋传》,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杀

田儋于临济下,即此。而《史记 正义》曰,临济,今齐州临济县。[三三]不知彼临济,乃汉之狄县,安帝始改为临济,[见下卷。]此时尚无临济之名,胡三省已辨其误。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朱此句六字截下三字讹作《经》,全、赵、戴改《注》。全、赵删者字。二亭俱当在今长垣县西南。

又东过济阳县北。

北济也,朱脱北字,下二字讹作《经》,赵、戴增北字,改《注》,全知为《注》而作济水二字。守敬按:全非也。自武父城北,朱此下有圈称曰三字,《笺》曰:三字衍。戴云:因下文即引圈称《陈留风俗传》,故讹而致衍。阚骃守敬按:《隋 经籍志》,《十三州志》十卷,阚骃撰。曰:在县西北,会贞按:《春秋 桓十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杜《注》,陈留济阳县东北,有武父城。《释例》同作东北,与阚骃西北之说异。郦氏叙北济东流,先径武父,后径济阳,则以武父在县西北,故专从阚说而引之。《续汉志》刘《注》,济阳有武父乡,在今东明县西南。郑邑也。会贞按:《春秋》杜《注》,郑地,《释例》同。《谷梁 注》亦同。高士奇云,或谓郑地不及此,疑为宋地。郦氏盖不以郑邑为定,故下又引《陈留传》宋地之说。东径济阳县故城北。圈称《陈留风俗传》守敬按:《隋 经籍志》,《陈留风俗传》三卷,汉议郎圈称撰。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会贞按:今本《竹书》周显王二十八年。城济阳。汉景帝中六年,朱中下衍元字,全、赵、戴删。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

《史》、《汉》《表》同。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朱脱留字,全、赵、戴增。是也。守敬按:钱大昕云,济川国除,在武帝建元三年,其时当为济川郡,至元狩初,移治陈留,乃改为陈留郡。《汉志》不详言济川王国所在,亦阙文也。然则此济川国,与吕后时济川国异。再叙北济,至此暂止。

又东过冤朐[三四]县南。赵云,按《汉志》作冤句。师古曰,音劬。守敬按:《史记 惠景间侯者表》作冤朐,《汉书 卢绾传》作宛句。

又东过定陶县南。

南济也。朱此三字讹作《经》,全、赵、戴改《注》。济渎赵改济渎作济水。守敬按:非也。详前再叙南济起。自济阳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下据杜说在济阳县东南,在今菏泽县西南。《春秋 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守敬按:隐公上当有经书二字。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