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羚羊角 白蒺藜 海桐皮 滑石 大豆黄卷 苡仁又 照前方去蒺藜苡仁加连翘青菊叶花粉。

又 羚羊角 犀角 连翘 海桐皮 大豆黄卷 花粉 姜黄 金银花金 风湿热走痛。二便不通。此痹症也。

杏仁 木防己 寒水石 郁金 生石膏 木通李 风湿肌肿而痛。畏热。

炒黄柏 茅术 制蒺藜 木防己 秦艽 钩藤又 黄柏 防己 茯苓 苡仁 萆 虎骨杨 四肢流走痹痛。风胜移走。湿凝为肿。下焦为甚。邪入阴分。蠲痛丹。

蒋(氏) 便溏食少。腰腹以下骨骱肢节沉痛。

人参 生于术 制白松香 茯苓 汉防己 北细辛 川独活 苡仁王 身半以上属阳。风湿雨露从上而受。流入经络。与气血交混。遂为痹痛。经月来。外邪已变火化。攻散诸法。不能取效。急宜宣通清解。毋使布及流注。

防己 姜黄 蚕砂 杏仁 石膏 滑石毛(氏) 风湿相搏。一身肿痛。周行之气血为邪阻蔽。仿仲景木防己汤法。

木防己 石膏 杏仁 川桂枝 威灵仙 羌活洪(四三) 湿盛生热生痰。渐有痿痹之状。乃阳明经隧为壅。不可拘执左属血右属气也。金匮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今有痛处。治在气分。(湿热)生于术(三钱) 生黄 (三钱) 片姜黄(一钱) 川羌活(一钱) 半夏(一钱) 防风(五分)加桑枝(五钱)又 术固卫升阳。左肩胛痛未已。当治营中。以辛甘化风法。

黄 当归 炙草 防风 桂枝 肉桂张 骨骱走注行痛。身体重着。不能转舒。此为湿痹。但阳虚之质。忌辛散苦寒药。

桂枝木 木防己 苡仁 羚羊角 大豆黄卷 杏仁 橘红方 左脉弦大。面赤痰多。大便不爽。此劳怒动肝。令阳气不交于阴。阳维阳跷二脉无血营养。

内风烁筋。跗 痹痛。暮夜为甚者。厥阴旺时也。病在脉络。

金斛 晚蚕砂 汉防己 黄柏 半夏 萆大槟榔汁又 痛右缓。左痛。湿热未尽。液虚风动也。

生地 阿胶 龟版 豆皮 茯苓 通草某(十九) 舌白目彩油光。腰痹痛。湿邪内蕴。尚未外达。必分利湿邪为主。

杏仁 苏梗 木防己 浓朴 茯苓皮 花粉 晚蚕砂 茵陈吴(氏) 风湿化热。蒸于经络。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营卫不肯宣通。怕延中痿。

生石膏 杏仁 川桂枝 苡仁 木防己又 石膏 杏仁 木防己 炒半夏 橘红 黑山栀 姜汁 竹沥石 脉数右大。温渐化热。灼及经络。气血交阻。而为痹痛。阳邪主动。自为游走。阳动化风。肉腠浮肿。俗谚称为白虎历节之谓。

川桂枝 木防己 杏仁 生石膏 花粉 郁金又 照前方去郁金加寒水石晚蚕砂通草。

又 脉大已减。右数象未平。痛缓什七。肌肤甲错。发痒。腹微满。大便不通。阳明之气未化。热未尽去。阴已先虚。不可过剂。

麻仁 鲜生地 川斛 丹皮 寒水石 钩藤某 久痹酿成历节。舌黄痰多。由湿邪阻着经脉。

汉防己 嫩滑石 晚蚕砂 寒水石 杏仁 苡仁 茯苓宋 病者长夏霉天奔走。内踝重坠发斑。下焦痛起。继而筋掣。及于腰窝左臂。经云。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夫下焦奇脉不流行。内踝重着。阴维受邪。久必化热烁血。风动内舍乎肝胆。所谓少阳行身之侧也。诊得右脉缓。左脉实。湿热混处血络之中。搜逐甚难。此由湿痹之症失治。延为痿废沉 矣。三年病根。非仓猝迅攻。姑进先通营络。参之奇经为治。考古圣治痿痹。

