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禮政七宗法(2)
履又案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而遷。雖有定制。然又當有別宗之法。如受封爵如古之諸侯比者。起家為卿大夫如古之始爵比者。賜專祠者。從祠文廟及入賢良昭忠名宦鄉賢祠者。其子孫皆當世世祀之。雖本支庶得尊為祖。其世適別為大宗。而仍宗其所謂百世不遷之宗。此即大小宗而參其變。妄意如此。未知當否自記
漢梅福云。諸侯奪宗。謂父為士庶。子封為諸侯。則庶子奪宗嫡主祭祀也。通典禮十二。案今自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宜竟依古諸侯之例奪宗。
答陳仲虎論喪主書
張履
來書謂古人宗祧。最重適庶。今見卿大夫家之喪。有承嗣長子已故。案此謂先無子。立同宗為子。後自生庶子。故為先所立為長子。有孫齒已長。不以為主。而以數齡之庶子為之者。又有所生長子已故。已立孫。案此謂長子死無子。為之立嗣者。若立親孫。而又以庶子主喪。失禮甚顯。非所疑也。不以為主。而以數齡之庶子為之者。推其意。欲蔭襲爵命。得及其子耳。不知於古今禮制。有合焉否。履按後世立嗣之輕。與古殊異。而為後與未為後。又往往不辨。試以宗法論。禮。惟大宗立後。而為後之名。定於身後。惟年七十當傳重。傳重。謂傳宗廟祭祀之重。曲禮。七十曰老而傳。疏謂猶親祭。引王制八十齊喪之事不及注。不齊則不祭為證。萬氏充宗謂傳則不親祭。而於王制八十之文。未有以解。履案曲禮言七十。王制言八十。記者各述所聞耳。無子傳於將為後之嗣。特牲禮嗣舉奠。注。嗣主人將為後者。疏。不言適而言將為後。欲見無適長立庶子。及同宗為後。皆是。据此。則嗣可預立。然未名為後。至老而傳重。雖猶未為後。而已行為後之事矣。其立後待傳。亦必年已向老。古人重此事。必不在中年 無適子而有庶子者。或生前即立之。如季武子之立悼子是。或立於身後。如孟莊子卒。公鉏為立羯。及檀弓衛石駘仲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是。則尟有嗣已故。且有孫長矣。而又自有庶子之事。老而生庶子。亦問有之。故云尟。又禮。父在。長子為適不為宗。汪堯囗亦言之。無子而死。則立庶子。所謂體而不正及同宗為後。不為此長子立後。喪服小記。適婦不為舅後者。則姑為之小功。注。謂夫有廢疾他故。若無子死不受重者。儀禮。父為長子。賈疏引此文。謂婦既小功不大功。則夫亦不三年期。可知。 案父為長子。以其為正體。又將傳重。不謂已傳重。將傳重係長子之身。不因其有子。若廢疾不堪主宗廟。是非將傳重。雖有子。可立為適孫。亦不為三年。若堪主宗廟。是將傳重。雖無子。亦為三年。賈疏非若適婦則異是。夫有子則適孫為祖後。而適婦為舅後。孫婦以姑在同庶。所謂有適子者無適孫。孫婦亦如之是也。若無子。則舅將立庶子。或同宗為後。為舅後者。即其妻而不在此適婦。故姑為之小功。同於庶婦。若然。適子死。父自立後。不為此適子。立後亦已明矣。惟至老而傳。則長子即宗子。王制注。子代之祭。是謂宗子不孤。死而無子。似宜為之立後。經亦無文。或父在不純同宗子禮。父仍自立後。俟庶子次子生。以為長子後。亦可。則亦尟有子死且立孫矣。而又自有庶子之事。惟後世則多有之。中年立嗣。則多嗣子已生孫。而又自生庶子者。中年子死立孫。則亦多自生庶子者。而所謂嗣子若孫。原書意主二嗣孫。今兼論嗣子。率未傳重。謂嗣子及其孫。及不當立者。謂為未傳重之長子立嗣。夫父子之恩。至重也。凡出為人後與取同宗為後。皆迫於大宗不可絕之義。而不得已焉者也。今既有庶子矣。在為嗣者。念人自有後。無庸復為之後。而自請還宗焉。義也。所以全人各子其子之情。而又自遂其反本之志者也。在立嗣者。念已自有後。不可復奪人子孫為後。而令之還宗焉。亦義也。所以遂其反本之志。而適稱夫各子其子之情者也。如是則嫌疑泯。爭競息。而於古今之禮。亦無容多議者矣。此論情與理之至。挾私者不得以藉口。
