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逆順同歸。行住不離。雨寶而摩尼絕意。演教而天鼓無私。

摩尼天鼓。皆無功用。無私成事。並況真心寂用無滯也。如還源觀云。定光顯現無念觀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此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私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若人入此大妙止觀門中。無思念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虗空。如華嚴經云。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如普賢行願序云。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念而心傳。萬行忘照而齊修。漸頓無礙而雙入。

重重而理事相須。恒體恒用。一一而有空齊現。常寂常知。

理因心成。事從理顯。體冥於理。用興於事。即體之用體不失。即用之體用不亡。故云恒體恒用。又有從心作。空從心現。空故常寂。有故常知。即寂而知。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云常寂常知。所以云。有為法從心生。無為法從心現。

迎之弗前。隨之不後。匿纖芥而非無。展十方而曷有。旋轉陀羅之內。常當大士之心。

法華經云。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此法華經。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直於眾生心中。開佛知見。佛知見者。即是一切眾生真心。若持此經。即大心菩薩。故云常當大士之心。

嚬呻三昧之中。不墮二乘之手。

師子嚬呻三昧者。此明如來以即用之體。無非法界。即體之用。緣起萬差。其理事皆無障礙。名師子嚬呻。如華嚴經云。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首。入師子嚬呻三昧。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一切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佛剎。乃至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即頓證逝多林中。而諸聲聞等。不知不見。如聾如盲。

一理當鋒。萬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諦了一心。無事不達。無理不通。該古括今。收無不盡。如寶藏論中。本際虗玄品云。經云。佛性平等。廣大難量。凡聖不二。一切圓滿。咸備草木。周遍螻蟻。乃至微塵毛髮。莫不含一而有。故云能了知一。萬事畢也。是以一切眾生。皆乘一而生。故為一乘。若迷故則異。覺故則一。故云前念是凡。後念即聖。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知以一知法。功成萬像。故經云。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無有異也。夫言一者。對彼異情。情既非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統也。是以一非見一。若有所見。則有二也。不得名為真一也。

如覩鏡中。現千重之影像。猶窺牗隙。見無際之虗。

此並況一心具斯大用。如見波諳海。見土知山。

萬彙雖分。還歸一總。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塵。則心賦指歸。至萬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無邊行願之宗。不達斯文。無路成佛。出必由戶。斯之謂歟。諸大乘詮。證明非一。皆云。鏡一心之玄極。囊萬法之根由。如華嚴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云。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又頌云。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又頌云。諸佛隨宜所作業。無量無邊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

渤澥之潤同濫觴。十方之空齊芥孔。

溼性與空性。俱無大小。盡況平等真心。無有勝劣。

其猶今古之日。照無異明。仍侔過現之風。鼓無二動。

日光無私。動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實際地。沖涅槃天。掘眾生之乾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華經云。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溼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眾生如乾土。聲聞如溼土。菩薩如泥。諸佛如水。

聲聞之焦芽蘂綻。

淨名經云。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後於法華會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記。重發圓信之芽。結菩提之果。

華王之極果功圓。

眾生之心。是諸佛果源。故華嚴疏云。十方諸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又經云。十方諸佛。於一小眾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覺。轉法輪。而眾生不覺不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荄再發。似服還丹之藥。寒燄重燃。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屍。猶還丹之藥。功能換凡骨。況一心之功力。處凡身而成聖體。即生死而入涅槃。亦如枯樹生華。寒灰發燄矣。如聲聞於法華會上。見如來性。得受佛記。則如焦穀生芽。盲聾視聽。死屍再起。寒燄重燃。

了達無疑。何勞科判。駕牛車而立至祇林。乘慈舟而坐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頓斷。故信心銘云。狐疑淨盡。正信調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云。謂自心智信。還信自心。的非心外別有能信之者。又信若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體也。此則體信不二。故起信論云。自信己心。知心妄動。修遠離法。是知所說一切理智等事。並不離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闇室而破在一燈。無始樊籠而唯憑妙觀。

千年闇室。一燈能破。無始結業。實觀能消。實觀者即是正觀。正觀者即是觀心。故云。若自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臨法國土。無小境而不降。靜佛邊疆。豈一塵而作亂。

華嚴經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則豈有一境一塵而相違背。又如華嚴經頌云。覺悟法王真實法。於中無著亦無縛。如是自在心無礙。未曾見有一法起。