独取阳明。惟通则留邪可拔耳。(湿热入血络)鹿角霜 生白术 桂枝 茯苓 抚芎 归须 白蒺藜 黄菊花某 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脓疡日多未已。渐而筋骨疼痛。金匮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数年宿病。勿事速攻。夜服蒺藜丸。

(午服)犀角 元参 连翘心 野赤豆皮 细生地 丹参 姜黄 桑枝张(二九) 四肢经隧之中。遇天令阴晦。疼痛拘挛。痈疽疡溃脓。其病不发。疡愈病复至。抑且时常衄鼽。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倘失其治。年多气衰。延至废弃沉 。(痰血壅塞经络)当归须(四两) 干地龙(二两) 穿山甲(二两) 白芥子(一两) 小抚芎(一两) 生白蒺(二两)酒水各半法丸。

沈 从来痹症。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 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病中复反者。口鼻复吸暑热也。是病后宜薄味。使阳明气爽。斯清阳流行不息。肢节脉络舒通。而痹痿之根尽拔。至若温补而图速效。又非壮盛所宜。(暑伤气湿热入络)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生于术 枳实 川连 泽泻 竹沥姜汁法丸。

暮服白蒺藜丸。

某 冬月温舒。阳气疏豁。风邪由风池风府。流及四末。古为痹症。忽上忽下。以风为阳。阳主动也。诊视鼻明。阳明中虚可见。却邪之剂。在乎宣通经脉。(卫阳疏风邪入络)桂枝 羚羊角 杏仁 花粉 防己 桑枝 海桐皮 片姜黄又 症已渐安。脉络有流通意。仲景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知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寒可去热。甘味不伤胃也。

甜杏仁 连翘 元参 花粉 绿豆皮 梨汁又 余热尚留。下午足寒。晨餐颈汗。胃未调和。食不甘美。因大便微溏。不必过润。

北沙参 麦冬 川贝 川斛 陈皮 谷芽沈(三七) 用养肝血熄风方。右指仍麻。行走则屈伸不舒。戌亥必心热烦蒸。想前法不效。杞归辛温。

阳动风亦动矣。议去辛用咸。若疑虑途次疟邪未尽。致脉络留滞。兼以通逐缓攻亦妙。(肝阴虚疟邪入血络)熟地 龟胶 阿胶 秋石 天冬 麦冬 五味 茯神 蜜丸晨服。

桃仁 穿山甲 干地龙 抚芎 归须 丹皮 红花 沙苑 香附汁丸。夜服。

某 仲景以经热则痹。络热则痿。今痹痛多日。脉中筋急。热入阴分血中。致下焦为甚。所谓上焦属气。下焦属血耳。(热入下焦血分)柏子仁 当归 丹皮 钩藤 川斛 沙苑又 痹痛。右膝甚。

生虎骨 柏子仁 牛膝 萆 苡仁 茯苓某(四八) 脉弦劲右足踝 肿痛。得暖得摩稍适。此风寒湿三气。混入经隧而为痹也。当用辛温。宣通经气为要。(风寒湿入下焦经隧)活络丹一丸。陈酒下。

某 痹痛在外踝筋骨。妨于行走。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

川乌 全蝎 地龙 山甲 大黑豆皮某 病后过食肥腻。气滞热郁。口腻粘涎。指节常有痹痛。当从气分宣通方法。(气滞热郁)苏梗 杏仁 蒌皮 郁金 半夏曲 橘红陈(五四) 劳动太过。阳气烦蒸。中年液衰风旋。周身痹痛。此非客邪。法宜两调阳明厥阴。(肝胃虚滞)黄 生白术 制首乌 当归 白蒺藜 黑 豆皮张(五三) 烦劳郁勃之阳。变现热气内风。内经以热淫风消。必用甘寒。前议谓酒客不喜甘味。且痰多食少。亦忌甘腻滋滞。用清少阳胆热者。酒气先入肝胆也。酒汁湿着。肠胃受之。理明以通胃。胃肠气机流行。食加。滑泄颇减。今者气热。当午上冒。经络痹痛亦减于平日。主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佐之。(肝胆风热)童桑 羚羊角 天门冬 枸杞子 白蒺藜 丹皮 茯苓 霍山石斛 共熬膏。