若夫不還宗者。事有多端。亦有道以處之乎。則視其為後與未為後。為後必傳重主祭。而非徒重服之謂。今使承嗣之長子。如古之老而傳。死而又傳於孫者與。又使所生之長子。亦已老而傳。死而又傳於所立之孫者與。若是。則雖未持重服。而已任主祭之事。即正宗子之名。誠立以主喪。予以蔭襲爵命。雖有後生之庶子。不以易焉可也。制以義者也。使嗣子若孫。但如古之將為後。實未嘗老而傳者與。且本非當立者與。若是。則雖曾持重服。如為嗣母。若嗣祖母。閻氏潛邱劄記。引律文。適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止齊衰杖期。案今律無此文。楊氏峒律服考古。謂新律削去。疑不分祖存沒。皆服斬也。 嗣父祖在。亦仍自主其喪。而未任主祭之事。即無宗子之名。喪服小記。有為庶母後。為庶祖母後。皆非為父祖後者。嗣母嗣祖母雖與庶異。而僅為嗣母嗣祖母重服。究未為嗣父祖後。理得易置。不獨無宗子名而已。喪服注云。凡父於將後者。非長子皆期。疏又云。非適孫承重。同於庶孫大功。則此嗣子若孫。亦僅同庶子庶孫。而不得與適比。彼庶子者。禮得為後。惟不可奪適。而無所避於非適。則立以主喪。予以蔭襲爵命。雖有先立之嗣。不以與焉可也。稱乎情。而未始戾於義者也。即 朝廷之意。蔭襲爵命。以答勳勞重臣。苟與其親生庶子。而非有亂其宗適之嫌。亦何為而不行也哉。阮公之子小芸。當在未有子時。至孔夫人有子。小芸當自請還宗。公亦可使之還宗。不還宗而予蔭襲爵命。公之厚也。而不必為定禮。所後有子。或歸宗。或不歸宗。詳見五禮通考一百四十七。古者大夫不世爵。故宗子不必有爵。理初謂封建之法不行。無所謂承重。承重者。承 朝廷之爵命。此近人多為是論。閣下謂 本朝五等之爵。及蔭襲博士祀生。亦封建。大臣身後。賞給子孫官爵科名。亦爵命是也。而古所謂傳重。乃傳宗廟祭祀之重。實未有爵命之說。而宗法亦無所資於封建。鄙見如此。質諸大雅以為何如。
來書謂喪服祖父為適長孫。父為適長子。視庶孫庶子加重。適孫為祖父亦然。履案惟父卒。然後為祖父後者三年。父在。適孫庶孫同服祖父期。所謂有適子者無適孫。是也。此微誤。又謂庶子但祭考。貴則寄祭曾祖祖於宗子之家。明庶子不得承重也。履案得祭考者。亦父之適也。庶子則不祭。然郤得承重。此亦誤。
或疑既以庶子主喪。所立嗣子若孫。當何服。案。禮為同居繼父期。後繼父自有子。為不同居。服齊衰三月。為嗣父若嗣祖後三年。後嗣父若嗣祖自有子。即不為後。可服期。謂嗣父既不以為後。不可又令重服。宜降於子。九月。謂嗣祖宜降於諸孫。嗣祖如係大宗。宜齊衰九月。無功服。若還宗。則各服其本服。曾為父子祖孫。雖五服之外。亦宜有服。族人為宗子本齊衰三月。此宜有加。或視前恩之輕重而加焉。無不可者。
繼嗣義例問答
吳昆田
或有問於余曰。自世祿廢。大宗不能收族。而支庶皆得立後矣。則人各親其親。各禰其禰。而宗法不幾廢乎。曰。何謂也。漢石渠議云。大宗無後。族無庶子。當絕父以後大宗。通典載田瓊之論曰。以長子繼大宗。諸父無後。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今制云。無子者。許令昭穆相當之姪承繼。小宗可絕。大宗不可絕也。宗法曷為其廢也。曰。絕父以後大宗。子之心安乎。曰。此。不得已之舉也。宗子身隕。族無支庶。祖祀將湮。父心摧痛。故絕小宗以繼之。若有支庶可繼。則不得以小宗後大宗也。子夏曰。族人以支子後大宗。適子不得後大宗。又曰。君子不奪人之宗。亦不可奪宗也。宗且不可奪。而況絕人之後乎。功令有獨子不得出繼之說。今不載。而為之變通其例云。如可繼之人亦係獨子。而情屬同父周親。兩相情願者。亦得承繼兩房宗祧。此即通典所謂以長子後大宗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之遺意也。又即孔子所言凡殤與無後者。祭於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於東房之遺意也。