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3章 户政三养民(2)

一审丁之不宜求溢额也。直隶旧例。人丁五年一审。分为九则。上上则征银九钱。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每遇编审。有司惟恐部驳。必求溢额。非尽庶富加于其旧。亦强以茕独无告充数而已。王成伪增户口。处处皆然。且编审既定。五年之内。即有逃亡死绝。不得开除。夫茕独无告之民。而责其每年出银一钱。已不堪矣。况已逃已绝。而犹不得除乎。职窃观直隶各州县。现在之丁。已不为不庶。但求无缺额足矣。不必更求溢额也。一审一溢。日积月累。不知何所底止。或果有丁盛而额溢者。宜命有司为积谷之用。不必入额。如五年之内。遇有逃亡绝户。即以此之溢补彼之缺。其荒残州县。无溢而有缺者。得随时报上。于奏销时量准蠲免。倘或虑不肖有司。将溢额之银。侵入己橐。无缺而捏作有缺。则自有纠劾之典在。总之宽一分在州县。即宽一分在穷民。州县之不肖者固有。贤者实多。上之搜求于州县者。无余地则州县之搜求于穷民者亦无余地。不肖者固乐于搜求。贤者亦不能不搜求。而民之涂炭日增日益矣。伏候宪裁。

右所陈无非书生之论。然欲为 国家固根本。培元气。必先从此数端下手。孟子所谓王道之始也。伏惟宪台不以其迂腐而忽之。则生民幸甚。至于一切刑名钱谷。务持大纲而止。无益烦文俱宜省去。如钱粮册籍厘毫丝忽之差。可以即行改正者。无庸驳诘。刑名案件明白显易之事。可以即行完结者。无庸提解。多一番驳诘则多一番需索。多一番提解则多一番拖累。吏胥所深喜。而小民所深苦也。汉盖公有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此虽非中正之论。然事之烦简。当随乎其时。时病在太简者。宜济之以烦。时病在太烦者。宜济之以简。今之功令稍烦苛矣。去烦就简。此正所谓时中。若夫乡约保甲之当重也。土豪衙蠹之当除也。陋规杂派之当禁也。俱地方利弊之所在。以虚文视之。则皆故套也。以实心为之。则皆仁政也。今之论治者类能言之。无待职之赘陈。

巡历乡村兴除事宜檄

陈宏谋

陕省地方辽阔。村堡零星。州县虽曰亲民。究不能常见士民。士民亦难常见官长。以致有关生养之大端。无人为之振兴。有干伦纪之大法。无知易于违犯。愚民浅识。止顾目前。不计久远。或染于习俗。惑于谬见。日复一日。生计渐难。犯法渐众。究竟小民非尽无良。不可化诲也。兹者钦奉谕旨。令地方官遍历乡村。广为化导。力行教养。无懈兴除。本都院恐各属漫无头绪。匆匆巡历。徒滋官民纷扰。谨就陕西一省土俗民情。所有应兴之利。应除之弊。逐一列出。使州县道府以时巡历。有所遵行。士民有所法守。本都院亦有所稽考。应兴应革事宜。开列于后。凡二十条今节录六条

一广行蚕桑。 陕省为自古蚕桑之地。今日久废弛。绸帛资于江浙。花布来自楚豫。小民食本不足。而更卖粮食以制衣具。宜其家鲜藏也。现在城固洋县蚕利甚广。华阴华州织卖缣子。宁羌则采取槲叶。喂养山蚕。织成茧绸。因系前州刘名棨者教成。遂名刘公茧。凤翔通判张文秸所种桑树最多。兴平监生杨岫种桑养蚕。远近效法亦众。足知陕省未尝不可养蚕。现今各地方可以种桑者甚多。并有大株野桑之处。其非不宜蚕桑甚明。正宜加意兴起。今各处地方官。多有能种觅桑秧。兼于城内买桑养蚕者。凡小民摘取桑叶。或卖于官。或卖给就近养蚕之家。均可得钱。士民虽一时不谙养蚕之法。凡有旧桑。正宜保护培植。其屋旁隙地。更可赴官领取桑秧种植。一二年后。自己便可养蚕。即不能养蚕。亦可摘卖桑叶。若养蚕之家。不能自织。亦可卖丝。向后日久。其利愈广。比之别项营生。甚有便益。切不可惑于地土不宜种桑之说。坐失美利。其放养山茧之法。荷蒙上谕令山东将饲养成法。分送各省。陕省已经照刊分发。藉山木以成功。有槲叶橡叶椿叶之处。俱可行之。再木棉一项。其利甚广。陕省宜种木棉之地更多。亦须分别种植。或初种未能即为长茂。渐次熟习。必有成效。既成之后。士民衣食。永有赖矣。如有倡种桑棉者。地方官量予奖励。但不可差查滋扰。