某(氏) 血虚风痹。骨骱肿痛。

羚羊角 细生地 元参 当归 桂枝 桑枝 白蒺藜金(三二) 痹痛在下。重着不移。论理必系寒湿。但左脉搏数。经月遗泄三四。痛处无形。岂是六淫邪聚。然隧道深远。药饵未易奏功。佐以艾灸。冀得效灵。(精血虚)枸杞子 肉苁蓉 虎骨胶 麋角胶 杜仲 桑椹子 天冬 沙苑 茯苓 溶胶丸。

孙 脉右大。阳明空。气短闪烁欲痛。(气虚)人参 生黄 熟白术 炙草 广皮 当归 白芍 半夏 防风根 羌活又 益气颇安。知身半以上痹痛。乃阳不足也。

人参 黄 熟于术 炙草 桂枝 归身 白芍 川羌沈 痹痛在右。气弱有痰。

生于术 川桂枝 川独活 片姜黄 白茯苓 陈防己王 辛香走窜。宣通经隧壅结气分之湿。有却病之能。无补虚之益。大凡药饵。先由中宫以布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目钝。然攻病必藉药气之偏。朝夕更改。岂是去疾务尽之道。另于暮夜进养营一贴。(营虚)人参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当归 炒白芍 南枣吴(三六) 筋纵痛甚。邪留正痹。当此天暖。间用针刺以宣脉络。初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之治。(筋痹)生黄 防风 桂枝 炒黑常山 归身 青菊叶汁某 痹痛偏左。入夜尤甚。血中之气不行。(血中气滞)归须 桑枝 苡仁 白疾黎 姜黄 木防己刘(三八) 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盖因顽钝沉痼。着于躯壳。非脏腑虚损。故必以有毒攻拔。使邪不留存。凝着气血。乃效。既效矣。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当此只宜爱护身体。勿劳情志。便是全功道理。愚人必曰以药除根。不知天地之气。有胜有复。人身亦然。谷食养生。可御一生。

药饵偏胜岂可久服。不观方士炼服金石丹药。疽发而死者比比。(血虚络涩)何首乌 黑芝麻 桑枝桂枝汤泛丸。

某 脉沉小数。营中留热。骱骨尚有微疼。宜通经络。佐清营热。(营中热)钩藤 细生地 当归须 白蒺藜 丹皮 片姜黄此 症与风病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故多重着沉痛。其在内经。不越乎风寒湿三气。然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其实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故经云。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云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以及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之义。可知痹病之症。非偏受一气足以致之也。然而病症多端。治法亦异。余亦不能尽述。兹以先生治痹之法。为申明一二。有卫阳疏。风邪入络而成痹者。以宣通经脉。甘寒去热为主。有经脉受伤。阳气不为护持而为痹者。以温养通补。扶持生气为主。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用舒通脉络之剂。使清阳流行为主。有风湿肿痛而为痹者。用参术益气。佐以风药壮气为主。有湿热伤气。及温热入血络而成痹者。用固卫阳以却邪。及宣通营络。兼治奇经为主。有肝阴虚。疟邪入络而为痹者。以咸苦滋阴。兼以通逐缓攻为主。有寒湿入络而成痹者。以微通其阳。兼以通补为主。有气滞热郁而成痹者。从气分宣通为主。有肝胃虚滞而成痹者。以两补厥阴阳明为治。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有肝胆风热而成痹者。用甘寒和阳。宣通脉络为主。有血虚络涩。及营虚而成痹者。以养营养血为主。又有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亦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诸法。故张景岳云。治痹之法。只宜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风燥等药。以再伤阴气。亦见道之言也。(邹滋九)徐评 案多重复。可删。既知风寒湿为痹。则尽属外邪可知。而用人参及温补之药者。十居二三。恐有留邪之患。凡属形体之疾。当外治。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医术之半耳。

