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移动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营销的7个关键要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7 互联网思维之社群思维

社群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黏稠剂。为什么这么说呢?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是先圈用户后圈钱,甚至将用户变成企业的粉丝。但是当圈进来的用户足够多时,如何管理和维护?如何拉近用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如何增进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和黏性?传统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无论是电话、短信还是QQ等都不可以,毕竟一个企业的人员是有限的,根本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

而通过社群的方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社群思维的核心是靠组织的形式管理运营用户,而不是靠企业单方面、一对一地维护用户,因此可以大范围影响和照顾到更多的人;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是群居性的动物,离不开社会和组织,当把一个个体投入一个组织时,用组织去影响和带动个体,要比企业单方面的带动效果好得多;第三,对于用户来说,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组织要比一个商业机构更有吸引力,更容易产生黏性和凝聚力。

其实这个理念和方法,娱乐圈早已用之。比如很多明星都有自己的粉丝会、后援团,这些会呀、团呀也都有专人运营和打理。这些以粉丝为核心成立的组织,对明星的推广等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而相对于娱乐圈的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社群思维,是将此种形式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之更加具有普及性和可操作性。

小米手机的成功,就是运用了社群思维。众所周知,小米手机粉丝经济玩得好,但是小米手机最初的粉丝从何而来?是先有的手机,还是先有的粉丝?这就好像那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实际上小米在做手机之前,已经有了一个100多万会员的小米论坛,这个论坛就是小米在其用户的基础上建立的社群组织。可以说这100多万人,都是小米手机的种子粉丝。当小米手机推出后,这个社区自然也成了小米手机粉丝的大本营,可以说在小米发展的过程中,这个社群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要玩转社群,有几个核心要点要注意掌握。

(1)共同的目标或兴趣。一个社群要想有凝聚力,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是兴趣是必需的。其实任何组织都是如此,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就很难持久发展。

(2)给大家持续带来价值。其实聚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人留在这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最大的特点是自私,人的生理结构注定了是先利己后利他的动物。所以说想让一个社群组织持续发展且长久保持黏性,就需要给组织成员持续带来价值。

(3)运营团队。此要点是重中之重,因为社群要产生价值,运营是核心和关键。所以一个健康的社群,必须有一个高效的运营团队。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个运营团队,最好让用户参与进来。这样一是降低了运营成本,二是集思广益,三是让用户有参与感。

社群的规模可大可小,具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而表现形式要灵活,尤其是有了各种先进的互联网工具后,选择特别多。

(1)QQ群。对于一些用户群规模不大(比如B2B类的企业)、要求不高的企业,用QQ群的形式来建社群,已经可以满足需求。

(2)微信群。微信横空出世后,QQ的黏性急剧下降,所以微信群和QQ群同时使用,可以形成互补。

(3)论坛。如果用户群足够多,且条件允许,可以建立自己的论坛社区,如小米社区。

(4)贴吧。如果自己没有条件建立论坛,那利用贴吧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来实现也是不错的选择。

(5)豆瓣小组。对于一些小资群体来说,在豆瓣这样的平台建立兴趣小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6)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来建立社群,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可以将公众号与其他平台配合来使用。

(7)社团。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一步升级,建立社团组织。比如说协会、联合会一类。笔者就建立了一个名为“思享岛”的组织。

社团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

(1)偶像型。因为某个人或是某一小撮人凝聚在一起,典型的如各种明星粉丝团。

(2)产品型。因为对某个产品的热爱而凝聚在一起,如小米社区、各类车友会等。

(3)关系型。因为某种关系凝聚在一起,如老乡会、宗亲会等。

(4)行业型。以行业为基础的各种组织,如各类行业协会、联合会等。

(5)社交型。纯粹是以交朋友、拓展人脉、商业合作等为目的的组织,如一些商会等。

(6)兴趣型。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一起,如各种登山会、驴友会等。

在未来,每个品牌或企业,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社群,当然,如果用户量非常大,也可以裂变出不同类型的子社群。因为没有社群的品牌,用户是一盘散沙,企业无法借助用户的力量助其发展。社群说白了就是将用户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当然,这个社群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个用户,关键要将核心用户、忠实用户、粉丝团结起来。社群不在于量,在于质;不在于大,在于影响力。

案例9:社群思维在旅游行业的运用

旅游行业对社群思维的运用相对比较多,笔者的好几位学员和朋友,都在社群思维的指导下成功创业。笔者原先的一位同事小C就是其中的典型。

小C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如登山、穿越等。于是他建立了一个QQ群,将身边的同道中人都加到了群里,然后又让群友帮忙介绍群员,同时也通过网络上的各个渠道宣传这个QQ群。

