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兵政十四塞防上(2)
一引書用舊說。宜加排比。各具體裁。官書中。如三通大抵沿舊文。少所發撝。如撰七音略。取之 欽定同文韻統。撰六書略。取之 欽定西域同文志。夫西域同文志。專為譯西而作。故於國書下。先注明西域書。乃次各種書。而所臚僅西域地名人名山川名。若以 皇朝全代全輿論。西域亦一隅之一隅。自宜分類博徵。備詳訓詁。以清文鑑為主。以滿漢官名地名舉例。不得以西域山川舉例。是撰 皇朝六書略。而獨以西域為主矣。三通為本館朝夕編摩取材之書。故特發其凡以勸慎重。
一舊志驛站下云。自獨石口至蒿齊忒九百餘里為一路。置驛九。考理藩院檔冊。稱實六百里。置郵六。又志於古北口喜囗口外。載乾隆三十六年之新郵。而張家口外亦有新郵。自穆哈哩喀遜為新站起處。哈拉尼敦為住處。凡十六站。何以失載。又喀爾喀汗自備之郵站。亦宜略志一二。俾往來天使。知厥隘略。
一回部風俗。亦佛教之支流。其人祖曰阿旦。其教祖曰默赫爾默特。其師曰阿渾。其同種曰穆哩斯瑪柰。其學問曰二令。戒邪淫。戒食犬豕。戒妄語。戒酒戒盜。其字頭。始愛里普。其歷元。亦不拘至朔同日分杪無餘之法。而自成章蔀。不置閏。大約為西洋新法歷書之所祖。或云。頗近授時術也。其教實與西洋耶穌教大異。唐時流行中國之景教。水經注之祆祠。自是耶穌教。非默赫爾默特教。皆佛典所稱九十六種旁門之一。鞏祚另有內典旁師攷一篇呈覽。竊按在西洋。則為耶穌教。在蒙古準部。則為宗喀巴教。在回部。則為默赫爾默特二令教。風俗一門。宜區以詳焉。以彰兼收並畜之賾且盛。皈依回教。曰以瑪納底。齋期則旨瑪督。阿勒黑勒。正月也。勒比歐。十月也。撮記之。
一西域屬國。如布魯特之在南部。哈薩克之在北部。向於 天朝恭謹。各官書祗記大概。今中書徐松在西域時。曾鉤稽兩部世系。地界沿革。成兩表。當代奇作。此可以沿用者。
一西藏亦有屬國。猶喀爾喀之囗見巴爾虎烏梁海科布多。回部之囗見布魯特安集延痕都斯坦。準部囗見哈薩克之例。曰廓爾喀。實最大。其次曰作木朗。曰布魯克巴。曰哲孟雄。曰落敏湯。皆宜囗見。廓爾喀本名巴勒布。國初巴勒布三罕。曰葉楞罕。曰布顏罕。曰庫庫木罕。於雍正九年。各奏金葉文遞哈達。譯出詞旨甚恭順 命以玻囗磁器賞之。後三罕合為一。故巴勒布益強大。戊申辛亥兩用兵。亦 皇朝巨事實也。風俗形勢宜備載。
以上都十八條。皆舉其炳炳顯顯者。餘小事頭緒尚多。未易鬯宣。懼循襲而不改。闕略而不補。顛舛而不問。苟囗而不具。棄置而不道。回護而不變。有重修之費。有重修之名。將使後之專門者靡所鏡也。中華文獻。夥有通人。無甲第名位。弗敢妄議。惟此類語言文字。求之親到其地者。尚或瞢昧答不中問。可知從事鉛槧之難。鞏祚雖非絕詣。自是孤學倘蒙垂擇。致為榮幸。於己非有利焉。不勝悚惶待教之至。
說張家口
龔鞏祚
張家口。在宣化府萬全縣正北境。察哈爾都統駐焉。凡囗力軍臺贖罪者駐焉。囗力者。效力軍臺也。何以駐張家口。近今五十年駐張家口也。昔之日稱軍臺者何。 仁皇帝親北征。有事蒙古。 純皇帝命將西征。出入蒙古。軍臺始於平噶爾丹時。密於追達瓦齊時。周囗密布於設定邊左副將軍時。今無軍事。何以稱軍臺。曰猶內廷有軍機處。無軍事亦得稱也。軍臺起訖如何。以口外察哈爾為起。而北而西北而又西。以烏里雅蘇臺為止。凡四十八臺。無軍有臺何也。通檄報也。察哈爾都統與定邊左副將軍遙聲援。中閒哲卜尊剌麻喀爾喀四汗與理藩院往返之檄報。臺員率驛丁奉之走。驛丁受雇受此也。臺員囗力囗此也。駐張家口何名。曰戍張家口也。張家口烏用戍。曰旅焉而已。臥焉而已。有財三年估。無財三年旅。問何所始也。始於臺員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勞。入貲充公。白都統。都統許之。以其貲雇蒙古代之。勢也。情也。非法也。亦無臺費之名。亦不 上聞。今臺費 上聞。臺費行而臺員除矣。如有人不能出臺費。願充臺員。今許之乎。反不許。又如有人願亦出臺費。亦充臺員。則許之乎。亦不許。何以不許。曰都統但聞五十年事。不聞康熙事。不聞乾隆初年事。王元鳳。天下士也。為桂陽州知州。下車禽豪蠹大創之。又平猺有奇功。 天子嘉之。錫之孔雀翎。擢為陳州府知府。元鳳入覲 天子。方留京師。而州大猾夜出境。為飛語達京師。竟聞 天子。 天子使使鞫之。使者受單詞。當元鳳以革職發往軍臺 囗力贖罪。是獄也。冤元鳳者半天下。元鳳獨飛揚而大喜。就逮時。謂送吏曰。元鳳足蹟囗中華。獨未得至西北塞外。一見 聖朝中外為一之盛。吾此行甘騎橐駝佩短刀往來風沙中。龔鞏祚屬之曰。吾為蒙古圖志。某部落某山。尚未有圖。子皆為我補之。龔鞏祚乞假五日。送之出居庸關。逾八達嶺而反。既聞兵部尚書青陽王公言。近日事例如此。既又聞常熟蔣君言。吾嘗以譴行。臥三年。納貲乃還。如青陽言。既又得王元鳳書。又如青陽言。吁。天下事名實不相應。什九如是哉。元鳳書中又云。吾到戍三日。獨騎橐駝。懷筆墨。至大禁門欲出。門者叱之而止。大禁門。則張家口北門也。
