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综述
2011年中国平板显示行业发展概况
一、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概况
2010年,全球显示产业产值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162.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见表1)。其中,TFT-LCD的渗透率也首次超过了90%。2011年,全球显示产业产值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所衰退,产值同比下滑了4.6个百分点,为1109.16亿美元。其中,TFT-LCD、PDP和CRT的市场渗透率均下滑了1个百分点。而OLED的产值却逆势上扬,其市场渗透率反增2个百分点,达到了3%,已接近了PDP4%的渗透率水平。
表1 2009—2014年全球显示产业产值情况
2011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主要的发展特点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市场整体疲软,二是智能移动产品成为亮点。
市场整体疲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增长不如预期,二是产量增加、产值缩水。根据统计,2011年,大尺寸面板出货约7.02亿片;中小尺寸面板出货约17.10亿片。业内在2011年年初对大尺寸面板出货的预计增长率约为17%,而实际只有5.6%;对中小尺寸面板出货的预计增长率约为58%,而实际只有18%。尽管面板出货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受面板价格连续17个月低迷的影响,全球显示产业产值还是首次出现了自2008年以来的负增长。
2011年,传统大尺寸面板的需求成长主要受惠于平板电脑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而液晶电视、显示器和小笔记本电脑的面板需求则分别呈现6%、5%和15%的衰退,虽然常规笔记本电脑也有约5%的年增长率,但总体来说,大尺寸面板的需求成长远低于原本的市场期待。反映到整机产品上,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的销售量约为2.06亿台,同比增长了仅7%;以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为代表的IT产品的销量约为4.16亿台,同比增长了9%。以上情况说明:传统大尺寸产品(IT和TV)已经进入稳固增长阶段,今后的增长幅度将非常有限。
与之相反,智能移动产品则正在快速成长。智能移动产品的代表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2010年平板电脑从无到有,共出货约2840万台。2011年发展到约7270万台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近3倍。预计到2014年,平板电脑出货量将达到1.35亿台,几乎是2010年的5倍。
智能手机方面,2010年,智能手机快速普及,逐渐走向大众化,全年出货3.02亿部。2011年出货增长至约4.52亿部,增幅近50%。预计2014年出货将达到9.67亿部,为2010年的3倍。
随着智能移动产品的进步,人们对无处不在的互联需求会愈加强烈,反过来又激发了更多对于智能移动互联产品的需求。相较于已趋于平缓成长的传统大尺寸产品,小巧、灵活的移动互联产品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尺寸市场则在平稳增长的同时略显暗淡。
但我们还需注意到,传统大尺寸市场在整个显示产业中仍占绝大多数比重。以智能手机为主的中小尺寸产品在整个显示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为少数。2011年,在整个显示产业的约1109亿美元产值中,传统大尺寸产品的产值约为755亿美元,而中小尺寸产品的产值则只有354亿美元,占比为32%。
二、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概况
在平板显示产业,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从产业链下游整机的需求来看,在彩电、显示器、笔记本电脑这三大平板显示产业的应用领域,中国的需求都相当可观。根据中国各有关行业协会的最新估算,2011年,我国的彩电需求规模约为4200万台,约占全球需求的20%,同比增长了6.5%,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我国显示器的需求规模约为3400万台,占全球需求的19%,同比增长了约3%;我国笔记本电脑的需求规模约为2700万台,同比增长了近30%,占全球需求的15%。除此之外,我国手机的需求规模约为2.9亿部,同比增长了25%,占全球需求的17%。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全球需求整体疲软的情形下,中国的需求仍在以较高的比率增长,对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而从整机供给来看,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笔记本电脑的产量约为2.44亿台,全球产量约为4.06亿台,“中国制造”所占比例超过了60%。而全球显示器2011年的产量约为2亿台,其中“中国制造”所占比例与笔记本电脑差不多,也超过了60%。2011年,中国彩电的产量约为1.24亿台,而全球的彩电产量则约2.52亿台,也就是说,全球有近一半的彩电是中国生产的。以上数据表明:中国不仅拥有强大的购买力,是全球重要的市场,而且还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是最大的“世界工厂”。
