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阿胶(一钱半) 鸡子黄(一枚) 人参(一钱) 生地(三钱) 金箔(五片)某 冷自足上贯于心。初起周身麻木。今则口鼻皆有冷气。病起惊恐。内伤肝肾为厥。冲脉隶于肝肾。二脏失藏。冲气沸乱。其脉由至阴而上。故多冷耳。(肝肾虚冲气逆)淡苁蓉 熟地炭 五味子 紫石英 茯苓 牛膝汪 胃阳伤残。浊气上攻。将为痛厥。当治阳明之阳。(痛厥)吴茱萸 姜汁 半夏 茯苓 粳米又 照前方去吴萸加广皮。
某 热甚而厥。其热邪必在阴分。古称热深厥深。病中遗泄。阴伤邪陷。发表攻里。断难施用。和正托邪。是为正法。(疟厥)草果 知母 人参 半夏 姜汁 乌梅厥者。从下逆上之病也。痉者。明其风强之状也。所以二字每每并言。原与伤寒门所载者有间。想是症总。由气血日偏。阴阳一并而成。譬如风雷之猛烈。郁极而发也。若发而渐复者。犹可转危为安。若发而转逆者。必至直拔根 乃已。斯存亡之机。在乎命脏之盈亏耳。
考方书之名目不一。致病之因由亦繁。大抵可吐者。如痰食填塞于胸中。用瓜蒂散之类。
及烧盐探引方法。可清可折者。如厥阳壮火升逆而莫制。用玉女煎。及宣明龙荟丸法。可开可降者如气厥。薄厥。而形气暴绝。有五磨饮子。及蒲黄酒法。秽浊蒙神。而昏乱无知。有牛黄至宝。及苏合香丸之两法。飞尸卒厥。先宜酒醴以引导。并可按穴而施针法及灸法。
若从虚而论者。如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有地黄饮子之通摄下焦法。烦劳阳张。令人煎厥有人参固本。加入金箔方诸水。为壮水制火法。血厥而阳腾络沸。参乎从阴从阳法。色厥而精脱于下。急与大剂挽元法。肾厥宗许学士之椒附以通阳。蛔厥有仲景之安蛔法。阳极用救阴峻剂。阴极有扶阳方法。种种规模已为全备。及参案中。先生于是症独重在肝。
盖肝者。将军之官。善干他脏者也。要知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痰生。遂火沸风旋神迷魂荡。无所不至矣。若犯于上者。不免凌金烁液。有门冬汤。及琼玉膏之补金柔制法。
若犯于中。而为呕为胀者。用六君去术。加木瓜姜芍之类。及附子粳米汤加人参。为补胃凝肝法。若震及心脾。而为悸为消者。用甘麦大枣汤。合龙蛎之属。为缓急重镇法。若挟少阳之威而乘巅摇络者。用羚羊钩藤元参连翘之剂。为熄风清络法。若本脏自病。而体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类。为益体宣用法。若因母脏之虚。而扰及子脏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龟甲磁朱。及复脉减辛味。复入鸡黄之属。为安摄其子母法。至于痿厥之治。尤觉神奇。
取血肉介类。改汤为膏。谓其力味重实。填隙止厥最速。此岂非补前人之未备。开后学之法门者乎。参是案者。幸毋忽诸。(邵新甫)徐评 案中所载甚杂。或有痫症。或有痉症。或有怔忡症。或有火郁症。或有惊恐症。或有痰迷症。皆谓之厥。此编书者之过也。至于当用人参。则厥症十不得一者。乃居其三四。恐留邪之害。
必有受之者矣。
惊
某 惊则气逆。阳泄为汗。用重镇压惊。(气逆阳泄)川桂枝木(五分) 黄 (去心二钱) 人参(一钱) 龙骨( 一钱半) 左顾牡蛎( 一钱半)某 惊恐伤神。不语。(痰火阻窍)建兰根汁 姜汁 金汁共和一处。隔汤炖。徐徐服。