超情絕解。對此無言。旨冥真極。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離。何者。真妄無性。常契一源。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無染。妄不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如台教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答。為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冰。但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融結隨緣。溼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德釋華嚴經云。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業。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罣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祕藏。為無常五陰。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脫雖殊。取捨俱失。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羣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絕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諦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際求而罔得。法內稱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離俗。非真不離真。又雖非真非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諦求。真諦取。故云二諦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過去法。不住前際。非未來法。不住後際。非現在法。不住中際。故云三際求而罔得。若不信心。萬行虗設。故大智度論云。若不知諸法無差別相。至於三歸五戒亦不成就。為不了諸行根本故。不知諸法體性故。不明諸境真實故。是以先德云。菩薩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云何平等。入於諸法真實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立故。復次明證無依法。所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捨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差別。斯則性常不立。何況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即絕。強名內證。所以華嚴頌云。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又頌云。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又頌云。設於無數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故知六度萬行。若不直了一心。無一行門而得成就。

覺樹根株。教門頭首。

此一心法。諸佛成道之本。菩薩悟入之初。如大集經云。佛告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飢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虗。從是寤已。還復飢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寶倚瑠璃上。影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無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經云。復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又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淨。所見者清淨。欲見佛。即見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其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是名佛印。

安詳作象王之行。決定成師之吼。

象王行威儀安詳。表普賢之行。師子吼者。師子吼有四義。一百獸腦裂。喻菩薩說法百法俱破。二香象降伏。喻菩薩說法天魔降伏。三飛鳥墮落。喻外道邪見墮落。四水族潛藏。喻煩惱潛藏。又涅槃經云。師子吼者決定說。一切眾生有佛性。又云。但有心者。皆得成佛。又云。有所得。野干鳴。無所得。師子吼。以心外無法。即無所得。

欲薦默傳之法。合在言前。將陳祕密之。門寧思機後。

達磨西來。默傳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機緣不逗。終不顯揚。直候親承。爾乃印可。此是自證法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說。又悟落第二頭。機前無教。教後無實矣。

圓宗燄火。手觸應難。

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即燒手。若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四句。乃至複四句。具足四句。及絕言等。皆謗般若。如觸火四邊。皆燒著手。故云離四句絕百非。若得四悉檀意。了之如清涼池。四門可入。皆總得道。

驅四句於虗無之外。殄百非於寂寞之間。

墮落四句。皆成邊見。若見一法。盡處百非。若能頓了心宗。見網自然迥出。隨處得道。舉念皆宗。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華嚴經云。遠離二邊。契於中道。古釋云。二邊有四。一染淨。二約惑縛脫。通惑業。三有無。通事理。四一異。約心境。何以有此。謂成菩提。既離細念。妄惑盡已。顯現法身。智慧純淨。若為是見。未免是邊。故經云。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此非證道眼。今了於惑體性本空。後無所淨。故離二邊。又染淨交徹。故無住著。是曰離邊。縛脫者。謂昔常被惑業繫縛。流轉無窮。今得菩提。釋然解脫。若謂此見。即是住邊。菩薩智了本自無縛。於何有解。無縛無解則無著。故得離耳。有無通事理者。若昔謂或有。今了或空。二謂以空。今知妙有。又真樂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今日始知。若如是知。並未離邊。又煩惱業苦。本有今無。菩提佛身。本無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性。不屬三世故。三世有無。皆是邊攝。真智契理。絕於三世。故離有無之二邊等。一異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則二。契合則一。亦成於邊。二者生佛有異。今了一性。亦名為邊。今正覺了此中有無無二。無二亦復無。大智善見者。如理安住。故離此邊。而言昔者。謂斷常來去生滅依正。雖是二法。皆攝為邊。又二與不二。亦名為邊。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遠離。

如那羅箭之功。勢穿鐵鼓。

那羅延箭。能穿鐵鼓。

似金剛鎚之力。擬碎邪山。

金剛之鎚。能碎金山。

成七辯才。

有七辯才者。一捷疾辯。卒答不思。二利辯。音聲清巧。三無盡辯。問答無窮。四無斷辯。流注相續。五隨應辯。對機授藥。六第一義辯。善說實相。七世間最上辯。超出羣類。已上七辯。皆從心慧而發。

具四無畏。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華嚴經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即是了心成佛。心外無法對待。故一切處無畏。

人中日用之韜鈐。世上時機之經緯。

眾生日用而不知。如魚在水不見水。鳥處空不見空。人在道不識道。

若森羅之吐孕。總攝地輪。

一切萬物。從大地而生。一切萬法。從心地而出。

猶萬物之發生。皆含一氣。

易鉤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則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為五運也。運即是運數。謂時改易。初取易義也。元氣始散。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轉變。五氣故稱五運。皆是天道已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眾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論云。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等也。

月渚煙林而常談妙旨。雲臺寶網而盡演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