說居庸關
龔鞏祚
居庸關者。古之譚守者之言也。龔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東西遠相望。俄焉而相輳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閒。如因兩山以為之門。故曰疑若可守然。關凡四重。南口者。下關也。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出北門十五里。曰中關。又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出北門又十五里。曰上關。又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出北門又十五里。曰八達嶺。又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蓋自南口之南門。至於八達嶺之北門。凡四十八里。而關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下關最下。中關高倍之。上關高倍之。八達嶺之俯南口也。如窺井。形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關之北門。大書曰居庸關。景泰二年修。八達嶺之北門。大書曰北門鎖鑰。景泰三年建。自入南口。流水齧吾馬蹄。涉之瑽然鳴。弄之則忽涌忽伏而盡態。囗之則至於八達嶺而窮。八達嶺者。古溼餘水之原也。自入南口。木多文杏柿蘋婆棠梨。皆怒華。自入南口。或容十騎。或容兩騎。或容一騎。蒙古自北來。鞭橐駝與予摩臂行。時時橐駝衝予騎墮。予亦撾蒙古帽墮於橐駝前。蒙古大笑。予乃私歎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關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予江左士也。使予生趙宋之世。目尚不燕趙。何由與反毳者。相撾戲於萬山閒。生我 聖清中外一家之世。豈不傲古人哉。蒙古來者。是歲克西克騰蘇尼特。皆入京詣理藩院交馬云。自入南口。多霧。若小雨。過中關。見稅亭焉。問其吏。曰今法網囗大。稅有漏乎。吏曰。大匡小匡。大偷橐駝小偷羊。予歎曰。信若是。是有閒道矣。自入南口。四山之坡陀之囗。有護邊牆數十處。問之民。皆言是明時修。微稅吏言。吾固知有閒道出沒於此。護邊牆之閒。承平之世。漏稅而已。設生昔之世與凡恃關以為險之世。有不大駭北兵自天而降者哉。降自八達嶺。地遂平。又五里。曰岔道。
吉林防務
胡傳
東三省為 國家根本重地。而吉林中處其閒。南障長白。北帶混同。東襟大海。延囗數千里。而長白以西。兼以奉天為重蔽。混同以北。又以黑龍江為外藩。雖地處極邊。其實形同腹裏。自咸豐十年。俄羅斯佔據我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各地。於是吉林東邊。在在與俄接界。今我設防於三姓甯古塔琿春。俄駐兵於伯力巖杵河海參崴。彼處處通海。便於轉輸。我陸運道遠。易致罷敝。似彼常處其逸。而我常處其勞。然以天時地勢揆之。冬春二時。江海冰堅。船不能駛。彼若入寇。接濟維艱。夏秋二時。彼運雖利。而我惟琿春一處。地與彼逼。外無障蔽。最宜留意。甯古塔則東有無人之地五六百里。山川糾紛紛。溪囗泥淖。為之阨塞。三姓至黑河口八百里。江路多。陸路多淖。天然險阻。足以限彼長驅。彼此相較。勞逸正復相等。所患者。黑龍江之江防未設也。奉天之海防未固也。黑省囗防。則吉有肩背之患。奉省囗防。則吉有咽喉之憂。