某 因惊外触。见症神怯欲迷。已经肢厥冷汗怕动。仿镇怯理虚。(脏燥阳浮)人参 茯神 枣仁 生龙骨 石菖蒲 炙草 南枣 陈淮小麦 早上服杨(氏) 经血期至。骤加惊恐。即病寒热。心悸不寐。此惊则动肝。恐则伤肾。最虑久延脏燥。即有肝厥之患。
淮小麦 天冬 龙骨 牡蛎 白芍 茯神陈(二九) 心中若烟雾。嗳则气散。少顷即聚。易惊恐畏惧。呕逆不渴。自述难鸣苦况。泻后亡阴。热药劫阴。前议和胃不应。主以镇之摄之。
炙甘草 淮小麦 大枣 枣仁 青龙骨某 骤惊。阳逆暴厥。为肝胆病。昼则心悸是阳动。夜则气坠属阴亏。用收固肾肝可效。(肝肾阴虚阳浮)生地(五钱) 萸肉(一钱)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五味(一钱) 真金箔(三张)经云。惊则伤胆。恐则伤肾。大凡可畏之事。猝然而至者谓之惊。若从容而至。可以宛转思维者。谓之恐。是惊急而恐缓也。夫惊症。大人亦有之。小儿最多。因其神志未坚。胆气未充。故每遇稍异之形声。即陡然而惊矣。惊之所伤。由心猝及乎胆。由胆即及乎肝。遂致心主君火。兼肝胆中相火风木。骤然而起。症现搐搦 。神昏谵妄。肢冷厥逆。吐乳身热。目窜口噤。种种所患。无非心肝胆之现症。而实毫无外感之风邪。此因外受之惊。而动内之木火风也。故但当以一惊字。立为病名。斯乃切当。因其内风沸起。遂加一风字。因病来迅速又加一急字故遂有急惊风之病名。此已属牵强附会矣。至于今之混称为急惊风者。更属背谬。总因小儿阴气未充。外感之风温风热风火。以及寒邪化热。并燥火诸症。最易伤阴。阴伤则血不营筋。液伤则脉络滞涩。热盛。亦能使内之木火风相继而起。所现之症。与受惊者类亦相同。然实非因受惊而起。其所治之法。大有区别。如果因惊者。治宜安养心神。镇惊定怯。甘凉清内热。柔润熄肝风。或少佐芳香。通其窍络。舒其结闭。至于刚热燥涩。表散之药。概不可用。若无惊而但感外邪者。有宜于凉散。有宜于温散。有宜于苦寒清火。有宜于甘温扶阳。或补或泻。自当按六淫之邪而施治。与惊字毫无关涉。奈今之医者。每遇非惊之症。因不能辨明六气中所伤何气。却定不出病名。遂强将一惊字混入。藉口漫称为急惊风症。掩饰欺人。病家亦酷信之。以为小儿防范难周。焉有无惊之理。其所订之方错杂游移不知治惊总以心肝胆为主。若治时邪。须兼肺胃脾肾。三焦营卫经络而论。大不相同也。更有一种称慢惊风之病名者。尤属怪诞不经。必当亟为驳正。有论在幼科吐泻之后。宜合观之。(华岫云)徐评 风字最妙。凡肝胆之疾。无不因风。肝为风脏。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不但外风名风。即内风亦名风。故大人口眼歪斜。神昏厥冒。亦名中风。与小儿亦相类。何独小儿之病不得名风也。
癫痫
孙(十八) 神呆脉沉。因惊恐以致痫疾。语言不甚明了。此痰火阻其灵窍。深戒酒肉浓味。静室善调。
经年可愈。(惊恐痰火升)黄连 黄芩 山栀 枳实 橘红 胆星 菖蒲 远志陈 动怒惊触。乃外加扰内。致五志阳越莫制。古人集癫痫狂辨。以阳并于阴。阴并于阳。互异。
今以阳逆狂乱。非苦药之降。未能清爽其神识也。当归龙荟丸三钱。
倪 骤然惊惕。阳气上逆。遂神呆不寐。倏尔叫喊。不食不饥不便。有癫痫之象。龙荟丸二服。
卢(十四) 痰病已成痫疾。难愈。
竹节白附子 天竺黄 陈胆星 石菖蒲 川连 郁金 茯神 橘红汪 惊恐。阳升风动。宿痫遂发。吐痰呕逆不言。络脉失利也。(阳气郁窍络阻)羚羊角 石菖蒲 胆星 远志 连翘 钩藤 天麻 橘红曹(十四) 春病及长夏。痫厥屡发。前用龙荟丸意。苦泄肝胆。初服即泻。此久病阴分已虚。议理阴和阳。入酸以约束之。
