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典型计算机网络
1.5.1 ARPANET
最初,ARPANET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组交换设备、网络通信协议、操作系统与网络通信软件。在1969年11月,实验性的ARPANET开通,当时的ARPANET只有4个结点,它们分布在UCLA、UCSB、SRI与Utah大学。选择这4个结点的重要因素是考虑不同类型主机联网的兼容性。ARPANET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是使用无线分组交换网与卫星通信网。在此后的几年中,ARPANET的发展十分迅速。到1975年,ARPANET已经连入100多台主机,并且结束了网络实验阶段,正式移交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运行。
在总结第一阶段建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第二代网络协议的设计工作。这个阶段研究的重点是网络互连问题,它的深入研究导致了TCP/IP协议的出现。到1979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TCP/IP协议的研究中。在1980年前后,ARPANET所有的主机都转向TCP/IP协议。到1983年1月,ARPANET向TCP/IP的转换结束。同时,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将ARPANET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一部分仍叫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另一部分稍大一些,成为著名的MILNET,用于军方的非机密通信。
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军方为了推广TCP/IP协议,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TCP/IP协议嵌入BSD UNIX,促成TCP/IP协议与当时很多大学使用的BSD UNIX的结合。伯克利分校开发了用于UNIX的TCP/IP协议软件(UNIX BSD 4.1与BSD 4.2)。BSD UNIX在网络方面成功的原因,它除了提供标准的TCP/IP应用程序外,还提供了一组网络服务工具程序。这些工具的调用与UNIX命令的调用方式相似,因此深受UNIX用户的欢迎。同时,BSD UNIX还提供了一种应用程序,可以访问操作系统调用套接口(Socket),使程序员方便地访问TCP/IP协议,这样就促进了TCP/IP的研究工作。同时,SUN公司将TCP/IP协议引入广泛的商业领域。
随着TCP/IP协议的标准化,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美国国内有很多网络与ARPANET相连,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通过远程通信线路,采用TCP/IP协议将本地的网络连入ARPANET。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用TCP/IP协议互连的主机数量急剧增多,人们提出用域名系统(DNS)将多个主机划分成不同的域,通过域名来管理和组织互联网中的主机。从此,DNS开始变得普及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使用TCP/IP协议连接到ARPANET的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这就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1990年,ARPANET已经被新的网络代替。ARPANET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人们会永远记住它,这是由于ARPANET对网络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MILNET仍然在运行中。
1.5.2 NSFNET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认识到ARPANET对大学科研的影响。各国科学家可以利用ARPANET合作完成研究工作,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共享数据。但是,不是所有大学都有这样的机会,连入ARPANET网络的大学必须与美国国防部有合作项目。为了使更多大学能共享ARPANET的资源,NSF计划建设一个虚拟网络CSNET。CSNET的中心是一台BBN计算机,不能直接连入ARPANET的大学可以通过拨号与BBN的计算机连接,并通过这台计算机连入ARPANET与其他网络。各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CSNET交换信息。
1984年,NSF决定组建NSFNET。NSFNET的主干网连接美国的六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它们分布在San Diego、Boulder、Champaign、Pittsburgh、Ithaca与Princeton。NSFNET的通信子网使用的硬件技术与ARPANET基本相同,采用56Kbps的通信线路。但是,NSFNET的软件技术与ARPANET不同,它从开始就使用TCP/IP协议,成为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广域网。
NSFNET采取的是一种层次型结构,分为主干网、地区网与校园网。各大学的主机连入校园网,校园网连入地区网,地区网连入主干网,主干网再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ARPANET连接。NSFNET是指包括主干网与地区网在内的整个网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NSFNET访问任何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资源,访问与网络连接的数千所大学、实验室与图书馆,用户之间可以交换信息与收发电子邮件。
在NSFNET建成的同时就出现网络负荷过重的情况,因此立即开始研究下一步的发展问题。NSF与MERIT财团共同运营NSFNET。MERIT在第二个主干网中租用448Kbps的光纤通道,并且连接到MCI公司的主干网,采用IBM RS/6000作为路由器。到1990年,NSFNET的第二个主干网的速率已提高到T1载波(1.5Mbps)。
随着NSFNET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NSF认识到政府已不能继续从财政上支持NSFNET。这时,虽然有不少商业机构打算参与进来,但NSF并不允许这个网络用于商业用途。在这种情况下,NSF鼓励MERIT、MCI与IBM公司组建非营利性的公司来运营NSFNET。MERIT、MCI与IBM公司创建了美国高级网络与服务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ervices),它在1990年接管NSFNET,并在全美范围内提供T3级的主干网,网络传输速率为44.746Mbps。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结点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连接。
在美国建设NSFNET的同时,其他国家与地区也在建设与NSFNET兼容的网络,如欧洲为研究机构建立的EBONE与Europe NET。这两个网络采用2Mbps的通信线路与欧洲很多城市连接,目前的网络速率提高到34Mbps。欧洲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或多个国家网,它们都与NSFNET的地区网兼容。这些网络为Internet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1.5.3 Internet
