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6章 戶政二十五鹽課四(1)

遼海榷鹽私議

胡傳

鹽筴之課。始於管子。歷代因之。遂為理財之大政。我 朝每歲財賦所入。鹽課尤為大宗。軍興以來。天下產鹽之省。抽釐助餉。莫不沛然而有餘。鹽之利軍國豈淺鮮哉。然天下產鹽之省。如直隸山東山西兩淮兩浙四川閩廣。莫不有課。惟奉天沿海各州縣。處處產鹽。未嘗有課。非遼海之鹽不可榷也。金時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速頻路食海鹽。皆征其稅。元時北京路徵收遼陽鹽課。立隨車隨引載鹽之法。史有明文。我 朝以東三省為湯沐邑。世世無所與。所以恤旗民。培根本也。然吉林黑龍江之旗兵。往者以精銳聞天下。咸豐以後。積弱不振。強鄰無故敗盟要地。不敢與校。遂拱手而畀之。甚且地方盜賊竊發。亦不能勦捕。其故何哉。東三省賦稅少。兵餉皆給於京師。咸豐閒。內地兵事日亟。軍需浩繁。戶部之帑。不能如額以給。東三省兵丁乏餉。饑疲虛弱。故遂不復可恃。同治以後。內地之寇漸平。於是加練餉以勦盜。近年外患迫切。奉天設防。則食河南之餉。吉林設防。則食戶部之餉。黑龍江為吉林北方屏蔽。地尤緊要。以餉無所出。至今尚未設防。夫東三省為 國家根本重地。苟有外患。即竭天下之財力以爭之。 朝廷固亦不惜。然必海宇昇平。中原無事。內地各行省之賦稅以時貢於戶部。而後戶部有帑以給東三省。萬一內地用兵。戶部乏帑。則咸豐閒之覆轍。奉吉現設之防兵必復蹈之。此事勢之顯而易見者也。近年地方當事大員。有鑒於此。孳孳汲汲。招民開墾閒荒。搜求百貨釐稅。皆欲就地籌餉。以給軍食。而獨不知榷鹽。譬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其無濟於用也明矣。夫山澤之利。莫大於鹽。古之善理財者。莫如劉晏。其為鹽鐵使也。初年歲入纔四十餘萬緡。至大歷末六百餘萬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夫晏之榷鹽。豈有他術哉。加稅而已矣。考唐時鹽價。天寶至德閒。鹽斗價祗十錢。晏領鹽鐵使時。已加稅十倍。每斗為錢一百一十。故經理得法。一歲能增五百餘萬緡之多。近時曾文正公之榷淮鹽。六百觔為一引。自淮南運至湖廣。其初每引抽釐銀十兩三錢。其後減定章程。每引抽釐銀六兩三錢。夫以六百觔之鹽。而抽釐銀十兩三錢。是民閒食鹽一觔。官收稅銀一分六釐有奇。後減至一分有奇也。今奉天沿海各州縣之鹽。市價每觔不過制錢二文。誠能遠倣劉晏之法。近援曾文正公榷鹽之例。奏請 朝廷設官於產鹽之地。以制錢二文收買遼鹽。加釐課錢十八文。每觔為錢二十。以鬻於商。縱其所之。遼東之鹽。運往承德以東南內地各廳州。及吉林黑龍江等處。遼西之鹽。由錦義運往蒙古各部落。引地甚廣。銷路必暢。如每月能銷鹽百萬觔。便可得釐課錢一萬八千文。每月能銷鹽千萬觔。便可得釐課錢一十八萬千。榷遼海之鹽以助奉吉黑設防之用。使三省通力合作。軍儲饒裕。邊防益固。永紓 朝廷東北之憂。匡時急務。似莫切於此矣。