一兴修田功。陕省农作所种豆麦粟谷。惟知翻犁布种。前少肥壅之功。后少锄耨之力。所种稻田。惟在旧有渠泉之处。其近河傍溪堤岸稍高者。遂不知引水种稻。未免地多遗利。民有遗力。我皇上首重农事。屡颁上谕。以兴修水利。经理田功。谆谆训勉。安可不详加讲究。实力董率。向后所种旱地。先期加工肥壅。既种之后。勤加锄耨。近河之处。有可以开渠筑坝。引水灌田。而苦于心力不齐者。报官查勘。设法兴修。或用车斛水。车有龙首车。有磨盘车。或用人足。或藉水溜。均可将河水吸取而上。陕民未识用车之法。如有工匠能造此等水车者。地方官捐造一二辆。试行水岸。令民学习仿造。以广其利。至于凿井灌地。初凿虽费物力。成则久享其利。除山高土厚不能及泉者。不必勉强外。如有平地可以凿井者。勉力开凿。或通力合作。或渐次成功。凿成一井。其水可灌田数十亩。现在凿成之井。旱年获利甚多。是其明验。有能开渠造车凿井者。地方官分别奖励。但不可加以督责。反滋纷扰。有渠之田。各按成规分灌。不得违例强夺。

一广植材木。 种树地土各有所宜。其广地利以资民用。则一也。我皇上于劝农教稼之外。更敕令地方有司。时劝树植。广收地利。以益民生。陕省山木丛杂之地。砍伐出卖。每难远运。似属无用。第此崇山峻岭。树木繁茂。其中如药材竹木耳蘑菇香蕈核桃栗子棕树构穰桐漆葛根之类。亦自不少。但可食用。即可卖钱。小民生长山中。田地窄狭。衣食艰难。即此便是恒产。其无木之地。全在转相学习。以广生计。延榆一带。木植艰贵。民居土。现在山麓水涯。可以种树之地最多。正可种植树木。十年之后。即可造屋。亦可卖钱。岂不善欤。

一分积社粮。 陕省社谷。乃动耗羡买贮。世宗宪皇帝恐民间以为官物。不轻借领。曾颁上谕为陕民分贮社谷。永远接济。现今分贮各乡。附近村民年年借还。不须远涉。不须守候。加一之息甚轻。息又生息。仍为附近村民之公物。积渐加多。可以听民多借。丰歉皆获接济。不必远赴城中。求官赈借。最为便益。但须有借有还。不可负欠。方能经久。如有离社仓甚远之村庄。许为酌分社本。就近分贮。如社谷原少。不敷分贮者。若能量力捐添。积少成多。亦许各自立社。若一时无力建仓。将附近空闲寺庙。收拾一二间。亦可贮放。有能捐社本者。官仍分别给匾奖励。多至三四百石。详请题咨。给以顶带。况各乡士民。每年常有无益之费。如赛会迎神唱戏之事。所费不少。若将多费节省买粮。化无用为有用。岂非美举。但捐输听从民便。不可少有强派迫促也。社正副公平出入实心经理者。地方官加意奖励。年久者照例请给顶带。

一劝种甘薯。 陕省高地多而水田少。民食多资杂粮。每虞岁歉。惟甘薯一种易种易生。水旱冰雹均不能伤。以充民食与米麦同功。非寻常果品可比。陕西高地沙土。最属相宜。而向来未见此种。本都院敬采 钦定授时通考所载。并访种薯诸法。刊刻分布。广行劝种。夫事每难于图始。易于观成。苟能觅得此种。如法栽植。一经发生。转相传习。到处延蔓。人人争种。以佐民食。讵不美欤。特用刷印二千张。饬发该司。可酌量分发通省府厅州县。并佐杂等官。及士民人等。其中必有留心利济。觅种试栽。以为民倡者。是亦尽地利以广资生之端也。

一禁止丧戏。 丧中宴饮。已属非礼。而陕省丧葬奢侈。更有丧中演戏之事。或亲友送戏。或本家自演。名为敬死。其实忘亲。哀戚之时。恒舞酣歌。男女聚观。悖理伤化。莫此为甚。从前屡经禁止。至今恶习未除。风化攸系。未便因循。嗣后应先从绅士为始。遇有丧事。禁止演戏。违者无论乡保地邻。许其首告。并令教官严切训诫。不时稽查。倘有违犯。即为详究。然后及于齐民。一体禁止。

养民四政

黄六鸿

一曰兴水利。南北地势。有高卑之不同。故水旱有蓄泄之或异。南方地低洼。多湖荡陂池。北方地仰亢。多平原矌野。卑洼者利于疏泄。仰亢者利于潴蓄。此其大较也。然而南方亦有山田陇地。未尝不畏旱。北方亦有滨河近淀。未尝不畏水。夫农民往往坐视其为旱为水。而不知救。何哉。贫富之力有不齐。愚庸之智有不逮。而遂因循苟且。付之无可如何也。有司诚能爱民。视四境之土田。如己之庄产。四境之农夫。如己之佣佃。于农功既毕之后。单骑裹粮。亲为相其地势。谕以虽勉一时之劳。终享百世之利。其卑洼者。为之筑堤堰。建斗门。旱则闭而蓄之。涝则启而泄之。其仰亢者。为之引河渠。通沟洫。旱则灌溉有资。涝则流行无碍。则南北之地势。均可无虞矣。若夫山垄之田。于下流筑大坝。寸寸而壅之。引以牵车。使不伤于大旱。河淀之田。于四隅长圩。层层而遏之。疏以涵洞。使不伤于大水。是依山傍水之地。又可无忧矣。夫如是宁有地力之弗尽。而天时之足患哉。迩来牧宰。处冲衢。指为应接无时。值凋疲。又云催科孔迫。独不思与宾朋奕棋饮酒。呼鹰犬纵猎从禽。非公余之暇日乎。倘舍此自适之娱。转而念民事之急。则农功有赖。岂不为贤父母哉。