Internet的前身是ARPANET,它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其核心技术是分组交换技术。1983年1月,TCP/IP协议正式成为ARPANET的协议标准。此后,大量的网络与主机连入ARPANET,使得ARPANET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很多地区性网络连入ARPANET,ARPANET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与地区。目前,很多网络都已经连入Internet,包括空间物理网(SPAN)、高能物理网(HEPNET)与西欧的欧洲学术网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大型互联网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是Internet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Internet的最初用户一般只限于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其目的是进行研究和教育而不是谋求利润。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开始缓慢发展。1991年,美国成立了商业网络交换协会(CIX),允许在Internet上不加限制地选取商业信息,而各个公司也逐渐意识到Internet在产品推销、大众联系、信息传播及电子商贸等方面的价值,Internet上的商业应用便迅速发展起来,其用户数量已超出学术研究用户的一倍。商业应用的推动,Internet的发展更加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用户不断增加、应用不断拓展、技术不断更新,使Internet几乎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目前,由ANS建设的ANSNET是Internet的主干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主干网通过ANSNET接入Internet。普通Internet用户主要是通过电话线连接到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办公室的计算机通常是通过局域网连入校园网或企业网。校园网、企业网一般是通过专用通信线路与地区网络连接。局域网分布在各个建筑物内,连接着各个系与研究室的计算机。这些局域网通过校园主干网的互连就构成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各种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与网络服务器都是Internet用户可以访问的重要资源。这些系统都通过校园网连入Internet,供本校或其他大学的Internet用户访问。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Internet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网,接入Internet的主机可以是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也可以是信息服务使用者的客户机。Internet代表着全球范围内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是人类拥有的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随着Internet规模的扩大,网络与主机数量的增多,它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将更加丰富。正如尼尔·巴雷特在《信息国的状态》一书中所言:“要想预言Internet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中的子弹。在你每次用手指按键盘的同时,Internet就已经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Internet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E-mail、WWW、Telnet、FTP与Usenet等。随着Internet规模和用户的不断增长,Internet中的各种应用也进一步得到开拓。Internet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信息查询的手段,还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讨论问题、购物休闲,乃至从事跨国学术研究、商贸活动、接受教育、结识朋友的重要途径。一些国家甚至利用Internet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政治领域传播其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Internet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使人们愿意在Internet上自由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而浏览器、超文本标记语言、搜索引擎(如Yahoo!、Google)、Java跨平台编程技术等的产生更使Internet如虎添翼。从此,Internet的使用更为简便,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对信息资源的检索更为快捷。
1.5.4 Internet2
Internet的商业化造成了网络通信量的剧增,这也就导致了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申请了国家科学基金,用于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的、内部使用的网络,相当于一个供这些大学使用的专用Internet。在1996年10月,这种想法以Internet2的形式付诸实施。Internet2是高级Internet开发大学合作组(UCAID)的一个项目。UCAID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是由NSF、美国能源部、110多所大学和一些私人商业组织共同创建的。虽然Internet2可以连接到现在的Internet,但它的宗旨是组建一个为其成员组织服务的专用网络。目前,Internet2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Gbps。
考虑到Internet2属于实验性的网络,Cisco、IBM、Qwest、MCI Worldcom等公司提供了相当可观的资金。同时,Internet2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资助。开发中的Internet2将应用于多媒体虚拟图书馆、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视频会议、视频点播(VOD)、天气预报等领域。所有成员组织都可以接入Internet2,并且开发出来支持这些应用的基本技术,但其目的还是希望形成下一代Internet的技术与标准。Internet2在网络层采用的是IPv4协议,同时也支持新兴的IPv6协议。在1997年10月10日,美国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代互联网(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计划。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正在实现着他们的下一步理想:利用更加先进的网络服务技术,开展全球通信、数字地球、环境检测预报、能源与地球资源的利用研究,以及紧急事务的快速反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