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註〕夫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豈有遞哉。雖無錯於當而鈴自當也。
〔疏〕夫首自在上,足自居下;目能視色,耳能聽聲。而用拾有時,故有貴賤。豈措情於上下,而遞代為君臣乎?但任置元心而叉自當也。
其有真君存焉?
〔註〕任之而自爾,則非偽也。
〔疏〕直置忘懷,元勞措意,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又解:真君即前之真宰也。言取拾之心,青黃等色,本元自性,緣合而成,不自不他,非元非有,故假設疑問,以明元有真君也。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註〕凡得真性,用其自為者,雖復皂隸,猶不顧毀譽而自安其業。故知與不知,皆自若也。若乃開希幸之路。以下冒上,物喪其真,人忘其本,則毀譽之問,俯仰失錯也。
〔疏〕夫心境相感,欲染斯興。是以求得稱情,即謂之為益;如其不得,即謂之為損。斯言凡情迷執,有得喪以櫻心;道智觀之,元損益於其真性者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註〕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終,而愚者抱愚以至死,豈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疏〕夫察受形性,各有涯量,不可改愚以為智,安得易醜以為妍。是故形性一成,終不中途亡失,適可守其分內,待盡天年矣。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註〕群品云云,逆順相交,各信其偏見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此比#23眾人之所悲者,亦可悲矣。而眾人未嘗以此為悲者,性然故也。物各性然,又何物足悲哉。
〔疏〕刃,逆也。靡,順也。群品云云,說情逐境。境既有逆有順,心便執是執非。行有終年,速如馳;驟唯知責境,曾元止息。格量物理,深可悲傷。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註〕夫物情元極,知足者鮮。故得此#24不止,復逐於彼。皆疲役終身,未厭其志,死而後已。故其成功者元時可見也。
〔疏〕夫物浮競,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復逐於彼。所以終身疲役,沒命食殘,持影繫風,功成何日。
莆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註〕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于疢困莆然。不知所以好此之歸趣云何也。
〔疏〕莆然,痕頓貌也。而所好情篤,勞役心靈,形魂歸弊,莆然困苦。直以信心,好此食競,責其意謂,亦不知所歸。愚癡之甚,深可哀欺。
人謂之不死,奚益。
〔註〕言其實與死同。
〔疏〕奚,何也。耽滯如斯,困而不已,有損行業,元益神氣,可謂雖生之日猶死之年也。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註〕言其心形並馳,困而不反,比於凡人所哀,則此真哀之大也。然凡人未嘗以此為哀,則凡所哀者,不足哀也。
〔疏〕然,由知此也。念念遷移,新新流謝,其化而為老,心識隨而昏昧,形神俱變,故謂與之然。世之悲哀,莫此甚也。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註〕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日芒也。今夫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萬物雖異,至於生不由知,則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
〔疏〕芒,昧閤也。言凡人在生,芒昧如是,舉世皆惑,豈有一人不昧者。而莊子體道真人,智用明達,俯同塵俗,故云而我獨芒。郭註稍乖,今不依用。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元師乎?
〔註〕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謂之成心。人自師其成心,則人各自有師矣。人各自有師,故付之而自當。
〔疏〕夫域情滯著,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夫隨順封執之心,師之以為準的,世皆如此,故誰獨元師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註〕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合得耳。故愚者亦師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謂短而合其所謂長者也。
〔疏〕愚惑之類,堅執是非,何鈴知他理長,代己之短,唯砍斥他為短,自取為長。如此之人,處處皆有,愚癡之輩,先豫其中。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註〕今日適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哉?明夫是非者,群品之所不能元,故至人兩順之。
〔疏〕吳越路遙,鈴須積旬方達,今朝發途,昨日何由至哉?欲明是非彼我,生自妄心。言心爻也未生,是非從何而有?故先分別而後是非,先造途而後至越。
是以元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註〕理元是非,而或者以為有,此以元有為有也》。惑心已成,雖聖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強知也。
〔疏〕夏禹,字文命,鯀子,啟父也。《鎰法》:泉源流通日禹,又云:受禪成功日禹。理元是非而惑者為有,此用元有為有也。迷執日久,惑心已成,雖有大禹神人,亦不令其解悟。莊生深懷慈救,獨奈之何,故付之之自若,不強知之者也。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註〕各有所說,故異於吹。
〔疏〕夫名言之與風吹,皆是聲法,而言者鈴有詮辨,故日有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註〕我以為是而彼以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
〔疏〕雖有此言,異於風吹,而咸言我是,素日彼非。既彼我情偏,故獨未定者也。
果有言邪?
