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非洲文化——古老与现代融合(1)

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个地方如非洲一般,处于如此激烈的多元文化的冲撞之下。在这里,你既可以在撒哈拉沙漠看见晚照里一抹宛如中世纪油画般的驼队剪影,又可以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体验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既可以目睹氏族社会原始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又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与时代接轨的时尚气息……总之,非洲的文化最不适合以偏概全,这里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自有的,又有外来的,它们共同构成非洲文化的多样性。

1.什么是“黑非洲”?

德国18至19世纪之交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对非洲文化基本是持消极、批判的态度,我们从中摘出一句话便可大致猜出他的看法:“黑人体现为完全野蛮和不受驯服的自然人。我们要认识这个自然人,就要放弃所有敬神和道德思想,放弃感情。”虽然他对非洲的态度如今已有学者认为不太妥当,但其把非洲划分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本部”“撒哈拉沙漠以北隶属欧洲的非洲”以及“尼罗河区域”三个部分,则是富于灼见的。事实上,现在人们从文化上将非洲分为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大部分都是阿拉伯国家)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便或多或少是受了黑格尔对于文化分区观点的影响。而一般情况下,人们也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称为“黑非洲”。

“黑非洲”这个称呼的由来是什么呢?原因是,这块土地既是黑人的故乡,同时如今仍然是以黑人为主。与此相对,北非和西非地区大都是白色人种。

从历史上来说,当北非在亚欧文明的影响下率先开化,并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经历了自己的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却由于远离人类文明中心而长期停留在氏族部落时期。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国家仍然存在原始部落,这里的人们靠着先民的遗规与首领的威信维持秩序,靠着大自然的赐予勉强维持温饱,靠着本部落所信仰的神明力量挨过贫穷与苦难。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非洲的绝大多数人类古文明遗址都集中在北非,如迦太基古城遗址以及古埃及金字塔等。

从宗教信仰上来说,“黑非洲”既是土生土长的非洲黑人的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非洲传统宗教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在大部分“黑非洲”的国家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信奉非洲的原始宗教,如赞比亚、莫桑比克等国家。当然,因为非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被欧洲的殖民者瓜分殆尽,基督教也因此伴随着殖民者的脚步在非洲站稳脚跟,同时,大量的基督信徒都曾来非洲传道,更加速了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而在北非,基督教却因为伊斯兰教较早传入早已深入人心,信众相对较少。

而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基本已取得民族独立,新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当地的工业化进程,再加上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油气资源陆续被勘探和开采,“黑非洲”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裹挟下,正在慢慢地退去野性,迎来全新的面貌。

2.为什么北非属于阿拉伯世界?

北非是位于非洲大陆北部的地区,包括埃及、苏丹、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7个国家(除此之外,西撒哈拉也属于北非地区,但其是否独立成国尚处于争议之中),以及葡属马德拉群岛和葡属亚速尔群岛。北非地区(除了马德拉和亚速尔因属于葡萄牙领土而在文化上略有不同)是名副其实的阿拉伯世界。

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完全不同,这里大部分的居民是阿拉伯人,最主要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主流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他们遵从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在心理上对阿拉伯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对阿拉伯世界有着强烈的自我归属感。

究其原因,首先,北非的传统文化植根并不深。北非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灿烂而迷人的传统文化,最终却只留下了一些历史遗迹及传说故事供人凭吊:迦太基古国在被夷平的同时,其文化传统被深深地掩埋在了一片废墟中;而古埃及的文明,则是藏在了一座座金字塔与一具具木乃伊中,鲜少在代际间传承。曾几何时,迦太基古国甚至与强大的罗马帝国抗衡不下;而埃及的文明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垂涎不已。

其次,古罗马同样与北非有着不解的渊源。在阿拉伯人大规模进入北非之前,古罗马文化对这里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根深蒂固的;也许是古罗马执政者对北非地区的态度较为过激,夷平迦太基古国、单纯将埃及作为“罗马的粮仓”而过度索取都是例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北非人从心理上产生抗拒,更进一步影响了北非人对古罗马文化的接纳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7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进入北非,这是一个由彪悍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以强势的统治迅速将阿拉伯文化植入其中,很快就完成了对北非地区的同化。