惟獨子兼祧兩房者。有大宗。有非大宗。例又云。凡獨子兼兩祧者。如係小宗獨子。兼承長房大宗。則應於承祧父母丁憂三年。所生父母降服期年。其同屬小宗而以獨子兼祧。自應仍以所生為重。為其所生父母丁憂三年。於兼祧之父母。持服期年。期年內不得應試出仕。其平日考試報捐。仍填所生父母姓名。如此宗法私情兩無遺憾。善之善者也。曰。然則以長繼長之說非。長房無子次房不得有子之說亦非矣。曰。此世俗之陋說不足置辨者也。曰。為人後者。父命之乎。曰。然。孤子不為人後也。晉羊祜無子。撫兄子若子。及祜死。喪之若父。武帝命襲爵。執不從。曰。為人後者父命之。無父命而自為者。叛父也。曰。若宗子死而無支庶可繼。可繼之獨子。又無父命。不將絕大宗乎。曰。此則今制兼祧之說所以盡善也。兼祧則不至絕其所生。而亦以延大宗之統。若所後者非大宗之重。又非絕無可繼之人。則雖身當應繼之序。苟無父命以臨之。而兼祧之說。亦有所不行矣。曰。應繼之序何如。曰。亦於宗法求之而已矣。子夏曰。同宗則可為之後。古大宗而外。又有四宗。曰繼高之宗。曰繼曾之宗。曰繼祖之宗。曰繼禰之宗。其序自近者始。如宗子無後。先求諸同父昆弟之子。無則及其同祖昆弟之子。無則及其同曾祖同高祖昆弟之子。今制云先儘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遠房及同姓為嗣。此其正也。曰。若是。何以處夫繼愛繼賢者也。曰。繼愛繼賢亦無子者。不得已之至情。聖人之所不禁也。功令云。若應繼之人。平日先有嫌隙。則於昭穆相當親族內。擇賢擇愛。聽從其便。夫必應繼之人。有嫌隙而後可。無嫌隙而出此。則亦例之所不許矣。曰。繼後則稱嗣父為父。於所生宜何稱。曰。濮議或稱親或稱伯皆非也。稱親。何以別於所後也。稱伯。何以明其生也。
禮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宋高宗封孝宗之父為秀王。稱曰。太子本生父。本生父。即其父之謂也。 國朝著令曰本生父。蓋本諸此。曰。然則死可稱考乎。曰考成也。事禮成於宮。祭禮成於廟。為人後者。不禰其父而何考之可稱。國。其禮若何。曰。服降則禮亦降。受重他族。恩殺於所生。故為人後者。不為其父母稽顙也。曰。子之所言。有見於功令。有不見於功令者。功令可得而備言乎。曰。功令之義有三。一則準古以定制。一則稱情以從宜。一則因變以設禁。曰昭穆相當。曰同父周親。皆宗法也。曰子雖未娶而因出兵陳亡者。俱應為其子立後。此孔子所謂勿殤之義也。曰子婚而故婦能孀守。或已聘未娶。女身守志。俱應立後。此即從勿殤之義而推之者也。曰獨子夭亡而族中實無昭穆相當。可為其父立繼者。亦準為未婚之子立繼。此即禮所謂臣不殤君子不殤父之義也。此皆準古以定制者也。曰若養同宗之人為子。所養父母。有親生子及本生父母無子。願還者聽。曰子婚而故。若支屬內實無昭穆相當之人。而其父又無別子者。應為其父立繼。待生孫以嗣應為立後之子。此皆稱情以從宜者也。曰若繼子不得於所後。聽其告官別立。其或擇立賢能親愛。若於昭穆倫序不失。不許宗族告爭。並官司受理。曰凡乞養異姓義子。有情願歸宗者。不許將財產攜歸本宗。其收養三歲以下遺棄小兒。仍依律即從其姓。但不得以無子遂以為嗣。曰凡爭產謀繼。及扶同爭繼之房分。均不準其繼嗣。應聽宗族另行公議承立。此皆因變以設禁者也。曰。如是宜無有爭繼者矣。何以與為人後者之紛紛也。曰。射義。記孔子射於矍相之圃。門人揚觶。標覆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而出之。與為人後。謂強為人後者也。與為人後者有二。叛父之子也。擇利之父也。無父命而謂他人父。覬覦財產。而分子以繼人。且一繼再繼。變詐百出。汙辱無恥。蔑祖悖宗。一族之蠹。宗法之害也。吾族中他日儻有類此者乎。明有憲典。幽有鬼神。幾見其不終於傾敗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