但从中游面板的情况来看,尽管最近几年经过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拥有液晶面板第2.5代线2条、第4.5代线4条、第5代及5.5代线4条,在建的厦门天马第5.5代线1条、第6代线1条、第8.5代线已经投产的有2条,延期的有3条,还有2条高世代线已经获批,正在筹备当中。但与下游整机对面板的需求相比,中游面板的供给能力还有不足,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还很高,2011年,我国液晶面板的进口金额达到了471.9亿美元,仅次于石油、铁矿石、集成电路和初级形状塑料。从全球TFT-LCD面板市场的市占率来看,2011年,韩国的市占率为48%,稳居龙头;中国台湾地区的市占率为34.2%;日本的市占率为11.6%,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占率仅为6%。随着国内面板产线的相继投产,预计从2012年至2014年,中国大陆面板的市占率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9.9%,一路攀升到2013年、2014年的13.2%、18.6%。而除中国大陆地之外,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市占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见表2)。
表2 2011—2014年全球TFT-LCD面板市占率情况
随着我国中游面板产能的不断扩大,上游材料和设备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国际知名的材料和设备厂商纷纷投资设厂,为面板产线本地化配套;另一方面是国内企业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填补产业空白,逐渐形成完整的本土化产业链。根据我们的统计,2011年,我国平板显示行业上游材料和设备共实现新增投资约10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700亿元,全年的市场规模累计约为166亿元。
(一)2011年中国平板显示市场
1.LCD市场
1)液晶电视
2011年,全球彩电产业增速减缓、总出货量低于预期,我国彩电产业平稳、低速增长。根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我国彩电产量为1.24亿台,同比增长8.5%。其中,液晶电视产量为0.98亿台,渗透率为79%,同比增长11.4%。
奥维咨询(AV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彩电零售量为4183万台,同比增长了4.5%。其中,液晶电视的销量为3683万台,同比增长率为10.6%。从液晶电视的增长率变化来看,2008年为60%,2009年为90%,2010年不到40%,2011年仅为10.6%,由此可知,液晶电视的渗透率基本达到了上限。
“以旧换新”政策已经按照原计划于2011年12月结束,部分省市的“家电下乡”政策也于2011年11月结束。在家电下乡的带动下,截至2011年11月,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2.1亿台,销售额高达4874亿元。这些拉动消费政策的出台,为近几年电视市场的快速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1年,我国电视厂商的利润激增。上市企业的年报显示,黑色家电的利润从第三季度开始超过了白色家电。电视厂商利润提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厂商坚持严格控制成本,努力改善利润构成;二是下半年液晶面板价格稳定,并且出现了降价,给整机厂商创造了良机。
从国内液晶电视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2011年,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长期保持的“销售份额75:25”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到2011年第四季度,国内企业的份额上升到了84%,农村市场成为了份额增加的源泉。
从国内液晶电视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到2011年第四季度,LED背光的液晶电视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58%,预计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到71%;而CCFL背光的液晶电视由于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因此在中小尺寸和农村市场依然具有一席之地;3D电视的渗透率到2011年12月已经达到21%,预计2012年将增长到41.6%;互联网电视的渗透率虽然曾一度徘徊在20%~30%,但从2011第四季度起快速攀升到了40%。在互联网电视中,智能电视占30%,安卓(Android)系统电视占6%。安卓以其成熟的技术、标准化平台,以及众多的应用软件,受到了电视厂商的青睐。
随着面板工艺和技术的改善,窄边框面板不断涌现,电视屏幕的尺寸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39英寸、43英寸、48英寸、50英寸等新尺寸面板不断涌现。
2)微型计算机
2011年,我国微型电子计算机累计产量达到3.25亿台,同比增长近36%,增速较上年提高10.32个百分点。全球产能,尤其是平板电脑产能向我国转移,是造成国内整机产量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就国内市场而言,2011年以来,我国计算机整体市场增速有所下降,整体销量约为5675万台,增长25%左右。其中,台式机增长缓慢,全年销量约为2373万台,增幅在10%左右;笔记本电脑销量增长近30%,约2733万台;平板电脑迎来了预期中的爆发式成长,销量为近330万台,成为计算机市场最大的热点。
2011年,计算机产品结构变化较为明显,14英寸笔记本比重为46.1%,依然保持主流地位;台式机大尺寸产品比重有所上升,21.5英寸以上占比为43.9%,逐渐接近一半份额。此外,一体机和超极本作为台式机和笔记本差异化发展的换代产品,也逐渐成为市场热点。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持续走低,提升产品利润成为厂商关注的焦点;二是传统行业市场应用逐渐趋向饱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把握。