3.为什么说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

在非洲,不管是婚丧嫁娶、迎来送往,还是祭天祀地、丰收节庆,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人们总能看到一样东西,那就是有“非洲音乐的灵魂”之誉的鼓。

关于这一称誉的来源,还得从历史上说起。

非洲人与鼓有着极深的渊源:作为一种打击乐器,鼓是非洲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乐器之一,然而,鼓最早并非是用于音乐伴奏,而是基于生存和交流的需要。不仅是在非洲,人类先民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基本是靠围狩猎物为生。许是偶然的原因,他们发现鼓声可以震慑住威猛或狡猾的兽类,所以,非洲最早是将鼓用于打猎之中的。当然,此时的鼓构造较为简单,就是给中空的木头蒙上兽皮。

当人们的打猎所获基本可以维持生计时,非洲渐渐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稳定的部落。这时,鼓开始被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同时还产生了一门特殊的语言——鼓语。他们不仅将“鼓语”用于传递部落间的奇闻逸事,还向部落里的人发集结号令,同时报喜报丧、报告险情。据说,17世纪时,欧洲人在非洲大肆劫掠黑人卖往美洲为奴,一旦有白人闯入,便有专门的乐师击鼓为号,提醒大家逃跑。可以说,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鼓一直都是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最忠诚的伙伴。

在这个过程中,以部落聚居方式生活着的非洲先民们,为了庆祝收获或部落战争的胜利而需要集体狂欢,鼓便开始用作乐器以表达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表达感情的方式无非有这几种:言之、嗟叹之、咏歌之、手舞足蹈。非洲人历来不善于将情感诉诸文字,不喜欢拐弯抹角,而是习惯于直白地用歌舞表达。鼓作为打击乐器,音色明快、富有节奏感、直接准确,无须特别的技巧,在叮咚作响中传达出生命的律动,最宜于淋漓酣畅地抒发胸臆。于是,在生产和生活之余,以鼓乐做伴唱歌跳舞,成为非洲人最佳的情感表达与宣泄方式。近年来,随着非洲鼓越来越为人们熟知,它更是作为一种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进入了专业的音乐创作领域。

可以说,非洲鼓是伴随着非洲文明的发展而来的,是非洲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非洲音乐最具意义的典型代表,因此,被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也是名副其实。

4.非洲人的头饰有什么特点?

不管是在非洲的传统节日中,还是在具有非洲元素的各大时尚秀场,有一样东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非洲头饰。这些非洲头饰造型夸张、风格神秘,漫溢出浓浓的原始美与野性美。

当然,所有这些感受都是就生活在非洲之外的人而言,对于非洲人来说,佩戴那些头饰,就如吃饭、睡觉与呼吸一样自然。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总结一下,非洲的头饰有哪些特点。

从造型上来说,非洲头饰不拘一格,十分夸张。有的高耸如塔,有的蓬松如灌木丛,有的像开屏孔雀的扇形尾羽,有的如鹰隼劲健的翅膀;非洲的头饰大都十分庞大,横亘在头顶之上的装饰部分甚至可长达1米。总之,每一款头饰都极尽夸张之能事。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头饰戴在非洲人的头上,并没有不和谐之感,相反,与非洲人的气质十分相符。

从色彩搭配上来说,头饰通常十分绚丽,不仅如此,非洲人的一应首饰也大都用艳丽鲜明的颜色,如大红、土黄、鲜绿以及钴蓝等。这些颜色本身就十分浓烈,非洲人再将各种不同的色彩搭配使用,且中间绝少使用明暗、深浅的过渡,因而往往能够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风格上来说,非洲头饰个性十分鲜明。非洲头饰强调繁复,这个繁复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同一种原材料的复用(如大把的鸟羽毛),另一种是以不同的原材料堆叠而透出的层次感。除了强调繁复外,还强调原始与野性,不管是大而夸张的头饰,还是小而精巧的头饰,都让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除此之外,非洲的头饰十分追求和谐感,通常情况下,非洲人的头饰会和发饰以及脸部的妆容搭配使用。如将发髻高高盘起,或将头发拧成一股长长的绳状,再如给脸部涂抹与头饰颜色相呼应的颜色等,使得脸部乃至衣着与头饰融为一体。总之,如果要概括非洲头饰的风格,必然会有这几个关键词:繁复、粗犷、和谐,而最终带给人的感受是——神秘。