第我 朝自開國以來。遼海之鹽。未嘗有課。民情難以圖始。士大夫溺於政尚寬大之說。視 國計之盈絀。如秦人視越人之肥瘠。漠然不關喜戚於其心。聞榷鹽之議。必將斥為苛政。詆為剝民。恣騰謗讟。冀阻其事。或模棱兩可。請少加釐稅。先行試辦者。此皆迂囗之談。不知利害之輕重者也。奉吉現雖設防。常有地闊兵單之慮。黑龍江尚未設防。宜切綢繆未雨之思。一旦有警。欲分防則無兵。欲添兵則無餉。皆意中事也。其宜就地籌添鉅款。以厚兵力。不可緩也。目今海宇昇平。中原無事。 朝廷之財力。尚難兼顧吉黑。廣設邊防。如內地有變。外患亦乘機竊發。當此之時。中邊交警。餉必益絀。軍必虞饑。亦意中事也。其宜就地籌添鉅款。以蓄邊儲。尤不可緩也。此利害之在軍 國者也。民閒食鹽。每人每月不過一觔。以每觔加釐課錢十八文計之。每人每歲不過多出錢二百一十六文。民雖甚貧。易為力也。湖廣江西安徽之食淮南鹽。市價每觔制錢六七十文。遼鹽現運吉林。市價每觔十五六文。運於寍古塔。市價每觔二十三四文。縱加釐課錢每觔十八文。其價尚輕於湖廣等處十之五十之三也。此利害之在閭閻者也。東三省旗地無賦。民地之賦。輕於東南各省數倍十數倍不等。而東南鹽之價又重取東南之財。以供東三省之餉。二百餘年矣。未聞東南之民。怨及 朝廷。以為苛虐也。東三省之民。沐 朝廷之深仁厚澤二百餘年。而不知感激圖報。吝此鹽釐。不亦自同化外哉。凡事兩利相較。當取其重。兩害相較。當取其輕。居今日而為東三省深謀遠慮。非就地急籌鉅款無濟於事。然則遼鹽之榷。即援淮引初章以定稅。則亦不為過。況從輕則哉。如慮釐課既加。官價較重。小民嗜利。販私者眾。縱之則虧課。嚴緝廣捕則糜費。辦理不善。正課所入。仍不能多。則清查各場。每日產鹽若干。盡數官為收買。使民閒無從得私。以清其源。如慮立法之始。商販恐官鹽價重。難以出售。或裹足不前。則倣劉晏常平鹽之遺意。及近時各省官運官銷之成案。先行官運。民間不能淡食。不得不市官鹽。數月以後。價值畫一。官鹽通行。商販亦可不招而自至。遼鹽章程既定。吉之琿春三姓。黑之艾輝。鹽有從俄界來者。照各國通商不准帶鹽條約。杜其入境可也。因地制宜。設卡抽收釐稅亦可也。要在當事之人。主持大計。實力舉行。以為東三省濬莫大之餉源。而不為浮議所搖耳。

奉天籌餉宜納鹽課疏同治元年

雙福

奏為籌畫經費。以濟軍需而裕 國課。仰祈  聖鑒事。竊惟軍興以來。需費浩繁。度支告匱。於此而欲為籌餉之策。舍其大而圖其細。計其利而忘其獘。無當也。我 國家歲課所入。地丁錢糧而外。惟鹽鹺之利。最為大宗。乃各省俱有鹽課。而奉省向不稅鹽。似未允協。況值此軍餉支絀之際。尤當因時制宜。變通籌畫。伏思盛京為 國家根本重地。濱海一帶。產鹽甚饒。豈容奸商任意囗載。私販漁利乎。而該地方官為無納課之條。亦無稽查之責。遂聽其私販而莫能禁。查奉天地方遼闊。人煙稠密。以及吉林黑龍江一帶。俱係私鹽。並且販賣鄰省。於鹽課實有妨礙。若按照他省一體納課。則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處。每年所入。不止十數萬兩。不特接濟軍需。亦於 國課大有裨益。臣受  恩深重。目擊餉絀。時切焦思。再四籌策。惟此舉尚有利而無獘。相應請  旨飭下戶部查明。援照他省納課之例。飭令奉天府府尹會同該將軍查看情形。宜如何試行納課。妥議章程。嚴飭該地方官認真稽查。遵照收課。並飭吉林將軍轉飭該地方官一體遵照辦理。是否有當。伏乞  聖鑒訓示遵行。

擬整頓東三省鹽釐片

奉天總督崇厚

查東三省。自 國初至今。從未辦過鹽課。其中窒礙難行之處。節經歷任將軍奏明在案。所以同治六年。原任將軍都興阿。因力籌練餉。奏請辦鹽釐。亦未議及鹽課。今若按照各省。配引徵課。誠如  聖諭。奉省鹽斤。向未徵收稅課。創辦恐亦不易。飭令體察情形。奴才悉心籌畫。當此練兵籌餉之時。雖不能遽辦鹽課。亦必須整頓鹽釐。查東三省及蒙古各王旗。所有食鹽。均仰給於奉省沿海各鹽灘。是奉省產鹽不為不多。銷鹽亦不為不廣。第創辦之始。立法本未周密。以致日久獘生。偷漏侵漁。均所不免。且原定鹽釐數目太微。計鹽六百斤為一石。抽收東錢一吊文。現以省城時價而論。每石係售東錢十四吊四百文。即使酌量加釐。不致有礙民食。當經奴才崇厚遴委妥員前赴各灘。逐細詳查。酌核擬議。現於省城設立籌餉總局。並派旗民各員。分往產鹽各州縣。設局整理。每鹽一石。抽收東錢二吊四百文。仍以八成充公。二成作為局員薪水。以及灘長書手局丁巡役工食並心紅紙張一切之需。並准灘戶每石加價東錢六百文。以恤商力。雖較之原定數目。不無加增。而核計每鹽一斤。所收鹽釐。仍不及制錢一文。似此酌量變通。於練餉既少有裨益。即鹽價亦不至驟昂。惟從前雖有每石六百斤之說。均係私斗私秤。每石加至八九百斤不等。實不均平。現擬仍照原定六百斤為一石之數。頒給官斗。責成斗紀。於售鹽時按斗過量。免滋流獘。至嚴杜偷漏等事。現已設立三連鹽票。蓋用奉天總督關防。發交局員。無論何項買鹽人等。均令到局領票。照數抽釐。方准持票赴灘買鹽。並遴派得力員弁。帶兵巡查。儻或無票運鹽。及鹽票相離者。一經查出。即照私鹽辦理。並令各灘戶公舉灘長。以便隨時驗票發鹽。及按季將時價公議報官定明。以免任意低昂。藉昭公允。現經擬議章程。派員試辦。尚須隨時體察情形。酌度定議。應俟辦有成數。再行報部查核。以立定章而垂經久。