生鸡子黄 阿胶 川连 黄柏 生白芍 米醋金(二十) 痫厥。神呆肢强。
犀角 羚羊角 元参 菖蒲 炒半夏 炒远志 郁金 橘红吴 惊狂。乃木火扰动。虽得平静。仍心悸怔忡。夜卧不寐。诊脉虚细如丝。已非痰火有余。议补心丹。以理心之用。(木火动心神虚)人参 茯神 枣仁 元参 丹参 天冬麦冬 生地 川连 柏子仁 菖蒲 桔梗 远志叶(氏) 每遇经来紫黑。痫疾必发。暮夜惊呼声震。昼则神呆。面青多笑。火风由肝而至。泄胆热以清神。再商后法。(木火郁血滞)丹皮 丹参 细生地 黑山栀 茺蔚子 胡黄连 调入琥珀末张(二二) 入冬不寐。痫疾遂发。此阳不潜藏。治在肝肾。(肝肾阳升) 用虎潜法。
某 癫疾。脉不鼓指。议交心肾。益神志。(火郁心肾不交)生地 龟甲 黄柏 川连(酒炒) 菖蒲 茯神 远志 山栀 竹叶叶(二九) 五志阳升。神识迷惑。忽清忽甚者。非有形质之邪。乃热气化风上巅。致于竟夜不寐。攻痰疏利。决不效验。先以极苦之药。冀其亢阳潜降。(风阳阳亢)生地 龙胆草 丹参 木通 山栀 芦荟 青黛 薄荷某 平昔操持。身心皆动。悲忧惊恐。情志内伤。渐渐神志恍惚。有似癫痫。其病不在一脏矣。医药中七情致损。二千年来。从未有一方包罗者。然约旨总以阴阳迭偏为定评。凡动皆阳。当宗静以生阴是议。阳乘于络脏阴不安。敛摄镇固。久进可效。家务见闻。必宜屏绝。百日为期。
(劳心太过)人参 廉珠 茯神 枣仁 炙草 生龙骨 萸肉 五味 金箔天地。一阴阳也。阴阳和则天清地宁。一有偏胜。遂有非常之变。人身亦一阴阳也。阴阳和则神清气定。一有偏胜。自致不测之 。故内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痫与癫。其原则同也。古人集癫痫狂辨。以为阳并于阴。阴并于阳。此诚不刊之论。言乎现症。狂则少卧不饥。
妄言妄笑。甚则上屋逾垣。其候多躁而常醒。癫则或歌或哭。如醉如痴。甚至不知秽洁。其候多静而常昏。痫则发作无时。卒然昏仆。筋螈 。口中作声。后人因其声似。分马痫牛痫猪痫羊痫鸡痫五名。其候经时而必止。推其病因。狂由大惊大怒。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之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胞络。三阴蔽而不宣。
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至于主治。
察形证。诊脉候。以辨虚实。狂之实者。以承气白虎。直折阳明之火。生铁落饮。重制肝胆之邪。虚者当壮水以制火。二阴煎之类主之。癫之实者。以滚痰丸。开痰壅闭。清心丸泄火郁勃。虚者当养神而通志。归脾枕中之类主之。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
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狂癫痫三症治法。
大旨不越乎此。今如肝风痰火者。苦辛以开泄。神虚火炎者。则清补并施。肝胆厥阳化风旋逆者。以极苦之药折之。神志两虚者。用交心肾法。劳神太过者。宗静以生阴意。为敛补镇摄。方案虽未详备。而零珠碎玉。不悉堪为世宝哉。医者惟调理其阴阳。不使有所偏胜。
则郁逆自消。而神气得反其常焉矣。(龚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