3)手机
2011年,我国手机产量约为11.72亿部,比2010年增长15.5%。其中,出口约8.85亿部,比2010年增长139%。2011年出口额约为627.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4.2%。2011年,手机出口平均价格比2010年增长15.0%。中国手机出口平均价格自2007年以来连续下滑,这是第一次上升,主要是高价位的智能手机特别是苹果iPhone的大量出货,拉高了平均价格。
2011年,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16亿部,同比增长16.8%。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和3G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智能手机的需求增长势头强劲。智能手机产品越来越丰富,应用越来越全面,价格平民化等都是推动全球手机市场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国手机产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快速发展的衬托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手机销售量达到2.87亿部,同比增长12%,增长率低于2010年。
从产品类型来看,各类型手机百花齐放,智能、3G、GPS手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热度最高的三种机型。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关注度最高,成为消费者换机和购机时的首选,也成为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增长的新动力。
从品牌竞争格局来看,尽管中国手机市场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国外或中国台系品牌手中,但中国大陆地区的品牌阵营正在重新崛起的事实不容忽视。不少国产品牌,如联想、华为、中兴等借助智能、3G的东风采取了全新的产品及市场竞争策略,并取得了群体性突破。
2.PDP电视市场
2011年,在我国1.24亿台彩电产量中,PDP电视的产量约为370万台,渗透率接近3%,同比增长25%。其中,国内市场的销量为271万台,同比增长了约30%。以上数据表明,尽管PDP电视在电视市场中仍处于小众地位,但其市场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回暖,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3D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而PDP电视的技术特征使得其在3D电视领域拥有一定优势,3D电视的兴起为PDP电视的复苏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全球市场的出货量看,松下出货570万台占首位,三星出货520万台紧随其后;松下的出货量同比下降20%,三星则同比成长4%,与松下的差距逐渐缩小。
3.LED显示屏市场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LED显示屏产值约为219亿元,同比增长18%。LED显示屏在2011年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2011年中国LED显示屏出货量同比增长47.5%,但显示屏价格却同比下降了20%。
LED显示屏目前主要应用在证券交易和金融信息显示、体育场馆、城市及公共广场、交通、企业形象宣传、商业广告等领域中。其中,“证券交易和金融信息显示”这一领域的LED显示屏占到了2008年前国内LED显示屏需求量的50%以上,目前仍有较大的需求。
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LED显示屏的主要制造厂商仍然集中在日本、北美等地,我国LED显示屏制造厂商出口的份额在其中微不足道。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目前至少有150家厂商生产全彩屏,其中产品齐全、规模较大的公司约有30家。
从2011年我国LED显示屏的出口情况来看,全球市场对于中国LED显示屏的需求具有一定量的增长,但是由于产品本身的局限,较为发达地区并未有很好的开发。但是LED作为一个新兴环保产业,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OLED市场
2011年,全球OLED市场的销售规模为37.04亿美元,是2010年(15.69亿美元)的2.36倍。从细分市场来看,以智能手机等小尺寸显示器搭载的AM-OLED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2.4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3.62亿美元,增长了169%。PM-OLED市场规模则从2010年的3.2亿美元小幅增长到2011年的3.42亿美元,增长了7%。
2011年,全球OLED面板的出货总量为1.48亿片,与2010年出货1.11亿片相比,同比增长了34%。其中,PM-OLED面板的出货量为0.59亿片,同比下降5%;AM-OLED面板的出货量为0.89亿片,同比增长82%。
就国内市场而言,2011年,我国OLED面板的出货量在200万片左右,同比增长31.9%。我国的OLED产品现主要以小尺寸的PM-OLED面板为主,尺寸集中在2~3英寸。目前,我国进入OLED领域的企业还不多,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特别是在AM-OLED上的技术研发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5.大屏幕投影机市场
2011年,我国投影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不论是销量,还是市场保有量,均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全年总销量为168.5万台,同比增长近30%。