每逢节假日,小C便以此群为单位组织活动,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群员越来越多,这个群在圈内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群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之后小C又联合了其他几个当地类似的QQ群群主,组成了一个联盟,在这个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论坛。

有了论坛之后,覆盖的人群以及影响力就更大了,活动的频次也更多了,规模也更大了,甚至还吸引了很多来此旅游的人参加活动。当然,这些活动都是能带来利润的。

最后,在论坛的基础上,几个核心人员成立了公司,正式商业化,而且其业务越做越好。

案例点评

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穷屌丝”创业的案例,在没有任何资源、资金、背景、人脉的情况下,最终孵化出了一个公司。而孵化的方式,便是利用了社群思维。从他自己一个人,到几个人,再到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积累了资源、人脉等。这就是社群的魅力!

当然,那时还没有“社群思维”这个概念,但是理念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案例10:“思享岛”通过社群思维维护圈子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很多事情都讲究资源、人脉。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家都很累、很忙,甚至有的企业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们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参加各种应酬活动以维护关系,甚至有人因此患了各种疾病!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悲剧,赚钱本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结果却让生意给绑架了。

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思维、方法、工具来解决。互联网营销不仅可以用在商业上、工作上,也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生活中的相亲、购物、找工作,都可以算作营销。按《道德经》的理论来说,万物的“道”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节点,表现的“术”不一样罢了。这个“道”是什么?就是规律、本质。

比如说找工作,就是一场营销活动,需要营销的产品是找工作的人,目标用户是用人单位和面试官。找工作的人要结合营销的理论,先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再提炼产品卖点,最后选择合适的渠道,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那维护关系和人脉可不可以通过互联网思维及工具来解决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思维就是社群思维。比如笔者,朋友关系非常好,涉足的圈子也很多,而笔者本身还有公司要经营,还经常全国讲课,时间很不够用。但是人脉如果不维护,关系肯定会渐渐淡了。基于此,笔者在自己的人脉、学员等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名为“思享岛”的组织,用社群组织的形式去运营这些资源。

“思享岛”名称的定义是:“思维碰撞,价值分享,汇源成岛,合作共赢。”

其定位是一个互联网高端人脉与价值互享平台,平台主要针对想在互联网上转型的传统企业主、高管,想在互联网上创业的创业者,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各路高手达人。

其愿景是协助企业成功实现互联网转型、协助创业者在互联网上创业成功,让各路高手的经验知识帮助到更多人,让各种资源和人脉更好地对接合作,让所有岛民都收获价值。

其组织形式主要是“线上+线下”。线上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交流互动,组织线上分享活动;线下覆盖全国地级市,建立城市分会,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深度交流,邀请嘉宾分享实战经验,资源对接,展示圈内的好项目、优质产品等。

对于“思享岛”的岛民,可以通过“思享岛”满足以下需求。

(1)人脉需求。结识互联网方面的高手达人,以及各行业的优质人脉!

(2)知识需求。互联网方面最新的经验、资讯、“干货”,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O2O等。

(3)人才需求。想找合作伙伴?想找互联网方面的人才?想找合伙人?请来思享岛。

(4)品牌推广需求。岛民可以利用思享岛平台和资源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企业或是个人品牌。

(5)项目需求。寻找优秀项目或有项目找合作伙伴,就来思享岛!

(6)项目诊断、融智需求。思享岛汇集各路专家精英,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帮助岛民进行项目诊断。

(7)融资需求。目前思享岛已经和多家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有好项目但缺钱,这都不是问题!

思享岛自2014年7月19日正式成立后,短短半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就组织了近10场百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各地也在陆续成立分会和岛委会。通过这种社群组织的形式,笔者就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维护各个圈子的关系,而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形式去维护和运营。而且通过思享岛,大家相关的资源运用得更好了,关系也更加紧密了,甚至通过思享岛又吸引来了更多的新朋友和资源。

思享岛发展得不是很快,我们追求的是稳扎稳打,欢迎大家加入思享岛,同时各地分会和岛委会也在组建中,欢迎认同的朋友加入管理团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思享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申请入会或是申请加入管理团队,公众号是:sixiangdao999,如下图所示。

“思享岛”公众号

案例点评

做思享岛的初衷,就是因为资源太多,维护不过来,所以想通过社群的方式维护好这些资源,也让这些资源人脉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合作,产生更多的价值。同时通过社群,来放大这个资源,让资源再吸引资源。

就目前运营的结果来看,已经达到了这个预期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