以兵言之。吉省有駐防之兵。無游擊之兵。能禦其東。不能兼顧西南北也。以餉言之。吉林練防各餉。皆仰給於京師。一旦遼水東西。稍有梗塞。轉運道絕。三姓甯古塔琿春之兵。不能枵腹以禦敵也。且強鄰毒智。專事蹈瑕。前竊據我吉黑東北各地。後強佔我伊囗各城。皆乘我中原多故。不能兼顧邊陲。而狡然以逞。近日和議得成。雖幸彼內有變。亦恃我海宇昇平。無有釁隙耳。自是以往。如我內地有事。彼之故智必將復萌。當此之時。中邊交警。軍需浩繁。戶部之帑。或頒發不時。吉林之防。正萬分危急。縱奉黑二省。江防海防。均極嚴密。而吉軍亦岌岌可虞。吉軍如或囗防。奉黑二省。勢形中斷。亦難自立。從此東北之事。不可為矣。故為吉林計。既須與奉黑二省通力合作。又須於無事之日。早求自給之方。能就地籌餉。以足軍食。上策也。不能就地籌餉。而能多預備。廣積邊儲。中策也。今但設一面之兵。而又無半年之蓄。夫豈萬全之道哉。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書曰。有備無患。深維邊防久遠之計。以使 國家根本重地。固如金湯。亦惟統籌全局。熟察外情。先事而謹其備耳。
吉林根本說
曹廷杰
欽惟我 大清龍興東土。吉林實為根本之區。自 太祖高皇帝受命於天。削平諸國後。滿洲五部。長白山二部。扈倫四部。皆在吉林瀋陽之交。征東海渥集部。虎爾喀瓦爾喀三部。皆在吉林東。以定根本。征索倫在黑龍江北。以固籓籬。經營數十年。迄 太宗文皇帝而大功底定。嗣羅剎竊據尼布楚城。恃為巢穴。逐漸侵擾。順治時屢煩偏師。至 聖祖仁皇帝獨斷致討。羅剎乃平。恭讀康熙二十四年六月 上諭有曰。治國之道期於久安長治不可圖便一時當承平無事朕每殫心籌畫即今征羅剎之役似非甚要而所關甚鉅羅剎擾我黑龍江一帶三十餘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定息。康熙二十七年五月 上諭有曰。羅剎侵我邊境與我兵築城愛琿兩次進勦雅克薩攻圍其城一切情事瑪拉可與諸臣詳言之俾洞曉其故始知朕從事羅剎原委。敬譯 聖意。蓋以吉林為根本重地。恃黑龍江為屏障。雖一時滿漢諸臣。咸謂羅剎距中國道遠。難以成功。而 聖慮深遠。獨酌定天時地利運餉進兵機宜。不徇眾見。決意命將出師。深入撻伐。使數十年盤踞之羅剎畏威懷德。返我侵地。以培根本。則吉林者。豈但為盛京屏障哉。何願船形勝論曰。吉林為東三省之一。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餘里。廷杰按吉林北極高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東十度二十七分。古肅慎氏地。漢挹婁。北朝勿吉。隋靺鞨。唐燕州。尋為渤海廷杰按唐書。渤海王。都臨忽汗河。即虎爾喀河。今牡丹江。所謂金源也。所據。遼甯江州。金肇州信州及率賓等路地。元海蘭府。明分設各衛所。後屬 本朝。初設將軍於甯古塔。廷杰按順治十年。始於甯古塔設昂邦章京副都統以鎮守之。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為鎮守甯古塔等處將軍。其地北極高四十五度。偏東十三度二十分。後移吉林。廷杰按康熙十五年。移甯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鎮守甯古塔。乾隆二十一年。改甯古塔將軍為吉林將軍。自是始稱吉林省。而別設吉林甯古塔伯都訥阿勒楚喀三姓各副都統。以佐其治。廷杰按康熙三十年。設伯都訥副都統。乾隆二十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論者第以吉林北接龍江。南輔遼瀋。為東方四達之衢。不知其地域廣遠。東至庫葉島。跨海外數千里。東北至赫哲費雅喀部落。延袤三千餘里。重關巨囗。捍衛天府。廷杰案何氏東海諸部內屬述略敘曰。為盛京屏障者。吉林也。為吉林根本者。東海諸部也。實為東北第一雄鎮。不僅遠迎長白。近繞松花。廷杰按松花江。滿洲語呼松阿里必拉。亦呼宋瓦江。稱形勝之美也。廷杰按咸豐十一年。與北國分界。由烏蘇里江口。逆流入興凱湖。踰嶺抵圖們江口。江以東皆為彼屬。於是甯琿姓三城邊防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