从原材料上来说,其种类十分多样。对非洲人来说,似乎除了无形的空气和有形的水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不可入于非洲的头饰文化中。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树上长的、地下埋的,只要是非洲人能够得着的,便能将其应用于头饰中,如老鹰、公鸡等色彩艳丽的羽毛,巨大的牛角、阴森的兽骨、尖利的獠牙,此外,宝石、贝壳、树枝、花草、树叶等均是他们常用的材料,连废弃的啤酒瓶盖都能穿孔制成头饰。

从用途上来说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非洲人都会有不同的头饰。如重大节庆、祭祀、结婚生子等,都会在庆祝时戴上符合当时场合的头饰。再如不同年龄阶段亦会有不同的头饰风格,让人一眼就明了头饰佩戴者的大概年纪,这个通常情况下是与发型配合使用的。在我国古代,男子的“束发”“总角”“弱冠”之分,女子“豆蔻”“及笄”等,都是与非洲头饰相仿的习俗。头饰对身份的昭示意味也很明显,如较富裕、地位较高之人,通常会饰以宝石、象牙等珍贵之物,而贫穷者只好用树枝、贝壳等易于得到的物品入于头饰了。

5.什么是非洲黑木雕?

当你结束一段在非洲的旅行,不知道该从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带回什么纪念品时,不妨选一个非洲黑木雕吧。在非洲的工艺品市场上,随处可见工艺精湛的黑木雕,草木鱼虫、人神兽怪,无不可入于雕刻形象;仰鼻的大象、奔跑中的犀牛、头顶水盆的非洲少女以及披坚执锐的士兵,还有大量宗教中的人物,不一而足。

黑木雕可以说是非洲最具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其之于非洲,相当于石刻之于欧洲、陶瓷之于中国,堪称艺术收藏之上品。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非洲黑木雕无与伦比的价值呢?

首先是其原材料的珍贵。黑木雕的原材料来自非洲大陆原始森林中的一种树:黑木。这种木头可以说是“水火不侵”,据说其生长几乎不需要水,且能够置于大火中而安然无恙。它拥有极其漫长的生长期,生长百年以上才能达到直径10厘米左右。黑木充分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华,木质十分坚实,仿佛天生就是为艺术品而生。当然,优良的质地自然也决定了非洲黑木原木的高昂价格。

其次,技术娴熟的黑木雕工匠,也是黑木雕的价值所在。负责任的工匠在物色好一块原木后,并不急于动刀,而是先等其自然风干一段时间,待原木基本定型后再开始。否则,立即雕刻成像后再风干,雕像则易于开裂或变形。在动斧下刀时,工匠早已成竹在胸,根据原料的纹理、色泽分布及整体走势,决定雕什么和怎么雕,颇有点儿像中国的玉雕。

此外,非洲黑木雕还以其独特的雕塑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非洲黑木雕往往不求形似,只求传神,因而,我们常常会在木雕上看到与自然背道而驰的独特美学,如几何形的五官、夸张的外形、比例失调的身体等。而在人体雕像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极其强调头部,这不仅仅是指头部比例较大,还包括对于耳朵、嘴巴、鼻子等的夸张处理,以及独特的面部表情。但奇怪的是,人们丝毫不觉得这样的处理有何不妥,相反,正是这种大写意风格,透露出生命的跳脱与不羁,倒是很符合非洲人的性格。

总之,珍贵的木材、精湛的手艺、传神的表现、独特的风格,共同造就了非洲木雕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