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注】此章言圣人忘言体道,与时俱化也。希,少也。希言,犹寡言也。以前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由其勉强好辩,去道转远,不能合乎自然。惟希言者,合乎自然耳。向下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比好辩者之不能久。然好辩者,盖出愤激不平之气。如飘风骤雨,亦乃天地不平之气。非不迅激如人,特无终朝之久。且天地不平之气,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此甚言辩之不足恃也。盖好辩者,只为信道不笃,不能从事于道,未得玄同故耳。惟圣人从事于道,妙契玄同,无入而不自得。故在于有道者,则同于道。在于有德者,则同于德。失者,指世俗无道德者。谓至于世俗庸人,亦同于俗。即所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无可不可。且同于道德,固乐得之。即同于世俗,亦乐而自得。此无他,盖自信之真,虽不言,而世人亦未有不信者。且好辩之徒,晓晓多言,强聒而不休,人转不信。此无他,以自信不足,所以人不信耳。

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作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此承前章言好辩者不能持久,犹如跂跨之人不能立行,甚言用智之过也。跂,足根不著地也。跨,阔步而行也。盖跂者只知要强高出人一头,故举踵而立。殊不知举踵不能久立。跨者只知要强先出人一步,故阔步而行。殊不知跨步不能长行。以其皆非自然。以此二句为向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譬喻耳。自见,谓自逞己见。自是,谓偏执己是。此一曲之士,于道必暗而不明。自伐,谓自夸其功。自矜,谓自恃其能。此皆好胜强梁之人,不但无功,而且速于取死。然此道中本无是事。故曰其在道也,如食之余,如形之赘,皆人之所共恶。而有道之士,以谦虚自守,必不处此。故曰有道者不处。以其不能合乎自然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此承前言世俗之士,各以己见己是为得。曾不知大道之妙,非见闻可及。故此特示大道以晓之也。有物者,此指道之全体,本来无名,故但云有一物耳。浑浑沦沦,无有丝毫缝隙,故曰混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故曰先天地生。且无声不可闻,无色不可见,故曰寂寥。超然于万物之上,而体常不变,故曰独立而不改。且流行四时,而终古不穷,故曰周行而不殆。殆,穷尽也。天地万物,皆从此中生,故曰可以为天下母。老子谓此物至妙至神,但不知是何物,故曰吾不知其名,特字之曰道。且又强名之曰大道耳。向下释其大字。老子谓我说此大字,不是大小之大。乃是绝无边表之大。往而穷之,无有尽处。故云大曰逝。向下又释逝字。逝者远而无所至极也。故云逝曰远。远则不可闻见,无声无色,非耳目之所到。故云远曰反。反,谓反一绝迹。道之极处,名亦不立,此道之所以为大也。然此大道,能生天生地,神鬼神王。是则不独道大,而天地亦大。不独天地大,而王亦大。故域中所称大者有四,而王居其一焉。世人但知王大,而不知圣人取法于天地。此则天地又大于王。世人但知天地大,而不知天地自道中生,取法于道。此则道又大于天地也。虽然,道固为大,而犹有称谓名字。至若离名绝字,方为至妙,合乎自然。故曰道法自然。且而大道之妙,如此广大精微。而世人岂可以一曲之见,自见自是以为得哉。此其所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耳。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此诫君人者,当知轻重动静,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然重字指身。轻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贵。静字指性命。躁字指嗜欲之情。意谓身为生本,固当重者。彼功名利禄,声色货利,乃身外之物,固当轻者。且彼外物必因身而后有,故重为轻之根。性为形本,固至静者。彼驰骋狂躁,甘心物欲,出于好尚之情者,彼必由性而发,故静为躁之君。世人不知轻重,故忘身徇物,戕生于名利之间。不达动静,故伤性失真,驰情于嗜欲之境。惟圣人不然,虽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辎重,兵车所载粮食者也。兵行而粮食在后,乃大军之司命。虽千里远行,深入敌国,戒其掳掠,三军不致鼓噪以取败者,赖其所保辎重也。圣人游行生死畏途,不因贪位慕禄,驰情物欲,而取戕生伤性之害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为重也。故曰不离辎重。纵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荣观,但恬澹燕处,超然物欲之表。此其尧舜有天下而不与也。奈何后之人主,沈暝荒淫于声色货利之间,戕生伤性而不悟。是以物为重而身为轻也。故曰身轻天下。奈何者,怪叹之词。物重则损生,故曰轻则失根。欲极则伤性,故曰躁则失君。君,谓性也。庄子养生让王,盖释此篇之意。子由本云,轻则失臣。然臣字盖亦指身而言。齐物以身为臣妾,以性为真君,源出于此。