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戶政三十錢幣上(7)

此其法奈何。一曰收款放款起數。一以錢也。賦稅本有錢糧之目。錢文又曰通寶。通者。上下通行之謂。顧名思義。本無不宜。應請一切文案。凡載銀一兩者。酌改為一千八百文。下及民間一切票券。嗣後一皆以錢起數。不準以銀起數。犯者其銀入官。其在定章以前。在官欠繳生息各款。在民典借各款。一體換改。一曰解京解省輕齎。兼用銀也。錢重難運。準其以錢易銀運解。其水路可通之地。照舊運錢。一曰。輕齎銷算。由部按時定價。每年一易也。先期頒發一年之價。各省一年內解京及互撥之款。俱照定價銷算。以昭畫一。一曰市價長落。官不強抑。而解款銀錢相易。致有贏絀之數。準別立一款報銷也。各處市價。準雨水糧價之例而加詳焉。分朔望兩期。督撫按月報聞。徵收起解。以錢易銀。解到發放。以銀易錢。皆於朔望相易。以使之一定。其於部定之價。所贏所絀之數。準別立一款。存贏補絀。歲終核銷。此法未嘗廢銀不用。而銀之多少貴賤。可不復問。以目前計之。以九錢而當一兩之用。萬一銀價更增。即以八錢七錢而當一兩之用。銀日益貴。不啻銀日益多。充類至盡。上與黃金同價。猶之以此入以此出也。度支無損毫末。而 國與民之隱收其利者。實非小補。蓋民間各種貿易。往往頓置論銀。而零賣論錢。銀貴以來。論銀者不加而暗加。論錢者明加而實減。以是商賈利薄。裹足不前。今一概論錢。則準本獲利。自然趨之如騖。貨物因之流通。稅項可期增裕。至於鹽務。納課論銀。而賣鹽論錢。銀貴以來。課項倍於鹽價。今改為納錢。商人獲利既多。輸課自易。而尤莫若地丁錢糧一款。為小民沾  皇上莫大之恩也。窮鄉僻壤。無銀可徵。往往以錢代銀。官為轉換。愚民無知。但見年增一年。不無觖望。浙江奉化等處。滋事多由於此。可為寒心。今改徵錢文。正數已減十分之一。火耗傾鎔之費。加之無名。亦當頓減。昔為不加賦而加賦。今為不減賦而減賦。在 國家無絲毫之損。在閭閻沾浩蕩之恩。彼見  聖天子當軍興費絀之時。有此非常曠典。必將感激涕零。輸將恐後。所以節民欠者利猶小。所以固民心者利更大也。或謂中國不重銀。夷市以銀準貨。出洋不更多乎。不知此未離乎重銀之見也。今用錢而以銀為置郵之具。貴也賤也。出洋也不出洋也。總與大局無與也。宋以前不用銀。何以富強自若也。況本無法以使之不出洋。何可為改法咎。且就使銀盡出洋。正有一法以持其後。唐憲宗時。有委錢富家。輕裝合券之法。謂之飛錢。宋蜀中有交子法。富人十六戶主之。嗣又官為置務。有會子關子之目。皆有實錢為本。更非行鈔之比。今山西錢賈。一家輒分十數鋪。散布各省。會票出入。處處可通。何妨仿唐宋遺意。令西商轉換。則輕齎更捷。而無官為置務之繁。此亦一法也。他若議用金玉珠貝諸幣。議鑄大錢。夫黃金便頓不便零。寶玉珠貝一碎不可復。力皆不足以敵銀。大錢當十當百。強輕為重。與行鈔同。而防偽之法難於鈔。製造之費多於鈔。而其不可行亦同。要皆未若用錢不廢銀之法為易簡久大而無獘也。若貪輕齎之小利。貽匱乏之深憂。舉一切 國計民生。盡殉之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之一物。何為也哉。

此壬年作。自道光中葉以後。銀價漸貴。逡巡至於咸豐三四年而極。每兩易錢二千文以上。蓋通商五口。出入各貨略相抵。獨鴉片價皆以現銀出洋。計每年漏銀二三千萬兩。故銀驟貴。當是時。南省米價積賤。石止二千內外。農田出米。而國課徵銀。江浙州縣。加徵無已。先是銀一兩徵錢二千餘文。後漸加至二千八九百文。民重困。其不能加之地。江蘇句容丹徒等縣。定價每兩一千六百八十文。稍加即滋事。浙江奉化等縣略同。官亦重困。同年常州汪君本銓為浙藩。書來質以是法。余善之。遂屬余創是。亦不果上。迨咸豐五六年。泰西諸國大水。桑盡仆。中華絲市驟盛。一年中買絲至六七千萬兩。各貨及鴉片不足抵。則運銀償之。銀遂驟賤以汔於今。是為中外通市一大轉關。蒙往時持銀貴由出洋之說。不信者參半。至是始知蒙說之不謬。惟銀價方慮其日貴。而今轉賤。此料事之難。以今時價言之。可易為每兩千四五百文。斯尤善矣夫。今天下以銀為幣之勢已成。改銀為錢。實不可行。而上下出入之間。為豫備折耗地步。則於用銀大局並行不悖。今者銀價雖平。而賤徵貴。貴徵賤。往來倚伏。轉瞚不可知。汪君此法。未為無見。偶檢得舊。遂附錄焉。不敢掠美。銀價仍而不易。以志吾失云。年來百物騰貴。有甚於銀者。即如匠工一節。國初每工袛銀二三分。見郡縣志者不一。今增三四倍。若以彼時錢數雇工。豈不誤事。然則衡甫之法。亦不可用矣。