我国投影机市场的成长主要应归功于政府项目的推动,文化共享工程一直是推动投影机市场发展的动力之一,对投影机设备的巨大需求促进了该市场的持续增长。
(二)2011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现状
1.LCD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全行业销售总值为572.6亿元。其中,器件381.6亿元,占全年销售总值的67%;原材料166亿元,占29%;设备25亿元,占4%。
2011年是中国LCD行业“厚积薄发、不断突破”的一年。
2011年3月,中电熊猫第6代线投产;6月,京东方北京第8.5代线投产;8月,TCL华星光电第8.5代线也如期投产。这三条产线都在当年顺利实现量产。而取得发改委审批的三星、LG和友达所建的高世代线因经济不景气和自身原因等因素推迟开工,客观上为本土面板厂商提供了宽松的产能爬坡时间,为日后争取国内更大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国家原定扩产预定目标的实现。
本土高世代面板产线的相继投产,标志着我国LCD行业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开始向“从弱变强”迈进。而作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中国的LCD产业已经在面板这一核心环节上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随着我国面板产线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上游材料及设备的相关商机受到关注。国际面板上游材料及设备厂商纷纷在大陆配套设厂。以基板玻璃来说,包括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在内的企业都已分别前往中国大陆的北京、昆山及深圳、上海等地区设厂,以便就近供应。偏光片大厂日东、住友、LG化学也分别赴苏州、上海、深圳、无锡、北京、南京等地设厂,中国台湾地区偏光片大厂明基材料、奇美材料则在苏州、宁波布局。液晶材料方面,国际厂商默克的液晶材料应用实验室在上海投用。导光板材料也有奇美实业、Kolon、三菱Rayon等就地供货。背光模组,如瑞仪、中光电、辅祥、奇菱、大亿科等台厂则早已配合面板客户后段产能所在,于中国当地布局多年。
通过这些国际材料和设备厂商在中国投资的产品上市和技术人员流动,也将先进的技术扩散到了中国企业,带动了上游材料及设备的本土化。2011年,我国在LCD行业产业链上游材料的本土化工作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基板玻璃首先被国内厂商本土化攻陷,以彩虹、旭飞、东旭及成都中光电为代表的国内基板玻璃企业成功进军基板玻璃领域,打破国外垄断,成为液晶上游材料国产化的样板。基板玻璃国产化步伐明显加快。
本土光学膜厂商在国际光学膜巨头的垄断中也取得突围,凯鑫森背光源模组用光学膜生产项目的投产,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康得新开发的两款增亮膜产品替代了目前韩国三星量产中的增亮膜产品,成为京东方的配套工厂;深圳三利谱生产出国内首条宽幅(1490mm)TFT型偏光片,打破了国内中、大尺寸TFT偏光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根据我们的统计,由于我国大陆面板投资的拉动,2011年,LCD行业上游材料和设备共实现新增投资约10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700亿元,其中,国外厂商的投资约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5亿元,占比为28%。其他72%的投资均为国内厂商所有。其中,液晶基板玻璃新增投资约350亿元,偏光片为13亿元,液晶材料为11亿元,膜材及背光材料为70亿元,设备、IC等其他投资为60亿元,合计为504亿元。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在LCD行业的上游材料领域,全年的市场规模累计约为166亿元。
2011年,我国LCD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能耗、节能环保的LED背光技术开发以及液晶面板窄边框技术和广视角技术等方面。
以背光技术为例,随着LED背光在显示终端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LED背光技术一直都在不断改善。从最初的点阵式发展到今天的侧光式就是其中一种技术提升。在各种明显的优势下,厂家近年来积极发展LED背光液晶电视。海信、TCL、康佳、创维等国内本地品牌都在研发自家的LED背光,其中技术提升及成本控制都是重要一环。
2.PDP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PDP电视在整个彩电市场中仍处于小众地位,但2011年受3D兴起的影响,PDP产业出现了回暖。目前,松下和长虹仍然在持续进行新的产能扩张,上海松下计划引进日本松下P3生产线,年产将达到300万片。长虹的二期工程将扩展产能到300万片/年,加上合肥鑫昊的150万片/年,这一轮投资建设完成之后,我国国内PDP模组产能布局将达到年产600万~700万片,此规模与日本和韩国的规模接近,将接近全球PDP2010年销量的1/3。
此外,原材料、玻璃等上游企业逐步实现国产化配套,国内PDP产业链正在建设完善。2011年关键器件本土化配套率已经达到80%,屏材料的本土化配套率也达到60%。预计2012年将实现关键器件本土化配套率90%以上,屏材料配套率80%的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PDP配套产业链建设基本完成;模组零部件全部实现本土化配套,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BOM)成本比行业平均成本低30%;屏工艺材料全部实现本土化配套,BOM成本比同期进口材料低20%;工艺设备在二期项目中本土化率达到70%,平均配套成本比一期低35%左右的目标。随着国内产业链建设的逐步完善,PDP的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到2012年年底50英寸全高清的PDP模组价格将从现在的321美元下降到279美元,而液晶模组现在的价格为520美元,到2012年年底将下降到428美元,PDP将相较LCD保持150~200美元的成本价格优势。
