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心真如之海。澄之不清。攪之不濁。湛然寂照。瑩淨無瑕。所以眾生因一念無明境界風。鼓動真如海。起種種識浪。相續不斷。故楞伽經頌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應量出生。如龍王之降雨差別。
如龍王雨。隨人間天上能感之緣。因自業而不同。成異味而有別。如經偈云。譬如虗空中。雨八功德水。到鹹等住處。生種種異味。如來慈悲雲。雨八聖道水。到眾生心處。生種種解味。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時。乃至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葢。於龍王宮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於阿脩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於北鬱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
循業發現。猶人間之隨福淺深。
如福德人執石為寶。猶業貧者變金為蛇。法無定形。隨心轉變。如迷時菩提為煩惱。悟時煩惱為菩提。但隨迷悟之心。菩提性常不動。夫論一心。獨立絕妙。豈在文賦詞句而廣敷演乎。祗為眾生不了真心。妄起差別。但有一法纔生。並為心病。執有成妄。達空成真。如淨名經云。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則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妙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生法師云。若投藥失所。則藥反為毒矣。苟曰得愈。毒為藥也。是以大聖為心病之醫王。觸事皆是法之良藥。苟達其一。眾事皆備矣。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於我豈有異哉。
既達心宗。應當瑩飾。鍊善行以扶持。澄法水而潤澤。
華嚴經云。解脫長者言。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乃至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乃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以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故知摩尼沈泥。焉能雨寶。明鏡匿垢。曷以照人。猶眾生心久積塵勞似障真性。今雖明達。要假真修。故云設有餘習。還以佛知見治之。則成出纏真如。離垢解脫。究竟清淨矣。
照世行慈而不謬。先洞三明。
三明者。一過去宿命明。二未來天眼明。三現在漏盡明。雖約三世而立三明。但是心明。故證道歌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觀根授道而無差。須憑十力。
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三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十力者。遍知因果。普照萬法。若窮萬法。根本是心。但了一心。十力如鏡。
杜源大士。立志高強。
直了真心實觀之人如杜源。漸教法學之人如尋流。故圓教初心。已超權學之士。如云。以小乘之極極。不如圓教之初初。故心為源。法如流。心為所現。法依於心。則萬法是心之影故。
或剝皮出髓而誓思繕寫。
釋迦如來因地。值無佛世。欲求經法。天帝化為羅剎。言。汝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打骨出髓為墨。我能示汝佛經。菩薩聞之歡喜。遂剝皮折骨。羅剎驚之。遂乃隱身不現。十方有佛現身。為說法要。
或投巖赴火而志願傳揚。
大涅槃經云。有仙人於羅剎求法。羅剎言。汝能捨身。我當為說。仙人遂上高巖。投身直下。羅剎接得。為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則是悟心性之樂。如智度論云。如犢子啾啾鳴喚。見母即止。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至法性即住。萬法到心。諸緣並絕。
身燭千燈。瀝懇而唯求半偈。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昔有轉輪聖王。就婆羅門求法。於身剜成千瘡。注滿膏油。以取上妙細[疊*毛]。纏以為炷。點成千燈。供養彼師。求於半偈。於是法師為王說偈曰。夫生輒死。此滅為樂。此樂者。是法樂。大寂滅樂。禪定樂。不同天上天樂。人間識樂。天上樂者。以動踊為樂。雙鎚畫鼓。對舞柘枝。是人間識樂。故智度論頌云。獨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憺怕得一心。此樂非天樂。
足翹七日。傾心而為讚華王。
釋迦如來因地。於林中翹足七日。以一偈讚底沙如來。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云。此事唯我能知。是以心為祕密門。非佛難證。
更有念法勤苦。祇希一言。懸懸而頓忘寢食。顒顒而不避寒暄。遍界南求。行菩薩之大道。
善財童子南行。遍法界參五十三員善知識。得一百十城法門。為求菩薩之道。最先參見文殊初友。已悟自心。後漸至諸善知識。皆云我已先發菩提心。但求菩薩差別智道。及至彌勒。證一生成佛之果。後彌勒却指歸再見初友文殊。以表前心後心一等。更無差別。始終不出一心。離此別無奇特矣。
忘身東請。為般若之真源。
常啼菩薩東行。於法涌菩薩求學般若。常啼者。常在空閑林。為求般若。未聞般若時。恒常啼泣。故號常啼。及聞空中聲告言。往東行當遇善友開發。遂賣身求供。直至法涌菩薩處。遇菩薩入定。立待定出。仍刺血灑地等。後乃得悟法音。頓明般若心要。
沖邃幽奇。舉文難述。任身座與肉燈。用海墨而山筆。
如法華經中。提婆達多以身為牀座。轉輪聖王剜身千燈。華嚴經云。聚須彌山為筆。以四大海水為墨。不能寫普眼經之一品。斯皆為法忘軀。誓求至道。寧容造次乎。
藥王燒手。報莫大之深恩。
法華經云。藥王菩薩。燃百福莊嚴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七萬二千歲。乃至云。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虗。令我兩臂還復如故。我捨兩臂者。即是捨斷常二見。便得成佛。如華嚴經頌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不生是不常。不滅是不斷。纔離斷常諸見。自然成佛。論云。見在即凡。情亡即佛。
普明刎頭。求難思之妙術。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有婆羅門。於普明王乞頭。王言。我為一切眾生故。願於來世。得大智慧頭。施於汝等。乃至爾時普明王者。即釋迦如來是。佛言。我捨轉輪王頭布施。數滿一千。況餘身分。大凡菩薩捨頭目髓腦。皆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此無上心。乃是成佛之妙術也。
能祛冰執。可定行藏。
心外見法。便成執滯。所以首楞嚴經頌云。見聞如幻醫。三界若空華。若洞境明心。則無執想。所以經云。佛言。我於諸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身真金色。
證自覺之聖智。
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勝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是以覺自心成聖智。如密嚴經頌云。如地無分別。萬物依以生。藏識亦復然。眾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捫其身。亦如象與鼻。取水自霑灑。復似諸嬰孩。以口含其指。如是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內外諸世間。一切唯心現。
入本住之道場。
楞伽經云。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無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何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一自得法。二本住法。云何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仁王經觀空品云。若有修習聽說。如虗空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又諸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製作。般若論云。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如密嚴經頌云。譬如百川流。日夜常歸往。如地有眾寶。種種色相味。諸有情受用。隨福而招感。如是賴耶識。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故知溺生死河。登菩提座。皆是自心致此昇降。是以先德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步步而到泥徹底。
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此喻圓教。不同權漸。如兔馬渡河。故李長者論云。不如一念圓證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寶積經頌云。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
箭箭而破的穿楊。
如射。若以的為的。多乖少中。若以地為的。無不中者。如以心為的。無不合宗。又養由善射。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箭不虗發。故云。但以大乘理對。萬不失一。
齊襟而唯思舉領。整綱而祇要提綱。
況此一心祕密法門。如提綱舉領。撮要而談。亦云單刀直入。夫教中。有顯了說。祕密說。有真實說。方便說。有遮詮。表詮。此是顯了說。真實說。是表詮。直表其心體。不是遮非破執方便之言。故法華經頌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顯了說者。如密嚴經頌云。無心亦無境。能所量俱無。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別。又頌云。如火輪垂髮。乾闥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諸分別。
浴滄溟而已用諸河之水。爇一塵而皆含眾味之香。
大涅槃經云。如人入海中浴。已用諸河之水。楞嚴三昧經云。如擣萬種為丸。若爇一塵。具足眾氣。皆喻若了一心。一切法門悉皆冥合。
如忉利雜林。靡作差殊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