擬改銀幣折錢疏

繆梓

竊惟大學言平天下。終之以理財。財者。民心之所繫。絜矩之大端也。周官為周公致太平之書。理財居其半。故聖人戒言利而不諱理財。財之大原在農粟女布。至制幣之法。所以權百物之盈虛。以濟民生而資國用。幣法積輕積重。不病民必病國。甚或國與民交病。是以三代漢唐而降。數千百年以訖有明。幣法屢易。窮則變。變則通。理之常也。 國家減徭省賦。量入為出。每年地丁所入。不過三千萬有奇。鹽課關稅雜賦居地丁三之一。官俸兵餉河工及各款支銷計十之八九。其間水旱之不時。奸宄之竊發。蠲恤有典。勦捕有費。所入時能足額。斯所出無待持籌。而地丁尤為 國家之正供。十餘年以來。奏銷日形短絀。度支有告匱之虞。國匱矣。以為藏富於民可也。而小民困於輸將。與官吏相持。民困矣。以為官吏之中飽可也。而州縣征解竭蹶。挪移補苴。儳然如不終日。是何也。則皆銀價之昂貴為之也。溯自漢以前。銀不為幣。漢武帝始造白金。亦格不行。自漢迄唐。率以錢絹為幣。銀特用於交廣。至宋景祐間。詔諸路歲輸緡錢。福建二廣易以銀。於是以銀代錢。金鑄承安寶貨。公私同見錢用。於是始上下通用銀。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銀為貨。既而許民以銀錢絹代輸租稅。正統二年。又命兩廣福建當輸南京稅糧。悉納白金。後乃囗行之直省。積數千百年。山礦之產。未嘗以供財幣。又自唐宋以來。交廣番舶。所至浸淫。而充溢於中土。適明之中葉。鈔法已敝。錢法正壅。銀得乘時利用。以充正賦。今之情形則大異。昔日之銀。自番舶至者。皆自番舶而往。每歲漏卮以數千萬計。其出方靡有底止。而器皿服飾。中土亦多銷鑠。各省礦產。開採復無成效。銀日益少。價日益昂。以致官民交困。而 國家隱受其患。物有廢興。此亦銀之將廢之時也。夫銀特便於商賈之遠齎。官吏亦省轉運之勞。而最不便於編戶之納賦。農夫女功。握粟抱布。所得者緡錢。求銀必於市。西北用銀較廣。東南諸省。非通都劇郡。市肆未嘗有銀。夏秋兩稅。民間名為納銀。而實則輸錢以折銀。州縣名為徵銀。而實則折錢以解銀。 國初以來。銀價甚平。率錢七八百文當銀一兩。道光初年。銀一兩猶止值錢千一二百文。銀價既平。折納自易。民間完正銀一兩。加以隨正之耗。以錢折銀。數常有餘。足以供州縣轉運之費。與兌易傾銷折耗之需。是以徵解無誤。十餘年間。銀價驟增。下忙過於上忙。乙年過於甲年。現計銀一兩。值錢二千二三百文。完正銀一兩。加以隨正之耗。計錢二千四五百文。而州縣轉運之費。兌易傾銷折耗之需不與。其民間完納能隨價加增者。動以昔日兩年之賦。足今日一年之額。民力既大困。其不能隨價加增。仍執舊日完納章程。與官吏相衡。而官吏憚於生事。隱忍相就者。則以民間十分之賦。完司中六七分之額。致負虧缺之重累。官吏亦大困。正供因之日絀。此其已然者也。又有其未然者。銀之偷漏。靡有底止。銀價之昂。亦未有定限。多則賤。少則貴。愈少則愈貴。物之恆情。口舌所不能爭。功令所不能奪也。使銀價更昂。小民益以重困。州縣憔悴。百務廢弛。官民一有齟齬。刁猾者乘機挾制。尤易滋生事端。其患不獨 國賦之短絀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