3.OLED产业发展现状
从各方面情况看,全球AM-OLED产业尚不成熟。产业化方面,目前除韩国三星实现量产以外,其他企业均处于研发和试生产阶段;技术方面,全球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各有千秋,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产业链方面,全球OLED产业规模尚未壮大,配套材料成本目前还难以降低。
OLED市场需求旺盛,三星SMD在AM-OLED上的优势明显,AM-OLED的出货量高达8800万片,占全球97%以上的份额。中国台湾智晶光电出货量为1580万片,居第二位;中国维信诺出货量达1457万片,从2010年的第五位跃居至第三位;中国台湾铼宝和日本先锋分列第四、第五位。除了三星为SMD产品,其余各家均为PM-OLED产品。
OLED产业发展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工信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我国的OLED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11年年底,维信诺、天马、京东方以及其他企业先后宣布投建AM-OLED生产线,布局新型显示技术。在相关材料、装备、工艺技术等关键领域,我国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见表3)。
表3 我国OLED企业基本情况
在基础研究、核心材料、关键设备、行业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2011年6月成立的中国OLED产业联盟已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力争从2012年开始,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我国目前发展OLED产业最主要的难点是:三星等企业已经在产业化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后进入者重重阻挠。我国产业如何突破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封锁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在关键技术方面,低温多晶硅、金属氧化物、有机成膜和封装等技术我国虽然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差距还很明显;关键材料、驱动IC、导电玻璃、封装玻璃、有机材料等仍需从国外进口;在关键设备方面,国内在蒸镀设备上目前已有一定突破,但在设备稳定性、产能和性价比上,尤其是成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仍受制于人。
4.LED产业发展现状
LED显示屏是LED产业中发展较早而且较快成熟的产业,目前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使用。2006—2008年,全球LED显示屏的增长速度维持在18%左右。2008年后,由于国际金融环境遭遇严寒,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闭,接踵而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但是LED作为新兴环保产业,有着较大的应用空间,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造成了产品利润不断下滑,但LED显示屏在总体市场需求方面依然坚挺,只是采购商们对产品及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LED显示屏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始终保持高速的发展。成长态势明显大于国际平均速度。2011年度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发展整体规模较上年度有所增长,行业年度市场销售总额达到220亿元,比2009年的190亿元增长了16%。相比以往年度40%的增幅,整体增长幅度有较大回落。
LED外延芯片作为LED产业链的上游,技术的发展提升对LED应用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LED芯片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近年来在科技部“973”、“863”、“支撑计划”等的支持下,技术进步迅速,在硅衬底外延片等技术方面居于国际领先的水平,但总体上产业化水平还远远不够。
尽管如此,我国LED显示屏产业格局近年来逐渐与国际接轨,且发生了质的变化,行业内专业化分工逐渐形成,专注于显示屏生产的制造商、市场渠道销售商、工程安装售后服务运营商等各类专门企业相继出现,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发展共赢的局面正在形成,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做精、做大、做强,对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市场需求的上升、国内产业出口渐成规模、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上下游产业间实现良性互动以及重大活动带动产业发展、政府政策助推等有利因素的促进,我国的LED产业格局将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清晰的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使得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