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此言圣人善入尘劳,过化存神之妙也。辙迹,犹言痕迹。世人皆以人我对待,动与物竞,彼此不忘,故有痕迹。圣人虚己游世,不与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谓忘于物者物亦忘之。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无辙迹。瑕谪,谓是非辨别,指瑕谪疵之意。圣人无意必固我。因人之言。然,然。不然,不然。可,可。不可,不可。未尝坚白同异,此言之善者,故无瑕谪。筹策,谓揣摩进退,算计得失利害之意。圣人无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后应,曾无得失之心。然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此计之善者,故不用筹策。关键,闭门之具。犹言机关也。世人以巧设机关,笼罗一世,将谓机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设之,亦有能破之者。历观古之机诈相尚之士,造为胜负者,皆可破者也。唯圣人忘机待物,在宥群生。然以道为密,不设网罗,而物无所逃。此闭之善者,所谓天下莫能破。故无关键而不可开。绳约,谓系属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结属人心。殊不知有可属,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虽感而易忘,所谓贼莫大于德有心。圣人大仁不仁,利泽施乎一世,而不为己功,且无望报之心,故使人终古怀之而不忘。此结之善者,故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处世,无不可化之人,有教无类,故无弃人。无不可为之事,物各有理,故无弃物。物,犹事也。如此应用,初无难者,不过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袭明。袭,承也。犹因也。庄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动刀甚微,划然已解。意出于此。观留侯蹑足附耳,因偶语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汉,以得老氏之用。故其因事处事,如此之妙,可谓善救者也。其他孰能与之。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由其饰智矜愚,修身明污,故皆知师之可贵。择类而教,乐得而育,故皆知资之可爱。若夫圣人为举世师保,而不知其师之可贵。化育亿兆,而不知其资之可爱。所谓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此虽在智者,犹太迷而不知,况浅识乎。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此承上章行道之妙,而言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以守道为要妙也。古德云,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然行道之妙,实出于守道之要耳。盖此中知字,即悟也。知雄守雌者,物无与敌谓之雄,柔伏处下谓之雌。溪,乃窊下之地。众水所归之处也。婴儿者,柔和之至也。前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然气虽胜物,物有以敌之。而道超万物,物无与敌者。故谓之雄。圣人气与道合,心超物表。无物与敌,而能顺物委蛇,与时俱化,不与物竞,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由守其雌,故众德交归,如水之就下,故为天下溪也。由乎处下如溪,故但受而不拒,应而不藏,流润而不竭,故曰常德不离。以入物而物不知,如婴儿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以能胜物而不伤,故曰复归于婴儿。知白守黑者。白,谓昭然明白。智无不知之意。黑,昏闷无知之貌。式,谓法则。忒,差谬也。谓圣人智包天地,明并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由其真知而不用其知,故无强知之过谬,故可为天下式。然强知则有谬,谬则有所不知。既有所不知,则知不极矣。今知既无谬,则知无不极,故曰复归于无极。知荣守辱者。荣,乃光荣贵高。辱,乃污辱贱下。谷,乃虚而能应者也。朴,谓朴素。乃木之未雕斲也。谓圣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贵人臣,而不自有其德。乃以污辱贱下,蒙耻含垢以守之。所谓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虚之至也。故为天下谷。由其虚,故常德乃足。德自足于中,则不缘饰于外,故复归于朴素也。以虚而能应物,故朴散则为器。圣人以此应运出世,则可以官天地府万物。故能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弃物。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断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