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舞蹈基础理论
——藏族民间舞蹈概述
藏族,一个古老的民族,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以放牧业和种植业为主;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喜歌善舞,在许多节日聚会中歌舞形式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格。藏族民间舞形式多样,歌中有舞,舞中有歌。在舞蹈动律上,膝部的屈伸和颤动是主要特点,上身的动作不能主动,应随下肢的动作而来。比较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有锅庄、弦子、踢踏三种。
“锅庄”藏语意为“圆圈歌舞”。锅庄也称“果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中甸以及青海、甘肃藏族居住区。锅庄舞据说是由于在野外放牧劳作时,煮茶的锅下方,都有几个桩子,人们餐后围锅桩欢舞得名。在康巴地区人们居住四方形院子也称锅庄。逢年过节人们在庄院中组织表演歌舞晚会,也称为跳锅庄。锅庄舞的跳法,丰富多彩,一般为慢、快两段,多是由慢转快。慢板歌舞,舞步平稳深沉,舞姿优美舒展;快板动作粗犷矫健。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手上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以顺时针方向进行,圆圈有大、小之别,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舞蹈深沉含蓄,舞姿豪放雄健。无乐器伴奏。
“弦子”藏语称为“谐”。起源于四川巴塘,流传整个藏区。巴塘语称“叶”。“谐”的曲调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其舞蹈动律松弛、柔美、开朗。舞蹈时,参加人数不限,男女各站一排围成一圈,男领舞者拉着弦子,其他人随其后,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主要动作有“靠步”、“拖步”、“三步勾点”、“三步跨腿”、“原地点步转身”、“单双手扶胯晃动”、“顺手顺脚摆袖”等。其中“拖步”、“点步转身”等动作别具特色。弦子乐曲分前奏、间奏、尾奏三部分,柔中有刚,优美抒情,节奏富于舞蹈性。歌词内容多以蓝天、日月、雪山、雄狮等比喻手法表达爱情,歌颂自然景物,歌颂家乡。伴奏乐器除胡琴外,还有串铃、笛子等。
“踢踏”藏语称为“堆谐”。源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流传到拉萨、日喀则及四川的江都、甘孜等城镇。表演时间、地点比较自由,人数不拘。舞者多为男子,手持六弦琴,自弹、自唱、自跳。该舞有三种不同风格:南派以定日地区为代表,动作朴实、深沉、热烈而奔放;北派以拉孜为代表,动作优美、平稳而欢快;拉萨地区,包括日喀则和江孜,动作活泼、潇洒。舞时以弱拍起步,灵活敏捷的脚下动作为主要特征。其音乐和舞蹈有完整的形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正曲由“降谐”(慢板)和“觉谐”(快板)组成。其音乐节奏鲜明、欢快;其动作轻捷、灵活,朴实自如。舞蹈时膝部松弛,步法灵活。基本步法有“三步一变”、“连踏步”、“跺踢步”、“三颠一吸”、“前后点掖”、“原地转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