二曰垦荒田。盖荒田有老荒。又有新荒。老荒乃兵燹之后。人亡地弃。久成榛莽。新荒乃偶值岁凶。人民流散。渐致抛废。有司宜亲为相度。老荒之内。尚有可耕者。其原主若有子孙亲友情愿领种者。准其开垦。照五年之例承粮。若无子孙。听人具呈领种。批准给票令垦。其新荒或原主流寓他处。安土重迁。宜出示晓谕。招徕复业。如示后一年不归。即为无主。听人具呈领种。亦照三年之例起科。成熟之后。原主不得争竞。乡农之家。每虑耕种无人。未遑多及。更宜戒游手而饬惰农。凡子弟年十六以上。即属成丁。不能读书。即当力穑。岂可任其优游以自佚乎。农之务耕。如士之务学。士惜寸阴。则业必加进。农惜寸阴。则地必加辟。所以古之妇工。月三十日而当四十五日。以夜作之居其半也。岂非其勤之效乎。小民愚而多自画。惟赖司牧者鼓舞而劝导之。则未有不勉于力作者矣。

三曰植果木。夫民之当种者。岂独五谷哉。即果木之树。亦宜广为裁蓄也。昔李衡为丹阳守。敕儿曰。龙阳洲上千头木奴。岁上千匹绢。亦可足用。木奴橘也。董奉治病不取钱。但令种杏。数年。十数万株。郁然成林。杏熟时。买者以谷易杏。悉以所得谷赈救贫穷。秦东陵候邵平。秦破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瓜五色甚美。世谓之东陵瓜。宋处士林逋甚贫。结庐孤山。种梅三百六十株。梅子熟卖之。日取一株所值为用。凡此者。是专资果木之利。即可赡子孙。拯贫乏。以自供其高洁 况乎躬耕南亩。兼稼穑之饶乎。然而财不患多。以有余而后丰。土不患生。以植而愈足。为民司牧者。于方春之时。宜晓谕四方居民。择其土地所宜果木。及实繁而易成者。无论池傍隰畔。悉行栽植。不使地有空闲寸土。较之田亩所种。不纳税粮。不烦耕耨。不忧水旱。因其地力而坐收厚利者也。如此而蚩蚩愚民。又何惮而不广栽植乎。须令村长庄头等。严饬所在居民。及时栽种。如官长单骑亲勘。仍有寸土荒闲者。本主重惩。村长庄头并责。庶有所责成。而懒民不致自失其资矣。

四曰种桑榆。夫果木所以佐正谷之不足。兼之资五谷之有余。而桑榆则以供饲蚕之用。且以给炊爨之需。况乎制器用。荫行路。皆吾民之取益乎。昔诸葛武侯遗表有云。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又以桑为子孙衣食之利者也。古者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通衢之傍。植榆柳以表道。其所由来久矣。为司牧者。宜出示晓谕。墙间隙壤。广种柔桑。以供蚕事。于女红衣服。不为无助。其郭外以及庄村。由川涂以及孔道。约通车马者。中留二丈许。通负贩者。中留丈许。左右两畔。悉栽榆柳槐松之属。每树相间五尺。不成者去之。其茂盛者。枝干挺舒。阴繁而荫远。时当炎暑。无风自凉。行者坐憩其下。不忍遽去。其益多矣。周单襄公过陈。见其田芜秽不治。道茀不可行。树不表道。而知陈必亡。然则种植修饬。有关于治道也。顾不重欤。然须立一赏罚凡所植之树令本主勤加灌溉防护毋为牲畜损践茂盛者量加奖赏懒不成林者量责仍令补栽庶几有所儆劝

松问

钦善

通务先生者。通当世之务。游大人之门。与正念居士不涉也。一日过居士于委巷。痴囗入室。厏厊无言。良久曰。耳子名旧矣。子居松。必知松故。松之美利果安在乎。居士皇然起对曰。天施地生。所以养民。松苟无利。民何以存。然昔松缛于利。今松惫于利。嗣此以往。松将匮于利。予世居此土。苦乐同气。暇尝为之悸心不寐。而先生何为有是诲也。先生歔歈踞席曰。我行天下多矣。董利于松。见其缛未见其惫也。子奚所惙惙焉。幸为我一二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