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治體五治法上(3)
井田論綠野齋文集
劉鴻翱
三代封建井田之制。後世談治法者皆惜其廢。然自秦歷漢唐宋元明。非無英君懿辟。有志復古之主。而卒不能復。夫封建之廢。人主有太阿獨運之便。柳宗元曰。私其一[己](已)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井田下有利益於民。上無害於君。而亦不能復。蓋其勢有不行者矣。論者曰。復井田必奪富民之田以與貧民。富民不服必生亂。蘇眉山曰。使富民皆奉其田歸公。計為川為澮為洫為溝為遂之繁多。必塞溪墼。平澗谷。夷邱陵。破墳墓。壞廬舍。徙城郭。易疆隴。窮天下之力。耑力於此。不治他事而後可成。井田成。民之死骨已朽矣。余謂民即不勞不死。其勢亦斷不可行。何也。古者王畿方千里。公卿大夫元士采邑畢在其中。公侯伯子男附庸皆方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等。有卿有大夫有上士中士下士。其所食之田。不過如今之村堡。民之力穡以奉其上。略如今富民之佃。而又大半世祿。高曾祖父。與民相依為命。地狹則措理易周。情親則甘苦不忍以自私。又擇民之耆德。為比長閭師里宰黨正。歲時簡稼器趨耕耨。無異父兄之督率子弟。故上以誠愛下。噫嘻之詩曰。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下以誠戴上。大田之詩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下樂而頌聲作。故可行也。自秦併天下。罷侯王。置郡守。州縣之大者。兼古方伯連帥之封。小者亦在五等之列。令之不常如傳舍。吏胥士人恥為。民之狡滑嗜利者應役。是時而行井田。地既遼闊難周。令與民情又而不親。約一縣之眾不下數十萬戶。民之二十受田六十還田者日可數百人。令之精神不足以給。必假手於吏胥。財多者得肥饒。財少者得磽薄。舞文弄法。訟獄繁興。從殷之助。則防民之自私其力。從周之徹。則遺秉穗皆干罪戾矣。豈不殆哉。且夫蚩蚩之氓。日盡力乎南畝。一聞官府之命。則駭汗不知所為者。此後世之民情也。悍吏之催科。囂奔逐。而民猶有恃者。國家一定之賦。縱浮收倍取。民猶得食其所入之餘也。若井田行。則民之有田無田。皆懸諸令與胥吏之手。民不得而自主之矣。如何其可行也。張子欲買一方之田。畫為數井。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里。重本抑末。以示可行。夫張子井一方之田則可。如合通邑大都之田而井之。欲保弊之不叢生。雖張子不能。何者。井田第可施於私土子民之世。封建廢而井田斷不能復矣。如曰復封建以復井田。而國家之治亂。又不在乎此。故君子勿取於泥古也。
限田論漢史億
孫廷銓
哀帝初行限田之制。王侯已下至庶人。占田不得過三十頃。過科者沒入縣官。此其議本於董仲舒。欲以抑豪強。塞兼并。少近古井田之意。為論甚美。而卒難施行者。以遠於人情也。蓋上世樸未散。萬法相維。故其君可以眾建而不爭。其民可以耦耕而不亂。至周衰霸起。而古法已盡廢矣。況又數百年。欲則古昔而為治。固未有萬法俱廢而一法獨立者也。且如天壤之間。山高澤深。二氣之能。寒火熱。一人之身。股長指短。萬象之表。鵠白烏黔。極其不齊之數。至於倍蓗無算。固孟子所謂物情者也。今夫生民之有豪強貧弱。亦如是焉矣。天地得其理。則紛紜萬感而胥育。王者平其政。則參差品而皆安。故夏殷之末造。井田無改。而桀紂之民貧。漢之初興。阡陌亦無改。而文景之民富。在所以撫馭之者而已。固不必其齊同也。況當軍旅災祲之餘。民有非業之作。 野有不耕之田。欲驅天下而歸農。苟有辟草萊以贍國賦者。惟恨其少。及其易世。各有分土。蒙業而安。遂欲裁多就寡。摧強為弱。為此紛紛者。貧者固懷非望。富者亦有何辜。非王政之平也。夫人情驟見傾奪。必不甘棄其所有。此不肯瓜分移寄。徒應空名。則必有攘奪矯虔。適資暴吏。而民始膠膠然亂於下矣。夫為治不本人情而好為高論。動以法古為名。甚則為王莽。不甚則王安石。祇以厲民而已。曷足尚哉。
偶記
陳鵬年
秦之暴不在長城。隋之惡不在敖倉。元之亂不在治河。安石之虐不在八股。惟其人既得罪萬世。則雖有功於天下者。世亦且罪之。故為治當正其本而務其大。
識遠則量大。雖至可震衒之事。視若尋常。其實原亦尋常也。武侯以王佐才。受顧命之重。但云先帝知臣謹慎。曹彬下江南。凱還時。但云至江南勾當公事回。昔人有德政。致猛虎渡河之異。對君問。但云偶然耳。今人夢得一錢。至旦還笑。擲骰遇采。逾日未忘。視此當何如哉。
渦河在淮之南。商船自淮入渦。至河南祥符縣銅瓦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以達陽武。陽武去衛河只六十里。此元人陸運之故道也。倘漕運中梗。河道未能遽復。而又不經黃河之險。此亦備急之一策也。
昔人推水學者。曰郟亶。曰單鍔。郟亶詳于治田。單鍔詳于治水。兼而用之。水利舉矣。然行之大是不易。昔周夏二公。治水吳中。民初不便。詢諸父老。父老對曰。相公開河功多怨多。千載之後功在怨磨。二公斷而行之。功施到今。
書崔寔政論後
袁枚
崔寔政論曰。嚴之則治。寬之則亂。孝宣之治。優於孝文。仲長統曰。人君宜書此一通。置之坐側。是二人者。教後世之君。日以殺人為事者也。夫政者正也。當其可則政矣。古之聖人與其殺不辜。寍失不經。議貴議親。非寬也。刑人於市。與眾棄之。丕蔽要囚。非嚴也。亦曰當而已。當則無所不治。不當則無所不亂。安見嚴者皆治。而寬者皆亂也。或曰寔之為此言者。目擊元成之衰。孝宣之中興故耳。是大不然。夫元成之衰。是昏也。非寬也。果其寬則蕭傅不殺。堪猛不誅。王章不死矣。孝宣之中興。是明也。非嚴也。若果嚴則不弛酒食之禁。不除子匿父之條。不縱張敞之亡命矣。或曰寔此言。為桓靈之柔懦言之。是尤不然。善射者有志於殺人。其所殺者其仇也。不善射者有志於殺人。則旁穿斜出。必殺數十人而仇猶未死也。教英主以嚴猶可。教庸主以嚴尤不可。當桓靈之昏。黨錮牢獄。毒流海內。李雲寇榮張鈞劉陶之死。寔猶以為未足乎。然則子產火烈之說非歟。曰。火明象也。明其法使不犯而已。不以焦爛為功也。古之人知英主不世出。昏主亦不世出。故為中人說法。曰御眾以寬。曰寬則得眾。曰寬而有制。未聞以嚴教者。以宣帝之明。而有意於嚴。故趙蓋韓楊之死。猶不厭眾心。況桓靈乎。吳劉廙作先刑後禮論。陸遜非之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