〔註〕以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
其未嘗有言邪?
〔註〕以為元言邪?則據己已有言。
〔疏〕果,次定也。此以為是,彼以為非,此以為非,而彼以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詮。故不足稱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見,各執是非,據己所言,故不可以為元言也。
其以為異於轂音,亦有辯乎,其元辯乎?
〔註〕夫言與穀音,其致一也,有辮元辮,誠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鈴同而所言不能異,故是非紛紜,莫知所定。
〔疏〕辮,別也。鳥子欲出卯中而嗎,謂之轂音也,言亦帶殼曰殼。夫彼此偏執,不定是非,亦何異轂鳥之音,有聲無辮。故將言說異於轂音者,恐未足以為別者也。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
〔疏〕惡乎,謂於何也。虛通至道,非真非偽,於何逃匿而真偽生焉?
言惡乎隱而有是非?
〔註〕道焉不在。言何隱蔽而有真偽,是非之名紛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於何隱蔽,有是有非者哉?
道惡乎往而不存?
〔註〕皆存。
〔疏〕存,在也。陶鑄生靈,周行不殆,道元不偏,于何不在乎。所以在偽在真而非真非偽也。
言惡乎存而不可?
〔註〕皆可。
〔疏〕玄道真言,隋物生殺,何往不可而言隱邪?故可是可非,而非非非是者也。
道隱於小成,
〔疏〕小成者,謂仁義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謂之小成也。世薄時澆,唯行仁義,不能行於大道,故言道隱於小成,而道不可隱也。故老君云,大道廢,有仁義。
言隱於榮華。
〔註〕夫小成榮華,自隱於道,而道不可隱。則真偽是非者,行於榮華而止於實當,見於小成而滅於大全也。
〔疏〕榮華者,謂浮辯#25辭,華美之言也。只為滯於華辯,所以蔽隱至言。所以《老君經》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故有儒墨之是非,
〔疏〕昔有鄭人名緩,學於求#26氏之地,三年藝成而化為儒。儒者祖迷堯舜,憲章文武,行仁義之道,辮尊卑之位,故謂之儒也。緩弟名翟,緩化其弟,遂成於墨。墨者,禹道也。尚賢崇禮,儉以兼愛,摩頂至踵以救蒼生,此謂之墨也。而緩翟二人,親則兄弟,各執一教,更相是非。緩恨其弟,感激而死。然彼我是非,其來久矣。爭競之甚,起自二賢,故指此二賢為亂群之帥。是知道喪言隱,方督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註〕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故百家並起,各私所見,而未始出其方也。
〔疏〕天下莫不自以為是,以彼為非,彼亦與汝為非,自以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註〕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元是元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元是元非也。欲明元是元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則元非,非是則元是。
〔疏〕世皆以他為非,用己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元過還用彼我,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非者非非則元非,所是者非是則元是。元是則元非,故知是非皆虛妄耳。
物元非彼,物元非是。
〔註〕物皆自是,故元非是;物皆相彼,故元非彼。元非彼,則天下元是矣;元非是,則天上元彼矣。元彼元是,所以玄同也。
〔疏〕註曰,物皆自是,故元非是,物皆相彼,故元非彼。元非彼也,則天下元是矣;元非是也,則天下元彼矣。元彼元是,所以玄同。此註理盡,元勞別釋。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疏〕自為彼所彼,此則不自見,自知己為是,便則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若審能見他見自,故元是元非也。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註〕夫物之偏也,皆不見彼之所見,而獨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則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則以彼為非矣。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疏〕夫彼對於此,是待於非,文家之大體也。今言彼出於是者,言約理微,舉彼角勢也;欲示舉彼明此,舉是明非也。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體皆空也。
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註〕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故死生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元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元死矣。元生元死,元可無不可,故儒墨之辮,吾所不能同也;至於各冥其分,吾所不能異也。
〔疏〕方,方將也。言彼此是非,無異生死之說也。夫生死交謝,由寒暑之遞遷。而生者以生為生,死者將生為死,亦如是者以是為是,而非者以是為非。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一因非而是,則元是矣二,因是而非,jlJ元非矣。是以元是元非,元生元死,元可元不可,何彼此之論乎。
是以聖人不由,而服之于天,亦因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