長蘆鹽法議略

王守基

長蘆。即滄州也。滄州舊治。去長蘆四十里。後移治於此。人遂以為滄州。而莫知長蘆之所在矣。五季以來。即於其地設鹽司。故直隸之鹽以長蘆名。 國初巡鹽御史衙署。在崇文門外。膺斯任者。并不出京。每年春秋兩季。赴蘆東巡視。天津設有行館。而運司分司皆駐滄州。仍其舊也。康熙七年。御史孟戈爾代。巡視蘆鹽。以遠駐京城。鞭長莫及。始請即行館為衙署。改駐天津。蘆鹽向設批驗二所。北所在天津之小直沽。南所在滄州。自鹽場裁并以後。北所掣鹽十之七。南所掣鹽十之三。運司等官。亦以天津掣鹽為便。皆改駐焉。長蘆歷遼金元皆二十四場。至明隆慶間。因有場無丁。裁為二十場。 國初又裁為十六場。復於雍正十年。裁并為十場。今則興國富國亦裁并祇存八場曰興國場。在天津縣高家莊。曰富國場。初在靜海縣鹹水沽。今移在天津縣租居民房。曰豐財場。在天津縣葛沽。曰蘆臺場。在寶坻縣蘆臺鎮。此四場。為天津分司所屬。曰越支場。在豐潤縣宋家營。曰濟民場。在灤州柏各莊。曰石碑場。在樂亭縣石碑莊。曰歸化場。在撫甯縣鹽務鎮。此四場。為薊永分司所屬。曰海豐場。在鹽山縣羊兒莊。曰嚴鎮場。在滄州同居村。此二場。為滄州分司所屬。天津滄州分司今并為一場域雖各有界限。然亦但就其灘池草蕩而言。若丁戶則分隸於附近各州縣。并非一處。有事則聚於場。無事則散於籍。故裁并之利國利民富民阜財海盈海潤等場囗丁。籍隸滄州南皮鹽山慶雲青縣甯河河間交河東光冀州衡水。及山東之海豐樂陵十四州縣境內者。久已棄去灘池。不業煎曬。惟戶口田產。仍繫囗籍。應納錢糧。由州縣徵收。解交運庫。歸入囗課奏報。囗課名目甚繁。有額徵邊布銀六千五百五十四兩二錢五釐。前代囗戶。皆按丁徵鹽。商人納粟於邊。給引報支。是謂邊鹽。其有場分窵遠。鹽無商支。堆積消耗。令八百斤折交布三丈二尺。後改徵銀三錢。是謂布鹽。 國初攤丁於地。按畝徵銀。而邊布之名。則仍其舊。額徵白鹽折價銀二千三百六十三兩四錢七分九釐。鹽磚折價銀一百八十五兩三錢六分八釐。長蘆每年例辦內府光祿寺青白鹽及各衙門食鹽共九十餘萬斤。內應造磚鹽六百六十七塊。每塊重十五斤。康熙年間將各衙門食鹽裁撤。祗貢內府光祿寺青白鹽二十萬斤。餘鹽每百斤折銀三錢三分三釐。鹽磚每塊折銀二錢八分。解部充餉。額徵京山銀七百五十二兩四錢七分。明代京山順慶柘城汝甯嘉定新昌太和景甯建德太康陽夏德平榮陽慶雲十四藩府。每年各給蘆鹽若干引。每引折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順治十三年。查出此款。分派各場徵解。至鹽官俸工役食。及一切辦公等項。皆係徵之於場。場官歷經裁并。康熙七年。又將運司等衙門用項。大加裁減。節省銀兩。歸入囗課解部。共徵節省銀二千二百六兩零。曬鹽則有灘。每畝徵銀八分九分不等。共徵灘價銀八百四十二兩七錢八分三釐。煎鹽則有鍋。每面徵銀二錢三錢不等。共徵鍋價銀五十三兩四錢八分八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