痉厥

李 先因呕吐腹痛。随即昏迷。此气火痰上蒙清神为厥。先用乌梅擦牙。令牙关得开。然后用药。(痰火上闭)至宝丹三分。

某 阳气暴张。精绝。令人煎厥。(煎厥)细生地(一两) 阿胶(三钱) 出山铅(打薄五钱) 调珍珠末(一钱)细生地 元参 龟胶 阿胶 淡菜 蚌水又 液涸消渴。都是脏阴为病。前议填阴。药汁浓腻不能多进。但胃口不醒。生气何以再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况肝病治胃。自来有诸。

人参 麦冬 川斛 新会皮 白粳米 干佩兰叶王(四一) 经云。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夫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虽有若无。故曰绝。积之既久。逢夏季阳正开泄。五志火动风生。若煎熬者然。斯为晕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肾。使肝胆相火。内风不为暴起。然必薄味静养为稳。

连翘心 元参心 竹叶心 知母 细生地 生白芍某(二九) 肾厥。由背脊而升。发时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盖足少阴经脉。上循喉咙。挟舌本。

阴浊自下上犯。必循经而至。仿许学士椒附意。通阳以泄浊阴耳。(肾厥)炮附子 淡干姜 川椒 胡芦巴 半夏 茯苓 姜汁泛丸。

某 肾厥。气逆至头。玉贞丸二十粒盛(四九) 脐上心下热炽。咽喉间陈腐气。遂神昏仆厥。经时汗出而醒。病来口涌血沫。乃膻中热拥以致心窍受蒙。若非芳香清透。不能宣通络中瘀痹。(膻中热郁心窍蒙)生乌犀角(一两) 天竺黄(一两) 丹参(一两) 郁金(一两) 云茯神(一两) 石菖蒲(五钱)麝香(一钱) 冰片(五分)各生研。野赤豆皮煎汤泛丸。竹叶汤送下二钱。食后服。

谢(女) 热郁于内。则机窍不灵。春令升泄。木火化风旋扰。螈 搐搦。有癫痫之虑。不可进通经。再劫其阴液。

细生地 郁金 犀角 丹参 石菖蒲 生白芍 竹沥又 火淫于内。治以苦寒。佐以咸寒。

黄连 黄芩 黄柏 黑山栀 牡蛎 生地 冲入方诸水又 脉左坚。经阻半载。戌亥阴时。厥逆肢掣。超时方苏。即欲渴饮。龙荟宣窍。咸苦清火未效。且大便两旬不解。定是热结在血。仿古人厥应下之义。用张子和玉烛散。玉烛散。

罗 温邪内陷。津液被劫。厥阳挟内风上逆。遂致痉厥。(温邪劫液风阳上逆)生牡蛎 阿胶 熟地炭 生白芍 炒远志 石菖蒲又 厥阴误进刚药。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平昔内损。继以暴邪。本属难调。此阴气竭绝。戌亥当防。

熟地炭 磁石 生白芍 木瓜 远志 茯神毛 瘦人而病温热。神呆舌赤。诊脉时。两手牵掣震动。此津液受劫。肝风内鼓。是发痉之原。

议以养胃汁。熄肝风。务在存阴耳。用仲景复脉汤法。去参姜桂。

余 脉细促。神迷。舌缩言謇。耳聋。四肢牵引。牙关不紧。病已月余。乃温邪劫液。阳浮独行。内风大震。变幻痉厥危 。议以育阴熄风法。必得痉止神清。方有转机。

阿胶(二钱) 鸡子黄(一枚) 人参(秋石拌烘一钱) 天冬(一钱) 细生地(二钱) 白芍(一钱半)又 神气稍苏。脉来敛静。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

津液来复。可望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